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镇西|解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于丹在《我是如何做班主任的》一文中说:

我教过一个专为电影而生的、特别沉默的男孩。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学生,痴迷于电影的拍摄。但是他除了对电影有一种近乎天才的理解外,在现在的这种教育评价体系里,可说是别无是处:外语一直挂课,考试总不及格,其他课程因无兴趣,也都中等偏下。因此,在我找导演系几个大导演给导演系主任写推荐信时,终因他别无他长难以通过考试而壮志难酬。以现在的教育体系去评价他们,显得实在无奈。

成绩更不如他,也属考研无望的孩子在他们班还有一个——他也是一位男孩,沉迷于写诗,已达不可救药的痴迷。作为他们的老师,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已无法再帮他们多做一点事情了。我说我还能怎么帮你们呢?这几个男孩说:“你真想帮?那你就跟我们喝酒去!”我颇觉无奈,只能跟他们喝酒去。

我只能帮学生寻找在剧组打工的机会。

我觉得,要做到伴随学生成长,就是老师的财富或者说老师的能力。我觉得一个好老师真正的职能不是去引导学生或者教育学生,而是去陪伴他们,懂得他们,以他们的方式去爱他们,而不是以你的方式去爱他们。

能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应该都是被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教好'的学生吧,应该属于优秀或者比较优秀的学生吧。于丹应该是名师吧。那么优秀的学生,到于丹老师的班里又出现不合格的了,于丹老师对于“学困生”也是无可奈何,你能说于丹是不会教的老师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强调的是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是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告诫我们每一位老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可教性,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进了学校,就是进入了一所锤炼意志、锻炼品格、增长智慧的大熔炉,老师是炼钢人,学生要百炼成钢,依靠的是老师的教育。老师的品格、知识面、智商、情商以及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这些都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但是当前仍然有很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没有从自身查找不足,也没有从根源上帮学生找到问题所在,而是一味地认为这个学生无可救药了,甚至给很多学生打上坏孩子的烙印,让很多学生在“我是坏孩子”的阴影里沉沦,这无疑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甚至让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大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教育的功利化,使教育已经成了筛子,它的分层分化功能越来越强,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层层筛选,你是留在上层,还是跌落尘埃,就基本定型了,后来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都会对每个人继续筛选,直到把你固定在某一行业的某一岗位上。这里我们说的学习是广义的,不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社会经验的学习积累。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相反,今天“教好”了,不等于明天就学不坏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蜕变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一方面这里的“好”不仅指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个人,不论其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就是优秀的人才。教育应该是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谨记自身使命,真正负好教书育人的责任,从实际出发,把握和遵循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用系统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要鼓励“人尽其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师的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教师。但适合做教师的人中,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是有的。 话说回来,那些“会教”的、“教好”的老师,也不是一上讲台时就“会教”、就能“教好”的,更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逐步成长起来的。很多优秀教师写的教育日记、建立的学生成长档案,就是这样不断探索的轨迹。

人所共知,影响教育成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何家庭的变化对孩子的成长往往不利,有的家长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完全将责任推给学校,难以与班主任及老师形成合力教育好孩子。

教育不是万能的,也难以实现对每一位学生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好,道德品质却不怎么样;有的学生思想品德很好,考试分数又不怎么样;有的学生现在看是规规矩矩的好孩子,谁又能肯定他将来一定是个有用的人才呢?

再加上出了校门以后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人生的变数无疑更大了。许多优秀人才,领导干部,后来腐化变质,锒铛入狱,是教师之功,还是教师之过呢?

这句话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学生成长的好与不好,与教师的教育有关,但是不能忽视学生成才的自身因素,有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天资聪颖,有的学生却难以专注投入学习。除了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差异以外,老师的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才能内化于心。这句话过分强调了外因的作用,却不考虑内因的重要性,须知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据我了解,这句话经常被某些校长或教育行政官员用来要求或批评教师,因而引起了不少教师的反感。

反对者认为,这句话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只是给老师增加了巨大的无形压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可以而且应该用这句话不断激励自己,并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和理想。而教育管理人员或社会其他人员却不应用这句话来苛求教师,把教育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罪于教师的“不会教”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
一本值得看的书
任小艾名言
我是教师我无能
用教育良心,做良心教育!
如何让教育走向轻松愉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