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质之辨:不要把学科思维导图当成是思维导图

为帮大家厘清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可视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将刘濯源院长曾于2015年11月刊发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思维可视化教学专题系列文章,分享给大家,以助大家在申请课题、撰写论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走出思维可视化认知误区

——以实践为基础厘清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

特约嘉宾:刘濯源

本刊记者 刘彦芳/策划执行

编者按:近几年,随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在各领域越来越广泛、深入,如商业领域所展现的“可视化思考”,科研领域展现的”思维可视化研究”,艺术领域展现的“发散的艺术思维”,等等。同样,在教育领域,“思维可视化教学”开辟了教学的新篇章,思维导图,概念图,鱼骨刺图等图示技术在各科教学中受到教师们的青睐。然而,如何将“思维可视化”真正地融于各学科教学,如何使其为教育教学模式带来切实的改变,仍需要教育者的不断实践与反思。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思维可视化”概念的提出者——刘濯源,对思维可视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层次解读。同时,我们还邀请到来自一线的各学科教师,以实际教学为例,从课堂实践、教学效果出发,对思维可视化进行了阐述及分析,以期推动思维可视化发展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新常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11月

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一)

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的区别及联系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思维可视化可以说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但目前大多数教师看到思维可视化,还是直接就简单地认为是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其理解还不是很深刻,请刘老师专门针对教学来讲解一下。

刘濯源: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思维导图”不等于“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也不等于“思维可视化”。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属于不同指向及不同层次的概念。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思维可视化存在着“思维可视化就是画思维导图”的误解,这不怪他们,责任主要在我们这个研究思维可视化的团队!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此前主要是给一线教师做思维可视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性培训,系统的理论传播一直没有跟上,而且在应用性培训中主要是讲学科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因此,一线教师才会产生“思维可视化就是画思维导图”的认知。好在这次终于可以在这期专题中纠正这个错误认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厘清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这几个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思维导图(Mind Maps)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基于放射性思考的,强调颜色和图像,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最初的确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的应用反而发展缓慢。那么,为什么这种最初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而发明的方法,历经50余年,却还没有被广泛地运用到学校教学中去呢?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及实践,我的结论是“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另外“自由发散联想”具有天马行空,对思维不加控制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活动,而不适合用于学科知识教学,因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及固定结构的,由不得你胡思乱想。基于学科知识的特性,学科教学必须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而非图像记忆和自由联想,而且随着学段的升高,知识会越来越抽象和复杂,这就更加要强调“理解的深度”而非“记住的速度”。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研究团队只借鉴了思维导图的形,把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以结构化思考、形式逻辑、追问意识为思考内核,并将学科知识结构、学科内在思维发展规律、课程改革思想、考试规律融入其中,把“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所以“思维导图”算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方法,但却不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方法,适合运用于学科教学的是“学科思维导图”——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的图示方法。

另外,有些思维导图的爱好者认为学科思维导图是思维导图的一种,这种认知也是错误的,是一种基于字面意思的表层理解,就如同把鲸鱼当成是鱼的一种一样——在本质上,鲸鱼是哺乳动物,只是长得像鱼。区分两个概念,必须要厘清其本 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是内核不同,本质相异的两个概念(详见下表)

学科思维导图的规范读法应该是“学科思维·导图”,这里的“学科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底层的通用思维或共性思考规律——结构化思考与形式逻辑;二是指学科特有的思维规律。

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思维路径、思维结构、思考策略)呈现出来的过程。一方面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易被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长期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师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应用中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图示技术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学科思维导图、学科规律建模、学科鱼骨刺图、学科概念辨析图、学科原理简示图、文本双线索图、学科二维解剖图等图示方法,另一类是生成图示的软件,主要有Mindmanager、Mindmapper、Xmind、Imindmap、FreeMind、Dropmind等。因此,学科思维导图只是实现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方法策略之一,不能等同于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是指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心智水平)为目标,以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为手段(方法与技术的支持),以“思维共振,思想争鸣”为课堂生态的教学体系。它由五个层面构成:理念转化层、方法技术层、课程设计层、课堂环境层、效能评价层。思维可视化属于方法技术层。

因此可见:离开思维可视化技术就不能构建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但在教学中仅仅运用了一些思维可视化技术不等于形成了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构建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是一个从理念到课堂生态,从课堂生态到具体教法与学法的蜕变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接下文《 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的区别及联系
思维导图如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张华: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
核心素养落地:从“学会学习”开始
课改丨把握核心素养内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与教学 | 基于情知互动的深度学习教学范式构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