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买买买,吃吃吃,是什么让你停不下来?

朋友优优又叒叕去香港了,不出意外,她又要空箱去,满载归。

优优是那种开心要买包,不开心要买包,收礼物还是喜欢包的人。她问我“我那么喜欢包,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虽然不能简单把过度偏好某种东西归为为心理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东西很可能是一个替代品,用来弥补我们内心深处某种长期未被察觉的需求。

优优过一段时间就要去大肆采购,说是为了“弥补上班带来的疲惫和创伤”,其实很多人都会这样:

减了好久的肥,忍不住了,为了弥补心里的缺失,疯狂吃吃吃。

上班好累啊,打开淘宝就忍不住下单买买买。

今天好像什么都没干,不熬个夜就不舒服,所以熬着不睡觉。

用花钱、进食、熬夜补偿自己之后,似乎就有一种满足感。其实,所有的补偿行为背后,都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们。

插图 | 电视剧《家族的形式》

01.

补偿,源自内在匮乏

心理学家阿德勒最早提出“补偿”的说法,他说:

补偿,是因为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者因为本身的某种缺陷而不能达成既定目标时,改变活动方向,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

换句话说,因为我们内心有一份缺失性需要,就用很多外显的行为来弥补,试图达成内外的平衡。

可见,补偿行为的根源是内在的某种匮乏。

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缺什么就会炫耀什么”,一定程度上讲,的确如此。

我有个朋友,她是单亲妈妈,工作很辛苦,薪水也不算太高,但她一直坚持送女儿去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价格可想而知。

孩子很懂事,很认真配合妈妈的安排,只是她的英语成绩一直平平。

朋友不肯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变着法帮女儿学英语,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儿偷偷用小刀在英语课本上划了一个大大的叉。

其实,她一直知道女儿喜欢画画,但她觉得画画不行,只有出国才有前途。因为大学时,她差一点就要出国,但因为家里的变故,她没能达成这个心愿。

这份缺憾成了她心里很大的一份期待,所以投射在了最爱的女儿身上。这就是对缺失性需要的补偿,因为一直未被满足,所以总是蠢蠢欲动。

有时候我们拼命进行外在的改变或者拥有,比如挣很多钱,买很多东西,甚至拼命地吃。

本以为自己会因此觉得充实和开心,但奇怪的是,改变一直在发生,那份需求却从未丝毫的减少,甚至越来越贪婪。

因为补偿一旦过度,就是一种纵容。

02.

过度补偿,只会越补越缺

所谓过度补偿,要么只是一再地外求,要么是在错过的时间里极力满足。

就像《人民的名义》里的赵德汉,被抓的那一幕让人印象深刻。他贪污了两亿多,被抓时,他哭着说:“我一分钱都没有花,不敢。”

他接着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这就是一再外求的过度补偿,从贫穷的家庭起步,他根本无法直面金钱的诱惑。其实,他需要的不是钱,而是看见内心那份贫穷留下的自卑。

有一个停不下来买买买的朋友,就是童年时很少被父母满足,她很小的时候就对自己说,等自己长大了,不用靠爸妈了,一定要舍得对自己花钱,不亏待自己。

于是现在,她用不算多的工资,负担着自己的各种账单,但这种买并没有让她真的满足,内在也并没有真的得到补偿。

除了一再外求,还有一种情况多见于父母对孩子,在孩子某个成长阶段的缺失,成为父母的一份内疚和遗憾,所以在日后拼命地补偿。

我有个求助者,在女儿6岁时,她就去了外地打工,留下她和奶奶住在一起。

邻居不止一次地告诉她,女儿的奶奶身体不好,所以照顾不过来,女儿晚上放学还要干活,早上经常拿着一袋方便面一边吃一边去上学。

但紧张的夫妻关系和一贫如洗的家让她一直逃避,直到女儿15岁,她和老公离了婚,然后重新组建了家庭。

离婚后,她把女儿接到了身边,看着女儿矮小的身材,她总有一份深深的亏欠,因为这样,一起生活后,她对女儿超乎寻常地上心。

从吃饭、穿衣到学习,必定事事嘱托,遗憾的是,她这样的“付出”换来女儿的反抗,甚至直接跟她说她要回老家。

她很不懂,女儿可怜兮兮时,明明那么乖巧懂事,妈妈对她如此上心时,她怎么会如此叛逆?

其实,这是妈妈一直在做自我补偿,补偿那个错过女儿的自己,却不管女儿真正的需要。

她已经过了那个极度渴望妈妈关注的时期,进入了敏感和争取自我的青春期,妈妈这样的补偿,常常跨越了和孩子的底线。

可见,过度补偿,只会让那份贪婪控制你的行为,补得越多,反而缺失越大。

03.

最好的补偿

是与理想的自己相遇

我们不禁会问,难道错过了就不能补偿了吗?当然不是。

需要,是我们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我们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正因为需要未被满足,才会激发我们的动机,去努力争取和拼搏。

我们最需要的心理补偿,确切地说,就是与自己的理想状态靠近。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卑情结,在它的指引下,我们会向自己及周边的环境要。

就像很多人恋爱,会选择一个像爸爸或者妈妈的人,以此来补偿内心的需要。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我们自己才有能力靠近那个理想的自己。所以,面对补偿行为,我们可以这样做:

  • 1)正视内心的那份缺失。

面对一些自己难以理解,或者控制不住的外在行为时,试着问问自己:我这样做,到底会得到什么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内心的真正需求。

就像胡歌在出车祸受伤那段时间,会故意避开受伤的那一半脸,而他事业如日中天的状态,恰恰是他不再遮掩之后。

直视自己的缺失到底是因为不被满足,怕被评价,还是内在匮乏不对缺失躲躲闪闪,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成长。

  • 2)刻意练习。

我们需要的,不是外在行为的补偿,而是内在的补偿,这种补偿,只有通过不断地联系提醒自己,才有可能弥补。

找到缺失是第一步,持续的练习才是最难的。但只要我们持续去练,大脑就会重新建立一套操作系统,慢慢形成新的工作路径。


那些你孜孜以求的,每天想着要得到的东西,未必是你真正想要的,它们都是迷惑你的障眼法,骗你只要得到了XX就能满足。

我们真正的满足,是灵魂不再饥渴,不再需要向外索取。最好的补偿,从来都只在内在,去看见你的缺失和匮乏:

是太寂寞没有人能陪伴,还是缺乏被理解、被认同,或者是父母关系、亲密关系中的缺憾……

看到这些,你才能停下那些浮于表面的补偿行为,不再被物欲掌控,活出主动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所给孩子的,未必是他所需的,中间还差一个“尊重”
慢,就是快
孙莉回应女儿打耳洞染发:孩子“行为不端”时,高情商妈妈都这样做
总是对孩子感到愧疚的父母,很难给孩子带来幸福
我们在今日争吵,恩怨却埋在过去
10多年过去了,200斤的我还要坐摇摇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