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微更新,以设计让深圳老旧城区“重生”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已近40年,相较于新城区的高速繁荣发展,深圳的老旧社区暴露出物理环境日益破败、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然而,旧社区对内部空间的改善需求固然迫切,却缺乏设计力量的关注。

除了“拆除重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为引入设计师关注和探索社区实践,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近期发起“小美赛|城市微设计”竞赛,先后在南山区南头城社区、罗湖区立新社区及龙岗区龙岭社区兴起,并悄然发酵。

然而,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实践,没有路径可寻,困难重重。

近日,“小美赛”进入第四期——罗湖新秀社区微改造。与此同时,“城市微更新深圳研讨会暨第四期小美赛启动会工作坊”举行。来自深圳、香港、广州、上海四地专家齐聚新秀社区,共同探讨社区营造之道。

这场老旧社区微改造设计实践,能否实现突围?记者在持续的跟踪采访后,走进现场再探究竟。

一场堪称“冒险”的“小美赛”

“小美赛”,顾名思义是倡导用更小的成本解决公众栖居环境问题。然而不管是对竞赛组织方和参赛设计师来说,“小美赛”都是一个新的尝试,而设计师进入社区进行改造堪称一场“冒险”。

和自上而下具有完整的实施路径不同,老旧社区的微改造设计实践,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其中涉及居民、村委会、城管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问题,其困难可想而知。

同时在项目中设计师除了方案设计外,还需要跟社区各方沟通,平衡需求,深化方案,对设计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缺乏项目实施经验的设计师在对方案进行深化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在第一期“小美赛”南头城社区的微改造中,参赛团队VWA成员、设计师汪剑柃坦言,城中村关系的复杂程度超出了想象。他不无苦恼地说,整个项目就像在“偷偷摸摸”地开工。这场竞赛应该是自上而下的,由村委会或城管部门牵头进行。而设计师在其中,不仅要承担大量沟通工作,甚至在施工时也要亲自上阵。而一些村民对改造有抵触情绪,会直接拒绝沟通方案,最后导致方案“流产”。

“小美赛”项目负责人王婷则向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坦言,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发起单位中。小美赛进入社区后需要快速地与居民的沟通,了解并梳理居民需求,但项目的开始时会有一种进不去社区的感觉,不知道和居民建立联系的切口在哪里。“其实与居民建立信任关系是需要通过长时间去经营,作为‘外人’想短时间内融入社区是非常困难的。”她说。

此外,设计方案的落地问题也面临重大挑战。王婷表示,目前项目模式是由设计师完成方案深化后将方案交给社区,由社区跟进后续施工事宜。虽然设计师仍然会在落地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但是对施工的质量起到监管的作用有限,甚至在施工过程中有出现过施工队对设计方案进行改动的情况,对落地效果的造成影响。有些设计功能因为这些改动最终没能实现,非常遗憾。

而据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调研人员黄泽碧介绍,第一期南头城社区的微改造中,10个地块只有四个落地,如vwa团队的“小美架”,冯玉海、莫明亮、郑恒彬的“白色森林”,其中三个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被拆除。

老旧社区“微改造”助推社区共建

大量的摸索实践之后,这个自下而上的项目方向逐渐明晰。王婷表示,目前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已经有一定居民自治体系的社区(例如立新社区的居民议事会),或是有长期驻扎的社区营造机构的社区(例如有“807社区创新实验室”驻扎的新秀社区)作为竞赛选点,在有相对较为清晰的对话主体的情况下去开展项目。目前,南山区南头城社区微改造项目已落地,罗湖区立新社区及龙岗区龙岭社区正在落地,而得益于前面三期的经验,新秀社区的微改造项目在多方发力之下,迎来较大进展。

以下6张图片为主办方供图

 ∆ 小美赛第一期南头古城,参赛团队VWA改造前的小院落

 ∆ 小美赛第一期南头古城,参赛团队VWA改造后的小院落

 ∆ 小美赛第二期罗湖区立新社区改造前,禁止停车的消防通道被车辆堵塞

 ∆ 小美赛第二期罗湖区立新社区微改造后效果,参赛团队壹工作室将路灯、路障、休闲座椅等功能结合,利用装置可移动的特点满足这个场地白天和夜晚的不同需求

 ∆ 小美赛第三期龙岭社区,此处为降低了人行体验的道路高差

 ∆ 小美赛第三期龙岭社区微改造效果图:朱正、欧阳兆龙团队在高差处设置绿植和座椅,并设置无障碍坡道,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王婷表示,组织方在第四期新秀社区的微改造中,改进组织模式,由组织方更多承担沟通协调工作,在项目前期形成更详细清晰的任务书,简化设计师的工作,保证最终的设计效果。而该项目在社区方面的积极推动下,进展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项目走向“针灸式”的调研和解决方案提供。当日上午,在新秀社区工作站书记杨海鹏与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小美赛”项目负责人王婷的带领下,邀请多位来自香港、广州、上海的专家对新秀社区的微改造进行“把脉”。此外,四位有意参加第四期“小美赛”的年轻设计师一同在新秀社区踏勘。

 ∆ 深圳市城市促进中心组织各地专家到新秀社区进行现场踏勘

记者现场看到,在踏勘后的工作坊,专家和设计师分成规划组及公共空间组分别探讨新秀社区现存的“疑难杂症”,如人车混行、乱停车现象严重,公厕、儿童活动空间、晾晒空间、夜间照明不足等。熟悉新秀社区状况的杨海鹏书记以及长期驻村的807社区创新实验室负责人韩茵妍为设计师们提供更为具体的信息,共同分析问题的结症。

 ∆ 踏勘路线

 ∆ 圆桌论坛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邀请专家“把脉”,更早之前,组织方就开始就社区的微改造方案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他们深知,“对于老旧小区而言,需要更新的不仅仅是日益老化的基础设施,更要完善现有的物业管理,恢复社区居民的信心。”

除了改善社区内的环境以外,王婷补充道,“小美赛更是让居民恢复对社区的信心,更有信心参与公共事务。”所以,“虽然在小美赛前期调研过程中,居民并不太积极来参与踏勘活动,但后来居民看到真的有设计方案诞生,大家就比较积极、热心想参与到其中。”

 ∆ 小美赛第四期在新秀社区收集居民的改造需求

回顾整场“小美赛”,王婷表示,虽然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但是在活动中发现社区的改造需求非常大,希望能吸取经验教训并梳理出一套合理的工作方法,与社区联合举办,借助他们的力量推动社区共建。

专家献言低成本解决大问题

在老旧社区微改造方面,香港、广州、上海走在深圳前面。组织方专门举办了“城市微设计论坛”,试图为深圳提供社区改造的案例和经验分享。会后,多位专家接受了读创/深圳商报记者的采访。

 ∆ 何京洋

上海间山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何京洋戳出社区更新最开始的痛点,“人群需求多,众口难调;地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场地条件限制多等。”结合此次小美赛,他强调自下而上的需求调研,虽然很困难,但很有意义。

 ∆ 童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童明肯定老旧社区微更新是最为“经济”的有效途径。他告诉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城市更新”有两种,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项目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带来毁坏,而微更新可以把经济发展的刺激点分散化,并带来最大效应,成功的微更新还须考虑项目的社会性和时间性。

童明肯定微更新对于老旧社区更新的意义。他指出,建筑不应该追求光鲜亮丽,而是追求生活的状态;降低项目成本,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应,解决实际性问题。但在老旧社区微改造的过程中,“受居民待见很不容易”,要注意引导居民参与。

 ∆ 梁伟

在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设计部的副部长梁伟看来,在老旧社区微改造的实践中,建立健全的机制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他表示,微改造需要多渠道资金来源、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需要把握居民改造需求及建立长效管养机制。

 ∆ 王维仁

关于老旧社区微更新,香港经验亦可以借鉴。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在香港东九龙骏业公园、新界菜园村、澳门茨林围等有多个这方面的项目实践。他认为,建筑师可以“建立地点感,把人跟环境密切的关系以小尺度做出来,做出这一个点,再做下一个点,就能变成的城市的网络”,面对深圳这样大的城市,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社区改造的点,连接成网络。

本文图片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韩墨拍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更新时代,老旧小区留改拆建的十大模式与标杆案例
沙龙实录 | 老旧小区改造的国际经验——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更新『汇智沙龙No.5』
北京城市更新实践与土地利用模式思考丨智库
老旧小区微改造 天河又出新样本 “共享停车”秒解停车难题
重庆又一道城市风景线!竟然是……
城市更新| 聚焦社区更新,唤醒城市动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