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人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两个古老节日的精华,距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从唐朝开始,随着人文的浸染,演绎出诸多习俗,除禁火、扫墓、祭祀外,还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射柳、斗鸡、蚕花会等,以祭祀最为隆重,从此长盛不衰。
  早在初唐时期,寒食节就已经风靡全国,不仅“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上墓也已经蔚然成风。寒食节的墓祭习俗在初唐时期已在民间盛行,并在唐玄宗时被编入《大唐开元礼》。因此,从唐朝开始,朝廷为官员放假,以便归乡扫墓。据《唐会要》卷八十二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显然,到唐朝的时候,清明节已经成为很隆重的节日。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也是诗歌的黄金时期与鼎盛时期,唐朝人的清明节,多在诗里抛洒出来。流传最广、几乎家喻户晓的,当推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景象清新,意境优美,尤其前抑后扬:春雨纷纷,画面凄迷感伤,诗人满怀愁绪,为摆脱愁思,引出末句,杏花似锦春意浓,画面鲜明生动,而到高潮时戛然而止。
  诗人韩翃留给后人的《寒食》,笔法含蓄巧妙,以讽刺抒愤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全诗似乎只是描绘寒食节的浓郁情味,可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诗人强烈的不满,对权势显赫、作威作福者的辛辣讽刺。禁烟火的寒食夜,宠臣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
  “传蜡烛”,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
  因《枫桥夜泊》而久负盛名的诗人张继,其《闾门即事》一诗耐人寻味: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触景生情,客观地写出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现状:“春草青青万项田”“清明几处有新烟”,大量的农民被召从军,田地荒芜、家中孤凄,放眼四望,凭吊亡人,竟无新烟,清明依旧,思念依旧;“试上”更是生动地勾画出来了诗人不敢窥望凄凉之景之心。对“上”有强烈不满,对“下”有深切同情,忧国忧民,流露无疑。
  诗人宋之问的《途中寒食》,读来感慨系之: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被贬途中,驻马江边远望,不见洛桥离人;虽然放逐南方,还是惦念北方明主;故园成断肠之地,又长出了新的柳条!失意、惆怅、惦念、伤怀,伴随着诗人,挥之不去……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一枝独秀: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温庭筠此诗,便是写人们在清明节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短短四十字,充满诗情画意,画面丰富多彩,叹为观止。
  唐末诗人韦庄的《长安清明》,写清明时的人事和景物,语言清新: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此诗妙在尾联点出“风光似昔年”,“记得承平事”,透露出对盛世的怀念。
  在唐代以前,没有任何朝代为清明节安排专门假期休闲,规模如此隆重,习俗如此丰富,而唐朝人的清明情怀,也因为诗歌的鼎盛、辉煌,诗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情怀,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足可窥见灿烂、繁荣的大唐气象。唐朝人的清明节,超越前朝,开启后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气象博大的历史奇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诗话
唐代寒食诗词里的“火”
清明节起源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同一个节日吗?寒食节将至,这天都有哪些习俗?
被误会的清明:因为一首诗,清明节成了哀伤的节日
清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