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里的悲与欢:悲伤不是主角,欢乐才是古人的节日礼物

千年以前,有一位叫杜牧的王孙公子趁着青春年华,跑到山西一带游历,在回程途中经过汾阳时,恰逢清明时节。长途跋涉后,风尘仆仆的诗人早已疲倦不堪,可是又逢着恼人的雨丝绵绵不绝,让他行路更为艰难,惆怅寂寥的他忍不住生出了“欲断魂”之感,便写下了著名的《清明》一诗,其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杜牧的清明

照此来说,《清明》应该只是一首很常见的触景生情之诗,写的是诗人杜牧旅途中的一个插曲。他远游异地,回乡途中遇雨,行路艰难。人生地不熟,又无处避雨,进退两难,恰好来了一个小牧童,他告诉诗人前方不远处有一处叫“杏花村”的小酒馆,那儿可以避雨。

许多人因为对后世清明节的印象,认为这首《清明》写的是诗人因为不能回乡扫墓祭祖、与亲人团聚或者游玩观赏而生出的满怀愁绪。这可能并不准确,因为唐代清明节扫墓的习俗虽然开始出现,但还不十分普遍,扫墓大多还是在寒食节进行的。这种习俗在唐朝官方的诏令中也有体现,比如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有“寒食扫墓,著在令文”的说法,更晚一些的唐文宗时也有类似规定。而唐代留下的诗作中,关于寒食扫墓的,更是比比皆是,比如王建《寒食行》云: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从“洒扫”“水头祭”“烧纸钱”来看,寒食节才是为逝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而“寒食家家出古城”则说明这种风俗之普遍。

寒食家家哭

类似的唐诗还有不少,如云表《寒食日》:

寒食悲看郭外春,野田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野田无处不伤神

因为是拜墓祭祖的重要日子,所以那些无人祭扫的坟头显得便很孤寂,有些格格不入。徐凝《嘉兴寒食》云:

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

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

苏小小是南齐时期钱塘第一名伎,美貌异常,又极富才华,可惜红颜多薄命,只活了23岁就香消玉殒了。她传奇又短暂的一生,引得后世文人都愿意为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写诗作词。平日,苏小小墓前游人如织,大家都愿意到此瞻仰一代名伎的风采。可是,到寒食节时,人们都忙着祭奠先祖,并无一人来到苏小小的墓前祭扫。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二、寒食节的欢乐

不过,就算是寒食这样庄重肃穆、祭祖扫墓的日子,唐代民间也出现了不少娱乐活动,有荡秋千、掷骰子、抛球、打马球、斗鸡、春游、斗鸡子、放纸鸢、踏青等。如元稹《寒食夜》云:“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 白居易《寒食卧病》:“諠諠里巷蹋青归,笑闭柴门度寒食。

如此多彩的娱乐生活,导致寒食节出现了这样一种景象: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也就是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在原地欢快地郊游,“坐对松槚,曾无戚容”。对统治者来说,这样矛盾、不可思议的举动实在与儒家讲求孝道的精神不符,是对亡灵、鬼神的大不敬,唐高宗曾于龙硕二年(622年)下诏禁止民间的寒食扫墓之俗。

荡秋千的仕女

而与寒食相隔几日的清明则是另一番景象,是春季里名正言顺的畅玩的日子,娱乐活动有蹴鞠、拔河、秋千、斗鸡、踏青等。如杜甫《清明》云:“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李建勋《清明日》则曰:“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诗人在清明节似乎游兴不高,干脆不出门,在家里酣眠。

由此看来,在唐代,寒食节既是扫墓又是外出游乐的日子,清明节并无相关的扫墓风俗,纯粹是玩乐的好日子。到唐玄宗时,寒食扫墓的习俗才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在官吏和平民阶层中广为盛行。不过,寒食、清明趋同的现象也出现了。到了晚唐时期,寒食、清明逐渐合二为一。韦庄《长安清明》云:

早是伤春暮雨天,可怜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蹴鞠的妇女

三、后来居上的清明

宋之后,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节合流,出现以清明节为重的局面,清明节在唐代只能依附于寒食节之后在文献中被记载下来,到宋代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目出现于《岁时广记》等书中了,“清明”的记载逐渐增多,“祭祀先人、踏青赏春、催护新生”的节日内涵也就固定下来了,以致于有学者说清明节并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而是一个欢乐的节日。

明清时期,“清明”之称多于“寒食”,已成取代之势。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更多,比如在《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道:“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因宝玉未大愈,故不曾去得。”这便是清明节祭祖的风俗。同一回中,“袭人因说:‘天气甚好,你且出去逛逛,省得丢下粥碗就睡,存在心里。’宝玉听说,只得拄了一支杖,靸着鞋,步出院外。” 袭人劝说宝玉出去走走,指的便是踏青。第二十二回中,贾府上上下下都制灯谜、猜灯谜,探春写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写的便是清明节儿童放风筝的习俗。书中并没有提到寒食节。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其他作品也是提及清明节的多。《金瓶梅》中两次写道清明节扫墓活动,李绿园《歧路灯》也写的是清明节扫墓、插柳等相关习俗,并未提及寒食节。蒲松龄《聊斋志异》也是提到了清明节祭祖、踏青的活动。现在大多数地方也是只知清明节,而很少知道寒食节,应该也是与明清时期重视清明的风气相关的。

文史君说

在古代,清明节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祭祖,这种慎终追远、缅怀先祖的活动必须要庄严肃穆,“多暖少寒春不晴,最伤心处是清明。”而清明节时的踏青活动却也热闹非凡,往往是男女老幼,全城出动,“清明烟景和,游女踏花多”。一悲一欢,悲欢交织,看起来自相矛盾、难以理解。

可是我们要知道,农业文明中,人们对时间的流逝非常敏感,“时间感总是与生命感携手同来”,在万物复苏、气候宜人的清明节前后,春天意味着生长、意味着生命,在和煦春光的感召下,人们很容易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欢乐。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流行着一种很旷达的生死观,生于黄土,归于黄土,人只要是尽寿而终,并非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君不见,老人若是高寿而亡还被视为一件喜事,与婚事合称“红白喜事”。在庄重的仪式之后,人们又能转换心情,投入到游春当中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于一:《杜牧行踪考辨与〈清明〉诗》,《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张庆捷:《杜牧〈清明〉诗与扫墓风俗无关》,《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

江玉祥:《清明节的来历及文化意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张丑平:《上巳、寒食、清明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清明怎么过?杜甫杜牧他们告诉你
这个清明,很诗意!
大董读诗:杜牧的《清明》凭什么成了清明代言诗?
唐朝清明风俗怎样影响深远
诗邮话嘉节: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