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5——英国在华政治类建筑(二)
 

公共租界工部局:

 

最早的工部局市政厅位于今上海市南京路广西路路口处,建于1896年,是由徳和洋行设计,二层砖混结构建筑。从这张早期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市政厅的容貌。市政厅占地面积10105平米,立面材料选用清水红砖,对称布局,门窗采用拱券样式,腰线明显,立面多壁柱装饰,面向南京路的一侧立面以两个五开间带顶部山墙的楼体与中部的连接部分组成。照片左侧的楼体二层只开三券,而底层的券大小不一,与右侧规则的上下五券构成不同。中部起连接效果的楼体在这张照片中并未体现出来,其二层为三券两柱式的柱廊,过渡作用明显。顶部用瓦楞原铁覆盖,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铁房子”,整座建筑充满了古典主义风格,也是中世纪西欧常见的市政厅建筑风格。


这座建筑的进深间很大,二层有一个宽敞的大厅,万国商会曾在这里举办球赛和音乐会,而且可以对外出租,由工部局专人管理。后来,大厅内做了一些改进,增加了音响装置和扩音系统。1929年,工部局新大楼竣工后,这处房屋被拆除了。

 

在今上海市黄浦区由汉口路、福州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组成的四方街区内,只有一座建筑,这就是被誉为“远东地区最杰出的罗马风格建筑”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20世纪初由于公共租界的迅速发展,原本位于南京路的工部局办公地点已经显得过于拥挤,1907年工部局划定了租界内这块四条道路围起来的土地,1913年决定斥资修建新楼。

设计工作由工部局工务处的设计师特纳(R·C·Turner)主持,大楼于1915年开工建设,受一战的影响曾停工数年。战后复建时,大楼的地基出现了下沉的状况,为安全起见,在具体的施工中去处掉了当年设计中主入口处高耸的塔楼。

这座庞大的建筑占据了四条马路围起来的街区,呈四边形,上下共四层,钢混结构,占地面积4832平米,建筑面积达到了22705平米。建筑共有十处入口,其中主入口设在汉口路与江西中路交口处,列柱支撑起可供车辆穿行的门廊,门廊上方是一个宽大的敞台,墙体呈圆弧形凹进,正中并排的三个小窗下方又筑有一个四根圆柱支撑起的小平台,这个立面充满了很多文艺复兴建筑的元素。

 


 

位于江西中路与福州路交口的立面则展示了古典主义风格的特色,三段式特征明显,底层基座中央为大型的拱式入口,二三层沿凹进的弧形扇面并列四根比例标准的爱奥尼克巨柱。

其余四个沿街立面的设计效果突出古典主义风格,无一例外的采用了贯通二三层的爱奥尼克柱廊,柱廊部分略微凹进,纵向划分成五部分,窗楣上方饰有断裂式的三角形以及弧形山花,外墙做了很多文艺复兴风格的雕塑。

大楼外窗采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英国进口钢窗,坚固耐用。大楼内部装饰考究,地坪采用马赛克瓷砖铺砌,主要通道和扶梯采用了大理石敷设,办公室达到了400余间,大多数铺设了高档木质地板。大楼内装备了当时上海最先进的自动电话交换机、卫生设备、电梯、热水汀等,无论从造型装饰上还是设施装配上,都堪称远东地区最豪华、先进的政治类建筑之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正式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迁入这座大楼办公,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在此接管了旧市政府。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上海市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1955年,上海市政府迁往外滩十二号的汇丰银行大楼办公,这里成为了上海市民政、市政、园林、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的联合办公楼。

 

 

 

公共租界巡捕房: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是工部局领导下的警察武装,主要负责租界内的社会治安和武装保护,成立于1854年,最初名为“警备委员会”。第一批警员来自于香港,由克莱夫顿担任督察,成员完全由西方人组成。后逐渐有华人、印度人进入巡捕队伍。随着公共租界规模的逐渐扩大,巡捕房共设了14处分区捕房,分别是中央捕房、老闸、静安寺、新闸路、戈登路、成都路、普陀路、虹口、汇司、杨树浦路、汇山、嘉兴路、榆林路、狄斯威路捕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巡捕体系。1884年,工部局颁布了巡捕房章程,对日常工作及巡捕的职责做出了规定。19437月底,汪伪政权收回公共租界,巡捕房也同时被汪伪上海特别市警察局接收。

 

中央巡捕房:

1854年工部局总董凯威廉致函英国驻沪总领事阿礼国,要求在英领馆西南角划出一块地皮用于建造巡捕房1855年公共租界内的第一所捕房开始修建,位于当时的河南路。后来中央捕房经过多次扩建,除办公用房外,还加盖了巡捕宿舍、阅览室、球房一些生活设施,另外附有10间牢房,功能已经基本完备。
    1891年,工部局董事会批准中央捕房选址河南路与福州路转角处修建新的办公大楼。这座建筑总耗资达到76000两白银,局部四层,转角处五层,底层由二层高的券门进入是一个中央广场。清水红砖外墙,局部使用了拱券、壁柱、腰线、山花等要件,古典主义风格,外墙厚实,突出了建筑物的作用,给人以一种肃杀的感觉。建筑内包含了各级别巡捕的用房及牢房。建筑于19354月被拆除。

1931年工部局购得福州路185号的地皮,筹建新的中央捕房。这座新的捕房耗资百余万两,历时三年的时间修建,于1935年正式竣工。中央捕房的设计风格显示了上海三十年代常见的现代主义风格,强调竖向构图,立面平整光滑,淡灰色的墙体给人以一种威严的感觉。新建捕房底层至六层为管理处办公室,七至八层为俱乐部和游艺室,九层为无线电及电话室。此外还设有羁押室宿舍、餐厅。现由上海市国家安全局及保密局使用。

 

老闸捕房:

1860年,太平天国军队大规模进攻苏杭地区,大批中国难民涌入上海租界,特别是租界西半部尚未开发的地区为了维持这一地区的治安,工部局建立了除中央捕房外的第一个捕房,名为老闸捕房1887年,工部局选址南京路与贵州路路口修建了新的老闸捕房,1889年投入使用。

1905年,公共租界爆发了大闹会审公廨事件,示威群众包围了老闸捕房,并焚烧建筑,印度巡捕对示威人群开枪,打死打伤数十人。1906年,工部局在老闸捕房周围建起高墙,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1925530日,为抗议日商杀害顾正红而进行示威的一些学生被老闸捕房逮捕和平请愿的队伍拥堵在老闸捕房门前,外国巡捕向的游行队伍开枪,打死4人,打伤9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老闸捕房的辖区地处公共租界的繁华地段,早期共产党人在上海从事地下活动时多集中于此,中共早期领导人廖承志就是被老闸巡捕所逮捕的,而其他被老闸逮捕的共产党人多达数百人。

30年代,工部局关闭了老闸捕房在南京路上的大门,改由贵州路出入。解放后,原址改办培光中学,1985年改为上海市商业职业技术学校。现在,牢房旧址仍对外开放供人参观,上海市也在此设立了“五卅惨案”纪念碑。

戈登路捕房:

戈登路捕房于1909年设立,由骑警巡逻,除处理日常警务外,还负责租界内车辆管理注册登记事宜。

旧址位于今江宁路511号,为工部局出资建造。建筑呈“工”字型,红色砖墙砌筑,砖混结构,四坡屋顶,共三层,折衷主义风格。正中开间饰有贯通二三层的壁柱,柱头为波纹型,顶部是三角形大山墙。立面突出了拱券,大量运用于门窗的设计上,窗沿、门楣上有石雕拱顶。南立面中部为外凸状塔楼,两个立面风格迥异,建筑模仿了一些近代英国市政建筑的造型。

 

上海解放后,建筑先后由培进中学、静安区税务局、静安区食品公司使用,1991年由静安财贸中专使用至今,2005年这座建筑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汇司捕房(西虹口捕房):位于今闸北区海宁路830号。原为前后前楼底层为审讯间等办公用房和牢房,二楼为西籍巡捕宿舍,后楼底层为马厩等附属设施,上面为印捕用房1898115日正式建成启用。1907年,工部局扩建该捕房,新建了三幢楼房

 

 

公共租界提篮桥监狱:



  提篮桥监狱旧址位于今虹口区长阳路147号,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于1901。监狱由英国驻新加坡工程处设计当年年底动工兴建,1903年正式启用。初建时,主要有两幢4层楼的监楼,囚室480间,以及炊场、办公楼、医务所等占地10亩左右。1916年起,监狱进行扩建,30年代初又拆除了部分初建时的建筑,进行了重建,直到1935年时基本定型,也就是现在的规模监狱总占地面积60.4亩,拥有1046层监楼,近4000间囚室,还有工场、医院、炊场、办公楼等建筑,共有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监狱主要关押对象是上海公共租界内判处徒刑的中国籍犯人(开始均收押男犯,从1904年起兼收女犯,1906年停止,19438月恢复收押女犯。从19359月起关押外国籍犯人)。由于它建筑精良,规模宏大,犯人收押数量多,最多达8000多人,大于印度的孟买监狱和日本的巢鸭监狱,因而号称远东第一监狱监狱最初名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历经晚清、民国、于19421月,改名为上海共同租界工部局华德路刑务所19438月,汪伪政府接管,改称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仍称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成为主要关押日本侵华战犯的监狱,1946年盟军在这里设立军事法庭,审判这些战犯,为此上海市还在1997年将这些当年关押、审判、执行的地方列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上海解放后,监狱由市军管会派员接管,经过整顿、清理、改造,1949921日,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19518月,改名为上海市监狱1994年,提篮桥监狱旧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定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19956月改名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 

199912月,在提蓝桥监狱内的一幢6层高的当年曾关押、审判、处决过日本战犯的监楼内建起了反映百年以来上海监狱和现状的上海监狱陈列馆,目前有展区面积2800平方米,它是一座极有行业特色的展馆。与旅顺日俄监狱和青岛欧洲人监狱并列为中国三大监狱主题展览馆,与另两处不同的是,提篮桥监狱目前仍在使用。

 

 

 

 

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领事官邸:

 

到达上海之处,英国首任领事巴富尔在道台宫慕久处没有得到领事馆选址的明确答复,由于一时找不到房屋,只得暂时租用顾姓中国人的房屋临时作为英国领事馆,在这里一呆就是六年。根据当时的英国法律,驻外领事只能租地办公,不能购地建房屋,这一禁令是被巴富尔打破的,1846年,他选定了苏州河汇入黄浦江的西南角土地,共计120多亩。根据最初的《租地章程》,这块土地并不在英国租地的范围之内。阿里国上任后,不但获得了英国政府修建领事馆的批准,而且通过“青浦教案”,将英租地北界扩展到苏州河。这样,前任巴富尔圈定的那块土地就划入英地范围。

1849721日,英国驻沪领事馆新馆落成,蜿蜒的浦江之滨犹如一条巨龙,而英领馆恰好扼龙头位置,显示出英国在上海的绝对霸主地位。这座领馆在1870年被一场大火烧毁,1872年开始重建,一年后建成。保存至今的上海中山东一路33号的院落就是大火后复建的英国领事馆馆址。

英国领事馆是上海建成的第一个外国领事馆,设计者为英国人克罗斯曼和伯依斯,占地三万多平方米,这处花园式的院落,由领馆和领事官邸组成。草坪西南侧为领事馆主楼,选用英国海外殖民地常用的券廊式风格,平券与拱券无规则的分布在建筑上,立面强调横向线条,屋顶采用四坡式,选用了中国传统的蝴蝶瓦。底层窗原本为落地大窗,后被使用单位改动,外墙为清水砖墙,如今也已被粉刷上了水泥。由于外滩地势低洼,建筑设计了很高的台基,两层外廊不仅可以抵消江边潮湿的天气,而且注重生活情调的英国人可以在此午后小憩,凭栏远眺滔滔江水。遥想130多年前,外滩的发展已经提速,沿江的建设工程如火如荼的开展,已登陆这片土地二十余年的英国殖民者已经站稳了脚跟,他们在这片绿草如茵的花园洋房内谋划着自己的人生,勾勒着上海的未来。1882年,在领事馆的北侧又建起了英领事官邸,风格与领事馆主楼相仿,砖木结构,廊上有平台和栏杆,官邸与领事馆之间用一条廊相连接。

 

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建筑群是外滩唯一拥有大规模绿地的建筑,两座老屋在绿树环绕中显得恬静、秀美、典雅。1880年,上海领馆升格为总领事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领馆被迫关闭。1945910日,在原址重新开馆。新中国成立后,中英两国断交,领馆人员只是以侨民的身份滞留上海。1954年,双方外交关系升为代办级,9月我国政府同意英国驻华代办处派遣一名外交官常驻上海,办公地点就在原英国领事馆内。1985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开馆,馆址位于永福路,后迁往南京西路。上海总领事馆的领区范围为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位于外滩的原址由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后来成为多家单位的办公场所。

如今,为迎接上海世博会的盛大开幕,上海市已经着手对“外滩源”地区进行合理化改造,而这处位于龙头上的建筑首当其冲。据悉,两座建筑的主体部分不会改动,周围将改造为一片公共绿地,让原本处于深宅大院中的建筑更加与百姓贴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貴州路、廈門路、延慶路【圖文】
奥租界里三建筑
小有趣(72)那扇窗
臭名昭著的老闸捕房
上海老建筑---老闸捕房旧址
探寻虹口文化历史遗存之十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