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在上海“隐居”吗?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044篇原创首发文章


今年的六月,上海的夜,难得的凉快。有一天晚上,我在阳台上晾衣服,夜深人静,一股风吹来,仿佛吹进了我心里,闭上眼睛,还能想象自己是在高山上吹风,似有难得的清净。细想,一直以来我的生活大体上就是读书写字,住过北京上海都似在“隐居”。

隐居,原是道家的哲学术语,表明退居乡里或乡野,深居不肯出仕。或指出世,不关注世俗之事的生活。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里写道: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无意冒犯这两个伟大的名词——隐居和隐士,也不是强调为了“中隐隐于市”,这里主要讨论大都市的几个现象,我最近在思考的,暂且称之为“新隐居”现象吧。

“新隐居1”:搬离市区,回归乡间

一次跟同事闲聊,他说他爸爸的一个朋友,卖掉了市区的房子,去接近奉贤的地方买了一个小别墅,那里的入住率只有30%,晚上小区里连路灯都不开,周围的环境都是农村。他说,一个退休了的人这样决定是想在上海这个地方隐居吗?

实际上,人们一旦来到上海,他/她所拥有的“人财物”,都开始进入精密的计算模型里。这个高度市场化的地方,有一种氛围,让人养成精打细算的本事,你有多少身家,往后又有多少身价,且看你的决策了。在这里,每一步都算数,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价码。对于世俗生活而言,买房、理财、育儿、教育等等,是每个要在上海生活下去的人儿的必修课,他们踩得准点儿吗?掐得准时间吗?低买高卖吗?

在上海随便处置一个资产的代价是巨大的,很快就会与别人拉开差距。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本来也没差多少,但因为个人和家庭的投资决策,突然之间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上海的魔力。魔都,在金融性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同事的这个叔叔,房子卖掉的时候才300多万,现在已经900多万了,而那个乡间小别墅是500多万买的,升值潜力显然是有限的。

同事又提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说是本地人,也卖掉了市区的房子,在崇明买了房,并说,以后再买回去,因为他相信有一天上海的人口会减少,房价会降下来。同事感慨,卖掉了的市区房,泼出去的水,再也回不去了……做好这辈子归隐乡间的准备吧……


上海市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辖16个市辖区,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的区域)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10.4%,据不完全统计,就在这十分之一的土地上,住着上海二分之一的人口。不知道未来,有多少人,搬离市区,去那另外的90%的地方住,甚至去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未来发展的趋势,谁又知道呢,谁又猜得准呢?

隐居2”:不浮躁、佛系地居住在上海

前几年,逃离“北上广”这个概念很火。到底逃离了多少人?笔者梳理出了2014年至2017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具体数据:

  • 北京:2014年,北京外来常住人口为818.7万人,2015年为822.6万人,还在增加。2016年807.5万人,开始下降,2017年为794.3万人,几年间共下降了28.3万人。2017年末,北京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是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连户籍人口都减少了3.7万人。要知道,北京户口是全中国最难得到的户口。

  • 上海:2014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96.42万人,2015年为981.65万人,2016年为980.20万人,2017年为972.69万人。2014年以来持续减少,几年间共减少23.73万人。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 广州:2014年,广州常住外来人口为465.63万人,2015年为495.92万人,2016年为533.86万人,2017年551.97万人,几年间共增加86.34万人。

  • 深圳:2014年,深圳外来常住人口为745.68万人,2015年为782.90万人,2016年为786.1万人,2017年为818.11万人,几年间共增加了72.43万人。

从数据可以看到,其实人们逃离的只有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地方要生活下去,都是艰难险阻,奋斗是永恒的。外来人口数据减少首先发生在上海。

其实,三四五线城市的生活相对挺安逸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一线城市的生活反似艰苦朴素的山林生活了。

一个毫无背景、也没有贵人相助的人来到上海,也可以活出一番风味来,没有那么复杂的奋斗故事、上位传奇,也从不羡慕嫉妒、更不仇富,就这么平和地过些方便丰富的生活。虽然媒体热爱传奇,职场热爱宫斗宝典,但还有一大批人活得不是那么有欲望、那么有野心,他们只想安心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随处可见的便利店、电影院、各类餐厅……连芭蕾都可以看四种类型,艺术生活很丰富,思考人生也可以特别深刻。要是没有房贷和育儿的压力,这里并不浮躁,也不喧嚣……

像我这样热爱自由、内向孤独的人,也喜欢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极其发达的地方,要去周边哪个山上“隐居”度个周末,去哪个海边也可以直接说走就走。没有多少人认识你,也没有人影响你的生活和决定,你也不妨碍任何人,彼此之间界限分明。

就像同事说的,能在上海呆下去就呆下去,试一试到底能呆多久。没有那么剧烈的奋斗感,就是过好每一天,收拾好自己的形象和内心。在这个城市呆得下去就是胜利,呆不下去,故乡等着呢。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美女与野兽》里唱着“心所处就是家”,这何尝也不是一种佛系的“隐居”。套用一句俗话:即使你身处闹市,你也能旁若无人,你的心灵才能真正隐居,内心才能真正安宁。

“新隐居3”:在物欲横流与淡泊明志之间

说现在这个时代,物欲横流说不上,淡泊明志也难以有人做到。说90后都想着一夜暴富,幻想有贵人相助或者有一个什么创业机缘特殊机会砸中自己。其实,人生的每一步都跟自己的经营有关。有人不屑、不理这套生存规则,有人又对于套路入戏太深。不如,走中道,做个明智的“边缘人”、“旁观者”。

有一些短视频经常在宣扬年入几百万的90后的故事,仿佛很容易就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最近新认识了一些自媒体大V,拥有百来万粉丝,每年赚个两三百万也挺容易。中国这个时代的成名机制,总是“一招鲜,吃遍天”,而成名充满了随机性。这个年代,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赚钱能力、人脉经营及下一代的教育与财富传承。这个年代谁都想过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所以,舆论上偏爱这类故事。笔者的态度是不羡慕、不嫉妒,更谈不上爱恨。因为在各个领域,成功的人看得多了,自然也习惯了,至于自己成不成功,清高说不在意太虚伪,但也真的没有那么在意。有缘就认识一些人,没缘也绝不会去攀附。

上海的机会总是很多,东边不亮西边亮,可能互联网王者没有出现,但是上海的资本圈、投资圈、金融圈力量庞大,少有媒体和自媒体报道的高端制造业和人工智能行业,上海也正在不露声色地潜心发展。当然,更可贵的是不少的隐形冠军行业和企业,各类低调的创业者。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的入门知识几乎唾手可得。但要深入,则要忍住寂寞,抗住诱惑和喧闹。在冷门领域里“隐居”般地创业创新,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修行和历练。

上海,一百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千万富翁。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日子,愿意关上门就关上门,愿意社会交往就社会交往。大城市,相对农村而言,更适合隐藏起来,私密性更好,谁也不知道谁是谁,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和麻烦。有人会误解成冷漠,但这就是距离感和界限,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和彼此尊重。你有充分的选择圈子的自由。如果不幸遇到排外的本地人,也不必介意,绝大部分人是友好的,甚至颇有格调的。

笔者个人非常欣赏儒家的“无所为而为”,因为做某些事情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较之于“有所为”,“无所为”确实有点“无为”的色彩;而比起“无为”,“无所为”又有点“有为”的意味了。

“新隐居”时代,我们的山林就是我们的内心抉择。

作者简介:水姐,又叫小瀑布,周水水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五年首次!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图)
人口大迁徙:杭州新增55万、北京少了6千
上海户籍人口连续16年出现负增长
著名的“世界工厂”、“小香港”——东莞!为何在近年来明显衰败
每10个生活在上海的人,有4个来自外地
为什么现在上海的工厂搬走那么多,外地人比以前也少多了?真相令人难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