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新书一览 | 比较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等人对创新的全景式前沿分析。

本书运用熊彼特增长范式解析了当下经济中的重大谜题,包括可持续的长期增长、不平等的根源、竞争和全球化、健康和幸福的决定因素、技术革命、长期停滞、中等收入陷阱、气候变化以及如何从冲击中复苏等。基于这些分析,作者认为,市场经济释放的“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是实现繁荣的强大发动机,是过去两百多年来给我们带来空前发展的根本所在,更是未来应对挑战的不二法宝。

作者也指出,自由市场体制并不完美,也会出现失灵,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政府—市场—民间社会”的均衡关系,在激励创新的同时,将“创造性破坏”带来的社会冲击最小化,确保在位创新者不会在成功之后阻碍后来的创新。只要创新不竭,更公平和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繁荣就能实现。

作者简介: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法兰西学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计量经济学会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内生增长理论”的领军人物,“熊彼特增长范式”的创建者之一。他曾获得欧洲经济学会授予45岁以下欧洲优秀经济学家的Yrjo Jahnsson奖。

赛利娜·安托南(Céline Antonin),法国经济形势观察所(OFCE)高级研究员,法兰西学院创新实验室副研究员。

西蒙·比内尔(Simon Bunel),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和法兰西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法兰西学院创新实验室副研究员。

目录:

“比较译丛” 序 

中文版序 

原版序 

第1 章 新的范式 

第2 章 起飞之谜 

第3 章 我们该惧怕技术革命吗? 

第4 章 竞争的得失

第5 章 创新、不平等与税收

第6 章 长期停滞之争

第7 章 趋同、分化与中等收入陷阱

第8 章 能否绕开工业化?

第9 章 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增长

第10 章 创新的背后

第11 章 创造性破坏、健康与幸福

第12 章 为创造性破坏融资

第13 章 应对全球化

第14 章 投资型政府与保障型政府

第15 章 创造性破坏与黄金三角

结语 资本主义的未来

推荐:

技术进步加速、全球变暖、大流行病、个人与国家陷入停滞、债务积压,使21世纪充满了焦虑。反全球化者和新勒德主义者以合理诉求为旗号,走向封闭保守,诋毁创新的作用。该书展现了另一种愿景,依靠创新创造财富和工作。三位作者破解了若干经济迷思,如长期停滞、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他们指出,有必要促进竞争,扼制经济租金,通过有规制的资本主义维持社会繁荣和生态稳定。他们还解释了如何管理过去两个多世纪给人类带来空前繁荣的“创造性破坏”。该书观点犀利而不失严谨,堪称思考未来社会走向的重要里程碑。

让·梯若尔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创造性破坏”一词代表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创造带来创新、增长和繁荣,与之相伴的破坏则意味着抵制和停滞。就探索和解释这一作用与反作用而言,该书的三位作者皆为引领者。要让如今摇摇欲坠的资本主义制度恢复增长活力,他们的深刻见解对政策选择至关重要。

安格斯·迪顿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吉翁是关注技术进步之起源和影响的新增长理论的创建者之一。该书基于其三十多年的研究,展示了该理论的丰富成果和实用价值,是理解经济增长、产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组织的基础性著作。

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

菲利普·阿吉翁是现代增长理论的引领者,他指出“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效率和威力的核心所在。该书清晰有力地讲述了这个故事,更试图深入讨论凭借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我们究竟能建立怎样的社会。人类确有可能创造繁荣的未来,有社区互助与社会团结,有更好的环境、气候与生物多样性。这部杰作对我们能实现的目标抱持乐观,但质疑我们是否有实现目标的意愿。

尼古拉斯·斯特恩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书号:978-7-5217-3551-2

作者:菲利普·阿吉翁 赛利娜·安托南 西蒙·比内尔

译者:余江 赵建航

定价:88.00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点阅读原文,以8折优惠价订购本书

- 中文版序 -

本书总结了我在法兰西学院历时5年的授课内容,以及我对创新和增长长达33年的研究,这一研究发轫于我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在1987年秋创建的熊彼特增长范式。该范式运用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这一概念,所谓创造性破坏是指新的创新淘汰现有技术的过程。自我们的那篇论文《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增长的模型》(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开始,该范式已衍生出众多基于创造性破坏的模型,这些模型从竞争、不平等、企业动态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发展趋同等方面重新诠释增长和发展,并采用大量新的微观数据检验模型的预测结果,从而使熊彼特增长范式有别于增长和发展的其他理论。

我与赛利娜·安托南(Céline Antonin)、西蒙·比内尔(Simon Bunel)从2019年11月着手本书的写作。4个月后,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疫情危机袭来,激发人们进一步探讨危机后我们的社会将如何演变,以及我们想要如何重塑社会。我们发现,创造性破坏是这场讨论的核心:新冠疫情摧毁了大量就业岗位,导致众多企业破产,与此同时,危机又给新的创新活动开拓了空间。

创造性破坏与熊彼特增长范式围绕如下矛盾展开:一方面,创新带来的经济租金和保护这些租金的专利制度对促进创新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过去的创新者往往利用这些租金阻碍后起的创新,成为创造性破坏的消极面。对资本主义的规制就是为了处理这一矛盾,将创造性破坏的力量导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繁荣。

熊彼特本人对资本主义的未来感到悲观,他预言,前一波创新者将变成因循守旧的大企业集团,排挤新兴的小创新企业,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家的消失、既得利益集团的胜利。而我们在本书中倡导“乐观意志”或者说“斗争的乐观主义”,是基于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还将指出,通过企业、政府与民间社会构成的神奇三角,如何避免熊彼特预言的悲观结局,实现可持续增长。

借助创造性破坏的视角,本书瞄准三个主要目标:

(1)洞悉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某些重大谜题,例如:为什么工业起飞在1820年左右首先发生在欧洲;为什么尽管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革命,美国经济却从21世纪初开始陷入长期停滞;为什么某些国家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在高速增长之后放缓步伐,甚至陷入停顿。

(2)质疑某些有缺陷的习惯思维(common wisdoms)和政策建议,例如:通过对机器人征税解决失业问题;借助保护主义措施应对外国竞争、保护价值链;为应对气候变化倡导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3)重新思考资本主义的未来,尤其是,能否把美国模式的优点(创新生态系统)同丹麦模式的优点(更多的保障和更大的包容性)结合起来。对上述三大目标,我们都能以不同方式从中国或近或远的历史和经验中获得宝贵借鉴。例如,中国在过去多个世纪产生过众多世界级发明,却为何没有爆发工业革命?中国走向前沿创新国家、建设既包容又有保障的社会将面临各种挑战,它会如何应对?

我们相信,中国将找到自己的路径和方案,实现共享的绿色繁荣,正如它在短短40年里成功带领民众走出贫困,并跻身世界创新前沿。如果本书能对中国思考并讨论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前进有所助益,我们自当欣喜不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造性破坏理论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Schumpeter's creative destruction)
创造性破坏:世界变化太快,如何不被未来淘汰?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多数企业的瓶颈:创始人忽视经济规律
路透社评论:地震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