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座纪实|朱苏力 大国的精英选拔
第二,大国的另一个问题是信息问题,即找到人才的线索。三顾茅庐等典故让我们以为,只要领导人聪慧即可。中国人走的路实际上和韩愈的想法相反。在古老的中国是无法获取信息,也无法进行信息的比较,也不能等到事实证明了以后才来寻求人才。尤其是政治上的精英,不能让他去试验,比如赵括让那么庞大的军队毁灭。政治精英只有一次机会,他涉及太多人,关乎几万人,关乎整个国家的人。春秋战国时候的四大君子,每人养三千食客,可是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因为他没办法去知道谁是人才。所以只能兼容并包,我反对兼容并包,认为兼容并包是美德的赝品,之所以兼容并包是因为你不了解人的情况,如果你知道这个人是精英,那我就只要他而不要其他人,不可能去兼容并包。大国的精英选拔,知道他的能力、知道他以天下为己任。到秦始皇统一,这个问题还没有出现,因为秦国持续时间太短。因此到汉武帝时期这个问题才凸显出来,后党势力过于强大。我小时候就在想为什么汉武帝怎么总爱任用自己的小舅子?多少年以后我明白了,皇帝很难去找人才。绝不是汉武帝不会用人,比如霍去病、卫青等。汉武帝要多么大的决心才敢任用年轻的霍去病?汉武帝也提拔了诸多政治经济学家。最好的例子是金日?,他是匈奴的儿子,投降于汉,后来成了顾命大臣,这相当于朝鲜战争美军俘虏成为了现在的中央政治常委。这些人只能偶然的进入汉武帝的视野,说明汉代精英的选拔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汉武帝下令每个郡国都要每年向朝廷举荐一到三个人,让他们进入朝廷学习,过几年之后面试,好的做官,不好的就回乡。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而不考试?这个时候有很多技术性原因,比如那时候还没有纸,总不能用竹子和乌龟壳。汉武帝后来还做了一件事,被我们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我看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不是为了禁锢思想,而是为了划定考试范围(笑)。每个学期期末你们就拿着教材问我,能不能划范围。如果不划定范围,谁更能考上?富人,因为家里什么书都有,穷人就买不起了,因此独尊儒术也为贫民进入官场也奠定了基础,穷人至少买得起一本论语。而这一措施到隋朝才真正发挥了作用,让每个家自己培养人才,然后由国家来挑选,这种民间培养人才国家选拔,在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然而这种逐渐制度化的选拔人才,也存在弱点,让地方推荐容易被地方权势控制。一共就推荐两个人,那肯定是县委书记那个家族的人了。因此这种制度仍然不够完美,朝廷无法控制。我们要明白,政治家做事不是追求哪个最好,而往往是看哪个能做到。后来东汉战乱,当地老百姓流失,选举制是个问题,曹操改革为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中央的控制权。但是这种制度很快也变坏了,容易出现利益交换。现在我们讲教育改革,什么校长推荐,刚开始可以。我们大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聪明的人应该是到哪里都会发光,比如王健林,马云,马化腾等等。中国的精英主义有反智主义,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社会没有破格提拔,那社会中人才也会流失,因为有很多有才的人其实不适合进入体制,如韩寒。唐朝科举制建立,逐级考试,避免了中间对人才的拦截。大国的制度慢慢发展起来。为什么西方没有文官制度?据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受中国影响建立起来。中进士的三分之一祖上是没有读过书的。这在古代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布衣宰相只在中国有,中国社会实际上是平等的,而欧洲才是贵族社会。科举制的影响非常大。但是考试制度也存在着它的弱点——当以文字来选拔时,选拔出来的都是会背书的人。会背书的人也可能是聪明的。我一直认为读书考试是最容易的。在我们法学院,研究生前二十名都是女生,并不是说女生比男生强,可能男生做其他的事去了。如果选拔出来的人只会读书,这就是个问题。政治不同于文学哲学,并不能只会说会写或者会表达,政治要一些庸俗,要看穿问题,甚至要对文学有一些鄙视。当然我是热爱文学的(笑)。会说并不代表会做,所谓纸上谈兵,赵括就是个例子。诸如此类的问题从春秋战国就出现了。“滥竽充数”也体现了人才的选拔和考核的问题。不同的学派都在强调,敏于行,少说多做,那就会有人装作话少、木讷。而吾日三省吾身这种根本无法体察到。最有用的还是法家的考核制度,看你在现实里有没有做到。后代考上进士也要从基层做起,猛将必拔于行伍,宰相必起于州府,是让人才各方面经验累积,政治这种能力尽管是有天分,但是不同与数学、逻辑思辨,政治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可以通过实践增强。中国古代官员就是要从基层开始做起。政治精英要考虑周全,该做就要做,当机立断,懂得道理也不一定能做到。因此说,要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治国、管理这种能力并不是从考试就能看出来的,是一种实践理性、人为的理性。这一点从陶渊明就可以看出来,他喜欢文学,但是做不了官,开启了失意文学。李白杜甫也是,写了那么多,却在政治上无法作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的政治精英选拔制度是有效的,能让那些只会写文章的人“失意”了。宋代也很典型,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都是如此。这也是中国文人的问题,总觉得自己书读得好却不得以重用。但是这些文人并不是没有用,他们的作品能感化、教育众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2014l历史复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独尊的儒家,却是西汉覆灭的推手,从王莽代汉看儒士们的推动作用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练习题
是非功过,谁能说清?丨《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