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是如何表现的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楚国沛县。


刘太公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

这一年秦灭西周国,距离秦灭东周国还有八年(参见“东西周分治”)。


在我们的印象中,东周与西汉是两个不搭界的时代,但是掐指一算,从东周国灭亡的公元前249年,到西汉建立的公元前202年,不过只有47年,一代人的时间。


在这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华大地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跌宕起伏的故事。


东周国灭亡的时候,刘季已经八岁(虚岁),能够记事了。那么他可能记得这些: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六王毕,四海一。帝国时代到来,新的上层建筑与夏商的方国制、周朝的封建制都截然不同,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又使这种变化显得太过突然。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人转变过来,有的人转变不过来,还有的人半新半旧。


信陵君魏无忌去世于公元前243年,那时候刘季还是个十二三岁的热血青年,他在信陵君生前的最后日子里前往投奔。但那时信陵君已心灰意冷,刘季自己也是个无名小卒,所以他并没有见到心中的偶像。不死心的他加入了信陵君的外围粉丝团,拉他入团的人叫张耳,张大哥带着他们吃喝玩乐裘马轻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大梁花”。


这可能是刘季最快乐的日子,后来信陵君死了,秦国的战争机器也全面开动,他只好滚回沛县老家。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时候,刘季已经三十六岁了,岁月蹉跎,他不仅一事无成,还是个单身狗。不久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大他一岁的萧何。


沛县原属宋国,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两年后五国伐齐,沛县归属楚国,此距秦灭楚也不过61年。对于刘季萧何来说,楚国算不上是祖国,而且他们也不是贵族,楚国灭亡并非坏事,因为贵族的时代结束了,平民才有上位的机会。萧何虽然年纪大,却是转变最快最彻底的一个人,所以拿年龄作借口都是在耍流氓。


萧何因为文笔出色成为大秦帝国的基层官吏,担任沛县的主吏掾,主管人事工作。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他跟刘季这种地面上的人物来往不少,关系走得很近,还经常给刘季擦屁股。刘季受他影响,觉得也应该谋个一官半职,就参加了基层公务员考试,出任泗水亭长,按级别相当于现在的乡长。


这样萧秘书和刘乡长既是朋友又是同事,称得上是老铁,老铁自然要够意思。当时秦始皇正大兴土木,征发天下民夫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修长城、修皇陵、修阿房宫,刘乡长肩负起了押解民夫的光荣任务。同事们凑钱为刘季饯行,其他人都送了三百钱,只有萧何送了五百钱,后来这多出来的二百钱换来了二千户食邑。


萧秘书表现出色,被监察各郡的御史注意到了,举荐他担任泗水郡的卒史,年终绩效考核又得了第一。御史大喜,准备进一步举荐萧何到中央工作,但萧何或者是缺乏认同,或者纯粹是吃不惯羊肉泡馍,坚决推辞掉了。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他不必成为大秦帝国的陪葬品,何况未来的天子就在自己身边。


在基层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帝国运行的奥秘,充分了解到新制度的长处,当然,也有短处。这个短处也是大秦帝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根本不是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文化冲突这些细枝末叶的东西,而是不受制约的皇权汲取能力太强,竭泽而渔。


皇权的强大体现在各个方面,壮观的仪仗是最直观的一种。当刘乡长往来咸阳期间,有幸见过一次,让他这个穷乡僻壤的老吊丝居然有了“皇上摸得我摸不得”的感慨。他一次又一次地往咸阳押解民夫,始皇帝驾崩后也没有停止,眼看县里的青壮年越来越少,民夫们醒悟了,到了咸阳也是九死一生,而刘季也醒悟了,为这样的朝廷卖命不值得。于是他被逼上芒砀山,举旗造反,他反的不是帝制,反的是暴政。

萧何作为能吏也清楚地知道这些,所以在改了大名的刘邦率军入咸阳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集故秦的图书典籍、律令文书。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管理软件,也是刘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后来刘邦分封功臣时那一番“功狗功人”的说辞,并不是信口开河,也不是有意压制武将,而是真正体会到了帝国制度的威力。


史载韩信是平民出身,但是他的做派却不像平民。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却一不做官,二不营生,经常在别人家混吃混喝,招人讨厌。他曾经在一位亭长家里蹭饭,一蹭就是几个月,亭长老婆看见他就烦,有一天她一大早就起来做饭,然后在里屋吃完了。韩信睡到太阳晒屁股,起来一看,饭都没了,气鼓鼓的走了。


假如这位亭长是刘邦的话,韩信早就成为核心团队成员,功成名就了,但是人生际遇就是这么微妙。他没有办法,就去河边钓鱼(请注意这个动作),大概是想学姜太公直钩钓人,但他没有遇见周文王,反而遇见一位洗衣服的老妇人,老妇人称呼他为“王孙”。这个称呼非常可疑,老妇人有可能知道他的底细,是没落贵族的后裔,也可能看到他随身带着一把剑,怀疑他的身份。


你是否想起那个弹铗长歌的冯谖,他也是随身带着一把剑,还没事唱唱摇滚发发牢骚。韩信即使不是没落贵族的后裔,也是冯谖式的狂士,带着鲜明的旧时代烙印。狂士不拘小节,所谋者大,他忍受胯下之辱,无非是不想跟市井无赖一般见识。但是这个时代并不欢迎狂士,即使是以恢宏大度著称的刘邦也认为他不堪大用,最后还是在萧何、夏侯婴的多次推荐下,以传统的封拜大将的方式一步登天,那些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将领当然看他不顺眼。


以往人们都注重研究韩信的军事表现,却很少注意到他的政治倾向,他其实是热衷于恢复封建制的。在汉中对策时,他向刘邦建议“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虽然张良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从史实来看,韩信所主张的可不是权宜之计,而且这个“功臣”也包括他自己。


在破魏灭赵以后,韩信又建议立张耳为赵王,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以镇抚其国”,人物是精心挑选的,张耳张大哥,刘邦没得说。我们还原一下历史场景,可能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动起了小心思,只是刘邦还没有识破。所以韩信灭齐后,请示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国接壤,不设立一个王来镇抚,局势难以稳定。请允许我暂代齐王。”刘邦听后勃然大怒,假如他早有察觉,可能就会淡定得多。


笔者一直在思考,韩信横扫河北,为什么不做魏王、燕王、代王,偏偏要做齐王?有人说他野心膨胀,可是当项羽派人游说韩信时,他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可见其实他对刘邦并无二心,那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仔细想想,齐国最早是姜太公的封国,作为兵家人物,韩信怎么能不追慕这位祖师爷呢?


这位兵仙的思维方式可能还停留在文武昌发的时代,君王礼贤下士,同车共载,解衣推食,列土封疆,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然而这是一个家国天下一体的时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韩信的结局当然是刘邦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从思想根源来看,其实祸根早已种下。


张良是老牌贵族,他的祖父张开地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主,父亲张平辅佐韩釐王、韩悼惠王,号称“五世相韩”。秦首灭韩,背负国仇家恨的张良,自然不可能淡定,他选择了古代侠士的复仇方式——行刺。


于是在黄河边的博浪沙,同样看见始皇帝仪仗的张良,全然没有羡慕之心,只有仇恨。他指挥一名膀大腰圆的大力士,举着一个沉重的大铁椎,向车队冲去,可冲到近前,他们傻眼了,好几辆马车长得一模一样。大力士只好随机打击,结果可想而知,始皇帝毫发无损,张良落荒而逃。


这场如同儿戏的行动,使张良产生了第一次转变,他后来对此事闭口不谈,也许觉得当年的自己很可笑吧。张良亡命下邳,遇到了黄石公,这个玄幻的故事笔者是不怎么信的,或许这只是张良的一个梦。梦醒之后,他开始研习兵法,要靠组织的力量复仇,也确实拉起一支百余人的队伍。


但是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张良不是领导型人才,因此在陈胜起义后,他前往投奔自立为楚王的景驹。在途经留县时,他意外遇到了前往项梁处求援的刘邦,两人毕竟都做过“侠客”,一见如故。但也仅仅是一见如故而已,张良一同去见了项梁,力劝立韩公子安为韩王,他的目标还是要恢复韩国。


当然为了朋友之谊,张良在基本收复韩国故土之后,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跟随刘邦入关。在此期间,张良劝刘邦夹起尾巴做人,帮他在鸿门宴脱险,送他入主汉中巴蜀,仁至义尽之后,起身返回韩国。但是项羽并没有如约立公子安为韩王,反而还杀了他,这是张良的第二次转变,痛定思痛,他超越了对项羽的私仇,对封建制进行了深刻反思。


遥想西周初年,分封也是建立在周天子绝对军事优势的基础上的,而且封国的八成以上也是姬姓自家人,所谓的功臣和先代贵族真没几个。时过境迁,所谓的分封制已经剩下一个空壳,早已失去了实质内容。谁会真心分封跟自己没什么血缘关系的六国贵族,六国贵族又有谁会真心服从霸主或者天子呢?


笔者这么说是有事实依据的,后来刘邦又封韩王信,张良没有一点反应。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贵族,张良急忙劝阻,连问刘邦七个问题,这是古人的常用句式,其实就一个中心思想,没有实力别充大哥。与其便宜这些毫不相干的人,还不如把土地封给有功之人,主要是三个人,英布、彭越、韩信。想必刘邦听完他的话一定很惊讶,这是张先生你说的话吗?但他与张良素有默契,很快就明白过来了。


张良从此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出谋划策,碍于贵族的面子,他的计谋以阳谋为主,而下三滥的阴谋主要由陈平代劳。除了……鸿沟之约后劝刘邦斩草除根,至此,他在行动上已经放弃了自己曾经坚持的东西。然而残存的君子之风,还是促使他在建汉之后淡泊名利远离是非,他给儿子取了个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的常用名“辟疆”,“辟疆”和“开地”是一个意思,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怀念那个旧时代吧。


甚至刘邦也是,他在做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祭拜信陵君墓,他想起那天夕阳下的奔跑,那是他逝去的青春。


还有那些前有狼后有虎的异姓诸侯王们,纷纷死于非命;那些膏锋锷填沟壑的士卒百姓们,终究化作尘埃。没有人会在乎这些,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我们都是螳臂当车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伴君如伴虎 韩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不一样的追求,不一样的结局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萧何、韩信、张良和项羽这些顶尖人才在干嘛
历史的黑色幽默与吊诡--读《史记·高祖本纪》-附思维导图
高祖——刘邦
“汉初三杰”的历史功绩和命运归宿,为何各不相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