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细辛篇



编辑推荐语


袁红霞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30余年,形成了“推崇经典、善用经方”的临床特色。她从临床出发,以经方为抓手去认识理解《神农本草经》(《本经》)的药物功效,建立了“药物-功效-经方-医案”的模式,不仅架起了《本经》与经方之间的桥梁,也密切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本文为系列文章之细辛篇
【摘要】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其处方用药对《神农本草经》(《本经》)多有参考借鉴。“以经解经”的研究方式有助于还原经方配伍的原貌,并更好地指导临床。《本经》中记载细辛功效为“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经方中细辛治疗咳逆,多配伍干姜、五味子散寒化饮、敛肺止咳,代表方为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治疗头痛脑动,常配伍附子、麻黄治疗阳虚头痛,或配伍当归、白芍等治疗血虚寒凝头痛,代表方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和当归四逆汤;治疗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多配伍麻黄、桂枝、防风等祛风散邪,及当归、白芍等助运血行、调理阴阳,代表方如侯氏黑散、当归四逆汤等。细辛可通达表里上下,用途广泛,临床用于复方汤剂中应当突破“细辛不过钱”之限,以获取理想疗效
《神农本草经》(《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则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本经》注重药症的描述,经方是方证与药症结合的典范,经方中许多药物的用法多有与《本经》所载药症对应之处。在学习经方的过程中,运用“以经解经”的方式对《本经》中的相关药物进行参照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方组方配伍规律并应用经方。
《本经》中细辛位列上经,书中称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伤寒论》中所录含有细辛的方剂连同附方共20首,其中方后注中加细辛者3首,共计条文22条。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等方今日亦广泛用于临床而屡得效验。

近现代医家使用细辛,多受“细辛不过钱”之说影响,然细辛在经方复方汤剂中的最大用量与最常用量均为3两,按汉制折合今制常用的两种方法,即一两分别折算为3g15.625g,《伤寒论》中细辛的最大和最常用量为9g46.88g。无论用何种折算方法,其常用量均远高于3g。笔者认为“细辛不过钱”仅针对散剂而言,将复方汤剂中的细辛用量限于3g以内,有违古人之意,也限制了细辛疗效的发挥。临床中也有医家在煎剂中应用细辛超过3g,通常用量在315g,临床疗效较好且无毒性反应



1  咳逆

“咳逆”者,“咳”为咳嗽,“逆”指方向相反,咳逆即咳嗽上气之意,顾名思义,其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张仲景关于咳逆的症状描述主要集中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以及《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三篇中含细辛的代表方包括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以及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治疗外寒里饮、寒饮郁肺、支饮等证。

1.1  方药

细辛味辛能外散表邪,性温擅温肺化饮,因此治疗外寒里饮之咳逆尤为相宜。且咳逆虽病位在肺,但肾为水脏而主津液,肾脏气化不利亦可致饮阻于肺而咳逆。细辛善走少阴以搜剔伏邪,因此可通行内外,使表里之寒、饮均得以温化而咳逆止。
张仲景治疗痰饮咳逆常将细辛、干姜、五味子三药配伍使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干姜、细辛同属辛温,可温肺散寒而化饮,同时固护中州,治病求本;五味子酸能收敛肺气,使散中有收。三药合用,散不耗正,敛不碍邪,利肺气之开合,共奏温化痰饮、敛肺止咳之功。此外,咳逆兼表寒者,细辛常与麻黄配伍以宣肺散寒、化饮平喘;饮逆甚者,伍半夏以宣降肺气、化痰散饮。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详细论述了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后出现一系列变证的治法,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之精准灵活。其中凡病机为胸中饮邪上逆致咳者,皆在苓甘五味姜辛汤基础上加味。呕者加半夏去饮止呕;形肿者加苦杏仁宣利肺气;胃热上冲者加大黄引热下行。而干姜、细辛、五味子始终没有变动,正如陈修远在《医学三字经》中所言:“《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伤寒论》少阴病篇真武汤方后注中亦提到“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用三药配伍治疗阳虚水泛、水寒犯肺所致咳逆。

1.2  医案

郭某,女,33岁,20174月初诊。主诉:咳喘反复半年余。既往患肺炎十余次。刻下发热咳嗽两日,无汗,稍觉怕冷,胸闷气促,喉中闻及痰鸣声,咳痰清稀量多,卧则咳甚,偶有咽痒,口渴欲温饮,纳食尚可,大便如常,小便短赤。舌淡红,苔薄白、水润,脉浮而弦。辨证属外寒里饮证,予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干姜3g,细辛3g,清半夏10g,五味子10g,苦杏仁10g,石膏30g3剂,水煎服。3日后患者复诊,诉药后体温正常,胸闷已松,咳痰减少,小便微黄,仍觉卧后咳甚,续与前法进退(去石膏,加前胡10g),再予汤药3剂,服后咳止而愈。
按:患者咳嗽迁延不愈,复感风寒,现外有发热恶寒、无汗之风寒表实,里有胸闷气促、咳痰清稀之痰饮内宿,属外寒里饮之小青龙汤证。于方中酌加苦杏仁一味,取麻黄汤发散风寒、宣肺平喘之意;然患者小便短赤,恐其有化热之虞,故加石膏清泻郁热而宣肺气。全方合用,使肺气得利,水气得散,郁热得清,其效灵速。



2  头痛脑动

细辛气味辛香走窜,气清不浊,能通利九窍,且止痛之功甚佳,为治头痛之良药,尤宜于风寒头痛。张元素言其“治少阴经头痛如神”。陈士铎《本草新编》云:“细辛散人真气,何以头痛反能取效?盖头为六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头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

2.1  方药

两汉时期,医家对细辛的使用侧重于解表散寒及温肺化饮等温散功效,对其止痛等少有提及,至宋金元后,细辛应用得到拓展,且因战乱等因素,通窍、止痛成为细辛临床应用的主要功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含细辛的经方及条文并无明言治疗头痛者,然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拓展了经方的应用范围,挖掘了细辛治疗头痛的经方。
麻黄细辛附子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少阴阳虚、复感外寒导致的少阴兼表证。方中麻黄解表邪;附子温肾阳;细辛辛温雄烈,内可佐附子以温经,外可佐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补散兼施,于温经中解表,解表中温阳。张仲景常以细辛、附子同用,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目前,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机会颇多,已远远超出原文中的适用范围。当代医家运用病机相同则可异病同治之法,见病机属肾阳虚衰,机体失于温煦,寒邪束于肌表而脉络气血受阻所致之头痛者用本方治疗,疗效显著。李志刚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一位素体虚寒、复感外寒导致剧烈头痛的女性患者,症见头部剧痛沉紧,连及肩背,腰背发冷,神衰气短,四末不温,用14剂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头痛即消,且细辛用至12g,未见不良反应。曹克强等治疗以头痛、欲寐、脉微细为特征就诊的高血压头痛患者65例,与对照组相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的观察组临床疗效及降压效果显著。
当归四逆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血虚寒凝证。寒凝经脉故血行受阻,不通则痛,而寒邪凝塞部位不同,则见证不同。马景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偏头痛48例,取其养血散寒、温通经脉之效,总有效率达到93.8%
细辛能通达上下、宣泄郁滞,故合补阳药则通达阳气,合补血药则通达血脉,使卫阳得以布散,血脉得以通利,气血通畅而头痛自止。

2.2  医案

李某,女,62岁,201512月初诊。主诉:反复头痛十余年。刻下偏头痛每月发作二三次,受凉受风易发,左侧头痛剧烈,喜按,同侧颈项拘紧不舒。冬季易犯鼻炎,鼻流清涕如水。近期自觉头晕嗜睡,畏寒,四末凉。口干不欲饮,体力差。小便调,大便质稀,日23行。舌淡红、边齿痕,苔薄白润,脉细弦。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葛根汤加味:麻黄6g,制附子10g,细辛6g,葛根20g,桂枝15g,白芍15g,吴茱萸3g,防风10g,川芎10g,生姜4片,大枣5枚。7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时自感颈项拘紧减轻,头痛未作,精神体力转佳,畏寒减轻,后续以温阳散寒之品配合补养气血之类加减调理1月余,头痛痼疾告愈。
按:《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案患者畏寒,四末凉,嗜睡,便稀,兼之脉细弦,少阴阳虚明也。同时头痛与受风冷有关,且颈项拘急,《伤寒论》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葛根汤加味,温阳解表并行。方中麻黄、桂枝解表,附子扶阳,细辛辛温雄烈,温经解表并行,桂枝调和营卫,葛根升津舒经,少加吴茱萸温中散寒,川芎、防风祛风活血,诸药合用,使里阳得煦,风寒得散,气血调和,头痛得止。



3  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百节拘挛、风湿痹痛和死肌三症可归于痹证、中风、风湿等范畴,尤以痹证为主。《素问·痹论》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肢体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细辛气味辛香走窜,可祛风散寒、通经止痛,因此治疗中风、痹证皆宜。张仲景重视细辛祛风散寒功效,用其治疗外中风寒及寒凝经络之证。

3.1  外中风寒

3.1.1  方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有两方应用细辛治疗中风病,分别为侯氏黑散以及《千金》三黄汤。中风病的病机为寒虚相搏,即气血虚弱,卫外不固,风寒乘虚侵袭而致经脉痹阻,其病机与痹证颇为相似,在临床上两方常被用于治疗中风、痹证等。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称“大风”者因其直中心脾,邪困于脾故四肢沉重,心脾阳虚故心中恶寒不足。喻嘉言称侯氏黑散为“中风门第一方”,该方用细辛配伍菊花、防风、桂枝等风药,集中祛风、搜风、息风等力量,充分发挥治风疗效,故能治“大风四肢沉重”;当归、川芎养血散邪,补中兼散,寓散于补;白术、茯苓、人参、干姜补脾益气以治本;矾石、桔梗、牡蛎潜阳化痰通络;黄芩坚阴清热。全方寒热温凉兼具,清散补泻兼施,能祛风邪、散寒湿、补肝脾、除痰饮,看似庞杂,实则精妙,兼能治疗内外之风。张鹏等运用本方治疗中风、头痛及痹证患者,效验颇佳。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者,病机为卫气不足,风邪外中,入里化热。方中麻黄、羌活、细辛祛风通络,黄芪补气固表,黄芩清热降火,热邪内结则加大黄泻热通腑。临床见气虚于内、风扰于外、热扰于上的痹证患者用之常效。滕居赞等用《千金》三黄汤加味治疗4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85%

此外若阳虚体质外感寒湿之邪导致的风寒湿痹,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随证加味治疗,临床亦屡见佳效。

3.1.2  医案  贾某,男,13岁,202012月初诊。主诉:口张不利半年余。医院检查:左侧下颌骨病变,骨质破坏,建议行下颌骨替换术。刻下口张不利,晨起严重,用力则疼痛,不肿不热,不影响吃饭,但张口角度减少。喜冷饮,恶热。纳可,体力差,四肢乏力,时口干、目干,寐可。小便调,大便日1行,质干。舌淡白、胖大,苔白厚满,脉沉细弦。予侯氏黑散合五苓散:菊花30g,生白术15g,防风10g,桔梗10g,黄芩10g,细辛3g,党参10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牡蛎30g,桂枝10g,猪苓9g,泽泻25g,黄柏10g7剂,水煎服,日1剂。复诊诸症好转,用力张口时已无疼痛,自觉体力好转,时有口干,偶食欲欠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二诊去上方五苓散加小柴胡汤,患者自行服药半年左右,基本无不适。

按:本例患者主诉口张不利,用力疼痛,其他症状不明显,且恶热,大便质干,口干,目干,乍一看似属热证。然观其舌脉,舌质淡白、胖大,苔白厚满,脉沉细弦,一派脾虚湿盛有寒之象,兼之患者素喜冷饮,四肢乏力,故辨其口张不利属“土虚风动”。治用侯氏黑散补养肝脾,祛风除湿散寒,取“培土宁风”之法,同时合用五苓散调节水液代谢,使水液得以输布。二诊时除因骨质破坏仍张口不利外,余症皆有改善,说明方已对证,加减调理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3.2  寒凝经脉

3.2.1  方药  当归四逆汤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治疗“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病机为血虚感寒,寒邪凝滞,气血不畅,四肢失养故手足厥寒。本方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科各类疾病,如雷诺氏病、颈椎病、痛经、硬皮病等,凡病机属血虚寒凝者,用之皆有效果。寒邪凝滞于经络引起的四肢关节或腰部痛痹,也是当归四逆汤治疗的主要疾病之一。

《本草疏正》云:“细辛体虽细,味极烈似之,故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精血津液便溺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无所容”。解释了细辛搜剔阴分寒邪的功效。用在当归四逆汤中,细辛合当归、芍药以散厥阴血分之寒,合桂枝以散厥阴血分之风,合通草以通行血脉,加大枣、甘草厚脾土以御肝侮,共奏通阳散寒、调和营卫之功,营卫调和则风寒气无所容而痹证自去。

3.2.2  医案  沈某,女,46岁,20217月初诊。主诉:手脚麻木五六年。患者素喜冷饮冷食,整体畏热,但膝盖以下及腰、颈等畏风冷,久坐后及晨起时手脚麻木僵硬。偶头晕,身体多发脂肪瘤,触之光滑柔软。两年前起月经愆期,现月经已无。体力可,寐佳,小便调,大便日一行,不成形,质黏。舌淡暗、苔白腻,脉缓弱、尺细弦。予当归四逆汤加味:桂枝15g,白芍20g,大枣20g,当归15g,细辛5g,炙甘草15g,通草6g,黄芪15g,生姜9g,苍术15g,桑枝15g7剂,水煎服,日1剂。复诊手脚晨僵减轻,不食生冷则大便成形,嘱注意饮食并上方加减调理。

按:患者因贪凉饮冷导致脾阳受损,久而累及肾阳。阳虚不能温煦故手脚晨起麻木僵硬;脾阳虚不能化湿故大便不成形;痰浊凝聚成核而发为脂肪瘤。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虚运化无力故气血不足。见其手足厥寒、脉细,故辨证为血虚寒凝,用当归四逆汤调和营卫、养血散寒、温经通络,再加黄芪固表,生姜温中散饮,苍术运脾燥湿,桑枝祛风通络,疗效较佳。



4  配伍规律

通过对细辛功效和经方应用的联系对照,可以总结出张仲景应用细辛的部分规律。细辛在大部分配伍中与辛温药合用以相济相助,如配伍干姜、半夏以散寒化饮,配伍麻黄、桂枝以发散表寒,配伍附子温阳散寒、表里兼顾。同时,细辛常与当归、芍药、大枣、甘草等补益药同用,一方面补益药可扶助正气,制约细辛辛温燥烈之性,如乌梅丸、侯氏黑散中之人参、当归;一方面细辛辛香走窜,可推动气血运行,使补而不滞,散血中寒凝,如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亦用细辛与寒性药配伍,如大黄附子汤中之大黄与细辛相伍,既可温散寒凝,又能攻下冷积,二者相反相成,温通兼施。其辨证之精准,用药之灵活,值得吾辈反复揣摩。



5  结语

仲景《伤寒论》成书于东汉,其重视细辛温经散寒、温化寒饮等功效,在防己黄芪汤方后注中提到“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相较《神农本草经》而言,对其止痛、通窍等功效较少直接提及。
细辛辛香走窜,可通达表里内外,因此配伍解表药可通达卫阳,散肌表之寒;配伍温里药可通达阳气,散体内寒饮伏邪;配伍活血药,可通达血脉,散血中寒凝,由此使一身之气血通达。吴佩衡将之列为中药“十大主帅”之一,正因其用广而效佳。

袁红霞教授提倡“读经典、做临床”,临床擅用经方治疗脾胃病及各类疑难杂病,麻黄细辛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小青龙汤、侯氏黑散等均为其临床常用方剂。袁红霞教授细辛用量常为36g,少阴虚寒明显、疼痛较重者用6g,嘱患者久煎1h以减轻其中所含挥发油毒性。散剂中细辛最多用至3g。《伤寒杂病论》中细辛于复方汤剂中多用23两,远超《中国药典》3g之限,当代临床各家亦大多认为在辨证准确、配伍合理的前提下,细辛于复方汤剂中常规用量可增至10g左右,此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日话麻黄丨“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
《本草精荟》:散寒止痛:细辛
带你走近温阳散寒第一方
《伤寒论》:乌梅丸、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关于治疗结肠炎、肠癌的效方
附子见解
伤寒杂记:仲景先生药用麻黄疏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