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日话麻黄丨“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
龙沙狗骨总休言,家在中牟有故园。
节去汗多方可发,沫存心恶不禁烦。
根旁余雪何曾积,食后寒风未许翻。
用的解肌第一叶,伤寒夙学有渊源。
——清·赵瑾叔《本草诗》
本草考证









    《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麻黄的基原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麻黄又名龙沙(《本经》)、狗骨(《广雅》)、卑相卑盐(《别录》)。《本草经考注》云:“其色黄,其味麻,故名“,又云:”沙即须之假借,龙沙者,龙须之义……其根洁白细长,故名。”狗骨,取其形似而命名, “卑”者,贱也。卑相,当为“狗骨”引申而来。《本草经考注的说法并不完全有道理,麻黄的茎并非黄色,药材久置后方由青变黄,又其茎触之有粗糙感,麻黄之名也可能由此而来。夏纬瑛的《植物名释札记》云:“‘么麽’为细小之义。‘麻’、‘麽’一声之字,当亦有细小之意。麻黄之取名,谓其因‘花小而黄’之故”。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功能“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别录》说:”麻黄生晋地(山西境内)及河东(河北境内)。立秋采茎阴干,令青。”陶弘景云:“今出青州(山东益都)、彭城(江苏铜山)、荥阳(河南荥阳)、中牟(河南中牟、汤阴)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苏敬(599-674年)《唐本草》云:“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其青、徐者今不复用,同州沙苑最多也。”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麻黄茎端开花,花小而黄,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冬枯死如草,及春却青。”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云:“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苗春生,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已来。梢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皮红裹人,子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内结子,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茎阴干,令青。”以上记述的产地与现在麻黄产地基本一致,所述植物形态极似草麻黄。
不同时期本草著作强调的道地产区不太相同。初唐麻黄产地集中在河南陕西两处;宋代则以河南开封府麻黄最为上品;到了清代,产出麻黄的省份除河南外,尚有山东、陕西、云南、北京、内蒙;至民国,山西完全取代了河南的位置,成为麻黄道地产区。近些年来则以内蒙古产出较多。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草麻黄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和陕西。野生草麻黄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赤峰、通辽、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和包头、鄂尔多斯、阿拉善东部,山西大同、浑源、应县、繁峙,河北省秦皇岛,吉林省通榆,陕西秦岭。上述产地中,内蒙古、山西大部分地区资源较丰富,在其他地区,野生草麻黄均零星分布。中麻黄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和宁夏交界处,甘肃兰州、定西、临夏、陇西、武威、张掖、玉门等地,青海海南、海东、海北和果洛等地,新疆哈密、巴里坤、木垒、阿勒泰、和布克赛尔、阿克苏、伊犁和喀什等地。木贼麻黄的主要产地为宁夏和内蒙古西南部的贺兰山山脉地区、新疆北部和山西部分地区,河北张家口、北京门头沟和青海贵德亦有分布。
功效
   五版《中药学》教材里说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利水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说: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日华子本草》说:“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症癖积聚,逐五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药性赋》记载:“味苦、甘,性温,无毒,升也,阴中阳也。其用有二:其形中空,散寒邪而发表;其节中实,止盗汗而固虚”。《本草纲目》说:“麻黄乃治肺经之专药...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本草经疏》说:“麻黄禀天地清阳刚烈之气...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此药轻清成象,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其味大辛,气大热,性轻扬善散,亦阳草也,故发表最速”。《本草备要》说:”入足太阳,膀胱,兼走手少阴、阳明,心、大肠,而为肺家专药。能发汗解肌,去营中塞邪,卫中风热,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治中风伤寒,中犹伤也。头痛温疟,咳逆上气,风寒郁于肺经。“《本草崇原》说:“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能从至阴而达阳气于上。至阴者,盛水也,阳气者,太阳也。太阳之气,本膀胱寒水,而气上行于头,周遍于通体之毛窍。主治中风伤寒头痛者,谓风寒之邪,病太阳高表之气,而麻黄能治之也。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者,谓温疟病藏于肾,麻黄能起水气而周遍于皮毛,故主发表出汗,而去温疟邪热之气也。治咳逆上气者,谓风寒之邪,闭塞毛窍,则里气不疏而咳逆上气。麻黄空细如毛,开发毛窍,散其风寒,则里气外出于皮毛,而不咳逆上气矣。除寒热破癥坚积聚者,谓在外之寒热不除,致中土之气不能外达,而为症坚积聚。麻黄除身外之寒热,则太阳之气出入于中土,而癥坚积聚自破矣。”
配伍
    麻黄配伍桂枝可能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常用比例为3:2,可用于各种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较重,属大青龙汤证者,则加重麻黄用量至六两,发汗解表开郁闭。若用于营卫之小邪不解者,则麻黄用量较少,以减轻发汗解热之力,配伍桂枝构成小汗方,如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若是用于素体阳虚、水湿不化而产生的痰饮,理应温之,故以麻桂发散风寒,并加重桂枝的用量至与麻黄等量,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温化寒饮,表里兼治。
    麻黄升麻汤中升麻配麻黄,寒热并用,宣发升散邪气,发越阳郁,配合全方发挥宣上、温下、温中、宣透阳郁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唾脓血泄利的证候。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善于清热泻火,解肌退热,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与麻黄配伍后,主要作用于肺经,二者一温一寒,一升一降,有宣肺平喘、清热除烦的作用。麻杏石甘汤石膏用量达到半斤,是麻黄的2 倍,麻黄得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亦可以不助热,并且存其宣肺平喘之用,石膏得麻黄不会过分凉遏气机,共同起到清宣肺热之效,二者相制相成用于治疗肺热咳喘之主证。大青龙汤中太阳中风证伴见烦躁,卫气郁而发热、烦躁,说明肌腠有热,应用石膏配伍麻黄解表开郁兼清阳郁之热。
    麻黄与附子相配伍的方剂有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附比例3:2,麻黄得附子可散表寒,温补下元之阳,附子配伍麻黄可温固下焦元阳,又可启少阴阳气兼散上焦肌膜之表邪。二者配伍内扶少阴之命火,外散太阳之风寒,驱邪不伤正,阳复而寒不留。
    细辛辛散能力强,为辛热之品,配伍麻黄能够走而不守,增强发汗之力。如麻黄细辛附子汤既能与附子配伍散少阴里寒,又可助麻黄散表寒,表里兼顾,攻守兼施;小青龙汤祛在里、在下的寒水之痰,细辛可帮助麻桂散寒并温散水饮。而麻黄附子甘草汤病机为少阴病,病程时间长,阳虚更甚,需要附子配炙甘草以助温阳,稍配麻黄以助发汗。
    杏仁为治疗咳喘之要药。麻黄得杏仁,宣肺气之中有降,不致肺气宣发太过,杏仁得麻黄,降肺气之中有升,不致肺气肃降太过,麻黄汤里杏仁用至70 个(23g),两者一宣一降,符合肺的生理功能。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杏仁相须为用,宣肺散邪,降肺平喘,加石膏共同达到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之目的。大青龙汤主证为“不汗出而烦躁”,故麻黄用量加倍,少辅以杏仁发汗解表。
   芍药在麻桂配伍的方剂中,可利用酸收之性,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和阴血,还可使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从体内消除速度减慢,滞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芍药苷在体内持久的发挥缓急止痛的作用,在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中白芍就起到了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的作用。
用量
《伤寒论》的一两约等于15.6g,隋唐时期,1两为14.17g,宋元时期一两约40g,明清时期1两约37g。麻黄用量在汉唐宋时期约30-50g,明代为10-30g,金元、清、现代在2-10g之间。《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麻黄煎汤内服的用量为2~10g。
仝小林以三生饮化裁治疗寒湿伏于脑的颅内肿瘤,生麻黄重用至20g ,解表散寒之力大,以散脑中伏留之寒湿之邪;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麻黄配伍附子、细辛扶正祛邪、温阳解表,常用生麻黄9g,制附子30g,细辛30g。
朱良春常用炙麻黄配伍甜杏仁、枇杷叶、葶苈子,治疗哮喘,诸药合用平喘降气、止咳化痰,炙麻黄用量为4~6g;以旋覆夏麻芍草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麻黄开宣肺气,配以旋覆花消痰软坚、下气利水,生麻黄用量为3g;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增生性脊柱炎,以麻黄15~30g,祛表里之湿,配伍制附子30g以上,北细辛10g以上,助麻黄共入足太膀阳胱温经散寒。
黄仕沛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麻黄每2~3d加量1次,每次递增3g,最大用量可用至35~45g,因该药兴奋性较强,以下午15时前服药为宜。
山西运城地区中医院的柴浩然用麻黄附子汤治疗一例40岁女性,患“重症风水”,身半以上肿甚,无汗恶寒,小便不利,脉沉。方用麻黄60g(先煎去上沫),熟附子45g,甘草24g。水煎服,共取药汁1250ml,每1h服1次,约250ml,第二日水肿消失十之八九。
景泰县中医院张生全治疗一例50岁女性,患“脑血栓形成”,在应用补阳还五汤不效的情况下,遵当地乡医的经验,应用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麻黄120g,桂枝120g,赤芍、白芍各30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60g),水煎频饮,24h内服完,药后患者从头到脚,通体汗出,始觉舒服,后觉乏力,再后则渐感四肢轻快而有力,寒热之症亦失,至第3日即可抬动左腿,至第4日则可抬高左腿约70度左右。
现代研究
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类等。麻黄的挥发油具有发汗、祛痰、解热、抗炎等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可以平喘、利尿、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及升高血压,黄酮及多糖类物质都有抗氧化作用,能延缓机体衰老。大量麻黄碱可引起烦躁、失眠、焦虑不安等中枢兴奋症状。麻黄泡沫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先煮麻黄,去上沫”可降低不良反应。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说麻黄“先煮一两沸,去上沫 ,沫令人烦”。; 唐·苏敬《新修本草》:“先煮一两沸去沫,沫令人烦”; 宋·雷敩《雷公炮炙论》云: “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 金·张元素: “煮二三沸,去上沫,不然,令人烦心”; 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 “麻黄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 “单煮数沸,倾上沫用火培干。任合丸散煎汤,方不令人烦闷”; 明·王肯堂云: ”凡用麻黄,去节,先滚醋烫,略浸片时,捞起以备后用,庶免大发”; 明·张景岳 《景岳全书·本草正》云: “制用之法,须析去粗根,入滚汤中,煮三五沸,以竹片掠去浮沫,晒干用之,不尔令人动烦”; 明·李士材曰: “凡服麻黄去根节,煮数沸、掠去上沫,沫令人烦,根节能止汗故也”;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则认为“去沫者,止取其清阳发腠理之义也”。
有报道一位5岁患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及哮喘,服三拗汤(生麻黄12g,桑白皮9g,车前子9g,杏仁6g,蝉衣6g,葶苈子6g,苏子6g,川贝母6g,甘草2g)后出现额头大汗淋漓,咳喘加剧,嘴唇发紫等现象,停药12h后缓解,后使用生麻黄9g则未出现不良症状。另有报道称,一62岁男性咳嗽伴吐黄痰两周,又复感外邪,咳嗽加重、声音嘶哑。在服用麻黄9g、杏仁9g、石膏30g、甘草10g、川贝母5g、瓜萎20g后出现视物扩大、眩晕、头痛等症状,持续约5-6min后缓解。麻黄及其制剂中的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麻黄与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普萘洛尔、利血平等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使降压作用减弱。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与镇静催眠类药物(地西泮、佐匹克隆、酒石酸唑吡坦)药理作用相互拮抗。麻黄碱和咖啡因都可以兴奋神经中枢系统,两药合用可加强其兴奋作用,产生呼吸加快、头晕耳鸣、肌肉痉挛等症。麻黄碱可对心肌细胞产生兴奋作用,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产生类似于强心类药物的作用。对心功能不齐全的患者联合使用两种药物时,虽然可以起到强心作用,但同时也会引发甚至增强其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尤其以地高辛和洋地黄毒苷为代表的强心药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查丽杭,苏志国,张国政,欧阳藩.麻黄资源的利用与研究开发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2(04):396-405.
[2]张梦婷,张嘉丽,任阳阳,王俊,樊佳佳,张晓存,刘霞.麻黄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6,11(09):1917-1921+1928.
[3]李敏,王阶,何庆勇.麻黄历代剂量演变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8):2728-2731.
[4]杨昕宇,肖长芳,张凯熠,程磐基.麻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2):2874-2877.
[5]王玲,刘颖.生麻黄过量致心律失常加重一例[J].河南中医,1995(02):111.
[6]王颖芬,王颖慧.麻黄引起视物扩大一例[J].河南中医,1998(01):63.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8]凌一揆. 中药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9]严玮.麻黄及其制剂与西药不合理联用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5):2112.
[10]张淑芳,张敏.中药麻黄对氨茶碱血药浓度及药动参数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6(03):1-6.
[11].《金匮》药对配伍规律探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02):49.
[12]王付.《伤寒杂病论》用麻黄配伍规律初探[J].天津中医,1991(06):47-48.
[13]何莉娜,黄仕沛.《古今录验》续命汤小议[J].河南中医,2010,30(05):443-444.
[14]柴瑞霁,柴瑞霭.柴浩然运用麻黄附子汤治疗重症风水的经验[J].中医药研究,1989(02):29-30.
[15]张生全.重用麻黄、桂枝治愈中风一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02):36.

作者丨菟丝子   版面丨李丽   审校丨王德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奇的麻黄
麻黄与细辛的临床应用
[转载]神奇的麻黄1
麻黄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有一株散寒草,解表,温肺、平喘、止痛,通窍,祛风、散寒、缓解头痛、牙痛、痛经、腹痛、小便不利、鼻塞、心口痛等诸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