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学专业知识

中药学专业知识1

(2010-12-03 12:18:54)

第一章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1.香薷      发汗解表      利水消肿      和中化湿解暑   用于阴暑证

2.麻黄      发汗解表(生用)      利水消肿      宣肺平喘(蜜炙)

            用于风寒湿痹,外感风寒,喘咳。

3.桂枝      发汗解肌(表)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用于风寒湿痹,外感风寒,胸痹。素体表虚,复因外感,恶风汗出,发热脉浮缓。心阳不振,心悸,脉结代当用桂枝配甘草。肉桂,桂枝来源于同一植物。

4.紫苏      发汗解表(发表散寒)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安胎

            用于外感风寒,胸闷咳嗽。

5.生姜      发汗(散寒)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解毒 “呕家圣药”

6.荆芥 (荆芥穗)祛风解表   (生用)透疹止痒,消疮. 散风发表  (炒炭)止血

7.藁本      祛风散寒      除湿止痛      祛风胜湿

            用于风寒湿痹,外感风寒,巅顶头痛。

8.防风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解)痉  升清燥湿

       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肝脾不和腹痛泄泻,破伤风症角弓反张。

9.羌活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止痛  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宜

善治上肢风寒湿痹者,用于风寒湿痹,外感风寒,上半身疼痛。

10.白芷     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鼻窍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止痒

            善治阳明经眉棱骨痛。

11.细辛     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窍       温肺化饮

           用于风寒头痛,鼻渊。

12.苍耳子   发散风寒      祛风湿止痛    通鼻窍  

            用于风寒湿痹,外感风寒,鼻渊。

13.辛夷     发散风寒                    通鼻窍

备注:

生麻黄:
辛散作用较强,发汗利水作用较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和风水浮肿。如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利水: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炙麻黄:
又分水炙麻黄:炒时加清水,辛散作用缓和;
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减弱,发汗解表、利水等其他功效减低。 而润肺、平喘、止咳作用增强。
所以,炙麻黄的功效,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的治疗。

1.麻黄与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常相须为用治疗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

    麻黄:发汗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并有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喘咳;利水消肿的作用,治水肿兼表;

桂枝:发汗力缓,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于寒凝经脉,痰饮水湿内停,阳虚水肿,风寒湿痹,胸痹冷痛及心悸,脉结代;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

2.荆芥与防风二药皆微温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长于发表散风,对风寒,风热以及风疹瘙痒均可应用.且二药常相须为用。

荆芥: 微温平和,生用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又治风热感冒无汗或汗少者质轻透散,发汗之力强于防风,长于发表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 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防风: 微温而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品,发汗力虽较弱而长于胜湿,凡外感表证无论寒热或夹湿与否均可投用。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止痉,可用于风寒湿痹及破伤风。

3. 香薷、麻黄: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头痛、形寒、发热无汗及腹痛吐泻;
麻黄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此外,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

4. 紫苏、生姜: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其中,紫苏性温,发汗力强,又兼理气,风寒感冒无汗或兼脾胃气滞者多用;生姜性温,发汗力弱,风寒感冒轻症多用;
紫苏又能理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治脾胃气滞、胸闷不舒、气滞胎动及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生姜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治胃寒呕吐,风寒咳嗽,食鱼蟹、生半夏、生南星引发的中毒。

辛凉解表药

1.柴胡      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用于少阳证,肝气郁结,气虚下陷。

2.葛根      解肌退热      透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用于外感风热,麻疹初起,湿热泻痢,热病烦渴。

3.升麻      解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治气虚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等证,黄芪宜配柴胡,升麻。

4.薄荷      疏散风热      利咽透疹     清利头目    疏肝行气

5.牛蒡子    疏散风热      利咽透疹     宣肺祛痰    解毒消肿疗疮

            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咳痰不利,兼大便秘结。

6.蝉蜕      疏散风热      利咽开音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    熄风止痉

            用于外感风热,麻疹初起,肝经风热,目赤多泪,小儿惊啼。

7.桑叶      疏散风热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

(蜜炙)润肺止咳       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宜选用桑叶,夏枯草。

8.菊花      疏散风热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肝经风热,肝阳上亢,头晕头痛。

9.蔓荆子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10.淡豆豉   解表除烦      宣发郁热

11.谷精草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1.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

 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2.薄荷,牛蒡子,蝉蜕三药均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

 薄荷:长于发散,并能清利头目,兼能疏肝行气;

 牛蒡子:清热解毒力强,兼能滑肠通便;

 蝉蜕:尚可熄风止痉,并能明目退翳。

    蝉蜕煎服,3 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其抗惊厥作用以蝉蜕去头足之蝉身为强, 蝉蜕头足较弱; 有显著的镇静作用,与戊巴比妥类药物有协同作用; 有镇痛作用,除头足镇痛效力较轻外, 整体和身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有解热作用, 以头足为强, 全蝉蜕次之, 蝉蜕身最差;

3.桑叶,菊花均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和清肝名目,常相须为用治疗风热感冒,瘟病初起,以及治疗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或肝肾精血(阴)不足的目暗昏花。

  桑叶: 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长于清肺润燥,兼能凉血止血, 治血热吐衄咯血;

  菊花: 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并能清热解毒, 治痈肿疮毒。

4.柴胡:治在肝经主降,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肝气郁滞,气虚下陷;

  前胡:治在肺经主降,降气祛痰,痰热咳喘。

5. 柴胡、升麻:均为解表升阳之品,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
不同1:虽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
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
 

 清热泻火

1.知母      清热泻火      生津润燥     滋阴润燥   清退虚热  滋肺胃肾阴

2.天花粉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清肺润燥          消肿排脓

3.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  收湿  止血 主治气分实热大汗

4.芦根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烦止呕   排脓利尿

5.淡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   利尿

            用于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6.栀子      清热利湿退黄凉血止血     解毒消肿   泻火除烦  

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焦栀子和炒栀子都是栀子的成分,炮制不同而已,焦栀子和炒栀子的功效基本相同,都能入血分.都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只是焦栀子的功效稍强些.如果没有焦栀子是可以用炒栀子替换的.

7.焦栀子    凉血止血

8.夏枯草    清肝火明目    散郁结消肿   降血压

9.决明子    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10.寒水石   清热降火      除烦止渴

备注:

1.石膏与知母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常同用于瘟病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

    石膏:清解降火力强, 并兼解肌,重在清泻火热,并偏重于清泻肺胃实火,常用于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

    煅石膏:外用还能收敛生肌;

    知母: 味苦甘质润兼归肾经,长于滋阴润燥, 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肺,胃,肾阴虚及消渴多用知母。

2.芦根与天花粉同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可用治热病津伤烦渴之证.

    芦根:甘寒质轻,作用较缓,善清肺胃之热而兼透散,治外感热病初期兼表证、中期高热烦渴、后期热退阴伤烦渴成宜;又能清胃止呕、清肺利尿,且兼祛痰排脓,治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等。

    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较强,又兼能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痰热咳嗽带血;还能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疮肿未脓可消,已脓可溃,脓多促排,脓尽不用。此外,将其制成结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产有效。

清热燥湿药

1.黄芩 (生用)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炒炭)止血   (炒用)安胎   (酒炙用)清上焦热

            用于怀胎蕴热,胎动(热)不安。

2.黄连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善祛中焦湿热,泻心胃火毒

3.黄柏      清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

4.龙胆(草)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5.苦参      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利尿

6.秦皮      清热解毒      燥湿止带     清肝明目     收涩止痢 

7.白藓皮    清热解毒      祛风燥湿      止痒

备注:

1.黄芩,黄连,黄柏三药, 均味苦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于多种湿热内盛和热毒炽盛病症. 如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疮疹、热毒痈肿、目赤肿痛、血热吐衄及其它脏腑火热证。

    黄芩入肺与大肠,兼入胃与胆等经,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肺热咳嗽多用,以及兼能凉血止血, 且止血力强,又善治温病热入气营血分证、肺热咳喘、湿温、暑湿、湿热中 阻、湿热淋痛及痔漏便血;清热安胎, 治胎热胎动不安;此外,与柴胡相伍能治少阳寒热往来。

    黄连: 大苦大寒,药力最强,主入心胃,兼入肝与大肠等经,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又善治温病热人营血之神昏谵语、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肝火犯胃呕吐吞酸、湿热痞满,以及胃火炽盛消谷善饥。

    黄柏: 药力弱于黄连,主入肾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肾)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又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以及下焦湿热之尿闭、淋浊、带下、阴痒、足膝肿痛及脚气等。

 

 

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既能治疗热毒疮疡,又能治疗风热外感。

2.连翘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消痈散结   “疮家圣药”

3.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利湿通淋

4.蒲公英    清热解毒      利湿通淋     消痈散结    清肝明目   善治乳痈腹痛

5.鱼腥草    清热解毒      利尿通淋     消痈排脓               善治肺痈

6.射干      清热解毒      消痰利咽

7马勃                    清肺利咽     止血

8.山豆根    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                 本品有毒3~6 g

 北豆根     清热解毒      祛风止痛

9.板蓝根    清热解毒      凉血利咽                            善治大头瘟毒

10.大青叶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11.青黛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   定惊     1.5~3g

12.贯众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杀虫

13.马齿苋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止痢       通淋

14.白头翁   清热解毒      凉血

15.穿心莲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燥湿

16.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善治疔毒

17鸦胆子   清热解毒      燥湿杀虫     止痢截疟     腐蚀赘疣            0.5~2g

18熊胆     清热解毒      熄风止痉     清肝明目            0.25~0.5g

19.土茯苓   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20.蚤休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21.红藤(大血藤)清热解毒    活血止痛     祛风通络

22.野菊花   清热解毒      疏风平肝

23.垂盆草   清热解毒      利湿退黄      利尿消肿

24.半边莲   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与楤木配伍,以利小便,散瘀血,消肿毒,治疗肝硬化腹水,尿毒症,肾病水肿。

25.半支莲   清热解毒      消肿利尿     活血祛瘀    止痛抗癌

     用于肝炎,肿瘤,肝硬化腹水,毒蛇咬伤。

26.楤木     解毒驱风

27.人中黄   清热解毒      凉血

28.千里光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杀虫明目

29.金荞麦   清热解毒     排脓祛瘀

30.桉叶     清热解毒      消炎杀菌

31.漏芦     清热解毒      消痈下乳      疏筋通脉

32.拳参     清热解毒      消肿止血

清热凉血

1.生地黄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退虚热

2.水牛角   清热凉血      解毒定惊      宜先煎3小时以上 15~30g

3.玄参     清热凉血      滋阴降火  解毒散结      润肠

4.紫草     清热凉血      解毒透疹      活血

5.赤芍     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

6.牡丹皮   清热凉血      活血祛瘀

备注:

1.生地与玄参二药,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常相须为用于热入营血,热病伤阴及阴虚内热等证。

   生地:清热凉血作用较强,并能止血,可用于血热出血,内热消渴;

   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并能软坚散结,可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痰火瘰疬。

2.牡丹皮、赤芍药: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zhengjia肿毒及跌打瘀肿等证。
牡丹皮兼辛味,并入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

赤芍药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清虚热药

1.青蒿     清退虚热      凉血除蒸      解暑截疟     清解肝胆热邪

截疟之功甚强  不宜久煎

2.地骨皮   退虚热清肺火   凉血止血   生津止渴

3.白薇     清热凉血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4.银柴胡   退虚热        清疳热

5.胡黄连   退虚热        除疳热        清湿热      解热毒

6.功劳叶   滋阴清热      退骨蒸

备注:

1.黄连与胡黄连二药,均能清热燥湿,为治湿热泻痢良药。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的根茎,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强,并善清心胃之火,常用于多种热毒和心胃病证;

   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长于退虚热,除疳热,可用于阴虚发热与小儿疳积证。

攻下药

1.大黄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解毒 凉血止血  活血祛瘀  逐瘀通经     5~15g

2.芒硝       泻下攻积     润燥软坚      清热消肿     回乳(外用)     10~15g冲服

3.芦荟       泻下通便     消疳杀虫      清热凉肝                1~2g

4.潘泻叶     泻下通便                          泡服1.5~3g      煎服2~6g宜后下

备注:

1.生大黄:泻下力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后下;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

  大黄炭:多用于出血证。

2.大黄与芒硝二药, 均味苦性寒,一则均善攻下通便泻热,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相须为用;二则均清热泻火(消肿),治目赤肿痛、口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肠痈及痔疮等。

    大黄: 大苦大寒,长于攻下,清热泻火力强, 又善治湿热积滞泻痢初起见里急后重者, 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热而止血,治血热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烫伤;清利湿热,治湿热黄疸、淋证涩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闭、产后瘀阻腹痛及趺引损伤。并能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可用于瘟病热毒,血热出血,瘀血,湿热黄疸与淋证;

   芒硝: 则兼咸味,长于软坚润燥, 尤宜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者,还可外用于咽喉肿痛,疮疡,目赤。芒硝外用可回乳。

 

润下药

1.火麻仁    润肠通便      滋养补肾      活血通淋            10~30g

2.郁李仁    润肠通便      利水消肿

3.蜂蜜      润燥通便      润肺止咳      解毒消痈

备注:

1.火麻仁、郁李仁:均为植物种仁而善润肠通便,凡年老、体虚、久病及产妇因津血不
足所致肠燥便秘即可选用。

    火麻仁甘平油润,又兼补虚。

    郁李仁则苦降散润,又兼行气、利水消肿,以肠燥兼气滞者用之为宜,还治水肿、脚气,兼便秘者尤佳。

 

峻下逐水药

1.甘遂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醋制减毒               0.5~1g入丸散

2. (京,红)大戟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醋制  煎服1.5~3g       1g入丸散

3.芫花      泻水逐饮      祛痰止咳      (外用)杀虫疗疮

                                        醋制  煎服1.5~3g       0.6g入丸散

4.牵牛子    泻下逐水      杀虫去积      炒用  煎服3~9g      1.5~3g入丸散

5.商陆      行水通便      解毒消肿

6.续随子(千金子)逐水退肿   破血通经

7.巴豆      峻下寒(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去腐 0.1~0.3g入丸散

                                        不与牵牛子同用

备注:

1.京大戟、红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泻水逐饮,治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又善消肿散结,治痈肿未溃及瘰疬痰核等。

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大而泻下逐水力强;

红大戟则源于茜草科,毒小而散结消肿力佳。此外,醋制均可减其毒。

 

第四章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1.独活      祛风胜湿止痛   解表散寒     善治下肢风寒湿痹

2.威灵仙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消痰逐饮    消骨鲠  善通行十二经络

3.木瓜      舒经活络       化湿和胃     生津止渴    消食  疏筋活络以缓足腓挛急

            善治筋急项强不可转侧者,善于缓解拘挛疼痛。

4.蕲蛇    祛(外)风通络   熄(内)风止痉    攻毒止痒   

“透骨搜风”为截风要药,风湿痹证无不宜之 尤善治顽痹 为治抽搐痉挛常用药

5.川乌      祛风湿         温经止痛

6.徐长卿    祛风止痛    活血通络  止痒  解蛇毒

备注:

1.羌活与独活二药, 同源于伞形科,而辛散苦燥温通,均善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发表,常相须为用于风寒湿痹和风寒挟湿表证,表证夹湿及头风头痛等证。

    羌活:性较燥烈, 发散力强, 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太阳经 (后脑)头痛及项背痛;

    独活:性较和缓,发散力不及羌活, 主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腰以下风寒湿痹及少阴伏风头痛。

祛风湿热药

1.防己      祛风湿止痛     利水消肿     清热利水   善治风湿热痹

2.秦艽      祛风湿       通络止痛     退虚热    利湿退黄 清肝胆湿热   “活血荣筋”

3豨莶草    祛风湿通经络       利关节       清热解毒   降血压

4.雷公藤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消肿止痛   杀虫解毒    (10~15g带根皮者减量, 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天1.5~4.5g;外用适量。)

5.络石藤    祛风舒筋通络   凉血消肿止痛

6.臭梧桐叶  祛风除湿      降血压

备注:

1.木防己、广防己、汉防己,均苦辛性寒而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治风湿热痹、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及小便不利。

    木防己与广防己以祛风止痛为长,多用治风湿热痹关节肿痛;

    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较强;尤以泄下焦膀胱湿热见长; 多用治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祛风湿强筋骨

1.虎骨      去风止痛       强筋健骨

2.狗脊      祛风湿补肝肾   强腰膝

3.五加皮    祛风湿补肝肾   强筋骨       利水消肿 

风湿痹证,肝肾不足两者所致的腰腿疼痛均可应用五加皮

4.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用于风湿痹痛兼有肝肾不足。

5.香加皮   祛风湿强筋骨    利水消肿    3~6g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

备注:

1.香加皮、五加皮,性温归肝肾经,既均能祛风湿、强筋骨,治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筋骨痿弱、小儿行迟;又均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

    香加皮(北五加) 源于萝摩科杠柳的根皮而有毒, 长于利水消肿.不宜多用。

    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无毒,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其他

1.丁公藤    解表发汗      祛风除湿       消肿止痛

2.蚕沙      祛风定痛      除湿化浊

3.松节      祛风燥湿      通络止痛

4.海桐皮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祛风湿通经络

5.寻骨风    祛风除湿      行气止痛

6.伸筋草    祛风除湿      舒筋活络

7.桑枝      祛风通络      利水          善治上臂风湿痹痛

8.海风藤    祛风通络      止咳平喘      活血    止痹痛

9.丝瓜络    祛风通络      行血清热      化痰散结

10.老鹳草   祛风湿通经络  清热燥湿      止泻

11.白花蛇   祛风通络      镇惊止痛攻毒      祛风湿,熄风定惊

12.乌梢蛇   祛风通络      除湿攻毒      镇惊止痉      “内走脏腑,外达皮肤”

13.路路通   祛风通络      利水除湿      消炎解毒

14.鸡矢藤   祛风活血      止痛解毒      消食导滞

15.常春藤   祛风活血      平肝解毒

16.天仙藤   行气利水      活血通络

17.千年健   祛风湿强筋骨

18.鹿衔草   祛风湿强筋骨  调经止血       补肺止咳

19.臭梧桐   祛风湿通经络  降血压       

20.青风藤   祛风湿通经络  利小便         活血

21.穿山龙   活血舒筋       祛风湿止痛    止咳平喘祛痰

备注:

1.海风藤、青风藤:均能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等症;

    海风藤性温,兼活血;

    青风藤性平,兼利小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历年高频考点汇总
常用中药配伍及主治
上篇 | 「中药二」520个必考点 ,背了就能顺利考过!
【名医谈药】黄纯琪教授:25组常用中药功效之异同 二、黄纯琪临床医案2则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二》100考点速览
3天背完全部中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