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矣渡:失落的村落与清代的碑刻
矣渡:失落的村落与清代的碑刻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5-09-15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181 ]


矣渡村自从200多年前的那场大地震沉没之后,就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来演绎这场悲剧。然而,记述最为详备、读来也最为亲切而可信的还是立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的《矣渡常住碑记》。

之前,读过一些有关矣渡沉没的文字资料,但是,读来给人的感觉是太多关注湖底的考古,对大地震所带来的悲剧本身则关注很少。200多年前的历史已经远去,除了一些过分渲染的传说外,谁还能再次告诉我们当时发生的实情?

《矣渡常住碑记》及相关文字史料

欲知千古事,先读百年碑。七月清秋,记者再次来到矣渡村子后面的普渡庵,看到了《矣渡常住碑记》。石碑为石灰岩质,立于清代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该碑有简易碑座,无碑额,通高1.7米,宽0.7米,厚0.15米,碑顶隽有“于万斯年”四字,正文为楷体,共270余个字,碑文除记载修建普渡庵功德外,还记载了矣渡发生的灾难和变迁。

碑文除七八字模糊不清外,大多分辨清晰,现抄录于下——

村之设寺,所以妥神灵也。凡祈晴祷雨,及岁时献蜡,与□享公议,胥于是,则又村之公所也。但有寺必有香火,常住者,义取常有乃住耳。矣独一村,居抚仙湖之湄,百余年来,休养生息,共六十余户,□□庶矣。先年建有普渡庵,居山之□□圣宫居水之浒,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十四日,大营与关圣宫皆沉入海内,以致常住□□无存,村人恐日久浸蚀也,□寿诸石,今将田地坐落开载于后……

后面即是详细记载矣渡村普渡庵的常住田地情况。碑文中记载的大地震,沿湖河阳、江川、宁州等州县的地方志中均有所涉及,如《澄江府志》记载:“十四日地大震,城垣、庐舍倾坏,压伤人畜无算,至二十八日大雨,乃止。江川、新兴、路南地震。”《江川县志》记载:“本次地震,牛摩一带湖堤沉入湖中。”《青龙镇志》记载,乾隆年间的那次大地震,曾让这个1000多人的村子瞬间沉没于湖中,全村仅剩下3人……除此之外,清宣统《宁州志》灾祥篇也详细记载着地震及当天天气情况:“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天降沙,四方冥冥如雨。然五月地震,山崩川竭,坏物、压杀人畜,陷入田地237亩,路居乡为甚,矣渡倾落湖中,震无时,至闰月初二乃止。”此碑立于嘉庆四年,距发生大地震的乾隆五十四年仅有十年之隔,因而,此碑是当时地震活动较为准确的最原始的记录资料。

“安居湖畔、乐业鱼水”的矣渡人

普渡庵,当地人又称大佛寺,院内两棵古树枝繁叶茂,台阶前有两个威武的石狮。普渡庵建好后,香火十分旺盛,直到现在,200多年过去了,也没发生过什么大的灾难。

现在管理普渡庵的居士是当地的老人陈琼英,她从40多岁起就来到普渡庵,已经在这里守护了十八年。老人除了向记者讲述那些不完整的传说外,还向记者诉说普渡庵的沧桑及年久失修,而自己能力有限,只能看着年代久远的普渡庵一天天老去。

历史已成为过去,如今的矣渡有200多户700多人,他们在这里过着“安居湖畔、乐业鱼水”的田园悠闲生活。这些年来,村内所有巷道都铺设成水泥路面,湖边更开起10多家农家乐,每年夏天生意十分火暴,旅游正逐渐成为当地村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临别之际,陈琼英又说:“过去,有些村民能从海中打捞出一些使用过的东西,如铜香炉、碗、勾担等。每当月明风清之际,站在普渡庵的后山上,可以看到水中时隐时现的城墙……”

听着她的话,一个神话般的海市蜃楼仿佛又在眼前升起。(作者 饶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绛发现“求护泉源碑记”
昔阳“离相寺”略记
千年古村锦里,雷氏一脉在此开枝散叶出湘南六县一百多座村庄,子孙达十余万人!
明清时期太原碑刻内容略谈
杨郁兴 :金斗柏山碑文留存记
集字——乾隆笔下的《实胜寺碑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