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涂/央宗:摄影学习分享会实录
胡涂: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邀请央宗同学来跟大家一起进行一个非常轻松随性的学习交流。主要形式是我和她相互聊天,有空的同学一起来参与。
为什么要邀请央宗来给大家一起分享她一年多以来的学习体会呢?我觉得来参加艺术摄影入门课程的同学,有些摄影基础比较好,有些可能是摄影小白,同时更多的人以前是搞传统摄影的,或者说经历过一些摄影学习,但一直没有找到一条比较清晰的道路。央宗在艺术摄影班学习之前也是这样子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这一年多以来的学习,我发现央宗提高得比较快,特别是这个转变具有典型性,所以想请她聊一聊,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对摄影的理解。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学习摄影,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困惑,每个阶段也都有迷茫,当然每个阶段也有收获。学习就是如此成长的过程。央宗在这一年多当中有个比较好的特点,就是她一直在努力地探索摄影这件事,好像一刻也没有放下,非常用功,感觉每天都在拍摄,这点特别重要。
我发现有个别同学没有做作业,没有实践的验证,可能会产生问题。因为课程不仅要听,其实更重要的是通过拍摄来验证课程当中讲到的一些问题。经常地拍摄,不断地训练,尤其在初级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去还是让央宗来聊一下。从开始到现在,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相信对于其他同学会有所启发。
央宗: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分享学习摄影的过程。其实这两天一直在整理,算是期间的心路历程吧。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很多困惑和迷茫,过程有点辛苦,但每走完一步都觉得很开心、很丰富,也就更加坚定以后的摄影道路。
第一个阶段算是艺术摄影班之前吧在当初的报名表上是这么写的:2016年3月之前喜欢背包旅行,沿途记录风景以分享,拍片的过程较为随性。在一次人文拍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于是对摄影专注起来。陆续买了很多画册,也看了部分摄影史,但整体还是零散的。希望在胡老师的摄影课程里面将自己的知识架构完善一些,更好的用于日常的摄影表达。
当时的图片是这样的:

胡涂:你以前给我的印象好像是驴友,摄影理念是比较传统的对生活的记录。上面第三张拍的还是蛮好的。很多传统所谓的人文摄影或者旅游摄影,都是往外跑,拍了很多远方的人文景观回来,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拍照片的。
央宗:是的,背包旅行多年,后来看到周围的驴友有摄影的,拿着相机记录一些美景带回来分享。其中2016年那次出门,回来后开始认真地学习,看了一些书,包括摄影史、艺术史,也大量阅读了国外摄影师的片子。就这样拍了两年后,觉得自己的照片似乎进入一个套路,不够厚和不耐看。
胡涂:那时候你对摄影是怎么理解的,是记录生活呢,还是有什么独特的想法?
央宗:正像胡老师说到的,在异域会有很多感受,比如和城市完全相反,贫瘠的物质生活,家庭的亲情,或对于家乡的热爱,但不知道如何表达。这部分的困惑一直纠缠着,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我想这是课程前最深刻的苦恼。
为了放弃以前的“套路”,走出舒适区,进入一个新的摄影环境,严格按照老师的建议,退出了所有的摄影群,不再参加摄影相关的集体活动,但主动改变的路并不好走。
胡涂:对你这点,特别有印象。我记得开学前特别强调的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退出所有的摄影群,不要去看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专心地听课程里的内容,但是我觉得可能很多同学做不到,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编者注:让学生暂时退出所有其它摄影群,目的是为了专心。如果参与了其它各种摄影群,万一出现理念上的冲突,会导致思维混乱。思辨方面的问题留待以后去思考比较好。)
央宗:我想主要是当时坚决地想跟以前的那些拍摄方式告别,重新建立新的体系。所以当时开学的时候,我就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话,希望以此遇到更好的自己。同时,我也喜欢摄影,很多潜能是在摄影中发现的,比如与陌生人交流,比如旅行中各种体验后的感受等。所以很珍惜这个爱好,也珍惜课程学习的机会,希望学好基本功后,可以去个性化的表达。
还记得刚入学的时候,胡老师问最喜欢的摄影师,我说寇德卡(图片中的吉普赛人就如同摄影师自己)。胡老师跟我说,等上完课程以后,会发现还有更多很好的摄影师,你会喜欢的。确实如此。
【结构】
胡涂:开学以后就是结构的学习,这时候有什么体会吗?
央宗:是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开学后的基础内容学习了。第一节课讲的是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和大家一样,一开始简单的时候还能理解,但遇到这张复杂的时候就傻掉了,不知道这张图片怎么看,如何算好。
看到这张李·弗里德兰德的照片傻掉了
好在黑白的作业并不很难(编者注:如何处理完美的黑白影调没让他们做作业,现在想起来还是很重要的),模仿老李的以电线杆分割画面等,当时的作业大概这样:

作业完成还算轻松,每次出门都会东张西望,好看的地方见不到很多。
胡涂:对哦,你一上来图片结构就有点复杂了,不像李煎(一期学员)那样比较简单,我觉得你是在用心地学习李·弗里德兰德的画面处理。
摄影:李煎
关于结构的问题,说实话有很多同学可能感觉很简单。这个问题的复杂在哪里呢,就在于你怎么样去处理画面,其结构看上去是非常和谐的,或者说有某种审美意义,这个非常难的。
结构说简单非常简单,就是画面当中点线面相互之间的安排。如何来处理这个点线面,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操作起来非常难,要你把这个点线面安排得好看、舒服、和谐、有味道,特别是在视觉上有味道是非常难的很多同学可能以为就是随意性的(不是刻意的随意),把它们框在一起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子的。画面中的结构安排好以后,作为观众,看上去具有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感觉,这其实是非常难的。不是说半年、一年能够解决的。所以说日常练习是非常要紧的。
很多同学可能看不出来,拍摄一张照片时,左边一点、右边一点、高一点、低一点,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张照片哪个位置拍过去最好,如何框取更舒服,需要长期的练习,而不是随便的框一下就OK。拍摄某个场景时,有经验的摄影师知道什么焦段、站在哪个位置是最合适的。
央宗:确实,以前就知道拿着相机往远处跑,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没有那么多的留意。上课后,为了作业养成了不断观察的习惯,看到了很多以前忽视的东西。黑白的过程相对还好,但色彩的时候,就出现了些状况。
【色彩】
 接下来的课程是色彩,随之而来的头痛也出现了。
在木知木觉之时,看到班上李楠同学(美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霸,一期学员)的作业,直接惊呆了。 

摄影:李楠
胡涂:确实,李楠的照片一出现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惊艳,这是跟她在美院的学习经历有关,色彩方面有非常好的基础。
央宗:对的,李楠图片特别好看,特别丰富的色彩。我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看到的颜色,因为过于习以为常而接近透明,所以一开始色彩练习的时候非常辛苦。
胡涂:色彩问题,绝大部分人会存在,原因是一般很容易看到某一个很鲜艳的颜色,但会忽视这个颜色和周边颜色之间的关系。
央宗: 我起初看到的只是这样:

地铁里的一面墙,为了颜色拍下来的,那时水平还端不平横线。
也有这样,为了结构而结构的感觉:

胡涂:这张照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你一开始就能够拍出这样的照片,对结构和色彩就已经有意识了,我觉得这点就非常好。
央宗:还有这样的,扫墓的时候,更多注意的是上面的文字,至于黄色和蓝色的关系,并不有意。

胡涂:这张照片现在看来也蛮好,主要在于蓝色框里面的文字没有拍全。拍全的话去语境就没去好,不拍全的话,观众就不知道蓝色里面是什么文字,所以说去语境还是非常好的。
央宗:同样,这是都是由于线条形状带来的兴趣点,颜色是被动附加来的。

胡涂:这张照片背景提供的信息太多,结构也不好,所以我觉得还是有些问题。
央宗:在茶餐厅这张,环境有趣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人物衣服的颜色了,走出一小步。

胡涂:这张照片,观众更多的会关注图片中的人和吃东西的人之间的关联趣味性,可能不会去关注照片中的色彩和结构(也即,结构是透明的)。
央宗:继而在寻找鲜艳的颜色,商场里女装部应该是色彩最多的地方,先通过简单的细部的观察来训练自己的敏感。

胡涂:生活在大城市有这方面的优势,色彩特别丰富,乡村的话,颜色可能就没有那么鲜艳了。同时,虽然你注意到了色彩,但是整个画面给观众的感觉比较生硬,刻意的在框取颜色的感觉。

央宗:这张图片,是透过黄色蓝色的明显冲撞的玻璃以及屋里的陈设所构成。由此想说的是,学习里的通关都是靠不断的坚持来实现的,因为没有经历过绘画之类的专业训练,起初的色感会是一知半解,不断的琢磨才会有更深的领悟。
胡涂:这张色彩已经有点像李楠了,很复杂的色彩关系。
央宗:经过不断的训练以后拍到了这样的色彩后突然很开心,或许我也可以变的李楠一些。同时进步带来的快乐和自信,可以享受好几天,也正是我们学习摄影的初衷,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修炼。
胡涂:我能看出来,在这个时期,好像你一直在模仿或者是学习李楠的对色彩的这种敏感。
央宗:确实,班级里有一个学霸的存在,学习压力特别大,当初最大的困惑就是自我的不认同、没信心。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坚持练习才能度过焦虑。
(编者注:过于抽象化的色彩和结构仅适合初期的训练,然后一定要跳出来) 

这是草间弥生的装置展览,自然那些黄色点点是主角,当这个金发出现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的红头发女孩,于是就拍成了这样。

威廉·埃格尔斯顿作品

 胡涂:我觉得不需要焦虑,每个人学习的过程不太一样。李楠本来基础非常好,一上来就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其他同学没有经过美术方面训练的话,色彩方面可能不太敏感,所以经常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不断地模仿和学习名家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不断地看名家的作品、画册特别重要。看了一年半载以后,那些作品全印在你脑子里了。这种方法对你理解照片或者是摄影入门练习,在开始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央宗:确实呢,从黑白到彩色,再从线条和形状附带的颜色到主动的观看鲜艳的色彩,再到利用其去完成图片布置,这个过程,现在看来还是很有趣的。同时不断看经典的图片,各种参观艺术展的经历,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审美,镜头里框取的画片也生动起来。
【去语境】(陌生化)
胡老师说的,摄影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各种结构的练习;第二是结构隐藏到对象当中达到平衡(结构的透明化),第三是去语境。
讲图片框取(即边框),以说明我们怎样去观察世界,怎样去拍一张有意思的照片。老师聊到了去语境,第一次遇到这个词的时候,还是有点绕的。
有时候看人家拍的照片,能理解去语境、刺点,到自己的时候,又傻掉了,手足无措......
去语境示范
胡涂:去语境确实不太好理解。在不同的地方对去语境会有不同的理解,一张照片语境去到什么程度,要看你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我通常说的去语境,就是说一张照片,它可能反映当时现场的信息。比方说拍了一个人被车撞了倒在马路上,那么就是一个车祸的语境,这是照片原始的语境,但如果只是拍了这个场景当中一角的话(比如只拍了倒在地上的人,没有把车拍进去),这个时候观众可能会不太理解你到底拍的是什么(说不定是一个醉鬼呢),这就是把原始语境去掉了,图片中的这个语境已经改变了(陌生化了)。我们可以反过来理解一下,新闻摄影、报道摄影的话,它要保留原始的语境,这里发生了车祸,这个是新闻摄影、报道摄影想要强调的,照片原始的语境,原始的信息,是要告诉观众这里发生了什么,即强调客观事实的保留。去语境正好相反,照片要去除原始事实的信息,仅留下一些视觉线索供观众想象。去语境是根据你个人的目的把它从事实中抽出来,而不是去还原整个场景的原始信息。
央宗:确实,当以此为作业的时候,新的迷茫就出现了,不知所措。那时候正好要出远门,超市备货,就拍了几张这样的: 


胡涂:这几张,虽然在框取的时候剪掉了很多,但观众还是一眼能看出来是广告,原始的语境没有去掉,就是一些广告图片和其它对象的并置。
央宗:嗯嗯,其实由头是冰冰开始的,那时候正在热销她的偷税漏税,超市里的一个结构引起了兴趣,继而发现一大堆的明星大头印制在各种包装上。框取的时候,有明星有色彩,当时胡老师建议,以肖像的方式,是否语境去除的更加彻底一些,起初我以为很简单,实践中发现各种难。

当这个时候,原始的语境应该去掉了哈。 
胡涂:这个马上不一样了,观众第一眼看不出来,不知道你拍的是什么,不会认为这是广告摄影,感觉就是明星的肖像照片,所以你已经把广告的语境完全去掉了。观众会认为你侵犯了肖像权,会有一些负面的评论,比如说你是在剽窃等争议。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这组作品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还没有公开展示过。如果这些明星旁边还有一些其它东西,比如广告词等产品的内容,观众知道是广告牌就不会引起任何争议,当把明星周围的内容都去掉,只留下肖像的话,这个争议就引起了,这个就是摄影术引发的一些有趣的现象。艺术家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拍摄过万宝路广告中西部牛仔的形象,也是类似的处理方式。
理查德·普林斯作品:牛仔
央宗:后来统一成这样,但发现画质不够好,最终是拿着高像素数码和脚架拍摄,完成后的样子如下(总数有数十张):

点击放大看,观众会以为盗版

表面看是明星们的肖像照,其实都是广告的截取,也是我想说的消费明星或者以明星为消费的现象。
胡涂:这个作品,我们从表面上看就是一组肖像照片,但是通过拍摄广告牌上的明星照片来表现具有话题性,就是这些明星在影响着我们普通大众对消费的选择,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也是被这些明星所影响的。(编者注:但是观众会被照片的表面所迷惑,会把争论的话题引到版权肖像权上去)
央宗:说说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影响。
包括:A、上了INS(instagram)后突然间发现世界是另一种样子,观察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哪怕地面的积水、垃圾好看就可以拍。B、阅读了一定量的图片后,尤其记得川内伦子的那句话,像孩童般的观看世界,充满好奇。C、每拍一张图片都是进行量的积累,正如王轶庶老师所说: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都是勤奋得来的。D、建立自信,尊重自己的感觉。

川内伦子作品

胡涂:这几点非常好,我们以前拍照片往往有一种责任感,作品一定要有所表达,要揭示某种很深刻的含义,有很多的负担,但是这些照片就没什么负担,是凭你对世界的直觉去拍的,你喜欢这样子的感觉呈现就OK。这样的照片直接拍出你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没有任何的功利心。我觉得对于拍照片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你喜欢这样拍就OK,就这样去拍。这样的照片拍得很轻松。
央宗:以图片为例:


地面的两张都是INS带来视角的改变。
ins上一位国外摄影师的照片
最近在查自己的INS变化,同时也看到很多同学惊艳的作品,觉得大家都拍的都比我的好。OK,再聊回当时:

记得王轶庶老师有一张树下站着三个人的照片,头部都在树枝下遮挡,所以在展览会上看到这个球状物体时,就等着人物走到这个位置拍下的,仅是为了好玩。
 王轶庶作品
胡涂:我们说照片要拍得感性一点,这样的照片就是比较感性的。在初级阶段、入门阶段,经常上INS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日常练习上传上那个平台上去,平台也会把相关的摄影师推荐给你。instagram是非常好的视觉训练的平台。
央宗:打破原有的观察方式,寻找色彩成为胡老师课程外的主要事件,但“行”总是和“知”有着遥远的距离,之间的路径唯有多拍,勤能补拙。比如在商场中间休息区域,绿色的环境很特别,其中的那个人很有趣,像在笼子里的感觉,绕着环境悄悄的转了一圈,发现她的影子也可爱。

本来是按照常规的露出脸的侧面,后来记得INS上的一张照片,所以来了一个类似的处理。
 ins上一位国外摄影师的照片
模仿、运用,自然也成为自己的方式。其实当时的环境,是这样的:

在避风塘的吃饭的时候,浅绿色的是沙发、黑色圆形是餐桌的底座,当时第一眼吸引我的是地毯的黑白线条和网格状的金属围栏以及灯光下网格影子之间的呼应关系,以倾斜来安排各图案所占的面积,同时后期用手机软给黑色圆形加了点光,平衡轻重。

我们一期的学员都会感谢李煎的那句话,就这么拍,你管我呢,放下拍片的责任感和压力。
胡涂:集美·阿尔勒摄影季那个观展活动的晚上李煎和胡征洋(一期学员)之间的对话,特别有意思,令人难忘。
央宗:当时经常逛商场,用餐区、游乐区,都有很多的颜色和构成,可以用来组合,做出自己的各种游戏。

这个是在浴场,看到很多绚烂的假花。最先拍到的是打牌的那张,人物衣服的颜色和树的颜色、桌面上的倒影都很呼应,就拍了。在一棵樱花树下打牌,本来就很有意境的感觉,密闭的环境和穿着,个人以为很好玩。单是树的那张,在联系房子里的结构和线条,在室内做一棵不离不弃的花树。
胡涂:这两张在视觉上还缺一点。

央宗:这是蓬皮杜的艺术展,展厅里有一幅麻将牌,展览里小视频里有不同面孔的人,表述着他们的生活状态。一起看展的路人们真的打起牌来,超级有趣。当时拍了两张,第一张看不出展厅的布置,觉得比较好,有点是似而非的感觉更好玩。

胡涂:对,相对来说上一张更好。打麻将的人跟周边的环境非常不协调,给人非常超现实的感觉。怎么会有这样的场景呢?观众第一感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第二张画面处理上不好。

央宗:这张拍的时候自己觉得很好玩,也有点吃不准,先发了INS再说咯。同时也会想着老师课程里一直说的,图片不能太直白,所以慢慢去做一些异质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也关注到结构、色块、面积之类的均衡。
胡涂:这张照片很好,一般观众可能不知道你在拍什么。有经验的观众马上就能看明白,主要是前景中剪出来的树枝造型很别致很漂亮,背景中有很多的花,相互之间产生了一种视觉味道。
央宗:老师一直在说照片是视觉艺术,第一眼吸引的是什么就去拍什么,按快门的时候考虑的色块均衡,即颜色看出重量,线条形状看到面积,进而布局。
胡涂:对,这点非常重要,照片就是视觉艺术,所以要特别重视照片在视觉上的味道,很多摄影爱好者在入门的时候缺乏训练。
央宗:也有这样的图片:

胡涂:第一、二张是很简单的色彩并置关系。第三张照片好在有很多细的线,如果没有细线的话在视觉上就会很平淡,有了细线以后这张照片在视觉上有意思多了。
央宗:再后面我会拍了这样的图片:

当时觉得这个环境很有意思,围绕着树和白毛巾转了两圈后,感觉到这样框取最合适。老师点评说,已经隐藏了画面的结构,个人有些很不确定,但同时体会到了那句话,尊重自己的感受,不断的尝试表达出来。
胡涂:这张照片第一眼看上去可能会感觉非常简单,但是这张照片拍得非常好。我记得你一贴出来我就问过你这张照片,你还说到关于拍摄这张照片的故事。现在能讲讲你如何拍摄这张照片的吗?
央宗:好的。这是一个培训学院里,当时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后面有高楼有雾霾里的隐约。树上挂着毛巾,觉得很有趣。所以第一吸引我的是毛巾。一开始拍的是这样的:

最初的注意力在毛巾上,但整体画面自己也很犹豫。咨询了童老师,她说右下角的灯,作为黑色块面太突兀了。在练习中要关注的是线条和色块,而不是具象的物体。第二天出太阳以后又去拍,换个好几个位置以后,自己也觉得好看多了。
胡涂:这3棵树之间的位置关系处理非常非常的美妙,还有毛巾的位置也是,你如果稍微移动一下位置可能就不好看了,我个人感觉就这个位置正好,不是这个位置可能不太好看了。第二张就非常非常一般化,处理的不是很好。这不仅仅是色彩,还有树木、房屋、毛巾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要达到非常和谐的状态,需要眼睛去观察,然后怎么样去框取是最好的,这就考验你的审美能力了。这张照片作为观众的话不会去关注画面当中的树枝、毛巾、房屋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它是隐藏的结构。我能看出来内在的结构处理得很好。观众可能只关注内容,但是作为摄影师除了关注内容以外,还要关注整个画面的处理。点线面色彩之间的处理,是作为摄影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央宗:另外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下图。在胡老师的提醒后,发现右上角确实空缺,而其它地方线条和色彩很密集,按照画家的角度应该是不会如此安排画面的。同时密集的地方有横有竖,相互间的关系,并不协调。其实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复杂,然后为了复杂而复杂掉了,确实有问题。拍的不好就删了呗,记得以前他们和我说老虎伍兹(编者注: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手)也会不稳定,所以都正常,保持继续摄影的激情就好,放轻松......

胡涂:对,像这样的照片问题就很大,从结构上讲就没有安排好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你会感觉到杂乱,不和谐,主要原因是高楼大厦和汽车都是密集的线条,直线横线还有曲线堆积在一起,天空部分是空旷的,整个画面的布局没有秩序感,很难受。通常画面结构简单一点的话安排起来就会容易一点,结构复杂的话就会很麻烦,处理不好就会很难看。埃里克斯·韦伯(Alex Webb)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他呢,是因为他能把非常复杂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和谐。
埃里克斯·韦伯:光的苦难
央宗:第二个阶段是举起相机后的困惑。
胡涂:这个阶段的迷茫和困惑主要是什么呢?
央宗:在阶段性的手机拍片、结构训练后,带着数码出门,紧接着是拿起相机后的无感与不知所措。期间出现观察距离过近,貌似为了抽象而抽象,视角过于平常又回到法师片,如何去语境也是很头痛。这个阶段里只能随缘,拍一些直觉的东西,等着哪天会开窍。
当时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是这样的:

胡涂:这四张中,我个人会喜欢中间这两张。第一张景稍微有点小,第四张比较形式感,在内容上缺了一点,第二、三张虽然有点抽象化,但是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很多值得看的内容。
另外INS还是有些问题的,它比较适合手机小景的练习,场景稍微大一点好像不太适合。关于结构和色彩第一阶段的练习,你可以纯粹地作为形式去练习,但过了这个阶段你还要看某一个场景有没有引发让观众产生兴趣的内容,就是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一些场景。
央宗:上面几张照片皆拍于远方,在各种纠结中实现,担心自己摇摆回以前的拍摄方式,所以只去观看了一些抽象的画面。当时最头痛的问题:
一,是去语境,去除民族性的符号后,还能拍什么。在拍了很多、反复琢磨后才通过,但即使拍摄了明星肖像这个项目,换了个题材,又开始纠结了。现在的感悟是,去语境即转换语境,在原来的图片内容里多一层的转换,也就是避免表达中的直白,可以让观看者的目光在图片前多停留几秒钟后的思考。同时,简单的三个字的运用并不单一,不能太绝对而框死自己。
二,关于拍摄距离掌控和拍什么的问题。急着想把课程中的东西运用出来,却在实践中发现很大的差距。因为之前的手机小景练习,更适合INS的传播,视觉性的东西过多造成画面可读性太少,以至于画面的感受不够。

这张场景相对比较大

如果现在有能力和当时的自己聊天,会建议收起器材,先去接触和感受异域带来的体验。在感觉强烈的时候才去拍摄,如此图片中自然会映射出摄影师的表达。
当感觉不明确的时候,可以先各种尝试,进而分门别类的汇总整理,比如那个文件夹里的内容更多,也就是个人感受更多的部分,在这个大框架内继续不断深挖。例如汇总个人INS里的图片,能看到最多的片子是什么,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或是城市里的繁华和虚假....总能找到自己的观点以及最有表达欲望的东西。
会有人担心,各种题材都拍过了我还能拍什么,其实个体感受不同、想表达的点也不一样,摄影语言风格不尽相同,自然有大量的项目可以拍摄,同时正如老师说的,重要的是怎么拍而不是拍摄的题材另外对于自己视角过小的问题,我想最初是手机观看所造成的,拿起数码相机需要退后再退后。这个期间,很少进行人物拍摄,对于人物看不看镜头,环境与人物的大小关系等等都没有把握,为了让自己少一些挫败,暂未涉及。
胡涂:这个去语境跟拍摄的距离没有绝对的关系。拍摄距离主要是观看的一种距离,就是观众跟拍摄对象之间的一种感受。去语境控制起来确实有点难度的,你们可以去复习一下边框那节课,你框取一个场景的时候,多框一点少框一点给观众带来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你要考虑一个场景当中哪些东西要框进去哪些东西不框进去,旁边的东西是不是要框进去,这个在框取的时候要想的,因为这涉及到去语境,当然去到多大程度这是你需要思考的。确实,对器材来讲,不同的器材涉及不同的控制,同样的场景拍摄的距离往往是不一样的。比如135,感觉上我们跟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为什么说用中画幅要往后退一点呢,就是让画面放大以后松一点,画面不要那么紧,视觉上就会舒服一点(编者注:当然不全然如此)。又比如8X10大画幅拍摄景观,你跟拍摄对像近一点远一点,视觉感受会不一样。这是一个画面处理和布局的问题。我们在手机上看,因为画幅小,区别不大,但放大的话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你可以尝试把同一张照片从小图到大一点再大一点打印出来观察,不同尺寸挂在墙壁上,你会发现画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小图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满意,但是尺寸一大可能完全不好。通常高校摄影系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要去熟悉所有的器材,135,120,大画幅,都要去熟悉一下,目的是了解不同的器材在视觉上的差异性。我们很多同学只用一种器材,所以很难感受到不同器材在视觉上的差异性。(编者注:在第二期课程中特别讲了135、120和大画幅不同的风格和美学)
央宗:第三阶段是在使用禄莱相机以后(编者注:我在课程中建议有条件的同学一定要去尝试一下胶片)
出于对胶片的好奇,买了禄莱双反相机,随机拿了两卷过期的反转片,这个时间点就在远方的返回后。
由于器材的更换,拍摄的过程变化很大。最主要的是需要放慢操作,具体还需要用到三脚架,测光表,快门线等。尤其是在拍肖像照的时候,模特说看我拍片像是修行,不要脸红不要紧张,慢慢来之类。全是汗。相比很多同学,我接触胶片相机的时间很短,运气好的是最初几卷都还正常,给了自己继续拍胶片的信心。
胡涂:可以说说用过120胶片之后的感受,跟135数码相机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胶片拍摄的照片和数码拍摄的照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央宗:我喜欢胶片更丰富浓厚的色彩,和拍摄过程中每一张图片的仔细认真框取,以及看着显示屏兴奋、激动的感觉。当然期间还要完成测光对焦,再是快门。所以一直在跟他们说,一定要用胶片机拍拍,体验一下肉痛的感觉,每次过卷一张就是一张,一卷也就12张。 
胡涂:其实不是肉痛的问题,是拍摄方式改变的问题。数码相机没有成本,会用快拍的方式,不断的拍,快速的拍、大量的拍。但是胶片和大画幅按下去都是钱,按快门的速度会大大下降,所以说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拍摄方式,135数码是快拍,胶片和大画幅是慢拍(编者注:135胶片也是快拍)。孟晓华(本地学生)第一阶段色彩是用反转片练习的,够狠吧?

孟晓华作品在英国LOOK双年展展出

央宗:是需要对自己狠,所以毛毛虫老师(孟晓华昵称)才能在很快的时间内脱颖而出,被安娜·福克斯(Anna Fox)相中的(编者注:孟晓华的作品今年在英国LOOK双年展展出)。看过古贺绘里子的黑狗,也拍了这张黑猫,以及后面的片子变成这样的:

这是正式买了胶卷后的第二、三卷出片,很多技术问题也是吃不准,老师鉴定后觉得人物的距离控制还好,
胡涂:这张人物是我最喜欢的,我觉得控制得非常好,刚开始拍摄胶片能够拍出这样的人物肖像非常好了。
央宗:在上面贴出来的50多张图片里应该能很明显的看到变化。还是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场景,但图片风格已在变化,我想这是器材让自己不自觉的被调整。距离变化了、图片里可看的内容增加了。我想这是课程上老师建议我们运用不同器材多种尝试的结果,不同的器材的使用,体验不同的拍摄方式,然后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
【项目创作】
按照课程上讲的,编写了拍摄计划,考虑了可能出现或者想要实现的各种画面,再次出门。(编者注:第一期课程内容比较完整,涉及到了拍摄计划、照片编辑、如何做展览等内容)

禄来双反相机胶片拍摄

按照计划的拍摄几乎没有,整个出行的过程非常痛苦,甚至又开始自我怀疑。看着取景框里两个少年勾肩站在一起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这就是我想要的画面,当然依然与拍摄计划无关。这是一卷的最后一张,所以拍完也就散了。(编者注:其实拍摄计划只是一个大概框架,可以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反复调整)
胡涂:这两张肖像是很好的对比。人物都选择得非常好,但是背景不一样给观众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第2张比第1 张更好的原因在于色彩关系(其实还有环境因素)。这两个少年的照片可以说是完美,无论是他们的姿态、穿着打扮、环境、色彩,真的是完美,另一张的色彩单薄一点。所以拍摄肖像怎么选择背后的场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仔细观看这个人物周边的环境,看看哪个做背景比较好,这个需要快速反应能力,不能随便找个场景去拍。拍摄人物一定要用三脚架,要考虑放大以后会怎么样,这对新手来说非常重要,老手可能会好一点。120相机用熟了以后跟135相机没什么差异,速度还是很快的。(编者注:在丽水摄影节回来高铁上,我跟央宗详细交流了如何把这组肖像照片延伸为一个重要项目的有关事项。相关交流内容等待她拍摄完成后再透露。)
央宗:第一张也是喜欢的一个人物,但比较以后伤害还是很大的。其中包括2个方面:
1,在拍摄过程中的不断感受,要比拍摄计划的编写更有冲击力,所以感觉最重要,随心随性。
2,在INS的时候,色感与人物肖像拍摄中色彩的运用还是存在距离,仍然是需要反复尝试。单张照片的细节需要不断分析来提高,就此我开始看薇薇安·萨森(Viviane Sassen)的色彩,再琢磨如何运用到自己的观看中,不断提高。
薇薇安·萨森作品
胡涂:确实,对于彩色摄影来讲色彩是非常重要的。既然是彩色照片,所以你要对色彩特别敏感。如何处理画面的色彩关系,这是彩色摄影特别重要的,这也是很多人在入门当中会忽视的,往往对色彩不够敏感。到了项目的创作阶段,以前的基础知识都会用到,画面的结构处理、色彩关系这些基础知识会一直用到的,所以基本功非常重要。
央宗:感谢胡老师的课程,需要我们反复研习和体会。最后分享一段我喜欢的文字。古贺绘里子在《一山》画册里说道 :最终,我作为一个人的自我感受超过了我对照片的执着。简单点说,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相信是这种欲望刺激我去到一个地方或拜访某一个人,以此来填补我的内在缺失。当我在寻找,我会更多地投入到我的拍摄对象中去。可能宗教信仰下流淌的是同一种力量。我越是想要挣扎着要做一件事,方向就越清晰。通过重复安静地拍摄,显影和暗房冲洗,一张照片突然又获得新的层次,艺术也就诞生了
胡涂:谢谢央宗的分享。我相信央宗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创作出非常棒的作品来。
>>>>【第一期同学的日常练习照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儿童肖像遇到高级灰,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肖像 · 细节刻画 调整
影随心动 让灵感启动美妙的拍摄成长之旅
一口气看完韦伯的摄影技法!建议收藏!
快速精准,拍摄儿童肖像
新生儿摄影技巧丨黑白肖像技巧丨精选洛克风格摄影专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