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开叫板夏商周断代工程Ⅰ曾经放弃的“公元前1027年”能否回归?

为研究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上世纪末,国家科委(今科技部)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多名科学家、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

而作为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线,历史上有名的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年代的确定,就成为整个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环。

关于武王克商之年,古到西汉末年的刘歆,今到各大院校知名学者,外到日、美、俄、瑞等国汉学家,研究者众多,都从不同的历史文献,不同的推排方法及研究途径,分别得出最早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是公元前1018年,多达44种武王克商之年的不同结论!因传世文献的鱼龙混杂和考古材料的不足,摆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面前的无疑是一道极难确定、或许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纪难题。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这44种结论中,至少有43种为错误结论!

但难归难,工程还得继续,于是专家组通过重重筛选,最后,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46年三个方案进入武王克商最佳年代候选。

其中公元前1044年和1046年是源自现代天文学回推武王克商天象得出的结论,又因与“月相”及西周金文历谱不合,专家组经过反复考虑,公元前1044年方案也被淘汰。

而公元前1027年方案则源自《竹书纪年》西周积年为257年的记载。

《竹书纪年》于西晋太康年间在汲郡古墓出土,原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未受秦始皇焚书的影响,史学价值极高,出土后曾由当时学者束皙等人整理,可惜其后亡佚。清有朱右曾辑本《汲冢纪年存真》,后有王国维重辑《竹书纪年辑校》,是为古本,但内容极简,史料明显缺失,无规整的体例,明显与原本相差甚远。

明代天一阁所刻《竹书纪年》为今本,有各帝王明确的在位年数。也有完整的体例。但一般认为它在宋时经历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曾一度被传为伪本!清代学者钱大昕等人指斥其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代嘉靖年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今本《竹书纪年》也是完全否定。

近年有中外学者对今本《竹书纪年》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今本的某些特有内容有些见于很早的书籍征引,应该有一定渊源,从而主张系出自被称为古本《竹书纪年》的不同的整理本。

今本《竹书纪年》

可以肯定的是:今本成书时,古本还未亡佚,今本《竹书纪年》一定是在古本《竹书纪年》的基础上整理而成,那么多年代不是随意就能臆造的。跟今天断代工程用公元纪年一样,古代学者利用当时通用的干支纪年法详加串联整理,也从其它史料中补入相关内容,体例完整且内容更为丰富,显然也是古学者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尽管记录的各帝王干支年未必正确,但各王在位年限大多承袭古本,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仍极具史料价值!

古本《竹书纪年》云:

“西周二百五十七年。”

很简单,东周的始年为公元前 770 年,与西周积年 257 年相加,就可以轻松得出公元前 1027 年为西周始年!同理,西周始年为公元前1027年,与古本《竹书纪年》所载商代积年496年相加,得出公元前1522年为商始年;与古本《竹书纪年》夏积年471年相加,得出夏代始年为公元前1993年。

这一结论合于“夏商周断代工程”根据殷墟甲骨文宾组五次月食纪录推算的商王武丁在位年的范围;合于公元前1953年的“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天象;合于公元前1912年的仲康日食……从仅存的夏商时期天文天象材料来验证,堪称完美!

但此结论明显不合于《国语.周语下》伶州鸠“岁在鹑火”等武王伐纣时的天象,也不合于《尚书.武成》《逸周书.世俘》《尚书.顾命》的“惟一月壬辰旁死霸”等历日,也不能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的西周金文历谱相整合。

于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还是选定合于《国语》“岁在鹑火”天象、合于《武成》历日的公元前1046年,从而几乎彻底抛弃史料价值极高的《竹书纪年》众多年代数据。一步错,步步错!这也直接导致“夏商周断代工程”离成功渐行渐远。明显是众多学者呕心沥血研究的结果,但却被人戏称为文化界的“豆腐渣工程”而广受诟病……

本来一个小学生认为1+1=2是千真万确的事,但一个大学生团队通过复杂的运算和深奥的推理,最后得出1+1=3的怪怪结论,尽管有如鲠在喉的感觉,但鉴于能力有限,小学生“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就算有人提出异议,也只是隔靴搔痒,只能限于局部的改来改去,不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有!

西周始年之辩

《史记.周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曰:

“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

这里把武王克商之年确定为西周始年

《通鉴外纪》卷三引《汲冢纪年》曰:

“自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

这里却把武王元年确定为西周始年

今本《竹书纪年》却载:

“武王灭殷,岁在庚寅。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定鼎洛邑,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

又把西周始年确定在武王灭殷二十四年后的成王“洛邑定鼎”之年

这样,同样是西周积年二百五十七年,末年都确定为幽王十一年,无异议,学界公认为公元前771年。但对西周始年因理解不同,得出武王元年、武王克商年和成王定鼎年三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当然,“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按武王克商之年为西周始年考虑的。

半农认为:按上古时期“君权天授”的意识形态和观念,西周始年应该从周文王“受命”之年算起。而非武王克商之年!

《通鉴外纪》卷三引《汲冢纪年》又载:

西周二百五十七年

没有明确说明西周始年是文王“受命”年、武王元年、武王克商年还是成王定鼎年。这应该才是《竹书纪年》原文!

《史记.周本纪》云: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武王虽继承了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但当时并不认为是继承了具有“神权”的王位!还不能代表“天意”来讨伐殷王帝受,只能立“受命于天”的文王木主,以太子身份发动八百诸侯伐纣。说明文王死后,周武王和殷帝受之间不只是军事霸权上的斗争,更重要的还是“神权”、“君权”上的争夺!

周文王“受命”之惑

关于周文王“受命”,有“受殷命”和“受天命”之分,古今学者往往对周文王“受殷命”和“受天命”不加辨别,混为一谈!

国学大师王国维早已认识到:“降命之命,即谓天命。自人言之,谓之受命,自天言之,谓之降命。”通俗讲就是文王“受命”一般指受命于殷纣王,“降命”是受命于天。

1.关于文王“受殷命”

《通鉴外纪》引《尚书大传》: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

《帝王世纪》:文王即位四十二年,岁在鹑火,更为受命之元年。

《周书·文传》:文王受命九年,时惟暮春,在镐召太子发。

这些传世文献所提的“受命”均是指受殷王之命,周原甲骨文也有线索:

周原甲骨文出土之后,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有四片甲骨卜辞 H:1,H11:82,H11:84,H11:112 中记录祭祀殷先王的情况,其中既有“周方伯”,又有“殷王”。

如 H11:82 片云:

“……文武……贞,王其邵祷口,□典册周方伯,……斯正无左,王受有佑。”

H11:84 片云:

“贞,王其拜佑大甲,册周方伯。盔,斯正不左,于受有佑。”

其中“周方伯”是周文王,“王”是商纣王帝辛。商王帝辛册封周方伯何以要祭祀先祖保佑?说明这不是一般的册封,是关乎殷商前途命运的“神权”之封。应该是“天不飨殷”天象出现后和强大外患之下纣王不得已而为之!此当为文王受殷纣王命时卜辞。

另外,周原甲骨 H11:3 片云:

“衣王田,至于帛,王隹(唯)田”。

“衣王”即殷王,下“王”字则肯定是周王。此片是说殷王到周人所属的帛地来田猎,故卜问周王是否也去一同合猎。此时,文王已受殷纣王命称王,故有“殷王”和“周王”两个王同时出现,但表达的明显还是君臣关系。

2.关于文王“受天命”

“受天命”又称“受大命”、“天降命”。文献、西周青铜器铭文多见。文献如:

《康诰》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

《诗经·大雅·大明》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

《逸周书·祭公》云:“皇天改大殷之命。”

金文如:

《大盂鼎》:“不(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

《乖伯簋》:“朕不(丕)显且(祖)文武膺受大命。”

《询簋》:“不(丕)显文武受令(命)。”

《毛公鼎》:“不(丕)显文武,皇天弘厌厥德,配我有周,雁(膺)受大命。”

《何尊》:“(肆)文王受兹大令(命)。”

文王最先肯定是“受殷命”称王的,而西周时文献和金文都刻意表达文王是受命于天,而且这个受天命的具体时间、天象也含糊不清,文献多见武王伐纣的天象,但很少出现文王“受天命”的天象记载,好象刻意隐瞒着什么!直到《史墙盘》出现……

3.《史墙盘》揭秘答案

《史墙盘》铭文

《史墙盘》作器者史墙为微氏家族后代,微氏为殷人后裔!揭开了商周时期鲜为人知的秘密。铭文曰:

“曰古文王,初盭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甹,匍有上下,䢔受万邦。”

按铭文内容分析,文王起初只是“盭和于政”,后来才“受天命”。这里“盭和于政”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弦部》:盭,弼戾也。又“弼”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器具,“戾”本义为弯曲。故“盭”意为矫正弯曲之意,而“和”有调和,修和之意。所以“盭和于政”,就是矫正修和于政之意!

说明在殷纣王在位时,出现了某一“灾难性”天象,意味着“天不享殷”,意味着殷纣王已“德不配位”,一定得退位!内部要按殷商继承制度是要传位于其弟或其侄,外部因“天不享殷”引起众诸侯的叛乱。

还不愿失去王位的纣王,为安抚内忧,平息外患,“褝位”于亲近且有军事实力的外族西伯昌暂时行使“神权”,后来又授以“兵权”征伐叛乱诸侯。待文王死后或出现某一特定天象后,认为其“天不享殷”已被矫正。再让纣王之子继承王位。从而达到临时保护王位顺利继承的目的。这就是金文“盭和于政”的真正释义。

而真实的历史场景是周文王一面按纣王旨意征伐叛乱,一面又“阴行善”与各诸侯搞好关系,引起祟侯虎的猜忌和“谗言”……

关于文王“受殷命”的具体年代传世文献认为是文王既位四十二年,即帝辛三十三年。但根据今本《竹书纪年》所载分析文王受殷命应该更早!

今本《竹书纪年》载:“(帝辛)二十一年,诸侯朝周”,“(帝辛)三十年春三月,西伯率诸侯入贡”文王有如此大的号召力?疑已受命“神权”!

又今本《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锡命西伯专征伐。”《史记.殷本纪》:“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得专征伐。”此时文王又被受命“兵权”称王!“王”字甲骨文为斧钺之形,“专征伐”之意。

称王后的文王尽管已集“神权”、“兵权”于一身,但都受命于殷纣王,依然不具“君权”,跟殷商还是君臣关系。这也是“文王受命称王而仍服事殷矣”的真正原因。

那么这一“天不飨殷”的灾难性天象到底是什么天象?会在历史上引起如此大的影响?分析跟文献金文屡见的“旻天”有关!

4.“旻天”就是日食现象

《尔雅·释天》:

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郭璞 注:“旻,犹愍也,愍万物凋落。

把“旻天”释为“秋天”,是古人的错误解读。“旻天”本意是指因发生日食时,突然出现“天大昏”、“天大曀”、天空暗淡、玄气高朗、天气骤冷等一系列非正常天象!西周之前还没有“日食”之说!一般称“旻天”、“天大昏”或“天大曀”等。现在认为是天文学日食发生时出现的自然现象,但古人还不能科学地解释这种现象,认为是当时的帝王“德不配位”惹“上天发怒”,称为“旻天降丧”。所以夏商周时期的战争大多因“旻天”而起,是“替天行道”的意识形态之战,而非资源地盘争夺之战!夏商周时期帝王的非正常易位也几乎都跟“旻天”有关!

故《尚书.周书.多士》云:

“王(周公)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

说明殷商时发生过大食分日食天象。就是说“旻天大降丧于殷”,是周取而代殷的根本原因!

金文“旻天”往往与“昊天”相对应,“昊天”代表正常的天,而日食天象“旻天”往往与“降丧”、“疾威”相连,代表非正常的天!如:

《史墙盘》:初盭和于政……昊照亡(无)旻。

《毛公鼎》:肆皇天亡(无)旻,临保我有周。不巩先王配命。旻天疾畏(威),司(嗣)余小子弗彶(及),邦将害(曷)吉?册册四方,大從(縱)不静。呜呼!暹(趯)余小子圂湛于囏,永恐先王。

《师询簋》:奠大令(命)。盭和于政。肆皇帝亡(无)旻临保我有周,宇四方民,亡不康静。……王曰:师询,哀哉!今日天疾畏(威)降丧,德不克□,古(故)亡承于先王。卿女(汝)彶父卹周邦,妥立余小子载乃事,隹(唯)王身厚□。

又如《诗经》也屡现旻天疾威、降丧等词:

《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

《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小雅.召旻》:旻天疾威,天笃降丧。

显然,昊天和旻天跟当时的政治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昊照无旻”或“皇天无旻”代表天下一片祥和。若出现“旻天”,则意外着天降大祸,引起人们的恐慌和混乱!并认为是拥有“神权”的帝王“污蔑或怠慢天帝”、“失德”等行为造成的,从而引发战争和叛乱……

下面列出殷商后期发生大食分日食及可能对应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1078年5月20日17:08分(食分0.97);日食发生在殷文丁十年,十一年文丁杀季历。十二年退位,公元前1075年帝乙、周文王同时即位。

公元前1067年10月13日7:37分(食分 0.91);发生在帝乙九年,十年征盂方,疑“旻天”发生后帝乙之弟“盂”自称帝,故征。后传位于次子(非长子!长子为微子)!帝辛公元前1065年即位。

公元前1056年3月18日17:02 分(食分0.60);十祀征九方(有学者释为“征人(尸)方”),九方即九侯,在今甘肃天水麦积区、陇南徽县一带,是夏启诞生地。

公元前1055年8月31日12:54分(食分0.94),日环食发生于中午时分,影响极大!“帝辛受时,天大曀。”-古本《竹书纪年》。疑此时西伯昌被受命于专职祭祀天的“神权”!目前已知关于“帝辛周祭系统”材料最高年祀是“十祀十二月甲午彡日”!

公元前1046年,岁在鹑火。“二十一年春正月,诸侯朝周。”-今本《竹书纪年》。岁星在周之分野,具有“神权”的周受诸侯朝拜。

公元前1034年,岁在鹑火。次年,公元前1033年,西伯昌受命专征伐,称王!

公元前1032年10月14日14:13分(食分0.94)。“(帝辛)三十四年冬十二月,昆夷侵周。”—今本《竹书纪年》。这次昆夷讨伐的已不是殷,而是受命“神权”的周!

公元前1028年9月1日16:32分(食分0.80)。发生于殷纣王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大夫辛甲出奔周”。四十年,周作灵台。王使膠鬲求玉于周。”-今本《竹书纪年》。这次日食天象让殷纣王认为是可以收回“神权”的机会,而此时实力强大的周文王已不受般纣王任意摆布,决定“号天下”自称王!

周文王“受天命”有三个标志性事件:

一.旻天(日食),天降命于有周。

二.周作灵台,公开祭天。

三.纣王使膠鬲求玉于周,文王不与。公开断绝与商纣王的君臣关系。

《易纬乾凿度》卷下也载:

“二十九年伐崇侯,作灵台,改正朔,布王号于天下,受箓应河图。”

证实了“作灵台,改正朔”与“布王号于天下”在同一年,合于今本《竹书纪年》“帝辛四十年,周作灵台”,即公元前1027年。

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1.公元前1055年日食,“旻天降丧”,疑文王受命“神权”,纣王依旧拥有“君权”!

2.公元前1034年“岁在鹑火”,是文王受命专征伐“王权”之年。

3.公元前1027年是文王“受天命”号天下自称王之年。与纣王彻底断绝君臣关系!西周积年257年是从周文王与殷纣王决裂已无君臣关系之年算起。

武王伐纣天象

确定了文王受天命之年为公元前1027年,就可以确定武王伐纣之年为十三年后的公元前1014年。只需用现代天文学验证当年天象就可以了。

1.关于武王伐商开始日

古本《竹书纪年》载:“(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又今本《竹书纪年》:“(武王)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

同样是《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一说是十一年庚寅,一说是十二年辛卯,这是不是互相矛盾?一点不矛盾!

公元前1015年12月30冬至日

庚寅日与辛卯日相差一日,公元前1015年12月30日辛卯正好是冬至日,西周历冬至为岁首,就有了庚寅日是武王十一年最后一天,第二天辛卯日是武王十二年第一天的现象,吻合得让人不敢相信!

2.关于牧野之战甲子日天象及历日

《太平御览》记载:

甲子,日月若合璧,五星若连珠,昧爽,武王朝至于商(南)郊牧野……”

牧野之战甲子日是公元前1014年2月1日,阴历廿九。2月3日为日月合璧朔日阴历初一,合“日月若合壁”。

公元前1014年2月1甲子日“五星若连珠”天象

如上图:木、火、金、水四星日落后依次排于西天,合于“五星若连珠”。

《逸周书.世俘》:

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

一月丙午为公元前1014年1月14日,阴历十一,合“四分月相说”既生霸。甲子前五日为1月27日,阴历廿四,合于既死霸月相。

3.武王伐纣其它天象

《国语.周语下》引伶州鸠:

“昔武王伐纣,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

借助高精度天象软件得到公元前1015年12月29庚寅日天象,如下图:

公元前1015年12月29日庚寅“日在析木之津,星在天鼋”天象

从上图看出,“岁在鹑火”明显不合!“日在析木之津,星在天鼋”合。其中“星”当为金星。

公元前1015年12月30日辛卯“月在天驷”天象

公元前1015年12月30日,月亮在房宿,“月在天驷”合。

辰当为水星,水星由于靠近太阳,极难观测到!公元前1015年12月13日临晨日出前在东方能观测到水星,而且正好在斗宿“斗柄”上,千年难遇!如下图:

公元前1015年12月13日“辰在斗柄”

综上,其它天象均完美相合,唯“岁在鹑火”不合,可能是古人把文王称王时的天象附会到“武王伐纣”天象上。

关于《利簋》“岁鼎”

《利簋》铭文:

“珷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偃师,易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其中“甲子朝”与传世文献完美相合,但就“岁鼎”分歧较大,学者多释读为“岁顶”,解释为岁星当顶。

上已谈到,武王伐纣辛卯日正好是公元前1015年12月30日冬至,又称“岁至”。所以“岁顶”解释为“岁至”或“岁首”当无异议!西周历法是以冬至日为岁首的太阳历……

关于文王受命于殷历戊午蔀二十九年

《易纬.乾凿度》云:

“今入天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岁,昌以西伯受命,入戊午蔀二十九年。”

以“戊午蔀二十九年”回推周文王受命年,首先要正确分析理解古殷历产生的过程和观象历的本质。

常王芝《殷历月首研究》认为:至今在商代甲骨、金文、文献中没有见到“朔”字。推定殷历以新月初见(月朏)为月首!

最早,殷人观测天象时发现:每过19年冬至日(岁首)与月朏日(月首)重合一次,因此19年就称为一章,即:

1章=19回归年=235朔望月=6939余3/4日

稍有偏差,但随着使用日久,发现每经76年冬至日与月朏日重合几乎没有偏差。这就是一蔀,即:

1蔀=4章=76回归年=940朔望月=27759日

这就是古殷历作为观象历产生的最初过程。而且长久使用后观测到这个“重合日”出现偏差,会随时加以修正。所以蔀首年一定是冬至日与月朏日重合之日!公元前1055年冬至日正好与月朏日重合,有理由认定是蔀首年,疑为殷历戊午蔀首年。这样,公元前1027年正好是戊午蔀二十九年!

关于周朝“八百二十岁”

另外,还有《河图.帝览嬉》所谓周朝“八百二十岁”的说法。公元前1075年是周文王元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正好是820年,此积年按文王即位算起!

总结:

1.公元前1055年后,西伯受纣王命专职祭天的“神权”。(疑,目前需更多甲骨文材料!)

2.公元前1034年,受纣王命“专征伐”,受命为王。

3.公元前1027年,“受天命”,作灵台改正朔,号天下自称王。西周始年!

4.公元前1026年,周文王立五十年,崩。

5.公元前1025年,武王即位。

6.公元前1014年,武王十二年冬至日岁首出发。二月甲子日“牧野之战”。

至此,文王“受天命”于公元前1027年,十三年后,公元前1014年武王才伐纣克商。困惑争论多年的历史难题,已经很清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公开叫板夏商周断代工程|按《今本竹书纪年》新拟《夏商周年表》
为中国文明填定一份'履历表'——夏商周断代工程
关于夏商周年表
中国夏商周历史被错后了76年
三星堆拯救夏商周断代工程:关于武王克商年研究的真相
“七月流火”争论述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