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關漢字起源各說的歸納
标签:

杂谈

有關漢字起源各說的歸納

 

    任何一個現存或曾存的事物,作為過程,都有一個起源的問題。漢字作為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的一個重大的文化現象,自然不能例外。關於漢字起源問題的討論,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來概括,還顯單調;用“五花八門,奇形怪壯”去形容又顯鄙薄。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類型:

 

一種是“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說,始見於戰國時代的傳世文獻《呂氏春秋·君守篇》、《韓非子·五蠹篇》、《廣韻·九魚》、和西漢《淮南子·本經訓》,其提法是“倉頡作書”。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才有了兩段比較詳細的說法:“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他是說倉頡將“依類象形”的文,按“形聲相益”的造字法則來造字,這些字著於竹帛就叫作“書”。許氏沒見過甲骨文,金文接觸的也不會很多,因此就少了一句“刻於龜甲獸骨謂之契”。

    “倉頡之初作書”證明倉頡之先就存有獨體象形的“文”,倉頡將“文”整合為“字”,說倉頡造字也是說得過去的。但作為文字發展中的兩個階段,“文”先於倉頡而存在,說倉頡造字是文字的起源,顯然是不夠的,也是不確切的。

 

一種是“結繩”起源說

    《易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這裏說的是國家統治方式的轉換,並未說結繩轉換為文字,或文字源於結繩,更沒說結繩就是文字。將結繩與文字相提並論,最早見於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用《九家易》:“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從這種相提並論中,也看不出“文字起源於結繩”的意思,也品不出“結繩就是文字”的味道。看來結繩是絕對結不出“字”來的。

 

一種是“史官採集”說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中這樣寫道:“……在社會裏,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周先生的上述臆說,正如他的“門外”文談。真正文字起源的那時,恐怕鐵還尚未出現,何談“刀柄”;人還穴居洞處,或厂(音罕)广(音掩)茅茨,何來“門戶”?想當然耳。“恐怕逃不出這例子”似有武斷之嫌。

 

一種是“勞動人民”說

    郭沫若在他的《奴隸制時代》中說“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展起來的”。“勞動人民說”從本質講沒有大錯,因為包括伏羲在內歷代創造文字的人們,也是勞動者的一部分。但是,慢說缺乏相對統一、相對固定理念的“勞動人民”是創造不出文字來的,就是武則天那樣神氣十足的女皇,由她所生造的那些文字,個個盡患“四六瘋”,僅存活的“曌”字,也不過是“照”的重複,出了洋相,鬧了笑話,還遺臭萬年。何況又將文字起源扯進了語言的範疇,仍然免不了落入臆度的窠臼。何況“人民”的概念只是在近代才出現。

 

一種是“起一成文”說

    宋人鄭樵在他的《通志·六書略》中有一“起一成文圖”,實則是一段關於文字起源的論述。他是將“一”作為一條柔軟的繩子,可以隨心所欲,任意彎曲變成各種形狀的“文字”,除楷書的“ ”(點)之外,似乎都能與“一”拉上關係。

“起一成文”說,從文字構形的角度,似乎有某些道理,可是漢字是表意文字系統,他這裏將“一”是作為純符號來對待的,這個“一”既缺乏學理性的支持,又沒有音韻上的配合,在這裏毫意義。因此“起一成文”說,也是站不住腳的。

 

一種是“起源二元”說

    楊建芳先生在他的《漢字起源二元說》:“在古代黃河流域,實際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文字體系。一種是指事文字,另一種是圖畫文字或意符文字,這兩種文字的出現都相當早而且流行不同的地區。……到了商代中期,圖畫文字系統融合一部分指事文字,形成商周流行的六書文字,也就是早期的漢字。原來盛行于中原地區的指事文字逐漸消失,但在甘、青地區仍然較長時間地被運用。客觀事實既然如上所述,那麼,漢字起源並非一元,而系二元,應當是比較合理的結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1981第三期)

    楊氏的論述更加離奇,嚴格地說漢字隊伍中指事字就數不上幾個,即使“傳播到山東一帶”能成什麼氣候?再者,圖畫從本質講,就不能歸屬文字的範疇,它有形、有意卻無聲,所謂的象形文字,它其實是已被抽象了的圖畫。既然不存在圖畫文字,何來“圖畫文字體系”?

 

一種是“圖畫起源”說

    “圖畫起源說”,是當代文人的想象,其流布甚廣:“有人不講衛生,隨地小便,於是有人就在不應該小便的地方畫上一個烏龜,表示禁止,這雖然是個‘以毒攻毒’的惡作劇,但從這個惡作劇中也可以想像漢字起源於圖畫的道理。”

    圖畫與文字雖然有著某種聯繫,但是圖畫畢竟是圖畫,圖畫雖有形、有意、有理,卻無聲,一般是不能進入“文”的系統的,尤其不能進入“文”的線形系統。文字是音、形、意、理相統一的表意系統,圖畫不經抽象、演繹、賦音終究是不會自然轉換為文字的。因此“文字起源於圖畫”的論點是不全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在文字起源的論壇上,難有立錐之地。

 

種是“語言需要”說

    上世紀初,受西方“語言中心主義”的影響,有學者說,“由於記錄和傳達語言的需要,各個群體的人們分別在創造著各自的書寫符號”。李萬福、楊海明二先生在他的《圖說文字起源》中更是明確地說:“文字從產生之日起就徹底按照語句方式排列全部符號,並且符號排列方式的革命與字元的大量產生同步。……詞比較清晰的語言為文字的產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文字的產生,是受伏羲《易八卦》宇宙觀理論系統的指導,已是被抽象了的符號表意系統,是傳承人的重要理念的產物。沒有一定相對統一的理論和方法,各自書寫的符號缺乏統一理念,一般是無用的。文字是領管語言,昇華語言,匡正語言的工具。文字不只是因語言需要而產生,何況中國語言派系繁多,你能說出哪种語言產生了文字?語言不能產生文字,這應該是個定論。

    文字從本質上講,最先是從轉換符號、符號異構逐個賦音而來的。由符號異構賦音轉換為文字,就決定了華夏民族語言是一詞(字)一音(個別多音)的,這就從根本上和域外通行的拼音語言劃清了界限。是一詞一音的清晰文字為漢語語言系統的產生提供了優越條件,而不是“清晰的語言為文字的產生提供了優越條件”。語言的產生雖然先於文字,但語言不產生文字,尤其不能產生文字系統。

    提起文字起源,有人總愛把文字與語言扯在一起,並說語言產生了文字,這是文字研究的大忌,也是文字研究的死胡同,更是迄今為止文字研究的悲劇所在與漢字遭殃,中華文化遭劫的原因所在。

 

一種是“神話起源”說

    “從漢字的大量起源史料看,古漢字的原始系統,正是從上古神話傳說時代的土壤中滋生出來的,在古漢字的渾身上下,五臟六腑,筋骨血脈,靈魂氣魄,都充满了上古神話傳說時代的種種‘神素’。”(陳文敏《漢字起源與原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版)。說“古漢字的原始系統,正是從上古神話傳說時代的土壤中滋生出來的”,是有它的正確性,因為神話“既不是騙子的謊言,也不是古人的譫語,其中必有真實的歷史內核”。可是“滋生土壤”是個寬泛的概念,而且論者把漢字起源的突破點選在六書的象形——專注上,就未免偏頗。

    以上這些觀點,最使中國人傷透自尊心的還是“漢字西來”說。“漢字西來說”是個神話,就是這個神話,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一些號稱無神論者在“打神”的同時又被迷信給迷住了。

 

一種是“八卦起源”說

    “八卦起源說”是本書要重點闡揚的主旨。

文字起源於八卦,這是一個帶有顛覆性的觀點。最早見於《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後來,東漢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敘中開門見山第一句:“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這一段話作為《說文》的開山之斧和全文立論,至少透析以下觀點:

    ⑴八卦是文字產生的肇始,符號是字形的準備和基礎;

    ⑵從源頭講,文字的創造與八卦同步;

    ⑶文字創造的理路與八卦同軌;

    ⑷八卦才是揭開文字起源的唯一謎底。

    可是,許慎卻為歷史留下了千古遺憾。文字起源於八卦這個大題目由他提出後,卻淺嘗輒止,莫能劃上句號。他雖然在許多漢字的解釋上,運用了《易八卦》的理念,例如《說文解字》始“一”終“亥”,用的就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的理念運作:“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等。可是,極不徹底。更為遺憾的是,近兩千年以來的文人碩士,巨擘大筆,訓詁釋家,包括歷代許氏的追隨者也忽略甚至排斥了許慎的這些解釋,卻在許慎那些誤解的泥坑裏不遺餘力地挖掘、發揮、闡揚。他們走不出許慎的鮒轍,並以宗教的虔诚,相濡以沫,聊以自慰。不要說漢字起源的正确答案,就連漢字的釋解也走進了牽強附會的尷尬和俗解戲說的怪圈。

    當然,探索漢字起源,其實是探索中華文明發端的重大課題。八卦和文字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重要的兩件精神產品,它帶著一路的人類最高智慧向我們走來。古今的人們有責任與義務去叩問漢字:君從何處來?但是,在甲骨文被埋入地下一千多年、金文又很少出土的東漢,缺乏多種文體作為參照系的情況下,許氏僅按小篆形體所作的解釋,出錯肯定是難免的,而要他拿下文字起源這個題目來,也真的有點難為許老先生了。然而,在漢字王國裏,甲骨文未出土以前的時代,“漢字起源”沒有解密,那是情有可原的,而在殷墟甲骨文出土一百多年以後,周原甲骨又相繼出土的今天,此謎不揭那真的就有些愧見祖先和難對後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的读音是从哪里来? 马贺山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1
第三章  汉字的分类
汉字起源:源于日月鸟兽之形,始于仓颉之注目——大道若简
文化起源_中华古籀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