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从哪里来?



伏羲女娲略考

   

    谈中华文明,必言三皇五帝。对于三皇,虽然文献资料说法诸多,但多数说法都含有伏羲、女娲,并把伏羲列三皇之首,他们作为华夏始祖几乎没有异议。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帛书既将伏羲、女娲描绘成创世神。并且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民间流传甚广。

   到底有没有伏羲、女娲这两个人呢?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下面我们从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及伏羲、女娲的传说中去推定人类文明起源及伏羲女娲存在与否的答案。

    据文献资料记载:伏羲,风姓,燧人氏之子。生于古代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北),定都于陈宛丘,与女娲同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主要功绩是: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创造八卦,发明文字并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其妻为女娲,女娲为创世之母。

    在伏羲与女娲的传说中,女娲的故事要形象生动得多。第一则故事是女娲造人。相传,天地开辟之初,并不存在人类,女娲便开始捏黄土造人,终日劳累,倍感辛苦。一天,她实在累了,顺手她拿起手头一条绳子投入泥浆中,再随手一甩,泥浆洒落处便有一个小人儿跳起,从此人类诞生了。

   另一则是女娲补天的故事。相传,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天崩地裂,天河倒挂,洪水泛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女娲炼制出五色石修补苍天,砍掉巨鳌四脚撑起四方的天柱,再用芦灰堵塞住洪水,拯救了苍生。

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已经证明,最后一次冰河时期的结束,伴随着现代人类的崛起。据地质学家推算,最近一次冰河时代始于11.5万年前,约在公元前13000年冰原开始消融,公元前8000年以后冰川作用才渐渐趋于稳定。不难想象,与地球生命“春天”相伴而来的不是鸟语花香,而是长达七八千年的浩浩洪流。在我国远古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洪水裹挟着泥沙飞流直下,造成了由西向东的乾坤挪移,恰似一场真实的“精卫填海”浩大工程。由于海平面上升,地质变动,一些地方沧海横流,数百年甚至数十年间便是沧海桑田的巨变。在这期间,每遇巨型冰川崩塌、堰湖决堤,都可能会引发洪水从天而降,这对于尚处在幼年的人类无异于灭顶之灾。因此,如果说伴随人类文明起源的是一场大洪水的故事并非枉言。与这种地质考据相似,关于大洪水的故事,世界各地流传甚广。令人深思的是它不仅出现在了中国,还出现于《圣经》、印度这些世界文明发祥地。

     综观人类文明史源头,洪水就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不仅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个流域)、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最早从印度河流域兴起,可以说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无一不是大河文明。

   在我国,关于治水的故事从传说到史载贯穿着整个民族的历史。除了女娲补天,还有诸如大禹治水、孙叔敖开发芍陂和兴修沮漳河、伍子胥江陵开渠到李冰兴修都江堰、秦始皇开挖郑国渠等等不胜枚举。如果女娲补天中大洪水的故事与那段地质年代的变迁有关,我们便可据此猜度伏羲、女娲生活在一万年以前的史前时期。 

     大地湾文化遗址确认并涵盖了伏羲、女娲及其部族生活的年代。近年来,对伏羲故里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现有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大地湾人类活动遗迹可以追溯到6万年前的冰河时代。考古发掘中,在距今20000——13000年的第四文化层内细石器技术品和陶片开始出现,同时还挖掘出了距今8000年前的完整陶制器物。此次发掘发现,把我国陶器文化前推到了与两河流域最早的哈苏纳陶器文化相同年代。同时还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先民陶器制作与使用年代至少已经有13000年的历史。大地湾文化历时6万年绵延不绝,一直延续到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晚期。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原始农业和成熟农业完整的四个阶段。

公元前6000年大地湾文化时期陶器。




同期两河流域哈苏纳文化时期陶器

    历史学家研究证明,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生活状态转变到相对农业种植为主的生活状态后,使原始群婚制条件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得到改变。同时,由于社会分工和男女性在氏族中作用的不同,男性女性地位发生了改变,这成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主要原因。大地湾文化恰恰跨越了整个过度的全过程。

    文化信仰是维系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根基。在大地湾原始氏族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部族群落不断壮大,在这样庞大的族群中,出于团结和凝聚族群精神力量的需要,必然有一个共同信仰的“精神图腾”。这种“精神图腾”就是伏羲、女娲造就族群,拯救众生的故事。

 

     史诗是人类文明早期各民族记载民族历史比较普遍的形式。口头传颂的史诗,一直被多数历史学者认为具有真实历史的根由,承载着民族历史史实的基因,因此成为后世研究民族历史的重要标本。诸如希腊史诗、印度史诗、巴比伦史诗、芬兰诗史都具有深远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如藏蒙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诗史《江格尔》和柯尔克族诗史《玛纳斯》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诗史早期都是以口头传颂的方式流传民间。近代以来,有些诗史已经被考古发掘所证实为真实历史的演绎。

伏羲女娲的传说,是史前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产物。这个时期,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社会自身的能力尚处于懵懂状态。由于没有文字,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人们才逐步探索出了结绳记事、刻画记事等记事方法,图腾崇拜、史诗传唱也是出于铭记与传颂一个氏族、部落或民族精神精髓需要。同样是由于没有文字带来的记事障碍,人类除了对图腾仪式化崇拜,对重大事件的记载往往慎之又慎,有的甚至要举行隆重仪式以强化其意义,人们不可能有编造历史故事的习惯。伏羲女娲的传说,虽然不具备史诗艺术成就和精神内涵,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产生与史诗产生具有同样的根源,具有同样的史实基础。

 

同时应当指出,不管是史诗还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不能等同于史实。由于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口口相传,必然存在传讹、失真、误纂、神化等现象。因此,在传说中就有了蚩尤的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和古希腊的人神同形等等。而我们所谓的文献记载,同样出现于事件发生数千甚至万年之后,其来源同样是传说。加之,这些文献产生的年代即没有考古求证能力,也没有地质年代勘察能力,并且受到技术水平、知识水平等诸多局限,因此其可靠性同样难以确认。尤其伏羲、女娲生活的母系氏族社会之后便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其后就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男权时代,出于现实需要和历史认知能力等原因,使历史传说又难免有人为失真有意篡改的现象,因此伏羲形象地位存在被“拔高”的可能。比如:“伏羲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位王,定都陈宛丘”的说法,且不说母系社会出现男王的可能令人质疑,据史载直到尧舜时代他们依然需要下田耕作,难道数千甚至万年前的伏羲可能定都、筑城、称王?再者,“伏羲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据文字研究方面最新成果看,最早被疑作文字刻画的“骨刻文”,距今不过四五千年,伏羲创造文字记事说法可信度同样不高。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相信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的母系社会时代,有一对叫伏羲和女娲的夫妇,带领她的氏族部落,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走向了繁盛,开创了华夏最古老的文明,被中华民族的奉为人文始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祖伏羲
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人祖山
上古时期文明大断层,大洪水灭世是否存在
女娲兄妹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与《伏羲考》
读史做女人------女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