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 以宋人为桥梁——董其昌对赵孟頫复古弊端的矫正

赵孟頫复古思想的成因及其影响

赵孟頫书风的形成,可以说是对宋末弊端的矫正,也是对帖学正统的回归,为后世书家提供了极具参考的典范作用,直接影响了元、明两代帖学风格的发展。梁巘曾评论历代书法群体风格流变:“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轻散;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余,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元、明厌宋之放轶,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梁巘对各时期的书法优劣进行评析,指出各时期风格成因的由来,也提出了各时期的弊病,是相对公允的。由此可见,元、明两代的书法风尚是对晋人的取法学习,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妍美趋俗风尚盛行,而这一源头便是元初复古思潮的倡导者赵孟頫。

[元]赵孟頫 致民瞻十札(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赵孟頫的书学思想,源自宋高宗赵构的影响。宋濂曾对赵孟頫的学书师承有过论述:“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后取则钟繇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这里记载了赵孟頫一生的学书经历,是从宋高宗赵构入手,然后上追魏晋,最后参考李邕,使其晚年书法中出现了苍茫气象。赵孟頫的出现,为晋人书法的复兴提供了契机。在他的影响下,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书法不仅没有趋于俗野,反而显现出纯正典雅的古风,是以元末卢熊云:“书法自唐颜、柳以来,多尚筋骨而乏风韵,然务筋骨者失于狂躁,喜风韵者则过于软媚……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这是对赵孟頫书法成就的高度赞扬,赵孟頫能一改颜、柳以下学书的不足,不受世俗风尚的约束,直抵魏晋,使海内书法面目一新,一扫前人旧习,创一代新风。

另一方面,书史上也不得不认识到赵孟頫书风的不足,清代朱彝尊《曝书亭书画跋》中就说“元自赵子昂书法盛行,一时相率习妍媚之体”,指出赵孟頫一变宋人尚意为尚态,开妍媚之风。而项穆《书法雅言》则对其学晋人之得失进行了概括:“赵孟頫得其温雅之态……赵专乎妍媚。”并提出元代书法的整体风貌及其不足在于“元贤求性情体态,其过也,温而柔矣”,从而揭示了赵孟頫书风的利与弊,其利在于得晋人温雅之态,不足则在于过分柔媚,近于甜俗。

如果说甜俗、柔媚是后世大多数人对赵孟頫弊病的认识,那么,董其昌则是从书法学习的角度分析了赵孟頫书风的不足,并提出了取法晋人的新思考。《容台别集》中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己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这是董其昌对晋、唐、宋三代书法风尚的概括,同时也指出了宋代缺乏法度,以己意为法,肯定了赵孟頫的矫正之功,但也看到了赵氏的矫枉过正,过于拘泥于法度,失去自我意趣的表现。

可见,从元初到明代中期,赵孟頫的影响深远,他的出现矫正前代弊病也复兴晋人书法。但其书趋于甜俗,走向了盲目拟古的极端,只看到了书法的形质而忽视了创作主体的意趣表达。

[明]董其昌 行书五绝诗轴 

77.5cm×31.1cm 纸本 南京博物院藏

以宋人为桥梁,直通魏晋

晚明时期的思想解放,源于王守仁对陆九渊“新学”的发展,其后李贽站在王学左派的立场,提出了“童心说”,重视个性精神的表现,推动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一主张揭露了当时复古思潮下的伪道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此时,与心学相同的禅宗,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使得心学与禅宗的结合在社会上得以广泛传播。董其昌的书学思想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一生学禅,不论诗书画中处处引入禅理,《容台别集》中还专列“禅悦”一篇,从心学角度谈禅学之理,这一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了书法,就是以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而不是受时人影响盲目溺古。

正是在此思想基础上,董其昌提出了“率真”和“平淡”的书法主张。董其昌的学书之路,不像大多书家主要受家学或师承交游等影响,而是由于科举考试的刺激才开始发愤学书。《画禅室随笔》中提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伯长名传绪,与余同事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其后又言:“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可见,董其昌直接从唐人着手,之后上接魏晋,至此便不将当世名家放在眼里了。但其直接学习魏晋名帖也出现了问题,仅仅得到其形,对于其中的神理却是茫然的,长此下来也不过是重复抄书而已,对自身并无益处。对于如何深入魏晋,得其神理,董其昌提出了以宋人着手,“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而去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魏晋时期是书法史不可逾越的高峰,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对书法理解和认识不足,再加上时代相隔较远,即便能依靠天赋临仿得很像,但想要深窥其中奥赜却是极其困难的。而董其昌从距其时代相对较近的宋人入手,通过学习宋人,进而上追魏晋,可以说开辟了一条学习魏晋的新路,对后世取法魏晋具有借鉴意义。由此开始,董其昌通过对宋人“意”的学习,打破时代陈规,找到了自我方向。

宋代与以往朝代相比,文人兼通诗文书画的现象是极为突出的,魏晋及唐代时期的书法家“二王”、欧、虞、颜、柳等人,在文学史上大抵没有地位,或地位不高,即便出现,也仅仅提及而已。到了宋代,文人参与书画创作,文人书画的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成熟,书与画也不再是“独立”的边界清晰的艺术形式,是以苏轼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也”,提出书法、绘画都是诗之余,是文人的余事。同时,宋代文人又将诗文书画进行相互融合,如黄庭坚的书法创作观念“点石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便是出自他的诗歌创作理论,书画艺术不再侧重于表形,也变得如诗歌一样主要用来抒情达意。

而在晚明时期,由于王阳明心学风行,加上李贽“童心说”的进一步发展,且当时狂禅之风盛行,禅宗与心学多有相通之处,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他一切都是虚妄。处于这一时期的董其昌,也在此思潮的影响下,标举宋人的“天真”理论,提倡意趣表达,反对笔笔在纸上成刻板样、拘泥于法度的书写,肯定了宋人在书法上的可取性,其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上成刻板样。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认为书法着眼处不应该拘于形表,而是其中的精神流露处,这才是作书的真正本意,同时也是晚明思想解放思潮在书法上的表现,是他对赵孟頫守法不变观念进行革新的思想基础。因此在临帖上,董氏打破传统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学古传统,而是追求精神意趣的学习,提出:“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出。庄子所谓目击而到存者也。”这里认识到了书法的学习不仅仅只有形而下,还应认识到形而上的精神意趣,这正是对宋人思想的延伸发展。

如果说宋人的“意”贵在创新的话,那么,董其昌对宋人的学习则是在于学古意而出自我的新意。元代刘有定《〈衍极〉注》概括历代之法为“庾、谢、萧、阮,守法而法存;欧、虞、褚、薛,窃法而法分;降而为黄、米诸公之放荡,持法外之意”。六朝学书,在于守法,唐初诸家为窃法,到了宋人,则是过于放纵,失去了规矩法度,是对宋人尚意弊病的揭示。而董其昌虽然效仿宋人之意,却又不似宋人失于规矩,他认为书法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合”是对古人的学习,是对规矩法度的继承,是对前人精神表达的思考,但不盲目地继承,失去真我,所以又要“离”,从古意中汲取养分,最终写出己意。这是董其昌对宋人思想的取舍,他看到了宋人的不足,也认可宋人的开创之功,从而探索出属于自我的学书之路。

[明]董其昌 行草书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诗轴

115cm×43.5cm 纸本 山东省博物馆藏

对魏晋书法的重新认知

董其昌一生追慕魏晋,并在学习晋人书法上能于赵孟頫之外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对于赵孟頫矫正宋人学书之弊这一点上,董其昌是认可的,并推崇赵孟頫以魏晋书法为宗的学书之路,但对晋人的取法上,尤其是“二王”的学习上,董其昌认为赵孟頫存在明显不足,也由此提出元明两代取法晋人的弊端是受赵孟頫思想的束缚,不能有所建树。因此,董其昌从宋人思辨的角度去重新认识、看待晋人书法,开辟了一条通往魏晋门室的新道路。

对于赵孟頫学书之弊,董其昌提出了两个最关键的点,一是无势,二是守法不变。就势而言,董其昌认为古人作书从来都是以势为主,而赵孟頫则由于常年取法“定武兰亭”,以至于缺乏对晋人“势”的理解。董氏论述到:“《兰亭叙》六朝时已有刻石,余收开皇本,是隋时刻者。唐文皇因见刻本,遂访真迹于越州,辩才得之,命汤普澈、冯承素、褚遂良、欧阳询各摹一本,原与隋时本相似,不知宋代何以独称定武为欧阳询摹,下真一等……而吴兴踵之为十三跋,独尊定武,不知右军肯点头否也。”董其昌指出《兰亭序》在六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刻石,而李世民之所以去寻求《兰亭序》真迹,是因为看到了隋代的刻本,深受其迷,才有搜寻真迹的想法,得到后还让当时名家褚遂良、欧阳询等人临摹。这一时期的摹本是与董其昌所收藏的开皇本风格一致的,不是平淡规整,而是跌宕纵横隐于其间。但到了宋代,却将定武本认定为欧阳询摹本,且多加辩证,以致世人对《兰亭序》的学习就局限于定武本,赵孟頫更是在此本后进行了多次题跋,沉溺其中。董其昌对宋以来推崇的定武本《兰亭序》重新思考和认识,并提出该本与隋、唐所传刻本、摹本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也是董其昌能不受时风影响思辨学古的一大进步。

也正由于赵孟頫学定武本《兰亭序》的局限,董其昌才提出:“文敏之书,病在无势,所学右军,犹在形骸之外,右军雄秀之气,文敏无得焉,何能接武山阴也?”直指出赵孟頫学古的弊端在于拘泥于描摹古帖的形貌,而不知求其神理、精神面貌,以至于书风过于平正,缺乏势态,这也是赵孟頫不能深入晋唐门室的关键,是以提出古人作书立意在于“以奇为正”,其《容台集》云:“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董其昌仅从“平正”将赵孟頫置于晋唐门室之外,虽然有些过激,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董其昌对晋唐书法的认知是有突破性的。在世人都受赵孟頫影响的前提下,他却能突破古帖形貌,学其神理,突破了传统学书观念。

后世认为赵孟頫书风的不足多在于其专事“妍媚”,所以虽取法魏晋名家,却不能高古。对于赵孟頫的批判,董其昌则提出其“妍媚”而生俗的关键在于无“欹侧之势”,且举黄庭坚为例:“山谷老人得笔于《瘗鹤铭》,又参以杨凝式骨力,其欹侧之势,正欲破俗书姿媚,昔人云:'右军如凤翥鸾翔,迹似奇反正,黄书宗旨近之。’”以黄庭坚取法《瘗鹤铭》和杨凝式,得欹侧之势,并提出要想破除元、明两代受赵孟頫影响俗媚书风的关键正在于此。其又言:“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余得杨公《游仙》诗,日益习之。”以上董其昌所提到的“纵宕”“欹侧”“险绝”都是对晋人“势”的重新认知,这也是其学书的经验总结。董氏认为要想矫正当时帖学的不足,要能破俗,破除赵孟頫影响下学古的媚态之姿,从势入手,才是步入晋唐门室的关键。

其次,在书家自我精神面貌、自我意识的觉醒上,赵孟頫的守法不变也是影响元、明两代书法不断衰退的原因。董其昌认为:“自元人后,无能知赵吴兴受病处者。自余始发其膏肓,在守法不变耳。”由于受统治者推崇,以及赵孟頫的政治地位、书艺成就,元、明两代书家几乎将其奉为学习魏晋之典范和准则,更不要说敢于对赵孟頫进行批判审视。赵孟頫对于元、明书法的发展不可忽视,但他的不足随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放大。

赵孟頫守法不变之失,董其昌认为是赵孟頫对古人仅留意于形表所致。赵氏学书的刻苦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曾有载他能日书万字,且这一风尚还为后世书家所模仿。对此,《容台集》载:“康里子山工于书,自赵承旨以后即及之,尝问人曰:'一日写的几字。’曰:'承旨一日万字。’子山曰:'吾日写三万字。’”对于书法的学习,勤加练习是必须的,历来这样的名家也有不少,如张芝“池水尽墨”、智永“退笔成冢”等,但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书家的主体意识。因此,董其昌认为历代名家在师法前人上没有学古而不知变的,由此举例:“唐人书无不出于二王,但能脱去临仿之迹,故称名家。世人但学《兰亭》面,谁得其皮与其骨?凡临书者,不可不知此语。”唐代诸名家,尤其是初唐时期书家,没有不学习“二王”的,但真正能成名立家的,在于他们能学古思变,而不是守法不变。而到宋代,更是在唐人之上一变古人。唐人还是在守法的基础上求变,宋人由于思辨意识的崛起,不仅要求变,还要求新,这一求新观念也直接促使了董其昌对晋人书法进行重新审视,也由此提出:“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化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这是董其昌通过对晋、唐以后名家的重新认识。如果说唐初诸家仅在“二王”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就得以成名的话,那么,杨凝式的出现,可以说是书法史上的一次变革,“宋四家”也正源于对杨凝式的取法,才有了尚“意”的北宋书法。“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这是董其昌转益多家之后所探索出来的学书之路,他认为学古是必要的前提,所以要先能“合”,从古人经典中学得规矩法度,这是学书的必然,但却不是目的,学书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写出自我,自成一家,所以又提出“神在能离”。“离”并不是脱离古人,而是要做到如黄庭坚所言“夺胎换骨”、孙过庭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结语

董其昌对赵孟頫的矫正,是对元以来复古魏晋书法思潮的补充,其对赵孟頫学古弊病的指出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学书道路的探索,对于今天来说无疑是极具借鉴意义的。从董其昌一生的书法来看,他有振兴书坛、重新构建对魏晋书法的学习观念,但和同时期进行书坛变革的徐渭等人相比,仍然不够彻底,未能完全摆脱赵孟頫妍媚书风的束缚。不过从对魏晋书法的回归思考上,董其昌以宋人为桥梁,从思辨的角度重新审视魏晋书法,强调创作主体意识,不啻为魏晋书法学习的一条新路。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详见《中国书画》2021年12期】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新媒体编辑:孙连  崔漫  

欢迎光临中国书画官方旗舰店


瓷器收藏  |  文创礼品 |  杂志画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的前后左右(三) 文/大荒
人人都追求的“魏晋风度”,董其昌晚年终于领悟,用一卷行书向我们诠释,平平淡淡才是真!
孟云飞:禅道虚空,天骨淡雅
启功书法艺术的成就(六):取法“二王”,传承传统,开创新境!
练字没有进展?这三本古代《书法字典》应该看看,书法家案头必备
这才是真正的书法脉象——侧锋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