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半数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见效甚微

超半数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见效甚微

针对苏州市1069名中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显示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生命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显性课程而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譬如大多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接触来自于不正规场合闲聊。

    现行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未能影响或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

    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来自农村的多于乡镇的,乡镇的多于城市的。

    中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如学习和交往问题等,也有来自学生内部的因素,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承受能力不足等。

    中学生对生命教育有较强的需求和较高的期待,他们喜欢多样化的生命教育。

    本次调查在苏州市8所中学共发放问卷11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69份,有效回收率为92.96%。样本基本反映了当前普通中学生人口构成。各年级样本涵盖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段学生。

     调查结果

    (一)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

    学生对青少年自杀自残的看法总体是积极的,但部分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调查显示,认为“自杀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的中学生占29.65%,认为“自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的中学生占32.93%,认为“自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的中学生占7.86%,认为“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的中学生占7.2%,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的中学生占5.8%,认为“自杀是勇敢者的行为、是个人的私事”的中学生占1.96%,认为“当生命已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的中学生占8.89%,选择其他的中学生占5.71%。

    中学生对生死态度绝大多数是谨慎的、认可生命的重要性的,但错误的认识也有。调查显示,认为“生命最重要”的中学生占44.25%,认为“死要死得有价值”的中学生占32.18%,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学生占15.72%,但也有7.86%的中学生认为“生不如死”。这反映出一部分中学生不能做到对生命的热爱、珍惜。调查显示,70.72%的中学生从未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有22.83%的中学生有过自杀念头,还有6.45%的中学生有过自杀的计划和行动,也就是1069人中有69人有过自杀的计划和行动。(见图一)

    对有过自杀念头和自杀行动学生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如下:

    有过自杀念头的中学生244人,其中男生97人(占39.8%),女生147人(占60.2%),有过自杀计划和行动的中学生69人,其中男生40人(占57.97%),女生29人(占42.03%);两种学生合计313人,其中男生为137人(占43.77%),女生为176人(占56.23%)。有自杀念头的女生多于男生,但实施自杀行动的男生多于女生,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

    同时,初二、高二可能是学生产生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高发年级,比一般年级高出大约5-6个百分点。(见图二)

    从地域来源看,在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中,农村的学生高于乡镇,乡镇的学生高于城市。(见图三)

    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非独生子女稍高于独生子女。(见图四)

    失去双亲的中学生是自杀和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达到65.2%),其次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最后是双亲家庭的学生。(见图五)

    对于中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及看法,调查显示,77.08%的中学生认为是“学习升学的压力大”,56.59%的中学生认为是“感情上受到打击,无法恢复,一时想不开”,34.14%的中学生认为可能是“生活压力大,比如经济问题”,38.26%的中学生认为可能是“人际关系差”,76.71%的中学生认为可能是“心理承受力差,不能承受挫折”,62.68%的中学生认为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

    (二)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生命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得有意义,活得有尊严,活得有价值。对自己的了解,是生命意识的基础,只有了解自我,才能谋划有价值的人生。调查显示,52.01%的中学生对自己很了解,42.56%的中学生对自己了解一般,还有5.43%的中学生称“对自己不了解”。可见还有一半的中学生不是很了解自己。

    对自己满意是自信的表现。调查显示,28.06%的中学生对自己很满意、很喜欢,64.17%的中学生对自己一般认可,7.76%的中学生对自己很不满意、很不喜欢。可见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还没有学会自我悦纳,自我认同有限。

    中学生已经开始思考生命及生命价值。调查显示,36.2%的中学生经常思考,56.59%的中学生偶尔思考,还有7.2%的中学生从不思考。

    中学生追求的生命意义到底是什么呢?39.48%的中学生认为是自我实现,18.9%的中学生认为是为社会作贡献,18.24%的中学生为了生活舒适,6.17%的中学生为了获得金钱和地位,7.3%的中学生没有思考过,9.92%的中学生选择了其他。

    中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知受多种因素影响,那么哪些因素对中学生生命看法的形成影响最大呢?调查显示,47.99%来自中学生自己的思考,19.74%是受父母及家庭的影响,13.28%受社会观点的影响,9.07%受朋友和同学的影响,5.61%是受学校的教育和帮助,4.3%受恋人的影响。

    (三)对生活质量的体验

    中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指中学生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感受。为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本次调查选择基本心境、对生活的满意度、压力大小等作为衡量中学生生活质量的指标。

    哪些因素会让中学生特别难受?调查显示,“被同学朋友或老师误会”而难受的中学生占69.04%,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难受的中学生占68.1%,因“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差”而难受的中学生占55.85%,因“人际关系不好”而难受的中学生占54.82%,因“被父母责骂”而难受的中学生占52.756%,因“受到老师批评”而难受的中学生占47.9%,因“感情受挫”而难受的中学生占46.02%,因“东西丢了”而难受的中学生占36.01%,因其他原因而难受的中学生占30.5%。

    压力大小是衡量中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感到压力很大的中学生占37.23%,感到有一些压力的中学生占58.09%,没有压力的中学生仅占4.68%。

    那么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调查显示,觉得“学习升学压力很大”的中学生占77.74%,“与父母关系紧张”的中学生占23.11%,“同学关系紧张”的中学生占22.54%,“与教师难以沟通”的中学生占22.92%,“感情压力”的中学生占24.88%,有“身体问题”的中学生占23.01%,有“经济问题”的中学生占19.83%,“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中学生占54.91%,其他原因占23.01%。

    中学生是如何应对压力的?调查显示,57.16%的中学生靠“自然调整”,56.69%的中学生通过“娱乐休闲”调整压力,53.04%的中学生通过“睡觉”调整压力,50.23%的中学生“尽量放松”,只有39.85%的中学生会选择“向同学朋友倾诉”,22.83%的中学生会“跟父母说说”,还有4.68%的中学生通过“抽烟喝酒”减压。从压力调整方式看,中学生还没有完全学会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不少是消极的、甚至会影响到身心健康的方式。

    当中学生遇到挫折时具体会怎么处理?调查显示,8.33%的中学生“找老师倾诉”,34.24%的中学生“找同学倾诉”,58.37%的中学生“找朋友倾诉”,27.03%的中学生“与父母沟通”,43.22%的中学生“一个人闷在心里”,12.07%的中学生“不知所措”。可见同辈相助已经是中学生处理问题、压力的主要渠道,成人的帮助已经大大下降。

    (四)关于生命教育的现状及中学生对生命教育期待的调查

    1.生命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中很少重视死亡观引导。调查显示,只有5.8%的中学生认为“经常会讨论到”死亡,26.75%的中学生认为“有时会讨论到”,46.49%的中学生认为“很少提及”,20.95%的中学生认为“从来不会提及”。甚至很多中学生没有听说过生命教育。调查显示,“听说过”生命教育的中学生占29.28%,“听说过一些”的中学生占39.29%,“没有听说过”的中学生占31.43%。

    其次,生命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显性课程而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譬如大多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接触来自于不正规场合闲聊。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了解通过学校里“不正规谈论听说到”的占41.63%,“家里”占7.02%,“媒体”占23.85%,“社区”占2.15%,“其他”占25.35%。中学生对学校哪些课程会涉及生命教育的认识是:认为“思想品德课”的占28.44%,认为“心理课”的占38.63%,认为“体育课”的占4.3%,认为“其他课”的9.64%,认为“没有哪个课程涉及生命教育”的占18.99%。

    再其次是现行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未能影响或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21.23%的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根本没有”影响和改善,57.34%的中学生认为“见效甚微”,21.42%的中学生认为“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

    2.中学生喜欢多样化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采用什么方式最有效,调查显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的占11.97%,“自主探究”占18.52%,“共同学习”占15.9%,“专题讲座”占14.03%,“校园文化熏陶”占16.74%,“国旗下讲话”占1.5%,“团队活动”占21.33%。由此可见,中学生认为上课并不是生命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那么中学生喜欢什么形式的生命教育呢?调查显示,中学生喜欢主题教育活动的占35.64%,希望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占17.77%,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育占13.38%,开展专题讲座占11.32%,其他途径占21.89%。

     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中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回避和认知偏差。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有不正确的生命认识与自杀行为。其中有自杀念头的女生多于男生,但实施自杀行动的男生多于女生,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初二、高二是学生产生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高发年级,比一般年级高出大约5-6个百分点。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来自农村的多于乡镇的,乡镇的多于城市的。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中,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失去双亲的中学生是自杀和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达到65.2%),其次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最后是双亲家庭的学生。中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如学习和交往问题等,也有来自学生内部的因素,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承受能力不足等。

    2.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明显不足,一半的中学生不是很了解自己,也没有学会自我悦纳,自我认同有限。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以自我为中心,视野较窄,缺乏他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意识。

    3.中学生最大的生活压力是学习,中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但应对压力的方式并不都是科学有效的,不少是消极的、甚至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

    4.中学生生命教育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亟待摆上议事日程。中学生对生命教育有较强的需求和较高的期待,他们喜欢多样化的生命教育。

    (二)对策

    1.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及其价值意蕴,回归以生命为本的基础教育。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渠道,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开发课堂潜能,激发中学生的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方兴未艾。尽管它的出现最初有回应青少年生命事件亡羊补牢、防患未然的现实考量,但实践证明,开展生命教育,若以生命发展的眼光和视角出发,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借鉴这些开展生命教育的经验,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中学教育计划之中。在我国大陆的德育课堂中,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没有把生命教育专列为一章内容,详细地加以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很少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应该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章节,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应加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以中学生个体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和提高应对压力能力为核心,以养成良好的珍惜生命、创造生命价值的行为为目标。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生命价值,进而珍爱他人的生命,以爱待人,追求智慧与道德,积极地献身于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回报世界,奉献他人,达到超越生命的最高境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培养生命情感,丰润生命。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生命所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

    4.积极发挥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

    可以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的优势,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通过为中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为一体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机制,时刻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尤其要加强特殊人群(如失去亲人的家庭学生、非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学生、农村学生)的跟踪、预防和干预工作。此外,中学生是生命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中学生朋辈相助的作用。

    5.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有机整合,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

    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不能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而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因素。为了给中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情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该整合教育职能。

    (作者系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调查者说】

    我为什么关注中学生的生命意识

    钱家荣

    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近几年,中国成年人自杀率大幅下降,但中小学生自杀、自残、伤人、伤害动物、被伤害、失联现象却屡有发生,且有上升和低龄化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我做这份问卷调查的原因也是基于这个考虑,是想了解当代中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和生命现状,把握中学生的生命规律,做好中学生自杀预防工作,并寻找有效的生命教育对策。

    中学生的生命行为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生命价值的开发不能只是说说,没有一个学生不需要生命的存在感、安全感、价值感、成功感。

    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他们正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时期。他们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生命焦虑日益严重。从调查结果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害怕或担忧的东西。但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孩子们失去生存的意志,容易走极端。比如,6.45%的中学生有过自杀的计划和行动,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如果加上有过自杀念头的学生,比例高达29.3%,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最需要关注、关心的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学生。失去双亲的中学生是自杀和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其次是单亲家庭的学生。

    有一个女孩贾某,16岁,但已经多次割手腕。她的家庭现状是父母离异后又都重新组建家庭,并有各自的孩子。贾某的住宿飘忽不定,有时住父亲家,有时住母亲家。这样的环境导致贾某自由散漫,没有心思学习,也成为她多次割腕的一个原因。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格外关注,要想办法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走出自我封闭迷失的空间。(本报记者 宋伟涛 采访整理)

    【专家观点】

    要让孩子觉得活着多么美好

    边玉芳

    写这篇小文时我正在奔驰于华北平原的高铁上。现在正是北方最动人的季节,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铁路沿线有连绵的树木和植物,在阳光下闪耀着干净的绿色,透着勃勃生机……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有活力!我读着钱老师的调查报告——来自苏州市1069名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及状况的实证研究。文章中的数据与我看到的美好世界是多么地不搭调,但却是当下我国中小学生对生命的真实认知与感受。青少年时代本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却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这个世界!近几年来,存在于青少年中的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有进一步增长和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最近,贵州毕节四个年幼孩子生命的逝去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天,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回答为什么一个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会有自杀的意愿?为什么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要选择自杀?这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活着看不到希望,因为他们没有了生命的动力,因为生命无趣,因为生不如死!我记得几年前曾经有一位女博士在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即将博士论文答辩前夕跳楼自杀,当时许多人在替她惋惜之余在网上讨论,这个女博士要早点自杀还可理解,现在千辛万苦地找到了工作,剥了一层皮地把论文做完了,美好的人生从此开启,正可以好好享受人生了,为什么要自杀?其实,对她而言,在大多数人眼里可以重新开始的人生无非是以往一天天没有希望的人生的重复,她看不到人生的乐趣。生有何欢,死又何惧?几乎每一个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的人都是觉得唯有死才是他/她的大解脱。

    这真是人间的大悲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除了一部分孩子有自杀的念头或曾经尝试自杀,还有相当部分的孩子觉得生活得不开心快乐、不自信、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学习压力大、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个个挫折……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呼吁实践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但是我想说,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我们应该在孩子生活的每一天对他们进行看见生命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给我们的孩子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与生命教育课。这些课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每一天、每节课甚至每时每刻让他/她感受生活的美好,让他/她体验成功感,让他/她感知自己是重要的,让他/她明白自己可以有所作为,让他/她明白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休戚相关。在今天,我们应该有一种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与大生命教育观。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就要让孩子觉得活着是多美好的一件事,而自己的存在会使这个世界更美好。因此,从中小学学校教育来说,我们除了教学生学科知识之外,更要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有抗挫折的能力,在与人、与自然与世界的交往中认识生命的美好与自己的责任。我们不仅要看到教材、看见知识,更要看见教育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了解这些生命个体的成长规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读懂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本义所在。

    当然,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需要共同承担的职责。我们的家长需要思考的是,在物质生命极其丰富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觉得越来越不快乐?孩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需要陪伴、需要温暖、需要关心。如果全世界都能把孩子当成一个个生命的个体,培养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有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这也是最本质的生命教育!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
一本好书 影响一生
生命教育
【教育读书】《守护孩子的生命》
初中生开学频自杀 缘何如此践踏生命
倾听学生心声,师生和谐进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