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似波澜迭起的“危险”背后,其实隐藏着孩子成长的莫大机遇~

文/泓宇(上濒活书阅读课程导师)

本文内容来自泓宇老师的父母工作坊《谈之色变的青春期》

1


说到青春期,你会想到什么呢?

叛逆、觉醒、成长、沟通、早恋、追星、拒绝、友情、挣扎、压抑、矛盾、对抗……

这些都是在讲座上我问到爸爸妈妈时,他们毫不犹豫就给出的回答。

那么,爸爸妈妈对青春期的期待又是怎样的呢?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是和谐、平稳、了解、倾诉、沟通顺畅、孩子能接受帮助、共同成长……

可是,当我问到在场的爸爸妈妈们,你们对青春期的了解有哪些时,爸爸妈妈们默默地思考了片刻,很真诚地告诉我,了解不多。

对于爸爸妈妈来说,青春期是一个良好的期待和严峻的现实并存的时期。我们期待着孩子的成长和逐渐走向独立,但同时也会因为孩子和以往截然不同的表现而惊慌失措,不知道作为父母的自己应该怎样看待和帮助处在变化和迷茫中的孩子。

那青春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呢?作为父母,可以怎样了解孩子?和孩子沟通?青春期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较少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的青春期。

2


当我们说到青春期的时候,包括我在上濒和爸爸妈妈沟通的过程中,经常听到父母问:泓宇,我家的孩子开始不太正常了,他是不是到青春期了?

而这些“不太正常”的具体表现就是,比如特别爱穿帽衫,还爱把帽子拉起来,什么时候都不放下来,以前从来不这样;再比如,一回家就把门关上,还上锁,以前都是敞开门随便爸妈进的;还比如,有一次看孩子的微信,在和一个同学聊一些“神神怪怪的问题”(妈妈的原话),作为父母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想这些奇怪的问题,还这么天真;等等,像我这张图列出来的,总之就是“不正常”就是了。

可是,我想跟爸爸妈妈们沟通的一个理念就是,青春期,出现了和童年期不同的“不正常”的表现,它才是正常的轨迹。我这张图里的这些“不正常”的行为,基本都是正常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排除一些特殊的青春期爆发出来的成长问题,比如孩子辍学、青春期太乖等特殊问题,就一般情况来说,有一些变化是一般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这是青春期的生理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青春期到底是什么时期。

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权威教材,伯克(LauraE.Berk)的《毕生发展心理学》里,就把青春期分为三个阶段:

青少年早期(11~12至14岁),是迅速发育的时期;

青少年中期(14至16岁),发育几乎完成;

青少年晚期(16至18岁),年轻人有了成人的体格,并渴望承担成人的角色。

可以看到,生理的发育是划分青春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很多爸爸妈妈都知道,生理和心理其实是相互作用的,这一点基本是心理学家已经经过验证的共识。

前面我们提到的孩子青春期出现的奇怪的个性和表现,和生理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

3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变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大脑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三点:

01

思考升级

第一个,就是神经纤维的生长和髓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使得孩子不同的大脑区域,尤其是负责复杂的认知的前额叶,和其他的大脑区域的联结越来越强。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青春期的孩子他的思考升级了。

童年期的时候,孩子对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是很难思考和弄清楚答案的,他必须要依靠具体的情境。而到了青春期,他就可以通过进行推理和思考命题的逻辑性来搞明白问题的答案。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你给童年期的小朋友出一个问题,小明比小华高,小华比我高,那请问小明比我高吗?小朋友可能会想很久,想不出答案,他必须要有三个人站在他面前才能看出来。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呢,对这个问题他只用在脑子里想就能想出来啦。

这会导致青春期的孩子怎么样呢?他会开始愿意思考很多抽象的问题,开始对身边的社会有很多抽象层面的思考。

比如以前家庭里面,他可能很少去质疑爸爸妈妈的做法,也很少对一个社会事件发表看法,但是到了青春期,他就开始问爸爸妈妈“凭什么?”会去评论各种事件,说“不公平”,也会对政治呀、道德呀有很多的激进的评判。而且这个时候,如果爸爸妈妈和他说很多现实层面的考量,你会发现,孩子很难听进去,而且对父母非常的不以为然。有些孩子可能还会直接说父母不够好,父母的教育方式各种不对,父母的人生和处世方式会被孩子们各种看不上。

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有社会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它确实和青少年的生理发展有很大关系。

他们以前没有这种思考抽象的系统的能力,现在有了,就会开始使用它,来设想和设计很多理想主义的完美的系统。

在青少年设想的系统里,往往人性和社会系统都是非常理想的,没有“偏见”、“恶”、“自私”等负面的思想或者行为,而应该都是“善”的,“美”的。

当他们发现自己生活的现实和理想的系统有着很大的落差,而且自己的设想不被理解和接纳,他们就会变得挑剔、激进,甚至拒绝沟通,只和同龄人一起分享他们的理想的愿景。

而且他的科学的推理和逻辑思维发展起来,更容易发现父母的生活中“表里不一”的、那些父母叙述和社会化行为不一致的现实。

比如父母明明很在意他的学习成绩,却口头上说不在意。童年期的时候他可能不会意识到,父母说了他就相信,青春期的时候他开始能够很明确地知道,父母在“骗”他,从而感受到父母的期待带来的压力。如果没有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方式,孩子就很难达成对父母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很多难以调和的冲突。

这些情况虽然和生理上青少年的抽象思维发展有关,但却并不是抽象思维发展导致的。

我们想象一下,对于一个没有真正经历过多真实的多面像的社会,没有身处其中担负责任,从小就生活在学校和有限的人际圈子和社会环境里的孩子,他其实对社会的理解更多都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想化的系统里。

童年期的时候他没有这种抽象思考的能力,所以即使经历有限,也不会表露出来思考内容上的“短板”。

但是到了青春期,他能想这类问题了,就开始想,那经历有限的“短板”就暴露出来。而其实,这里所谓的“短板”并不是短板,恰恰是孩子们要经由青春期,才能从真实的社会经历有限的童年过渡到逐渐进入成人社会,是青春期的成长意义所在。

简要来说,就是,童年期对社会没经历,青春期开始为进入社会作准备了就开始想象社会的样子,青年期才开始逐步探索融入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青春期这个时候,其实非常需要爸爸妈妈给孩子足够的理解,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需要的就是,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怎样逐步地从天真的理想状态顺利过渡到客观全面而理性辨证地看待社会。

对于他们可能的天真的理想主义和偏激,作为成人,我们能做的更多是,接纳和理解他们,同时给予他们更全面辨证的思考上的引导。

接纳是一切沟通的前提,只有孩子们感到自己的理想被接纳,才能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想。而如果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不被接纳,就会很容易陷入到情绪的纠结和冲突中,反而变得更为容易导向偏激的思考。

所以,我这里给爸爸妈妈们一个我个人的沟通建议,就是当孩子出现这些理想化的状态和批判的时候,一定要先理解孩子,是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他出现这样的表现,要理解孩子的状态,不是他故意为之要跟你对抗的。

出现了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先耐心地听,一定要给出回应,未必要肯定,说一声“嗯,你说得好像有道理”这也是一种方式,让孩子知道,他被听到了;然后可以很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肯定他的期待是好的“我觉得你想的很有道理,如果真的都能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一定会很棒”,在这个基础上,说出你自己的观点,引导孩子客观地看待事情的正反两面,你可以这样说“我也有一些看法想跟你分享一下,我觉得这件事之所以是现在这样,有没有可能是因为……(现实情况的限制)这个人这样做,其实也带来了一些好处……(另一个角度)”。


02

更加敏感

第二个大脑发育上的变化呢,是青春期的孩子,他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大大增强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他的感受性增强了,他感受到的压力、情绪都更激烈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情绪是可以度量的,如果遇到一件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成年人的痛觉是1,那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的痛觉可能是3、4、5……甚至可能到10,这不是说孩子大惊小怪,而是从生理上,他的神经元发育就让他对于很多情绪和体验的易感性增加了。

有爸爸妈妈说,我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变得一惊一乍的,情绪波动特别大。比如今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个什么事,立马说我不上学了,我不喜欢了,怎么说都不去了。

这可能和他一直感受到的压力在这个时期突然变大有关,童年期的时候他不是没有压力,但是那个时候他没有青春期那样在生理上变得这么敏感,突然青春期易感性增加了,他突然就觉得这是个特别大的、不能承受的问题了。有些孩子会在青春期变得特别忧郁,爸爸妈妈不理解,为什么就这么多愁善感了,这也和这个事情情绪易感性高了有关,平时可能比较内向安静的孩子这时候容易出现这样高敏感的情况,对别人说的每一个表达都很在意。

那还有一点就燃的孩子,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就爆发了,要反抗,肢体的语言的都可能,这都和神经元敏感性增加有很大关系。

所以遇到情绪波动很大的孩子,爸爸妈妈如果尝试去理解他,就要考虑到生理的因素对情绪波动是有影响的。有的爸爸妈妈问我,孩子平时不跟父母多说,但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爆发一个特别大的冲突,情绪特别激动。那这个是不是不符合青春期生理波动大,一点就燃的规律,毕竟孩子还是能忍。

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每个孩子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都会有一套自己处理情绪的方法。选择忍耐不等于没有情绪,而且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绪的交流,还受到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模式的影响。

爸爸妈妈一定要理解,孩子在这个时候的内心敏感度是高的,这不是他故作姿态,他只是没有足够强大的控制力和意志力来控制自己。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给孩子价值评判,用言语去评判他内心的敏感性。

我听到过爸爸妈妈说孩子“你怎么这么娇气”,“你看你跟林黛玉似的”,“我还说不得你了,你还发火”……

严重的时候还会上升到开始和孩子比较谁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大,对家庭的付出多,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不仅不会平复,反而会更激动,甚至做出一些父母意料之外的行为。

非常建议爸爸妈妈在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情绪的敏感性这个因素。当孩子情绪变得敏感或者易怒的时候,我们不要被他的情绪给带走,而是需要冷静下来,给彼此情绪处理的空间,千万不要在情绪高亢的时候脱口而出那些伤害彼此的话,这会在亲子关系里造成很难挽回的伤害。

在情绪冷静下来后,我们可以和孩子坐下来好好的沟通一下你们想要沟通的问题,我们要相信,当父母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敏感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父母的诚意。

在青春期还会有一些孩子沉迷游戏,其实都和易感性增加有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从游戏中获得了即时的反馈和快感,而生理的变化让这种虚拟的成就带来的快感被放大了。相比还需要付出努力延迟满足才能收获快感的学习,游戏的即时快感对青少年更有吸引力。


03

抽象思考能力

第三个要和大家谈的,其实是从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发展延伸出来的特殊变化。因为孩子这时的敏感度和思考能力的增加,他的抽象思考能力也同样体现在自我认知上。

但是这个阶段,也许是因为孩子们刚开始认真地思考自我这件事,他的自我认知更聚焦在自己身上。他相信自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别人都会看到他、评价他。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正是因为这种对自己的聚焦,让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的独特感更为敏感,他会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最独特的,其他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的这种独特。

所以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特别在意,脸上长了一个粉刺都会特别在意。

而且他会不允许爸爸妈妈在公开的场合批评他,说他的私事都不可以,就是因为他开始在意自己的形象,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

有的孩子会明确跟爸爸妈妈说,“你不理解我”,即使爸爸妈妈一遍遍告诉他,自己也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完全能体验他的感受,孩子还是会坚定地认为“你们不懂”。

在上濒的营地里就有孩子,你说什么话他都不搭理你。后来我跟他沟通才发现,在他的概念里,他是独特的,你见过哪个特殊的人是这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而且他觉得他心里想的说了你们也都不懂,干脆就不说。

这都是和孩子的抽象思考能力发展,对自我的关注相关的。

青春期思维能力发展导致的另一个变化是,孩子更容易感性地做决策,或者很难做出决策。

这是因为孩子在青春期时刚开始具有逻辑推理的形式运算能力,但是他们对很多的事情又都是第一次接触。

所以即使拥有逻辑推理的能力,却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不知道思考和判断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哪些具体的方面。

这个时候,在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的时候,父母和教育者还是应该给予青少年一些决策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去思考怎样更理性地做决策。

有的开明的父母会在青春期的时候把孩子自己人生的决定权交给他,让孩子决定自己要如何去做,但是我想给爸爸妈妈的建议是,孩子们也许有一些比较让我们惊艳的思考,但我们作为成人,一定要综合地考虑更多的层面,把我们的建议给到孩子,因为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青春期的时候对整个人生的思考还远远够不上成熟。而且爸爸妈妈在带孩子一起做决策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为孩子确立决策的榜样,帮孩子一起分析各种选择的优劣,教会他如何从错误中学习。

4


除了上面说的大脑的变化对青春期孩子“不正常”的影响,还有一点可能平时我们不大提到,但也确实从生理上对孩子们的青春期生活产生了影响。

就是青春期孩子的睡眠,同样是在伯克的《毕生发展心理学》里,他提到了由于对傍晚光线易感性的增加,青春期的孩子的大脑对睡眠模式进行了调节,青春期的孩子确实会更倾向于晚睡。

但是由于他们必须要早起学习,所以他们并没能得到像童年期一样充足的睡眠。就很容易造成晚上不睡、早上难起。

但是,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生理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孩子一贯保持比较有规律的作息,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其实是可以被适当地调整的。

爸爸妈妈可以在家保持家庭里比较规律的作息,帮助孩子逐渐调整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的生理发展。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再回头看一看上面那张图,是不是发现其实很多我们看起来孩子青春期“不正常”的反应,其实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发展规律。

那么为什么我们作为父母会这么惊慌失措呢,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不了解发生了什么,突然面临孩子的改变,不知道怎么应对。

另一个原因呢,是有的爸爸妈妈会说的,“这个孩子怎么就这样了”。其实作为父母,我们担心的不是孩子在青春期变成这个样子,而是同时担心,孩子现在的样子会影响到以后的发展,会不会以后还是这样?或者比这个更难以接受?

这其实是我想和爸爸妈妈们探讨的一个问题,“过程论”和“决定论”。

如果我们把青春期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从童年期到步入社会的青年期之间的过渡,我们在这个阶段允许孩子在青春期开放自己做各种认知世界和自己的尝试,孩子才有可能在步入社会时更少付出试误的代价。而如果这个阶段孩子看似平稳地渡过,没有经历过任何尝试、碰壁和动荡,那当他直接面对社会时,他可能会缺少应对的经验,反而走得更加惊险。这就是“过程论”。

基于过程论,父母和教育者不应该担心孩子现在这样,以后会都这样,这种恐慌和猜测无济于事,而是应该着力去引导在青春期动荡的孩子,怎样能够尽可能地从动荡中吸取经验,以备更好地步入社会。而如果我们揣着“决定论”,认为孩子在青春期这样,以后必然会导致一连串的动荡、困难,那么这无疑会加剧我们的恐慌,让我们在青春期这样一个可以有很多可能性可以塑造的时期,错失掉帮助孩子成长的机遇。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妨从客观的角度,从过程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一下青春期,也许,你会发现,看似波澜迭起的“危险”背后,其实隐藏着孩子成长的莫大机遇。

看起来特别不乖巧听话的孩子,其实也正承受着我们可能尚未看到的迷惘和彷徨。

不妨试着去理解和接纳您的孩子,来一次坦诚的沟通,也许你们都会更了解彼此……

青春期的发展当然和生理发育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社会环境也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下一次,我们会来一起聊一聊,社会环境对青春期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Laura E. Berk.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 [M] . 陈会昌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END

作者:施泓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课堂:让孩子愉快进餐的四大妙招|思伤脾|家长
生孩子是为了谁?
焦虑症让孩子傻傻的大惊小怪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强迫症 付出和得到
同样说句话,有人能温暖人心,有的却出口伤人。你的情商属哪类?
13岁少女“荒岛求生”,被解救后曝光真相:父母最大的难题,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个案分析:童年的创伤使她无法走出心灵的黑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