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合之内”是讲什么?

五太学说的时空构象模型是由古代历法中形成的物候学机,自然知道古代中国文化中性与天道背后机制原理,古代圣贤天人合一思想是在追求地球生物圈演化法则,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讲“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的观念起源非常久远,《夏小正》,相传为夏代遗留之物候及农事历也,文极简奥,古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戴礼记》书中《夏小正篇》最古。”,正者,政也。小政者,农事也。“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古以祭祀及战争为“大正”,而以农事渔猎及经济生活为“小正”。可见中国历史上夏朝对于物候学已经相当重视,不但根据这一机理用于农时指导,而且用于政治指导。

《大戴礼记》

《夏小正》中分12个月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农事、经济活动等等,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季节变易之物候历、农事历法。传说大禹曾颁“夏时”于邦国。(今本《竹书纪年》)《礼运》记孔子言:“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注:“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据此,戴氏所传之《夏小正》,原应来自孔子所传,而孔子则是得之于杞国所存的故夏朝遗典。《戴礼·夏小正传》曰:“阴阳生物之后,王事次之,则夏之《月令》也。殷人无文,及周而备。文义所说,博衍深远,宜周公之所作也。清儒认为,《夏小正》所记官号职司,与《周官》合。《周书》七十二篇,其中《月令》(第五十篇)亡佚。《夏小正》之体裁于春秋战国后演变为《月令》。秦相吕不韦撰著《吕氏春秋》,收入《月令》称“十二纪”,汉初淮南王刘安亦拟之而作《淮南王书》之“时则训”。此体裁皆效仿古周书之“时训”“月令”。而《夏小正》正乃夏朝之“月令”书也。

《夏小正》记载“《夏小正》经文中描述的星象如下:”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二月:斗柄悬在下。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九月:辰系于日。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十一月:王狩。十二月:鸣弋。弋也者,禽也。”,所当注意者,《夏小正》虽著十二月文,但星象则仅记至十月,这是因为按照五太学说只有五个方位形成十个方向,各月太阳所行经的经度大致相等,大致平均每月日行35度多;表明它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如果一年分为十二月,每月日行应为30度。(太阳一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周,行经360度),从北斗斗柄指向看,《夏小正》正月“县在下”,六月“正在上”;从下指到上指为五个月。由于一年四季斗建辰移是均匀的,斗柄由上指回到下指也应是五个月。这也说明《夏小正》是十月历。而到十一月十二月时,按照北斗指向是在中间“招摇宫”,《淮南子.时则训》中所讲:“ 季冬之月,招摇指丑,昏娄中,旦氏中。”。,也就是年周期交换的时节,故而不设星位。

《淮南子》

五太五行说是研究物候学现象,必须将天文现象与物候现象结合起来,故而按照十月行经360度为《性命圭旨。死生说》中所讲“盗天地三百六十铢之正炁”;由于地理位置维度不同,物候会出现偏差就是“原父母二十四铢之祖炁”,祖元二炁共计“共得三百八十四铢,以全周天之造化,而为一斤之数也。”。,由此推演出《道枢.玉芝篇》中所讲细化出细化的物候学变化节律月令“夫一阳孳萌于子十一月也,其于易也,始乎复,次乎临、泰、大壮、夫,乾者,阳数之极也。一阴孳萌于午五月也,其于易也,始乎娠,次乎还、否、观、剥,坤者,阴数之极也。是为一岁之象也。一月者亦一岁之象也,一日者亦一月之象也,皆有阴阳五行之数存乎其问。”。十二月令的出现实际就是五太学说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结合而成,按照空间坐标为十个月,加之时间坐标节律是十二个月,由此推演出物候的整体时空变化情况。

物候学十二月令机理的得出,就使得六合之内的“八畛”成为具体可以推算内容,《淮南子.时则训》中总结为:“ 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孟春始赢,孟秋始缩。仲春始出,仲秋始内。季春大出,季秋大内。孟夏始缓,孟冬始急。仲夏至修,仲冬至短。季夏德毕,季冬刑毕。故正月失政,七月凉风不至;二月失政,八月雷不藏;三月失政,九月不下霜;四月失政,十月不冻;五月失政,十一月蛰虫冬出其乡;六月失政,十二月草木不脱;七月失政,正月大寒不解:八月失政,二月雷:不发;九月失政,三月春风不济;十月失政, 四月草木不实;十一月失政,五月下雹霜;十二月失政,六月五谷疾狂。”,由此得知所谓的六合之内实际就是物候变化的时间节律和正常异常规律。《素问.生气四气调神论》中描述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为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

由于古人把握了物候学变化规律,也就自然同时把握了人体受背景环境影响下的变化节律,由此诞生出天人合一观念,也就《素问.生气四气调神论》最后总结的:“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从《淮南子.时则训》中六合之内的讲解中,是将十二月令对性质相反的两个月份对应起来,构成六对来描述物候现象,实际就是在讲物候周期变化现象的终始节律,是一种可以观测推演的天文历法系统:《逸周书·周月》中言“惟一惟一月,既南至,昏昴见,日短件,基践长,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物。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阳气亏,草木萌荡。日月俱起于牵牛之初,右回而行月,周天进一次,而与日合宿。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历舍于十有二辰,终则复始,是谓日月权舆。周正岁首,数起于时,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其义则然。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曰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指两辰之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六合之内天文历法层面实际是根据“斗柄建子”确立的地球黄道面周期运动节律,也就是太阳历二十节气和十二月周期(十二消息卦)。

“六合之内”机理示意图

既然六合之内是太阳历二十节气和十二月周期测算推理,就一定具有量纲系统,即《逸周书·月令》中言“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人甲乙,,。季春之曰,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但奎中,其日丙丁,。中央土黄,其日戊己,。孟秋之月,日在翼,昏斗中,旦毕中,其日庚辛,。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崔瞆中。其日庚辛,,。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其日壬癸,,。季冬之月,日在婺内,昏娄中,旦氐中,其日壬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南政协
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宋元明
辰(3)【祐之预测:八字快速入门讲座100讲第六十一讲】
八年级上语文课内说明文阅读练习
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