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诊舌像的一些知识
《灵枢·经脉》说:“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声音之机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中藏经·论小肠》说:“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这几段资料综合起来,总的说明了舌包括肌肉组织、横骨(即舌骨);舌的主要作用是辨滋味、调声音、拌食物。舌上的三种乳头,前人概括为红粒和软刺,《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说:“其尖上红粒细于粟者,心气夹命门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软刺如毫毛者,肺气夹命门真火而生出者也。”所谓细于粟的红粒,或指菌状乳头而言;所谓如毫毛的白色软刺,当是丝状乳头了。

舌和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联系起来的。《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又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经别》云:“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素问·奇病论》云 “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这是说心、肝、脾、肾四脏的经脉和经别、经筋与舌直接联系着。《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又云:“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这是说胃、膀胱、三焦几个腑的经脉和经筋与舌直接联系,其中尤以心和舌的联系更为密切,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又《灵枢·五阅五使》说:“舌者,心之官也。”其他肺脏和小肠、大肠、胆腑虽没有经脉或经筋与舌联系,但肺与脾经相配,胃与大肠经相配,膀胱与小肠经相配,胆与三焦经相配,则其经气亦可以间接地通于舌,而舌为外候。《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云:“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这在《灵枢·营卫生会》也已提到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即是说,五脏六腑均与胃气相通,因而五脏六腑通过胃气的上蒸于舌,便与舌发生了联系。不仅此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还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五脏六腑即与肾气相通,又可以通过肾经的上系于舌,而与舌联系了。据此,也可以说五脏六腑通过先天肾脏和后天脾胃与舌的联系而联系着。

由于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联,因而从生理上说,脏腑精气可以上营于舌;从病理而言,脏或腑的病变亦可以反映于舌,所以江笔花的《笔花医镜》说:“凡病俱见于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脏腑在舌面分主的部位,大致如此。再细分之,《舌鉴辨正》则谓:“舌根主肾、命门、大肠(应小肠、膀胱),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小肠、膀胱(应大肠、命门),舌边左主肝,右主胆。”舌面所分脏腑部位,总起来说,舌尖统应上焦,舌中应中焦,舌根应下焦,这和寸口切脉 “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的脏腑分部,是一样的(如图1)。

 凡伤寒热病传经之邪。比杂病不同。必辨其脉、症、舌、表里汗下之。庶不有误。况脉者,血之腑。属阴。当其得病之初,正气相抟。若真气未衰。脉必滑数而有力。病久热甚气衰。脉必微细而无力。方数而甚也。但可养阴退阳。此识脉之要也。或初病即恶寒发热。后必有渴水燥热之证。或逆厥而利。此热证传经之邪也。若始终皆热证。惟热而不恶寒。故伤寒为病。初则头痛。必无发热恶寒渴水之症。一病便有逆厥泄利。或但恶寒而无发热。此寒症也。此识症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窍于舌。心属火。主热。象离明。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苔而滑见矣。切不可不明表症。故邪传于里未罢。则舌必见黄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苔黄自去而疾安矣。至此医之不根据次。误用汤丸。失于迟下。其苔必黑。变症蜂起。此为难治。若见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无一生。此心火自炎。与邪热二火相攻。极热则有兼化水象。故色从黑而应水化也。若乃脏腑皆受。邪毒日深。为症必作热症。虽宜下之。乃去胸中之热。否则其热散入络脏之中。鲜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则红,过则薪为黑色炭矣。
    此亢则害。承乃制。今以前十二舌明着。犹恐未尽诸症。复作二十四图。并方治列于左。则区区推源寻流。实可决生死之妙也。

    伤寒之病。传变不一。瞬息之间。死生决焉。专门之医。每病于此。予观古虞廷尉陈君彦材所送金镜一录。元敖氏立辨三十六舌图。法详以证。症附以方。明白简要。可以使人缘形以察脉。由粗而得精。中砭剂于膏肓。寄死生于呼吸。

    不苦其难。而卒应其变。虽病者地乏良医。亦有所据。而易为力。其不尽然者天乎。诚哉。伤寒家之快捷方式也。用梓之以广其传。夫良医者犹良相也。相传得。斯不误天下苍生司命者。其鉴之哉。其鉴之哉。

    嘉靖己未夏日西蜀笃斋汤绍恩谨识北海尧岗马崇儒校刊

舌呈深赤色是邪气实,舌呈淡红色是正气虚。舌色深赤,苔薄而滑的,是正气能够胜邪的表现:舌色淡红,苔厚而涩的,是邪气日益胜正的反映。舌坚敛而苍老的,病多属实;舌浮胖而娇嫩的,病多属虚。舌苔娇嫩而薄,无论为淡红色或微白色,统属正气虚;若见苔黄而厚,或白而腻,总是内邪未清。全舌苔呈黄黑色,甚至干焦、罅裂、芒刺,多为实热之证;全舌绛色无苔,纵然有横直罅纹,而舌却瘦小的,多为阴虚之证。如果全舌无苔,却有津湿而光滑,或白色苔与舌为一,刮之不起垢腻,口唇亦润泽无缝,淡白透明,其为虚寒证无疑。苔色黑而有芒刺的为实;苔色黑如烟煤隐隐光滑的为虚。

舌苔的诊察方法

患者取正坐姿势,口大张,将舌自然吐出口外,舌尖略向下,使舌面舒张,然后,细致地进行观察。

先观察舌苔,从舌的尖端,以至舌的中部、根部,依次细看。首先注意苔的有无、厚薄、色泽、润燥等情况的分辨;再观察其舌,从舌尖沿向舌的两旁到舌根,苔不厚时,苔下面也要进行深入和细致地观察,主要是观察舌的色泽,舌体的瘦瘪、胖大以及运动情况等。但在观察的过程中,既要求敏捷迅速,又要全面周到,尽量减少病人张口伸舌的时间,以免口舌疲劳。必要时,可以复察一次。
如果单凭眼看不能满足对病情的了解时,为了进一步明确诊察,可以进行刮舌或揩舌。刮舌的操作方法是:用经过消毒的刮舌板(其他类似器械亦可),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尖轻轻推刮,连续三五次(但必须用力适当,过于轻浮,则使可以刮去的苔,没有刮去;用力太重,则有伤损舌体之虞)。揩舌的操作方法是:用经过消毒的纱布一小块,卷在食指上,蘸少许清洁水(用薄荷煎的水更好),使其湿润,在病人舌面,从根至尖,连续揩抹四五次。这两种方法的检查目的,都是为了测验苔能否被刮去或揩去,也可以观察去苔后舌面和舌体的情况,以及苔的再生情况。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可视苔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较坚实和厚腻的苔,可以考虑用刮法;较薄而浮松的苔,则可以选用揩法。
在诊察舌苔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意光线

光线的强弱,常常会使我们对颜色发生错误的认识。因此,在观察舌苔时,应尽可能选择光线充足和避免面对有色的门窗。患者一定要面向光线较强之处,使光线直射到口腔里面,则舌尖及舌根部均能看清。若在光线不明或夜晚的时候,以用强度的手电筒照射较为适宜。若在其他暗淡的灯光下,每使舌苔的黄、白二色不易分辨,尤其光线过弱,能使白苔类似灰色苔,使红舌类似紫舌。有色的门窗,其透过的光线,也有一定颜色,往往改变了舌苔原有色泽,故须加注意为是。

二 注意饮食
由于饮食的关系,也常改变舌苔的形色。如饮食之时,由于食物的反复摩擦,可能使厚苔转为薄苔;饮后,可使干苔变为湿润。又如由于食物的高温及吃刺激品等,可使舌色由淡红变成鲜红,或由红转为绛色。

三 注意染苔

食物色素,尤以富有脂肪的种子类或有色药物等,均可使舌苔染上杂色,而掩盖了原有的苔色。如乳儿因乳汁关系,大都附有薄白苔;饮牛乳的成人,在饮后一两小时内,往往亦能见到薄白苔。食花生、瓜子、豆类、核桃、杏仁等富含脂肪的食物,在短时间内舌面也附有黄白层物。吃杨梅浆、咖啡、茶、葡萄汁、葡萄酒、陈皮梅、盐橄榄或含铁的补品等,每在舌面呈现黑褐色或茶褐色。食蛋黄、橘子、柿子、苹果、有色糖果及服用黄连粉、阿的平等,每使苔呈黄色。丹砂制成的丸散,可把舌苔染成红色。诸如此类,都属于一时性的外物沾染,与病理殊无关系,均应注意,慎勿误认。

四 注意伸舌姿势

舌伸口外,一定要呈扁平形,使舌体放松,毫不用力。倘使舌体作圆柱形,便可使舌的颜色加深,如淡红舌可变为红舌,尤其是舌的尖部,更易如此。此外,在临床还有以下的经验:若病人伸舌过分用力,时间久后,可使舌质渐呈青紫色,竟致发生了错误的辨证。

舌质与舌苔毕竟是有所不同,故《伤寒论本旨》说:“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舌本,指舌的本质而言,舌质有所变化,即反映了人体正气的阴阳虚实变化;如果舌上增生了种种不同的苔垢,则又为寒热病邪或深或浅的征兆。《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说:“前人之论舌诊详矣,而只论舌苔,不论舌质。非不论舌质也,混苔与质而不分也。”临床进行舌诊,舌质与舌苔既要分看,又要合看。因每一病变对舌的影响,有的影响舌质而发生变化,有的影响舌苔而发生变化,有的则舌质与舌苔都有影响。《形色外诊简摩》说:“若推其专义,必当以舌苔主六腑,以舌质主五脏。舌苔可刮而去者,气分之事,属于六腑;不可刮,即渐侵血分,内连于脏矣。”这就是从根本上说舌质和舌苔的反映,是各有区分的。但临床所见,又往往有不可分的一面,不仅不可分,而且必须将舌质与舌苔配合起来看,才可能认识到病变的实质。如《伤寒指掌》说:“风热无湿者,舌质白润无苔,或有苔亦薄;热兼湿者,必有浊苔而多痰,此邪在卫分;如舌苔白厚而干,邪在气分;白而兼黄,仍属气分之热;白苔边红,此温邪入肺,灼干肺津。”说明舌质与舌苔的关系,如影随形,是非常密切的。诊察的时候,必须从两个方面,详为分析,才能得其病情。《舌鉴辨正》所谓:“凡辨舌,无苔则论舌之本色,有苔则凭苔之见色,参之望闻问切,以判表里寒热虚实之真假,虽不中,不远矣。”其实,只要有一点舌色和舌质、苔色和苔质可凭的时候,都得考虑进去,才能全面。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具体来说,舌质荣润,舌色淡红,大小适中,舌体柔软灵活自如;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舌象的生理性变异
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可产生生理性变异。因此,在掌握正常舌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了解生理性变异的特征、原因及其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才能知常达变,避免误诊。
1.年龄、性别因素 年龄是舌象生理性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儿童阴阳稚弱,脾胃功能尚弱,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故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老年人精气渐衰,气血常常偏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迟缓,舌色多暗红。
舌象一般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女性受月经周期的生理影响,在经期可以出现舌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 由于先天禀赋差异,每个人体质不尽相同,舌象可以出现一些差异。《辨舌指南》曰:“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之不同,故舌质亦异也。”肥胖之人舌质多见胖大而色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于先天性者,除有相应病理表现外,一般情况下多无诊断意义。
3.气候环境因素 季节与地域的改变会引起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舌象发生相应的改变。在季节方面,夏季暑湿盛行,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苔多偏薄、偏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在地域方面,我国东南地区偏湿、偏热,西北及东北地区偏寒冷干燥,均会使舌象发生一定的差异。此外,由于舌象能灵敏地反映机体内部的病变,可以先于自觉症状而出现变化。因此,若发现正常人有异常舌象时,要结合实际,认真分析,一般有符合舌象变异的因素存在,而无任何不适症状者,多属于生理性变异,否则应考虑是疾病的前期征象,必要时进行随访观察。

(1)舌之神气 舌神是全身神气表现的一部分。无论舌象如何变化,通过观察舌神的有无,可把握体内气血、津液的盈亏,脏腑的盛衰及疾病转归之凶吉等基本情况。荣舌为有神之舌,说明阴阳气血精神皆足,生机乃旺,虽病也是善候,预后较好;枯舌为无神之舌,说明阴阳气血精神皆衰,生机已微,预后较差。正如《望诊遵经》所说:“神也者……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变化不可离,斯须不可去者也。”
(2)舌之胃气 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苔的生长及是否有根表现出来。舌苔薄白均匀,或舌苔虽厚,刮之仍有苔迹,或脱落后复生新苔,以及舌苔有根,均提示胃气充足。舌苔似有似无,或浮而无根,刮之即去,光滑如镜,则提示胃气衰败,是无胃气的征象。


舌诊的临床意义
舌诊简便易行,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和辨证的重要依据。舌诊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经受考验,甚至有人认为舌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且可靠。《临症验舌法》指出:“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

舌诊的临床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分辨病位浅深 一般情况下,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其苔质偏薄,提示病邪多在体表;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质均可发生明显的改变。例如,在外感温热病中,苔薄白是疾病初起,邪在卫分,病情轻浅;苔黄厚,舌质红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主气分热盛;邪入营分,可见舌绛;邪入血分,可见舌质深绛或紫暗,苔少或无苔。这说明不同的舌象提示病位浅深不同。内伤杂病中,若脏腑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舌。一般舌尖红起芒刺,属心火亢盛;舌边红多属肝胆有热;舌苔白而厚腻,多因脾失健运,湿邪内阻,如见于湿浊、痰饮等;舌中苔黄厚腻,多属脾胃湿热;舌体颤动,多为肝风内动;舌体歪斜,为中风或中风先兆等。
2.区别病邪性质 不同的病邪侵袭人体,其舌象特征表现各不相同。例如,外感风寒,苔多薄白;外感风热,苔多薄白而干;寒湿为病,多见舌淡苔白滑;湿浊、痰饮、食积或外感秽浊之气,均可见舌苔厚腻;燥邪为患,多见舌红少津;实热证,多见舌红绛苔黄燥;内有瘀血,多见舌紫暗或有斑点,或舌下络脉怒张。因此,风、寒、热、燥、湿、痰、瘀、食等诸种病因,大多可从舌象上加以鉴别。
3.判断邪正盛衰 正气之盛衰,可在舌象方面反映出来。例如,气血充盛则舌体淡红,柔软灵活,苔薄白而润;气血两虚则舌色淡白;津液亏虚则舌干苔燥;气滞血瘀则舌色青紫;胃气旺盛则舌苔有根;胃气衰败则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
4.分析病势进退 通过对舌象的动态观察,可测知疾病发展的进退趋势。从舌苔上看,若苔色由白转黄,由黄转为灰黑,苔质由薄转厚,由润转燥,多为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邪热内盛,津液耗伤,为病势发展。反之,若舌苔由厚变薄,由黄转白,由燥转润,为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若舌苔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所致。如薄苔突然增厚,是邪气急骤入里的表现;若满舌厚苔突然消退,是邪盛正衰,胃气暴绝的表现,二者皆为恶候。从舌质上看,舌色由淡红转为红、绛或绛紫,或舌面有芒刺、裂纹,是邪热内入营血,有伤阴、血瘀之势;若淡红舌转淡白、淡紫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为阳气受伤,阴寒内盛,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病情由单纯变为复杂,为病进。
5.推测病情预后 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态正常者,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态异常者,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

病情发展到危重阶段,脏腑气机紊乱,阴阳气血精津告竭,作为疾病外征的舌象,也常有特殊的形色变化,称为危重舌象。危重舌象如下。
1.猪腰舌 舌面无苔,如去膜的猪腰,多见于热病伤阴,胃气将绝,主病危。
2.镜面舌 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主胃气、胃阴枯涸;舌色㿠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㿠白舌,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均属病危难治。
3.砂皮舌 舌粗糙有刺,如沙鱼皮,或干燥枯裂,主津液枯竭,病危。
4.干荔舌 舌敛束而无津,形如干荔肉,主热极津枯,病危。
5.火柿舌 舌如火柿色,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色,主内脏败坏,病危。
6.赭黑舌 舌质色赭带黑,主肾阴将绝,病危。
7.瘦薄无苔舌 舌体瘦小薄嫩,光而无苔,属胃气将绝,难治。
8.囊缩卷舌 舌体卷缩,兼阴囊缩入,属厥阴气绝,难治。
9.舌强语謇 舌体强直,转动不灵,且语言謇涩,多属中风痰瘀阻络,难治。
10.蓝舌而苔黑或白 舌质由淡紫转蓝,舌苔由淡灰转黑,或苔白如霉点、糜点,主病危重,难治。
以上所列危重舌象,是前人望舌的经验总结。临证参考这些舌象,对推断病情轻重,预测病情吉凶,具有一定意义,但也不能拘泥。同时病至危期,不仅影响舌象,也必然会有全身症状表现,故临床仍应四诊合参,综合判断,并进行积极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学 舌诊
舌苔辩证大全
舌诊辨证
中医望诊望舌诊断精髓 是治疗重要第一步为家人留着
李氏全息舌诊与用药(二)
舌质与舌苔病案分析与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