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乐大典》与西方文明无关,它1900年之后才流失到欧洲

文/万物君
近日,有人称亚里士多德为《永乐大典》的音译,称西方文明来自《永乐大典》,因此有必要聊下这部明成祖时期编修的大型类书。

1

永乐元年(1403),永乐帝令解缙等主持修书,并下达了修书敕令:
“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事,篇帙(zhì)浩穰(ráng),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
根据这个敕令,可做如下解读:
一、修书原因是: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事,篇帙浩穰,不易检阅。
二、修书方式是:类聚之而统之以韵。
三、修书要求就两个字:“全”与“便”(毋厌浩繁、考察之便)。

2

接到敕令的解缙组织了147人的编辑部,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编好了一部《文献大成》,向永乐帝交差。
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很显然,解缙没有理解这个“全”字。

朱棣加派姚广孝等为总负责,重新修撰。姚广孝揣摩帝意,将编修100多人扩大到2169人,加上辅助人员达3000余人。能请到的先生尽量请,能找到的图书尽量找。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全书定稿,朱棣亲自赐名《永乐大典》。并作序说:“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三)意思是,只有大一统国家的盛世,才有鸿篇巨制的问世。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收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其中,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11095册、3.7亿多字。

3
《大典》原书高50.02厘米,宽29.8厘米,黄绢硬面,包背装。
封面(书衣)左上有黄绢书签,四周印黑色双线(外有蓝边),中题“永乐大典”四字,下注该册所收《大典》的卷次。封面右上有黄绢蓝边方形标签,题该册《大典》所属韵部,次行题该册隶属该韵的册次(有的有,有的没有)。

书中每半叶边框高36厘米,宽23.5厘米。半叶8行,标题为大字,单行抄写;正文为小字(亦分大小两种字体,分别抄写所引书的正文与注),双行抄写,每行28字。
书口有三个鱼尾:上鱼尾下题“永乐大典卷××”,下端双鱼尾内题叶码。
边框、界行、引用书名、书口文字,以及断句圈点用的小圆圈概用红色,余皆墨色。

《大典》版式应该都是手绘的,且有可能是借助笔床绘制的(古代用毛笔不便于画直线,因而需要笔床辅助)。笔床是放笔用的,其用法是:将毛笔笔尖蘸墨,放在笔床上贴紧,笔尖露出笔床一点,笔床靠在尺板边上,笔尖对准要画线的位置,慢慢将笔床连笔一起移动,即可画线。

4

《永乐大典》是特殊的类书,因为它是按韵编排的。其编排的原则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因此,《大典》的检索方法为:韵—字(韵脚,或入韵字)—词(主题词)—文献。
例如,湖,属《洪武正韵》中的模韵,这就是“用韵以统字”。湖可以构成西湖一词(事目),那么,有关西湖的文献,就可以收载在此词之下,这就是“用字以系事”。
简言之,想查有关“西湖”的内容,先确定湖字的韵部,属平声六模韵,在模韵下找到湖字,然后再找西湖这个词,就能找到相关的文献,如有关西湖的诗文等。
这就如同我们现在查词典,先找某个词的头一个字,然后按拼音查这个字之所在,再查这个词,然后查词下面相关的内容。
不过,《永乐大典》和现在的词典,有首字检索与末字检索的不同,这是因为古今检字习惯不同。古人习惯于用韵,故重末字。

5
《永乐大典》按韵编排,显然是受以往韵书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来自《韵府群玉》。
《韵府群玉》是元代阴幼遇(字时夫)所编,其兄幼达(字中夫)作注。全书共二十卷,分韵为一百零六部,按词语最下一字入韵。例如“鹤顶红”一词,最下一字是“红”,便按“红”字归韵,归入“一东”。
首列单字,单字下注明音训,先注音,后释义。再将具有同一韵字的词语按字数顺序排列。例如“东”,首列单字“东”,下面便是“道东”“易东”“乃东”等双音词,又下是“斗柄东”“马首东”“水必东”等三字词语,又下是“瀼西瀼东”“有文者东”“住西住东”等四字词语。最多到四字词语。

6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永乐大典》正本被带到新都,暂存于奉天门东庑。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永乐大典》正本被送到宫中文楼。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嘉靖怕殃及附近的文楼,赶紧命人把《永乐大典》正本抢运了出来。

嘉靖皇帝非常喜爱这部书,据《明世宗实录》卷512载:“上(指嘉靖)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永乐大典》)探讨,殊宝爱之。自后凡有疑却,悉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
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庚子(十五日),嘉靖去世后五个月,副本抄录完成。自从副本完成后,《永乐大典》正本就下落不明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副本,被称为“嘉靖副本”。

7

那么,《永乐大典》正本到底去了哪?
张忱石在《<永乐大典>史话》中总结了四个说法。
首先,毁于清乾清宫大火。
清初康熙年间,徐乾学在皇史宬发现了《永乐大典》副本。到了雍正年间,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全祖望在翰林院也看到了,并发现副本有缺,由此猜测正本下落,他说:“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清末,缪荃孙承袭正本藏乾清宫之说,而且还发挥说“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
其实全祖望的正本乾清宫之说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乾隆时期曾对宫中藏书作过清理,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假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易发现的。另外,编辑《四库全书》时,也曾寻找《大典》,并未找到。
其次,毁手明亡之际。
持此说者最多,以郭沫若署名的“影印《永乐大典》前言”为代表。其云“明亡之际,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手此时”。意即被李自成给毁了。

刘若愚在《酌中志》说:“不知新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刘若愚为明末内臣,熟悉明宫秘闻,如果正本毁于明末大火,他岂会不知?
第三,藏皇史宬夹墙说。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仲荦说:“正本没有亡毁,我始终怀疑藏在皇史宬夹墙里。”
皇史宬修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为皇家档案库,专门存放《实录》、《圣训》和《玉牒》。它的建筑,包括门、窗、大梁全用砖石修葺,具有防火防水的功能。其大殿墙壁更为奇特,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为建筑物中所罕见。秘藏《永乐大典》正本于皇史宬夹墙之内,“以备不虞”,亦可备一说。
第四,殉葬说。
明代帝王阅读《大典》者,仅孝宗、世宗二人。明孝宗曾命录《大典》药物禁方赐御医房诸臣。更为喜爱《永乐大典》的是明世宗,他“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按韵索览”。
由于明世宗对《永乐大典》“殊宝爱之”,张忱石认为极有可能正本为其殉葬于永陵。

由于《永乐大典》正本的消失非常突然,所以,它很可能还存在于世,要么是在皇史宬夹墙,要么是在嘉靖的永陵,很可能是在后者。如能发现,那将是轰动世界文化学术界的奇迹。

8

清建国后,《永乐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至翰林院。
雍正年间,全祖望和李绂二人供职翰林院,得以接触《永乐大典》。他们在《永乐大典》中看到许多世上未见之书,惊呼为“宇宙之鸿宝”。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政府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 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
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据最新统计,海内外已知存世的《永乐大典》总计418册、800余卷及部分零页,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先后入藏《永乐大典》224册。目前欧洲共收藏59册《永乐大典》,其中英国51册,德国5册,爱尔兰3册。上一次发现《永乐大典》是在2014年8月,在洛杉矶汉庭顿图书馆新发现的1册《永乐大典》,卷次为10270和10271。

9

一些人说,亚里士多德为《永乐大典》的音译,称西方文明来自《永乐大典》,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567年,嘉靖入葬永陵,在此之前,《永乐大典》从未流落民间。而西方的文艺复兴此时已经结束。所以《永乐大典》不可能对西方产生影响。
至于说亚里士多德为《永乐大典》的音译,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永乐大典”之名得于1407年,那个时候亚里士多德早有其名。
其实,《永乐大典》流入欧洲的时间非常晚。
上文提到的、欧洲收藏的59册《永乐大典》,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查明其来源。从已知的来源看,这些书的踪迹均可追溯到1900年6月23日翰林院被义和团焚毁那天。
著名汉学家翟理斯之子翟兰思在其回忆录里写道:
“翰林院几乎被付之一炬。人们试图抢救著名的《永乐大典 》,但是大量的卷册已经被毁,只好放弃。我得到了卷13345(!!),仅仅是作为一个标本而已。”
事实上,翟兰思撒了谎,他至少拿了5本。因为他的父亲翟理斯曾说过:
“我的一个儿子,翟兰思……送给我五册 (《永乐大典 》),这是他当时抢救出来的。”
总之,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欧洲所藏《永乐大典》是翰林院被毁之前从中国流失的。
既然如此,则西方文明以及亚里士多德,都与《永乐大典》无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乐大典
明成祖与《永乐大典》
戏说中书街(16)
《永乐大典》漫话| 福慧书苑
《永乐大典》及其正本下落
高树伟:《永乐大典》正本流传史事考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