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族的起源和演变之五---原始社会(伯)

汉族的起源和演变之五----原始社会(公元前40000 ---公元前5000年)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平店村四组,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企业,承揽过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PO、中海油债券经纪。现担任某投资公司总经理,经营几十亿资产,投资于股票、股权、期货、债权等领域。

1、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250万年前,从能人出现开始制造最早石器工具开始,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的第一个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人们将石块打制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作为工具和武器使用。这个时代也是人类自身的进化阶段,旧石器时代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阶段,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南方智人/罗德西亚人、尼安德特人、丹人)、晚期智人(长者智人/现代人)阶段,在早期长达两百多万年的时间里,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束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限制,远古社会的经济进步非常缓慢,人类工具改进也十分缓慢。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现代人)出现之后,人类的工具顿时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鱼叉、标枪、投矛器等新工具,由于工具的改进,狩猎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

迁移到世界各地的晚期智人创造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早期代表为中国北京山顶洞文化、西亚沙尼达尔文化、欧洲奥瑞纳文化。

中国北京山顶洞文化,发现于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镇龙骨山北京猿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是中国最著名的晚期智人(棕种人C?)遗址,距今3.4—2.7万年。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和埋葬尸体,掌握石器的磨光和钻孔技术,还能制作骨器(易于成形,做成各种特殊形状,如鱼钩、鱼叉、针)。骨针是我国最早的缝纫编织工具,用于缝制衣服,制作有孔的兽牙、海钳壳、磨光的石珠等装饰品。

西亚沙尼达尔文化,发现于伊拉克沙尼达尔洞穴,距今3.5—2.85万年。发明了最早的石叶(石片)工具。

欧洲奥瑞纳文化,发现于法国奥瑞纳洞窟,距今3.5—2.9万年,是同期世界最著名的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I?)遗址。发明了人类最早的乐器(骨笛)、世界最早的拟人动物小雕像(狮子人)、世界最早的人像(浅浮雕),有用于祭祀的洞穴画图、最早的油灯。洞穴壁画中的抽象符号,被誉为最早的原始文字。奥瑞纳文化是继承了尼安德特人的艺术成就,发展出人类最早成熟的艺术形式的。

佩里戈尔-格拉维特文化是继奥瑞纳文化之后欧洲原始艺术的发展阶段,距今2.9—2.1万年。雕像以小型动物和女性为主,尤以石头或象牙刻成的妇女小雕像著名。 之后的梭鲁特文化(距今2.1—1.8万年)和马格德林文化(距今1.7—1.15万年)以高超的压制石器技术著称,石器制作技术达到欧洲旧石器时代的顶峰,洞穴壁画也达到顶峰,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拉斯科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

和欧洲绚丽多彩的洞穴壁画艺术相比,中国更注重实用的技术。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罐,距今1.95万年。说明中国人不但发明了瓷器,连瓷器的祖宗陶器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的。陶器用来储存物品,也可以蒸煮食物(除了烧烤,又增加一种烹饪方式),同时,制陶揭开了人类继用火后 利用化学变化改变物体天然属性的新篇章。继中国之后,日本在1.6万年前、西伯利亚远东在1.3万年前 也发明了陶器,东亚在制陶上走在世界前列。

2、中石器时代

西欧人创新艺术、东亚人发明陶器、西亚人则发展了石器制作。1.6万年前,欧洲旧石器晚期文化进入鼎盛的同时,西亚率先进入中石器时代,成为欧亚大陆西部的领先地区。中石器时代以普遍使用细石器为特色,西亚细石器由之前的沙尼达尔洞穴的石叶文化发展而来。细石器就是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和细石叶,是为装备骨、木凳符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是打制石器技术的顶峰。

西亚中石器文化中心位于新月沃地(西亚地中海沿岸和两河流域 一片宛若新月的土地,和周边贫瘠的沙漠与高山相比,显得比较肥沃、适合农业生产)。新月沃地包括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托罗斯山脉-东部的扎格罗斯山脉的山前地区。

黎凡特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指埃及以东、土耳其托罗斯山脉以南、阿拉伯沙漠以北、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西的地中海东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五国,又称大叙利亚,是连接亚非的交通要道。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后来巴比伦文明的诞生地。不过,在中石器时代,黎凡特的地位要高于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的巴勒斯坦凯巴拉洞穴是世界最早的中石器文化遗址,距今1.6—1.2万年。凯巴拉文化的人开始圈养山羊、羚羊,圈养不等于驯化,只有通过选择性的培育才能将圈养动物驯化成真正的家畜。驯化的动物很多方面不同于其野生祖先,如 吃人的狼变成听人话的狗,野马驯化为马后形体变大了,猪没了獠牙,鸡鸭失去了飞行能力,这些变化让它们脱离自然,更方便地为人类所用。

公元前10000—前8000年,凯巴拉文化发展为纳吐夫文化。纳吐夫文化发现于巴勒斯坦的纳吐夫,仍分布在黎凡特地区。纳吐夫文化已出现家犬,圈养动物(特别是山羊)更加明显。生产经济已经向农耕方向发展,有石镰、骨制收割刀、长柄锯齿镰、磨盘、臼(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杵、碓等农具,用来采集和加工野生谷物,为以后农业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此时,人们开始走出山洞、建造营地,由此产生人类最早的定居村落。伊拉克沙尼达尔洞穴附近的扎维凯米遗址是伊拉克最古老的村落,有伊拉克最早的定居房屋,地穴式房屋是人类最早的建筑形式。

除了营地式村落外,在巴勒斯坦的耶利哥出现了非营地性质的长久居民点,还出现了地面建筑(石砌圆屋和土坯建筑)。除耶利哥外,公元前9000年,叙利亚的穆赖拜特是同期最大的定居村落,面积1万平,人口数百,居民住在地面建筑房屋内,但没有农作物和饲养家畜。这些定居遗址说明,在农耕、畜牧业出现之前,人类就有能力定居。人类是为了定居才尝试栽培植物、驯化动物,出现农牧业,而不是因为出现农业才定居。

定居的出现,让人们建造长久、大规模建筑成为可能。土耳其东南部乌尔法省 哥贝克力山丘上的石阵是中石器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该石阵建于1.16万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祭坛,由几个巨石祭坛组合而成,每个祭坛由重数吨的石柱排列成环状。

建该祭坛的同时,彗星撞地球,全球气候变冷,十年内陆球气温下降了7.5摄氏度,被称为'新仙女木事件'。气温骤降导致野生谷物和猎物减少,靠采集和狩猎无法养活太多人,人们被迫在山上耕种野草,作为确保食品供应的一种手段。加上对神的信仰,人们冒着挨饿的危险,进行最早的农耕尝试,最终导致了农业的出现。从采集到耕种的转变最早就发生在这里。全世界小麦、裸麦、燕麦等所有麦种的祖先(单粒小麦),就发明于哥贝克力山丘附近的喀拉卡达山脉上,伟大的农业革命时代,也就此开始。

葫芦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农作物,原始先民知道野生葫芦可作食用和容器用,进而把它移植栽培成作物。葫芦的培育是旧石器时期的事情,用于帮助人类进行采集活动,而只有等到农业革命的到来 才标志人类正式从采集、狩猎的旧石器时期过渡到农垦、畜牧的新石器时期。

3、农业革命

(1) 种植业革命

最早的种植业革命出现西亚的新月沃地。

新月沃地虽然气候比较干旱,但是却有三条主要河流约旦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经过,河流的滋润让此地非常适合古代农业生产。早期的农业多起源和兴盛于有河流经过的半干旱地区,如西亚、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埃及等,而不是现代农业较发达的湿润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湿润地区大多丛林密布,在金属冶炼发明之前,砍伐树林还是很难的;此外,这也和土质有关,如今日粮仓---东北肥沃黑土地,在古代却因土壤较硬,而难以耕作。而半干旱地区土质较干燥,上面的植被较稀疏,即使只有挖掘用的木棍,也能够进行植物栽培,虽然缺乏水资源,但如有河流经过可以弥补,所以,在远古社会 有河流经过的半干旱地区往往比湿润地区更早出现农业。

公元前11500年,在土耳其 哥贝克力石阵以南不远处、叙利亚北部的阿布胡赖拉,由于气候骤降,采集狩猎资源枯竭,当地居民被迫开始尝试种植黑麦,这是人类最早的驯化作物,标志着农业的诞生。由于农业的出现,阿布胡赖拉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12公顷(1公顷=1万平=15亩)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也由地穴式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

培育出黑麦后,公元前9000年,新月沃地的人们又培育出燕麦、小麦、大麦。新月沃土是麦类种植的起源地,直到现今在新月沃地的扎格罗斯山麓,还有不少麦类植物的野生远亲散布各地。各种麦类作物中以小麦最为重要,小麦属于细粮,是世界上食用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现在全世界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不过在当时西亚,大麦的种植往往更加普遍,虽然大麦属于粗粮,现在更多用于作动物饲料和酿酒,不过由于它对盐碱化土壤的适应性比小麦强,且能生长于高寒之处,所以在当时成为许多地区的食物来源,如青藏高原地区的主食青稞就属于大麦。

除麦类外,新月沃地人们还开始驯养豌豆、扁豆等蔷薇目豆科作物和无花果,并培育出最早的纺织作物亚麻作为衣料来源。

农业革命不但成为西亚文明发展的基础,也由此向四方传播,使周边地区也先后发展出农牧业文化,继新月沃地之后,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也先后爆发农业革命,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时代。

中国是欧亚大陆继新月沃地后的第二大农业中心,而且是独立的农业中心,对比干旱的中东、湿冷的西北欧以及雨热不同期的地中海,中国有个绝对的优势-----就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这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产。中国培育出最重要的农作物就是五谷(麦、黍、稻、粟、菽)。

麦类虽然起源于西亚新月沃地,但是中国也培育出自己特有麦类---莜麦(裸燕麦),中国裸燕麦是中国燕麦产品的主要来源。不过中国最主要的麦类农作物还是小麦,由于早期中国没有石磨将麦粒磨成面粉,而是像大米一样做成麦饭或炒成干粮吃,麦粒不好消化,所以无法成为主食,汉武帝以前,汉族人还把面条称为'胡虏之食',并且很鄙视吃面条的西域人,汉朝通西域后,中原出现石磨开始把小麦磨成面粉使其得到普及,到三国时诸葛亮发明了馒头(其实是包子),在唐代,烧饼从西域传入,面食得到进一步普及,到宋代馒头已经是官员的常用的点心,面食开始成为中国北方的主食。

黍shǔ,也叫糜子,去皮后称为黄米,在古代曾经为北方两大主食之一,现在黍米多用于制造糕点和酿造黄酒,已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黍 出土在中国甘肃天水的大地湾遗址和希腊阿尔基萨前陶期地层,所以目前对黍的最早起源地还有争议。

稻去皮后称大米,和小麦同属细粮,是世界三大农作物,而且也是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粮(集中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季风亚洲地区),水稻毫无疑问是中国农业栽培史上最重要成果,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几粒1.2万年前的古栽培稻,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广东英德县牛栏洞也出土了1.2万年前的水稻硅质体)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栽培的发源地。不过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印度、非洲尼日尔河谷应为世界水稻三大起源地,中国培养出水稻叫粳稻、印度培养出水稻叫籼稻、尼日尔河谷培育出叫非洲水稻,中国水稻栽培虽然远比印度和非洲早,但是非洲水稻、印度的籼稻和中国的粳稻的祖先在进化途径上的分支发生在十万年前,比水稻栽培要早得多。因此,这三种水稻的出现是彼此独立的。粳稻和籼稻构成我国种植水稻两大类型,籼稻又细又长,著名泰国香米、印度香米就属于籼米,比较适宜生长在高温、强光和多湿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粳稻又圆又大,比较适宜生长在气候暖和的温带、亚热带高地,中国最好的粳米珍珠米(米粒形似珍珠)就产自东北。水稻远比小麦更高产,单位面积的水稻比单位面积的小麦的热量大约高出5倍,再加上适合农业的雨热同期季风气候,决定了欧亚大陆的东部以水稻为主食的季风亚洲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人口稠密度胜过欧亚大陆的西部地区。

粟sù,最初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于中国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7300年左右,粟去壳后叫小米,又叫谷子、禾,大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多种多样,也被统称为'五谷'、'禾',可见粟在中国农业中的地位之重。而粟的别名'稷'更是可以看出它的特殊地位。古语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古时候,人们还以'社稷'象征国家,社,是社神,主管土地;稷,是稷神,主管五谷,可见粟的显赫地位。虽然现在中国不管南方北方都不以小米为主食,但在唐代以前却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唐代以后小麦才开始逐渐替代粟米成北方主食。

菽shū,是大豆的古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大豆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故又有黄豆、青豆、黑豆之分,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现在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中国发明的豆腐也成为名扬海外的中华美食。

五谷的另一种说法为'麻、黍、稷、麦、菽',和前种说法的区别是有麻无稻,其原因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华夏族居地)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而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种稻有限。这里的麻指的是汉麻、又名大麻。大麻分毒品型和纤维型两种,毒品型的大麻源于印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廉价、最普及的毒品,中国的汉麻属于纤维型的大麻,虽然大麻起源于印度,但最早被当作纺织物被广泛种植的却是在中华。大麻是棉之前中华最主要的纺织作物,大麻布作为中华最早的布料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与大麻同为古代中国主要布料的是苎zhù麻,苎麻原产中国,又名中国草,中国的麻纺织的历史远比丝绸更为悠久,从西周开始就设置了'典台'的官职,专门掌管麻(汉麻)和苎(苎麻)的纺织生产,苎麻、汉麻、葛(豆科葛属植物)布长期是古代中国最主要布料,直到宋代中国才开始生产黄麻和亚麻布,宋以前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远比丝绸还珍贵,中原地区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也是南宋一座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也就是从这时期起,棉布逐渐替代麻布,成为中华人民的主要服饰材料。

桑蚕和茶叶是中国除五谷外的重要农作物产品,桑蚕相传是黄帝妻子嫘祖发明,华夏人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并采集桑叶养蚕,创造了养蚕技术,蚕丝织造的丝绸是中华古代最出名的纺织产品,古代希腊和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出口丝绸最多的国家。

茶叶和蚕丝同为中华文明标签之一,很多书籍把茶的历史推到三皇五帝,关于茶树的起源地还有待争论,原产云南的西双版纳是国内较常见的一种说法,而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另一个常被称为茶叶故乡的印度,也发现野生茶树,所以也有人认为茶叶原产地在印度,不过,印度并没有将野生茶树培育成人工茶叶,直到1780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带去中国的茶籽,才开创了印度的茶树种植史。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中国才是茶叶栽培的发源地。

从中国学习到茶叶技术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等成为著名的红茶出口国,而中国则以出口绿茶为主,茶叶和瓷器、丝绸等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是中华对外贸易三大利器,其中茶叶更是占明清中国出口贸易的首位,在1897年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称霸着世界茶叶市场。但是,在当今的国际茶叶市场上,中国茶叶却是廉价、低端的形象,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

除西亚和中国两大农业基地外,临近西亚的欧洲,也是较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欧洲并非独立的农业革命中心,除和中国同时期出现的黍(黄米)外,欧洲最初的粮食作物全部由西亚引进,但其种植粮食种类又有所不同,在中东小麦和大麦成功培育后,黑麦、燕麦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但当农业从干旱的中东 北迁到阴湿的欧洲时,人们发现在凉爽湿润的地理条件下,燕麦生长明显更好,燕麦开始成为当地重要作物,并培育出更多品种,如地中海燕麦等。欧洲农夫们在朝欧洲北部和内陆迁徙时,又发现在寒冷地区黑麦长得更好,所以黑麦在中欧、东欧开始大量种植,尤其成为冰雪大国俄罗斯的重要农作物。在原苏联地区有着世界最大的黑麦栽培面积,产量更是占世界黑麦总量的45%,俄国常见的食物黑面包就是黑麦和小麦掺合做成(但口感粗,难吃)。

欧洲虽没有独立栽培出粮食作物,但是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由于其特殊气候环境也成功培育出多种经济作物,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多雨,由于雨热不同期,对很多粮食作物的生长不利,但有利于水果园艺业,夏季时炎热干燥,水分蒸发剧烈,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有利于种植物的安全过冬和对水分的需求。葡萄、橄榄、甜菜都起源于这里,葡萄不但美味,还可以酿酒,甜菜是世界两大糖料作物,而橄榄油是世界上唯一以自然状态的形式供人类食用的木本植物油,被誉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是古希腊文明的经济支柱。

  印度也是重要的农业中心,和欧洲一样 其农业革命也受西亚影响。印度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旱雨两季,季雨量大,长期高温,特殊气候有益于栽培多样化的经济作物,除了籼稻和香料(让欧洲人垂涎欲滴并引发大航海),印度人还培育出粮食作物芋头、糖料作物甘蔗、油料作物芝麻、 纺织作物黄麻、亚洲棉等。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约在7000年前,就成功培育出亚洲棉,亚洲棉属于粗绒棉,虽然现今除了印度已经很少种植,但在美洲棉发现之前,是欧亚大陆最重要的棉原料,在中国到南宋亚洲棉已经替代麻成为主要衣料。棉、麻种植发达 使印度自古就是世界纺织业大国,直至今日印度最大的两个城市孟买和加尔各答分别是世界最大棉纺织出口港和世界最大黄麻纺织中心。

除欧亚大陆外,非洲也培养出独立物种,西非的尼日尔河谷是光稃稻(非洲水稻)的起源地,南部非洲则培养出独立纺织作物非洲棉,东非的埃塞俄比亚更是高粱的故乡。

(2) 畜牧业革命

在原始农业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旧石器晚期人类发明了弓箭和飞石索(流星锤和链球的原型)等远程攻击武器,并能使用绊兽索等陷阱,狩猎能力大大提高,狩猎到的野兽一时吃不完时,拘禁它们以后再食就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尤其是在攻灭一个兽穴时,成年的野兽往往被猎杀,刚出生的兽崽吃了又没多少肉,还不如等养肥再吃。而种植业的出现也让人类有多余粮食来饲养野兽,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木桩围成的小围栏可能就是用来拘禁野兽的场所,如果饲养的野兽幼崽同时又包括雌兽和雄兽,那么他们在被屠杀前又可能会生出新的幼崽,久而久之畜牧业就产生了。

不过圈养不等于就是驯化,只有通过选择性的培育才能将圈养动物变成真正的家畜,如把吃人的狼变成听人话的狗,这种转变不亚于把狗尾草变成粟米,人类尝试驯养的野兽种类很多,但是仅有47种动物被成功驯化为家畜,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的性情相对温顺,驯化较容易;肉食动物的性情凶猛,基本难以被驯化,在各国的古书中多有养虎的记载,驯鹰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狩猎时代,古代也以鹰犬并称,直到今天的人们依然在饲养老虎、老鹰,但是依然没有改变老虎和老鹰的野性使之变为家畜;纯肉食动物被驯化的也只有猫了,但至今人类除了利用它的天性来帮忙抓老鼠,无法像狗一样训练它完成更多更大的任务。能够成为家畜和家禽的动物,必须具备被人类能轻易控制的习性,同时还需要具有经济价值或使用价值,狮虎熊豹等猛兽容易对人类的生命构成威胁,吃的肉多、长的肉少,在古代只能是贵族饲养的玩物,在远古时代也有用来战争的传说,不过从性价比上看还是注定要淘汰的。

  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家狗是从1.5万年前的东亚狼驯化而来的,由于狗可以用作警备、放牧、狩猎、探路甚至用于作战和当交通工具(拉雪橇),所以狗最早被驯化,并随人类扩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分布最广的动物。印第安人进入美洲后能迅速扩张,狗类的作用居功甚伟,人类按照不同的目的对它们进行驯养,从而为自己提供特定服务的,形成现在猎犬、牧羊犬、宠物犬、警犬、雪橇犬、斗犬等多种类型,甚至根据功能培养狗的颜色,如警犬大多是如警服一样的黑颜色。最终,狗变成了世界上在外形、尺寸和颜色上最多样的动物。但正和葫芦驯化为了做容器辅助采集一样,狗类的驯化也是为了帮助人类狩猎,而只有等到用于食用的动物被驯化才是畜牧业革命真正开始的标志。

作为最早种植业革命中心的新月沃地也是最早出现畜牧业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最早驯养猪、牛、山羊、绵羊等家畜。而在世界其它地区,埃及人驯化驴当运力、驯化猫来捕鼠,并成功将灰雁驯化成鹅。中国则将鸿雁驯化成中国家鹅,并最早驯化了鸭子。鸡一般认为起源于印度,今天印度还大量存在家鸡的野生祖先原鸡,不过中国家鸡饲养非常早,而且最早出现在远离印度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家鸡是独立驯化的。此外,印度人还成功驯化了亚洲象,亚洲水牛中的河流水牛也起源于印度,在今天的南亚还有大量野生水牛,亚洲水牛中的沼泽水牛则起源于中国或东南亚。这水牛和黄牛虽然外貌有点像,但是不同'属',不能杂交。不像黄牛在印度的神圣地位,水牛在印度教文化中代表邪恶,是祭女神的供品,不吃黄牛肉的印度却是世界最大的水牛肉出口国。

最早的家猪虽然出现在新月沃地(距今1.05~1万年前,土耳其东南部赛米文化遗址是人类最早的养猪部落),但中国、欧洲、东南亚、印度的家猪是分别从当地的野猪驯化而来,如今最早的西亚猪基本绝迹,起源于中国本土的猪为黑毛猪,多用于做回锅肉,如今也快濒临灭绝,世界市场上横行的都是起源于英国的约克夏大白猪,甚至连本属于黑毛猪的猪八戒在影像中都变成了大白猪的形象。

  原始畜牧业往往依附在采集、狩猎或种植业的基础上,原始的农业部落往往是半农半牧,农牧不分的,后来中亚地区(包括南俄罗斯)人们成功驯化马匹和双峰骆驼,阿拉伯半岛居民则成功驯化了单峰骆驼,马匹的成功驯化,解决了空旷原野的交通运输问题,而骆驼的成功驯化,更让人类的身影深入到阿拉伯半岛和中亚内陆等干旱的沙漠地带,畜牧业就此快速发展起来,在一些干旱不适合种植的地区,人们发现畜牧业比农业更有利,便以畜牧业为主,开始由定居生活转向不定的游牧生活,畜牧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社会大分工,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两大群体,从中国东北到欧洲匈牙利的辽阔草原地区兴起了游牧文化。

  马可以说是古代最有影响的牲畜,这不仅表现在运输作用还有军事作用,古代游牧民族正是靠马匹征服人口超过自己百倍的农耕民族。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驯养马种都来源于中亚和南俄罗斯草原上雅利安人驯化的马种(距今5500年)。

对比农业,完全靠畜牧业为主的生活需要有大面积的天然牧场,而且要随着水草迁移,这样也使得游牧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低,游牧团体的人数常常不到100人,每平方公里内往往只有一至五人,自古就以游牧业闻名的蒙古到现在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才1.6人(2005年)。如此低的人口密度和四处迁移的生活方式自然难以形成发达的文明,所以人类文明多诞生于种植业发达的大河流域。这些富饶的文明中心区对欧亚中部大草原的较为贫穷的游牧部落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由于相对落后的游牧地区拥有马匹这项古代最重要的军事优势,所以古代欧亚大陆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游牧部落和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史,直到火器革命才彻底粉碎了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

(3) 美洲的农业革命

在驯服野兽方面,欧、亚、非三洲的各个民族非常幸运,他们找到了能提供乳肉、皮毛,并可作驮畜、耕作的各种动物,美洲的印第安人则悲催得多,除最早驯化跟随他们进入美洲的狗以外,他们周边除了原产中美洲和墨西哥地区的火鸡,其它没有合适的动物可以饲养,所以只好与安第斯山脉的羊驼、骆马这些传说中的'草*泥马'打交道,由于美洲文化找不到合适的家畜,所以也没有形成游牧文化。

  独立于西半球的美洲大陆在动物驯化上虽然吃亏,但是在植物培育上却不输东半球的欧亚大陆,甚至在不少方面还有所超过,可以说美洲文化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培育出多种高产实用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高产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瓜果,也有烟草、陆地棉(美洲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多种。

美洲大陆的农业革命中心包括中美洲(包括墨西哥南部)和安第斯山脉,这里分别也是以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发源地。

  中美洲是指从墨西哥南部到哥伦比亚以北连接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狭长陆地,这里是古玛雅、阿兹特克文明的中心,由北向南包括墨西哥、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八个国家,其地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主要地形都为山地,由于多样化的海拔高度和受双边海洋气候影响,在这一个极小的区域里,其海拔高度、气温和降雨量的分布却殊为不同,极其多样,从而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植物生长环境。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两个小国,其面积虽然仅为美国的1%,可盛产的植物品种却不亚于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所产品种的总和,该地区成功培育出的种植 物达几十种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米、甘薯、南瓜、陆地棉、剑麻、可可、辣椒等。

玉米无疑是美洲培育出的最重要的农作物,不仅是三大农作物之一,而且还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这源自其单产较高,且适应范围广,不过由于属于粗粮,其中近70%是用作饲料。三大农作物玉米、小麦、水稻传播最后结果是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玉米区;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从中亚到印度河和黄河流域一带的小麦区。

  甘薯作为粮食的作用不输于玉米,甘薯又名山芋、番薯、红薯、地瓜等,它不但高产而且食用不容易产生饥饿感,是贫穷饥饿年代的果腹之物,让很多灾民能够生存,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高产的玉米和甘薯等农作物随后传遍世界,并引发了世界人口的暴涨,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全世界的人口只有三亿多,而到了十九世纪初,世界人口已达十几亿,而同时期的清朝也从从一亿翻到三、四亿达到古代中国王朝人口的巅峰,番薯的引进是清朝人口暴涨的最主要原因,'康乾盛世'也因此一度被戏称为'番薯盛世'。

  陆地棉又叫高原棉、美洲棉,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棉花,陆地棉在世界棉花总产量中占85%,占中国棉花总产量中98%,因为纤维较细所以又叫细绒棉,亚欧非大陆原产的亚洲棉、非洲棉的产量、纤维长度、细度都不及陆地棉,所以在陆地棉登陆旧大陆后,迅速淘汰了亚非棉种,成为棉花的常见代表,并引发纺织业革命。

  辣椒原产墨西哥,其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辣椒在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到清朝时期就形成了汉族八大菜系中以辣出名的川菜、湘菜,其他以吃辣出名的国家包括酸辣辣的韩国、麻辣辣的印度、火辣辣的墨西哥、烤辣辣的阿根廷、红辣辣的突尼斯等。

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植物之一,最初为印第安贵族常见饮料,被西班牙人发现传入欧洲后,被制成现代美味的巧克力。

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脉纵贯整个南美大陆西部的太平洋沿岸,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这里是山地农业的典型代表,并由此衍生出伟大的印加文明。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中的两个 马铃薯(土豆)和木薯都起源于这里,在经济作物上与陆地棉同为世界两大棉花种类的长绒棉也起源于安第斯山脉,长绒棉后传入北美洲东南沿海岛屿被欧洲人发现而得名海岛棉,长绒棉因其纤维较长得名,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被誉为'白金',由于其品质最好,所以价格也是世界棉花中最昂贵的,目前埃及是世界上种植长绒棉最成功的国家,产量占世界长绒棉产量的40%,是埃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此外西红柿原产地也在安第斯山脉的秘鲁一带,不过却不是当地人培育的,而是一种原名'狼桃'的野果,当地传说吃了狼桃就会中毒身亡,后被一名法国作家冒险尝食了才发现西红柿不但没毒,而且味道好极了,从此'狼桃'广为栽培。

南美洲除西部安第斯山脉外,东部巴西----巴拉圭地区也是重要的农业中心,这里是花生、烟草等作物的起源地,也有人认为木薯也是原产此地,后传入西部的安第斯山脉。

黎凡特及周边山区成为人类最早的农业、畜牧业革命发源地,并不奇怪。因为这里正好拥有最多的易驯化的动植物,而在非洲和非洲,很多动植物到今天还难以驯化。狩猎最初向农业转变的原因是出于对大自然气候变化的无奈。农业革命初期,人们身高矮了、营养差了、疾病多了、寿命短了。但是农牧业的诞生,使人类从采集狩猎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农牧业的生产性经济,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实现了从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的飞跃。

(5) 农业革命的影响----定居住宅

  从最早的植物栽培过渡到农业社会,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称之为'原始农业'阶段。一般在采集、狩猎资源匮乏的地区这阶段较短,而在动植物极其丰富的地区,由于采集、狩猎提供的食物比原始农业所能提供的还要多,所以农业革命进程就要慢得多。如在干旱的中东,这一阶段约从公元前10000年开始,至公元前7500年结束。而在采集、狩猎资源丰富的中美洲,这一阶段更为长久,美洲原始农业从公元前7000年前后开始,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其种植粮食也只占食物来源的三分之一,直到公元前1500年前后,由于玉米和其他植物杂交,使产量大大提高,才成为当地人主要的食物来源,从而完成了从原始农业到农业社会的过渡。

  原始农业的栽培方法是刀耕火种,具体过程是先用石斧砍倒树木,然后再放火烧出一块土地,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容易耕种,被焚烧的草木灰可作天然肥料,播种后也不用施肥,依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这种粗放的耕作方式很省钱省力,但是这样耕作三四年后,土地的养分就会因消耗殆尽,再也种不出粮食,这样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要放弃,然后再开垦新土地,进行下一轮种植,种植之后再是休耕,使土地休闲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恢复土壤的肥力。

由于这种栽培方法没有固定的农田,和游牧业一样随地迁移,所以被称为'迁移农业',又叫做'打游击农业',实行这种农业就需要较大的人均耕地拥有率,因为任何时候,必须有大量的土地处于休耕状态,其数量远远超出正在耕种的土地 才能保证土壤的肥力恢复,否则对生态破坏极大,所以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通常每平方英里的人口数不得超过十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超过这片土地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撑的人口限度时,多余的人就只好移居人口比较稀少的其他地方,以扩大耕地面积。

农业革命导致人口的爆炸,而刀耕火种的'迁移农业'方式加速了农业的传播。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人口的增长也远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2000年前的八千年中,人类的数量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人口的增长不是普遍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在技术革新中领先的各民族,其人口的增长也遥遥领先。农耕者开始覆盖早期的采集、狩猎者的领地,就像智人取代早期的直立人一样,现在的农人胜过并取代了采集、狩猎者。迁移的最后结果是,一万年以前全体的采集、狩猎者,到公元1000年时,减少到仅占人口的1%。职业的转变进而又导致种族的变动,在非洲最早掌握农业技术的黑人开始侵占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的利益,向四面八方扩张,曾广泛分布非洲仍过渔猎采集生活的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被黑人分别排挤到了茂密的丛林和荒凉的沙漠地区,到现在只有极少的后代。

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到现在还广泛存在着,目前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仍有人实行刀耕火种这种耕作方式,尤其是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广人稀、平原辽阔、水热充足,正是实行省钱省力的刀耕火种农业的最佳地点。受这种迁移农业和森林滥伐的影响,亚马逊热带原始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80%锐减到58%,巴西全国森林覆盖率更是由80%下降至40%,再这般下去,这片号称'地球之肺'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也许在数百年后将成为一片沙漠。刀耕火种不但严重破坏森林环境,而且火烧造成烟霾严重威胁人们健康。以这种农业耕作方式毕竟不能长久,灌溉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农业生产又一大革命,灌溉型农业结束人类刀耕火种的原始迁移农业,其单位土地面积生产率远远超过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人类也由此进入长久定居阶段。

原始人由于靠采集,狩猎为生,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游动的,随时为寻找新的食物而奔波,这种游动性也让他们能够扩张到世界各地。而种植业的出现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必然要求耕作者定居,尤其是灌溉农业的出现,更是加强了这点,于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成为最基本的生活、经济单位,并成为近代城市化到来之前最主要的人口分布形式。

  农业带来的定居生活,让人类出现了聚居的村落,并开始建造适于较长时间居住的房屋。最早建筑形式为穴居(不会在地面上建竖墙,只好以穴壁为墙,且能避风),是指挖地为穴,穴壁上挖有供人上下的脚坑或阶梯,穴口盖有遮蔽风雨的棚盖;而后出现了半穴居式,指先在地上挖一方形或圆形浅穴,穴壁作为房屋的墙壁,再在其上加盖房顶,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半穴居式在中国北方上古时期尤为流行。

后来在西亚地区最早出现了平地起墙架屋的地面建筑,并由此向四周传播开来。在以后,世界各地都出现地面建筑,大家就地取材,建造住处,在干旱的中东,住房的墙是用土坯做的,每一房屋由较大面积的起居室和几个附属房间组成,房屋上铺苇草和干砖。在较湿润的中国和欧洲最常见还是用木材当建房材料,并用芦苇、茅草当屋顶的茅屋,我国多为单间为主,而欧洲多为几十米2的长方形草泥建筑,并出现2-3层的楼房。

除了地面建筑,在中国和欧洲较潮湿的地区还出现了干栏式(又叫干阑式,欧洲的叫木桩式)和半干栏式建筑等式样,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浙江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现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住宅就属于半干栏式建筑,俗称吊脚楼,目前世界上保存较好的干栏式原始建筑当属阿尔卑斯地区的湖岸木桩建筑遗迹——湖面上,在木桩支撑、木桥相连的木制平台上,人们盖起房屋,并在其中安居乐业。

农业带来的定居生活,让人类开始建造适于长久居住的房屋,每个家庭的房屋相连,形成了聚居的村落。公元前8000年以前,人类最早的大型聚集村落(耶利哥)开始出现在黎凡特的约旦河谷。

除了耶利哥外,同期在周边,约旦的艾因加扎尔、贝达,其人口规模和城建都不亚于耶利哥。约旦河谷是当时世界上农业村镇最发达的地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枪炮、病菌与钢铁
解读《枪炮、病菌与钢铁》3、文明的诞生地限定了文明的发展速度
【概览系列】《枪炮、病菌与钢铁》——只有种田才能拯救人类
《枪炮,病菌和钢铁》 (一)
丝路东游记 48:一名丝路骑行者眼中的丝绸之路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集中在北纬30度附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