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

思维方式一:内容形式化

我们常常容易将内容与形式弄混淆了,例如“世界”是形式,“世界观”是内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世界并不是每个人所看到的同一个世界,只是一个用来表达自己“世界观”的形式而已,真正的内容是这个人的立场。

例如我们常常去评价一个人话语内容的对错,其实我们并不是完全以客观的事实内容去评判,更多的是综合了这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人品等特点进行的带有形式的评价,任何事情并无具体的对错之分,只是特定场景特定时间上的对和错,俗话说“对事不对人”,内容是“事”,形式是“人”,然而真正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如此,往往都会将二者融合交织在一起,最后本末倒置,认知颠倒。

思维方式二: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是我们每个人认知里的天然缺陷,看到“红绿黄”就自然想到红绿灯,看到锤子就想到钉子,在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联想出与牛奶颜色相似的物体,但受试者在所规定时间内,只能罗列出廖廖几个,然而另一组实验是直接要求受试者联想出白色的物体,受试者在规定时间罗列出了许多,这就是思维的惯性,一旦惯性受阻就不知所措。

这与佛教中“执象而求”语义相似,我们芸芸众生都执着于事物的表象在追求,而其内在本质往往被我们忽略,正如“相由心生”,我们总误把主观当成了客观,总以为世界在单方面作用我们,而事实上是我们与世界互相作用,世界是客观的,内心的念头是主观能动的,当我们内心不执念时,也就自然屏蔽了世界所放射给自己的信号,同样当我们心驻善念,我们所看到的时美好的正能量的世界。

思维方式三:体制内的集体无意识

在《想象共同体》一书中提到,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大家都活在一张由统一认知编织的巨网下,这张网的经纬线就是这个名族赖以生存的文化。

正如电影《楚门的世界》里主人公在一个被巨幕包裹的世界里,他周围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演员,知道有一天他触碰到了这个虚拟世界的幕布时,他才顿然醒悟。

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我们怎么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身处在一个由某个最高统治者操控的世界里,然而正因为我们依靠现有的科技没办法触碰到它的幕布,所以无法逃离。

我们每一个人活着,谁又不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这个集体意识在绑缚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一旦越界就会被认为是异类。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精神病人多于正常人的时候,那么谁是精神病人有怎么能说的清呢。

认知方法一:融通式学习

融通式学习,多渠道互通学习,只有不断让自己的思维在不同场景切换,才能获得认知的越狱。为什么那些在专业领域有特别成就的人士,换个场景就成了“白痴”,以一套专有的眼光来审视一切,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一个只有“白天鹅”的世界里,直到有一天出现一只“黑天鹅”之后,他的世界观便轰然倒塌。

学习归学习,认知归认知,生活归生活,一定要分离隔开,甚至确定界限,这样的生活不至于混乱,但是在分离的同时又要有对接,对接的关键在于抽身而出审视自己,把自己做得事情串联起来,不断改善不断升级自己。

认知方法二:升级维度,消除盲维

数学上的线、面、体分别代表了一维、二维和三维,在物理上的三维则是上升到时间、空间的层面。盲维是由无数个盲点构成,这些盲点以长宽高的形式分布,然而我们普通人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扫盲,因为知识和认知的局限性,不能把自己上升到一个物理维度全面观察。

正如刘丰老师的维度投射理论,一维是二维的投影,二维是三维的投影,三维是四维的投影……N-1维是N维投影,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无穷多维的世界里,人的认知潜能只能看到其中的一维,至于能够看到哪一维,完全是依靠各人内在系统所决定。

例如电影《超体》中的主角,她可以看到城市从工业时代到如今的演变历程,对于她来说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代码。然而我们普通人只能看到最低维度的世界,一切靠表层现象来判断,也就是佛教说的执象而求,真正核心实质的东西无法真实捕捉,也就形成了盲维。

认知方法三:用反,跳出来看自己

《道德经》中“是以圣人外其身而身先,内其身而身存”,老子善用“反”的思维逻辑,只有把自己置身于“外”,置身于“后”,才能取得“先”和“前”的主动性。找一个思维的支点,来观察自己,来审视自己。没有人能够坐在自己大腿上,没有人能够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所以需要在外身有一个“跳板”,借助这个跳板的弹力让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升级。

认知方法四:局中人

正因为身在局中才不知苦为苦,或者说不得不

面对这些苦,真正的痛苦是在局外看到局中受苦的场景,就如同看到游泳的人被淹死,明知道自己下水不一定会被淹死,但面对同样的场景却始终摆脱不了认知上的魔障。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无畏的状态是那些看透尘世、生无可恋者所追求的,懂得多考虑的就越多,内心杂念就多。但是人生仍需保持正念,仍需积极乐观,有拼搏才能进取,有自律才能够自由,有认知才能够不被眼前的小苦所迷惑,才能获得身和心的自由和自在。

认知方法五:脱离舒适区

认知即痛苦,这句话身有感受,人最初的认知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世界就是自己以为的那样,然而过了一定的岁月、经历了一些事,才发现原来很多事情的发生远不是自以为是的想当然,这也到了认知的第二个层次,知道自己不知道。

随着知识量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叠加,悟到的东西越来越脱离常规的法则,到了“道可道非常道”的境界,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就是认知的第三个层次,知道自己知道。为了生存为了自由,任何身外之物都是累赘,正如蔡志忠老师感慨的那样:“我宁可不要这些漫画,我唯一要的是思考”,当我们不被外物所局限,回归内心寻求宁静时,也就到了人生认知的顶峰,不知道自己知道。

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巨婴,一个永远逃避痛苦选择舒适的彼得潘,相信每个人内心都住着这样一个自己,那也是人性的本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是因为畏惧痛苦和无知的本能,才能有推动我们成长的动力,才能构成和谐有序的社会阶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的学习,是能调用元认知的学习
十大顶级思维模式
不要忘记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
终生受用的顶级思维方式,都自于世界各国名人!孩子学会绝对聪明
别让惯性的思维,限制了你成长的能力
掌握维度变化模型,让你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