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代篆刻大家吴昌硕,吴昌硕篆刻四个显著特点

历数近代篆刻大家,吴昌硕是绕不开的丰碑式人物。吴昌硕,生于1844年,卒于1927年,浙江安吉人,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号仓石、苍石、仓硕、老苍、老缶、苦铁等等,和古代艺术家一样,有很多别号,吴昌硕用过的印鉴、名款,吴昌硕印鉴、名款大全。作为印坛领袖人物,吴氏篆刻对近代中国乃至日本的艺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吴昌硕的篆刻根源自西周籀文《石鼓文》。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临习和深研《石鼓文》,并在用笔结体上求新求变,自出新意。清代符铸说“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一语道出了吴昌硕篆书的特点。


正如我在《七分篆,三分刻,书法对篆刻的作用,篆书和篆刻》一文中所提及,“七分篆,三分刻”,书法是篆刻的基础。除吴昌硕外,纵观那些取得不凡成就的篆刻大家,无不得力于书法之功,如齐白石得力于《祀三公山碑》和《天发神谶碑》,赵之谦得力于北魏碑,黄士陵得力于缪隶等等,莫不可从他们的篆刻中找到书法出处。


中国篆刻进入明清,尤其是元代王冕发现可以石入印,并经文彭、丁敬、邓石如等等的大力推动,篆刻因为印石“质地细腻温润,易于入刀和上手,刀法表现力丰富”等特点,迅速被推广开来,并进入百花齐放的文人篆印阶段,成为继汉印后中国印史的又一鼎盛时期。吴昌硕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成为晚清时期中国印坛继往开来、影响最大的人物。


吴昌硕14岁就从父奏刀刻印,早期的作品从浙派入手,后取法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深得邓之印文圆润遒劲、吴之用刀明快淋漓、赵之布局疏密的道理,27岁刻出第一本印谱《朴巢印存》。后外出游历,但主要活动范围在江、浙、沪三地,师从当地各名家学艺,终有所成。不过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的天才,他的篆刻在40岁以前仍算是打基础阶段,遍习各家,书、画、印并进,互为裨益。在经过精研秦汉玺印、封泥、汉魏六朝瓦甓、历代泉布碑碣、权量诏版…并从明清各家各流派的印谱中大量汲取营养后,终于厚积薄发,把深厚的石鼓文功底融汇于篆印中,并把古封泥、砖瓦文字揉合在一起,自成面目,崛起于当时印坛,而50岁以后,更是突飞猛进,终成篆刻集大成者。



综观吴昌硕篆刻,篆刻小站以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 石鼓文入印。把汉印笔法和石鼓文笔意有机结合,在印面效果上参入封泥的斑驳浑朴的情趣,是“以书入印”的又一典范。


2、 以钝刃圆杆刻刀创造出名满天下的“钝刀硬入”刀法。这种刀法结合了浙派切刀法(尤其是钱松的“以切带削”)和皖派冲刀法,以切刀表现涩拙,以冲刀表现爽劲。但由于刀刃更厚重,所以走刀力度更强,所刻的印强化了线条厚重感和力度感,因为厚刃钝刀的原因,使线条虽高古看起来却自然而不刻意。需提示的是,这种钝刀并不真是把刀故意弄钝,而是因为吴氏大量刻印后在刀刃变钝后产生的奇趣效果。而后人往往故意把刀丸弄钝,可谓是东施效颦,求其形而不得其神。(对于吴氏钝刀,有意亲见者可以到杭州西泠印社的吴昌硕纪念室一睹其形)


3、 章法创新。由于吴昌硕在书法和绘画上同样具有很高的成就,我们不难从其绘画中也能看到他对章法布局上的影响。章法似乎也是吴氏篆刻深受推崇的原因之一。“以书入印”、“以画入印”,成为文人印发展到更新境界和高度的重要特征。所谓“分朱布白、虚实相生、疏密有度”,无论绘画还是印章艺术都同样需要讲究,把印面当画面处理,也是近现代印人寻求创新的重要途径。


4、 边格残破。也叫“击残”,尤其吴昌硕印章因刀法产生的高古浑朴的印面效果,使得边款残破对其整体印章效果具有更大的贡献度,尤为重要,吴氏边格击残借鉴了封泥的印边效果,往往用刀杆敲击使印石碎屑脱落以求自然天成、浑厚苍朴。吴认为,印边应做到“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因击残产生的残损剥蚀的效果可以很好地统一到其印章整体中。


吴昌硕集书、画、印大成于一身,使得其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成就,成为开印坛新风的领袖人物,影响至今,大量学印者可从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中获得启发和营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辛尘:吴昌硕的篆刻人生
篆刻评论:篆刻大师吴昌硕
观乐楼中“一耕夫”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连载 (八)
吴昌硕朱文印对篆刻历史的朱文印有何贡献?
印人传:清末民初的艺术大师吴昌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