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评论:篆刻大师吴昌硕
【篆刻评论】篆刻大师吴昌硕
图:山民仿吴昌硕所刻“苍石”印,阳文印,尺寸:2*2cm
吴昌硕是山民钦佩的篆刻大家之一,学印时仿刻过几颗,如“苍石”、“明道若昧”、“万事随缘是安乐法”等,但终觉非我所能学,性格所致,能力亦不逮。
今天聊聊吴昌硕。
吴昌硕,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仓石、苍石、仓硕、老缶、苦铁、大聋等。生于1844年,卒于1927年。为近代篆刻大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关于吴的艺术成就,在关于篆刻的艺术书籍中基本都有边篇累牍的介绍,这里不敷多言,只谈谈我对吴氏篆刻的一些观感:
篆刻态度:
“先生每作一印,必反复构思,一俟心有所得,方才动笔起稿,并再三修改”,身为近代最著名的篆刻大家,即使成名之后,仍能抱此认真的治印态度,诚属不易,这也是真正的艺术态度。
当然,吴在名满天下后,对一些应酬之作让弟子捉刀的做法,是否妥当,值得商榷。我的看法是从尘俗世事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但从艺事角度,却不很恰当。这或许是盛名所累。
篆法:
吴昌硕传承了邓石如和赵之谦的治印思想,以“以笔墨入印”,吴的篆字长期浸淫于石鼓文,深得其中精髓,石鼓文“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这也可以概括成吴的印作特点。
吴昌硕治印,笔力稳键又是重中之理,因为笔力直接展现出字的结构和线条表现效果,若笔力不稳健,则印作文字结构的平衡美无从谈起,线条表现“细文失之纤弱,粗文失之雍肿”。而我们看吴昌硕的印作,印字线条虽粗,却不显板滞,体现出厚重雄浑的特点,这和其笔力稳健大有关系。
章法:
吴昌硕刻印,非常注重印章的整体章法,讲究分朱布白,奇正虚实,并且极力追求形式美感。印边处理上大都印文厚,印边薄,四周印边又取上、左、右薄,底厚的做法。
初看吴的印作,往往线条厚重,印面文字安排较满,字与字之间的留空相对较小。实际上细看下,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来自吴对字外沿线条所做的“边满内空”的处理上,强调了字的外沿线条在各自位置上占据了尽可能多的空间,甚至有意地把字的弧线刻成向外弯曲,直线也略带些弧度,从而使文字产生很强的向外张力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在形式上把整个字撑得满满(这种做法倒是九叠文所刻意追求的)。对各字并不一味求实,而是在许多地方大胆留空,并且利用不同文字笔画繁简的特点,删繁就简,缩变字的局部和边框处理等做法,使整个印面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真正做到“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两方面的巧妙结合和娴熟应用形成了吴昌硕印作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吴昌硕的印作能给人视觉冲击感强烈的原因。
刀法:
印章最直接的效果表现是通过刀法的运用,一些形成流派风格的篆刻家往往在刀法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浙派的切刀和皖派的冲刀等等。吴昌硕在前人基础上大胆采用“钝刀硬入”的做法,厚刃,冲切结合,在追求篆刻作品“雄浑大气”的风格时无论章法还是刀法都达到高度统一和谐。“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容”,放在吴昌硕身上,使然。(文/石印山民)
图:山民仿吴昌硕所刻“万事随缘是安乐法”印,阳文印,尺寸:2.5*2.5cm
图:山民刻“万事随缘是安乐法”印石
图:临刻吴昌硕“万事随缘是安乐法”印,阳文印,2cm*2cm
历数近代篆刻大家,吴昌硕是绕不开的丰碑式人物。
吴昌硕,生于1844年,卒于1927年,浙江安吉人,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号仓石、苍石、仓硕、老苍、老缶、苦铁等等,和古代艺术家一样,有很多别号。作为印坛领袖人物,吴氏篆刻对近代中国乃至日本的艺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吴昌硕的篆刻根源自西周籀文《石鼓文》。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临习和深研《石鼓文》,并在用笔结体上求新求变,自出新意。清代符铸说“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一语道出了吴昌硕篆书的特点。
正如我在《书法对篆刻的作用》一文中所提及,“七分篆,三分刻”,书法是篆刻的基础。除吴昌硕外,纵观那些取得不凡成就的篆刻大家,无不得力于书法之功,如齐白石得力于《祀三公山碑》和《天发神谶碑》,赵之谦得力于北魏碑,黄士陵得力于缪隶等等,莫不可从他们的篆刻中找到书法出处。
中国篆刻进入明清,尤其是元代王冕发现可以石入印,并经文彭、丁敬、邓石如等等的大力推动,篆刻因为印石“质地细腻温润,易于入刀和上手,刀法表现力丰富”等特点,迅速被推广开来,并进入百花齐放的文人篆印阶段,成为继汉印后中国印史的又一鼎盛时期。吴昌硕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成为晚清时期中国印坛继往开来、影响最大的人物。
吴昌硕14岁就从父奏刀刻印,早期的作品从浙派入手,后取法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深得邓之印文圆润遒劲、吴之用刀明快淋漓、赵之布局疏密的道理,27岁刻出第一本印谱《朴巢印存》。后外出游历,但主要活动范围在江、浙、沪三地,师从当地各名家学艺,终有所成。不过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的天才,他的篆刻在40岁以前仍算是打基础阶段,遍习各家,书、画、印并进,互为裨益。在经过精研秦汉玺印、封泥、汉魏六朝瓦甓、历代泉布碑碣、权量诏版...并从明清各家各流派的印谱中大量汲取营养后,终于厚积薄发,把深厚的石鼓文功底融汇于篆印中,并把古封泥、砖瓦文字揉合在一起,自成面目,崛起于当时印坛,而50岁以后,更是突飞猛进,终成篆刻集大成者。
综观吴昌硕篆刻,山民以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 石鼓文入印。把汉印笔法和石鼓文笔意有机结合,在印面效果上参入封泥的斑驳浑朴的情趣,是“以书入印”的又一典范。
2、 以钝刃圆杆刻刀创造出名满天下的“钝刀硬入”刀法。这种刀法结合了浙派切刀法(尤其是钱松的“以切带削”)和皖派冲刀法,以切刀表现涩拙,以冲刀表现爽劲。但由于刀刃更厚重,所以走刀力度更强,所刻的印强化了线条厚重感和力度感,因为厚刃钝刀的原因,使线条虽高古看起来却自然而不刻意。需提示的是,这种钝刀并不真是把刀故意弄钝,而是因为吴氏大量刻印后在刀刃变钝后产生的奇趣效果。而后人往往故意把刀丸弄钝,可谓是东施效颦,求其形而不得其神。(对于吴氏钝刀,有意亲见者可以到杭州西泠印社的吴昌硕纪念室一睹其形)
3、 章法创新。由于吴昌硕在书法和绘画上同样具有很高的成就,我们不难从其绘画中也能看到他对章法布局上的影响。章法似乎也是吴氏篆刻深受推崇的原因之一。“以书入印”、“以画入印”,成为文人印发展到更新境界和高度的重要特征。所谓“分朱布白、虚实相生、疏密有度”,无论绘画还是印章艺术都同样需要讲究,把印面当画面处理,也是近现代印人寻求创新的重要途径。
4、 边格残破。也叫“击残”,尤其吴昌硕印章因刀法产生的高古浑朴的印面效果,使得边款残破对其整体印章效果具有更大的贡献度,尤为重要,吴氏边格击残借鉴了封泥的印边效果,往往用刀杆敲击使印石碎屑脱落以求自然天成、浑厚苍朴。吴认为,印边应做到“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因击残产生的残损剥蚀的效果可以很好地统一到其印章整体中。
吴昌硕集书、画、印大成于一身,使得其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成就,成为开印坛新风的领袖人物,影响至今,大量学印者可从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中获得启发和营养。
图:山民临刻吴昌硕“明道若昧”印,阳文印,2cm*2cm
图:吴昌硕“鲜鲜霜中菊”印,阳文印
图:吴昌硕“山阴吴氏竹松堂审定金石文字”印,阴文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古浑朴:吴昌硕篆刻作品
近代篆刻大家吴昌硕,吴昌硕篆刻四个显著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辛尘:吴昌硕的篆刻人生
海派金石书画一代艺术宗师——吴昌硕(图)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