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借景抒情诗词赏析专题:《南乡子》让辛弃疾教孩子作文'巧用典故'

今天借辛弃疾的词来说说,在中小学生作文里如何“化用典故”。

辛弃疾60多岁的时候做了镇江知府,当时南宋朝廷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空前激化的爱国情绪,和国力孱弱,无法收复失地之间的矛盾。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争论不休,主战派的辛弃疾怀着对朝廷的诸多不满,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这一年,英雄迟暮,距离他最终去世,只有几年的光景了。

【阅读提示】

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通常需要借用一些事例和典故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表达自己的态度,但典故如果化用的不好就很容易弄巧成拙,今天我们就借这首词给大家讲讲,在作文里化用典故的几个小技巧。

一、 典故的选择必须要贴切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从根本上决定了这次'化用典故'成功与否。比如辛弃疾这首诗的下半阙里,选择了两个典故,都是三国时期孙曹刘之间的故事:一个是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说的是刘备)与操耳;第二个是曹操和孙权对阵的时候,看见孙权年轻帅气英姿飒爽,身后的军队也是严阵以待,素有惜才之名的曹操非常不合时宜地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看看孙权这种'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刘表那些儿子,没法儿比没法儿比)。

这两个典故用在词里,借着夸孙权风流倜傥能力出众,表达的其实是辛弃疾本人在支离破碎的山河面前,对英雄的渴望。

为什么都说这个典故用得好呢?

第一,时间地点和大环境之间有共通之处。

典故里是战火连天的三国,孙权坐断东南,现实中,辛弃疾站在北固亭,眼前是被金兵屠戮过的失地,背后是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南宋,都是战争各方的对峙,都有不得安生的百姓,和中原一统的梦想。

第二,两者又有微妙的对比。

三国里,孙权勇敢、有能力、有担当,而当时的南宋,甚至连一个能挑出来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将领都没有。

第三点,还是一个对比,孙仲谋年轻有为风华正茂,而辛弃疾当时,60多岁,已经老了。

已过花甲的辛弃疾站在北固山,放眼望去,曾经豪情万丈的英雄早已化为尘土,几十年前岳飞被杀,几乎终结掉宋朝收复失地的希望,眼下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而作者本人,一生奔走、战斗,生命已经走到最后,仍然没有见到想象中有勇有谋还有一腔热血,可以带着南宋一雪前耻的那个将军。所以辛弃疾的感慨远比曹操的更绝望:“生子当如孙仲谋。”就算看不到国家统一,哪怕看到一个有能力的后辈也是好的啊。

词里短短几句信手拈来,但仔细一读,苍凉无奈之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典故用得很成功的例子。

所以当我们在写作文想要用典故的时候可以套用这个思路去检查我们选择的典故是否合适:这个典故和自己想要表达的场景或者事件有没有共通之处?共通之处是借用典故的必要条件,有共通之处才有可比性。比如我写一次赏月的经历,那么古人赏月的诗词就可以借用,或者我想表达一下游子的思乡之情,就要找同样情境或者状态的故事。

举个例子,请大家阅读下图六年级课文中截取的段落:

在这个段落里,作者想说的是“在困境中的友谊最为珍贵”。那么,怎么才能自然、生动又令人信服地把这个道理或者感慨表达出来呢?“风雨故人来”这一句诗,恰好把作者想表达的“困境中的友谊”给场景化了,借前人之口,效果好过大段的比喻。后面再细化诗里“风雨”的概念,自然而然地衔接下文。大家可以尝试去掉图中第二段再读读看,对比之下,同样的意思,使用了这一句诗,为这一部分的表达增色许多。

当然,如果可以像辛弃疾一样借典故和现实之间的对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也会是很出彩的一个方法。

二、详略要得当,要有所取舍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化用典故非常僵硬,读起来很奇怪,就是在借用典故的时候没能做好“取舍”。

当你决定使用一个典故之后,要非常明确:你并不是单纯的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你的典故一定一定是服务于你的主题的,没必要前因后果家长里短的全都交代出来,也不能话不说全,心里默认“读者都懂”。

不体谅读者的写作者,不是好的写作者,不体谅阅卷老师的学生,也一定拿不了高分。所以在动笔使用这个典故的时候,先想明白,你想用这个故事表达什么,需要交代故事里的哪些内容,这个典故是不是一个常识?需不需要注解?

还是看辛弃疾这首词。上一部分提到过,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后面其实还有一句“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但辛弃疾在化用这个典故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后半句也用上呢?

很显然,刘表儿子是不是废物和辛弃疾的内容完全无关,天下废物多了去了,辛弃疾只想要个孙仲谋,要一个战无不胜的,能拯救南宋的英雄。如果把刘表儿子怎样怎样也加进去,整个表达就会变得啰嗦、冗杂、莫名其妙。

再比如,这首词里用到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那词里为什么不提青梅?为什么不提煮酒?为什么不提曹操说完这句话之后刘备吓得筷子都掉在地上了?原因是一样的,和主题无关,没必要写。

煮酒论英雄

在典故里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部分,清晰、简练地表达出来,这次化用典故就成功了80%了。

三、使用典故时可以灵活转换视角

还有一种化用典故的僵硬是因为不懂变通。还是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个典故,在原本的故事里,是曹操和刘备之间的试探与反试探,但辛弃疾不想要这一部分,他只想要“论天下英雄”这一个概念,于是他把视角转换到孙权这一边,用曹操评出来的英雄标榜自己想要赞扬的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再比如丰子恺有首诗写黄山的景色之美,其中有一句是“苍松石上生”。在他之后写的文章里有再次提到这句诗,舍掉了前一句“云海脚下流”,只提到后半句,说的却不再是景色,而是能够生于石上的苍松,有坚韧不拔的品质。

本课总结: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文章也是,同样的内容在一万个人笔下会是一万种样子,恰到好处的典故就如同正配衣裙的首饰,让人读来眼前一亮。

而灵活使用典故,就需要大家在平时积累典故素材的时候就能做到“吃透”,不仅仅是记住了这件事儿,更要深入地挖掘和思考,尝试去用多个角度,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典故的使用才能越来越自然、贴切,在作文里也能拿到更高的分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鉴赏十二讲(二)《咏史怀古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教学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辛弃疾表现政治内容词之赏析
再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看辛弃疾笔下的典故与讽刺
辛弃疾这首词怀古伤今,竟然还自问自答起来,深意不失千古绝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