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里特别有禅》:诗是最美的文字,禅是最高的哲学


什么是禅?

禅是一门哲学,是一种佛教与道教合所产生的宗教,禅也是一种生命形态、一种生活方式、一份人生境界。

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说:“禅就本质而言,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

我们可以从吃饭喝茶中领悟禅,从春花秋月中欣赏禅,还可以从唐诗宋词中品读禅。

王维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慧开禅师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上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些云水禅语,都给人带来启示。

最近读了《诗里特别有禅》一书,作者骆玉明借助富有哲思的古诗,阐述精深玄妙的禅意,深入浅出,文字清新雅致,读来口齿生香。

正如作者所言:“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有趣而好看,且耐人寻味。禅是有趣的,诗是优美的,以诗解禅,写得枯涩而呆板,那就不如省事一点。而如果能够做到有趣而好看,读者的阅读过程就会有许多愉悦。

禅不可说,借诗悟禅,悟的其实是生命真相。

1. 禅,是一种空灵的生命形态

红尘滚滚,浮世喧杂,人心像一杯清水,在内在欲望与外界诱惑的双重搅弄下,变得无明而混浊,无法窥见真相。

禅提醒我们,慢下来,闲下来,走入自然,在自然中让心趋于宁静,滤净渣滓,重归清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清晨,空气清新,竹林静谧,诗人一个人走在山路中,他拾阶而上,前方花木葱茏,禅房就在树林深处。

他一边踏步徐行,一边欣赏山道旁的景致——晨光斜照,鸟儿啼叫,鸟儿仿佛因为在自然中获得满足而充满喜悦。他继续向前走,看到一方水潭,清澈如镜,寂照之下,他感到自己的心灵同样变得平静安宁,也留下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佳句。

当心进入空灵状态,就能敏锐感知外界的远近动静。这个时候,寺庙传来钟声,低沉悠缓,他感到,天地之间越发显得寂静祥和。

从这首诗我们读到,动静并非立,世界本来一体。当我心空灵澄静,整个天地都会安静下来。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身边树”,这些诗句,都有这样一种禅意。

如果心灵堵塞,就会沉湎于梦幻泡影,如果己心空灵,才能洞见生命真相。

让心空灵,才能领略自然的美妙。自然本身,又是心灵最佳的疗养院。

禅,是一种空灵的生命状态。

这种空灵,就像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写下的诗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

2. 禅,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方式

我们劝慰别人,要随缘而遇,要随遇而安,有几人能够做到?

在生活中,我们对人事总是存在分别心。符合预期的,便欣然悦纳,未达预期的,就拒斥抵抗。在喜欢与反感、接受与抗拒之间,情绪时好时坏,心绪沉沉浮浮。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诗佛王维的《终南别业》。从中年开始,王维远离官场,隐居在钟南山脚下的辋川别墅,一心参禅修佛。

有时兴之所至,他就独自出门,漫步深山大林,其中佳味意趣只有自己清楚。信步而行,没有目的,有时不知不觉走到了路的尽头,呈现面前的是一横流水。怎么办呢?索性,他随意坐下,眺望远山连绵,仰望云朵曼妙。

即便行至绝境,诗人也不气馁,不懊丧,因为在他看来,天地之大。能行则行,能回则回,无路则坐,若能通身放下,何处不是道场?所以他能安坐水穷之处,静看云卷云舒,闲然自得。机缘运发,妙手偶得“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练就一颗从容平和的心,才能淡定坦然地面对各种处境。

禅,一种圆融的生活方式。

虚云法师有一句佛偈:“春来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皆如来。”这种以平常心对待世界,圆融无碍,是在保持心性空明的基础上,做到色空不二,顺逆一境。

如此,一帆风顺时,我们就可免于得意忘形;陷入低谷时,我们也不至于失意忘形。

3. 禅,是一种自然的人生境界

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呢?

叔本华说,人生是一个在无聊与痛苦之间摇摆的过程。

如果你自我观照,不难发现:要么,因为求而不得而陷入痛苦;要么,因为得到之后而陷入无聊。如此看来,人生怎么都是一出悲剧。

难道没有什么途径,让我们摆脱这一怪圈?

禅宗提供了一条自我解救的蹊径。

你既无心我亦休,此身无喜亦无忧。

饥来餐饭困来睡,花落从教逐水流。

这是宋代僧人宝峰明的一首禅诗。他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对儿女情长的态度,借此表达对人生的领悟。她曾痴痴眷恋,也曾欲罢不能。

不过她最终清醒过来——既然你无心,我又何必无休不止?何必呢?有时候,放下,只在一念。放下对方,也是放过自己,得失取舍,不喜不忧。

还自己一个轻松自在,那么一切则可顺其自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饥来餐饭困来睡,花落从教逐水流”。

要知道,世间遇见,都应缘构。缘起,相聚,缘灭,相离。缘有深浅,爱有长短,随缘而行,让爱自由。

禅,是一种自然的人生境界。

人生如旅,来来往往,彼此不过是相伴一程。想走的人,不必强留,求不得的物,无需挂念。就像《诗里特别有禅》中的一句话:

“爱有尽头,恨也有尽头。不能爱时便不爱,事已过去便不恨,不能死在爱与恨里,一切才有生机。”

4. 禅,是一种无我的精神解脱

人之所以会产生烦恼与痛苦,是因为太过执着于自我。

无我,是佛教的重要教义。要做到无我,就要破除执念,破除执念,第一步就是破除我执。如此做的目的是,消除自我立场,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消弭贪嗔痴慢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著名的佛偈。从中,五祖弘忍认为,慧能真正领悟了佛教法义,所以将衣钵传承于他。

在慧能看来,菩提也好,明镜子也罢,包括平日沾染在明镜上的尘埃,都不是实体的存在。作为一棵树木,层层解剖,不断深入,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系列成住衰亡的原子,或者原子都不是,而是一组时刻衍变的波动。

世间万物,莫不如是。“我”同样是因缘而起一个成出衰亡的过程,人本有的佛心即是空性。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无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何种境况,人应当保持心性的空明,也就是牢记“无我”这一生命的本质。

当我们深刻觉知到“无我”,从我执着的虚幻与无明中解脱出来,才可能做到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惊、无意,是为了活得自在心安。如此,才能步入全新的人生境界。

禅,是一种无我的精神解脱。就像《桃花源记》中一句话:“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我们为何要学禅?

往大处说,是为成佛、超越生死。往小处说,是为自我超越,获得空灵的生命形式、圆融的生活方式、自然的人生境界与无我的精神解脱。

一饭一茶,一花一草,明月松风,唐诗宋词,禅存在于一切美好事物。愿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窥见生命的真相,活得明白,行得自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赣鄱专栏 | 阿敏 | 被诗慰藉的日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下)
我和诗/宗白华
诗情画意话《世说新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