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握课题子目逻辑关系,加强历史教材内容理解

原创首发图文/刘向荣(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教师)

摘要:历史教材的课题子目编排体现了编者一定的思想,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之间的某种关系。把握教材课题子目逻辑关系是理解历史教材内容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教材这些课题子目内容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揭示教材内容背后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明了教材内容主线,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也有利于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核心内容。

本文以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第6课《北宋的政治》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分别具体分析了这两课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正文字数5378字以上,图文正文部分内容如下:

现行部编初中历史教材遵循历史科学的特点,按照历史的发展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每册教材分为若干单元和课题,每个课题又下设几个子目。搞清教材这些课题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对于理解教材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设计思路:

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学习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时,有两课内容的课题子目其逻辑关系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一课是第6课《北宋的政治》,另一课是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两课内容是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教材每课课题下面都有相应的子目来反映课题的主旨,这两课课题的子目究竟如何理解呢?下面笔者就这两课课题子目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读。

一、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两个课题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课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课题子目。在第一个课题子目中,教材首先简要交代了北宋的建立和统一,然后分别从控制兵权、分散和削弱相权、分散和削弱州县长官权力三个方面叙述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详细见上图)。在第二个课题子目中,教材则从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以及影响两个方面叙述了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

在历史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过渡衔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就必须搞清楚这两个课题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与“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相互关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课题子目之间究竟有什么逻辑关系呢?按照教材的排序,似乎是先后或者并列关系,但由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因此这种看似先后或并列的逻辑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课两个子目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经过分析这段历史和教材内容,笔者认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是“有的放矢”,这个“的”是指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武将跋扈、兵变篡权以及地方割据势力尾大不掉的社会顽疾,其“矢”是宋太祖据此从控制武将兵权、分散和削弱相权、分散和削弱地方州县长官的权力三个方面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宋太祖吸取自唐玄宗开元末年以后中央与地方形成的“内轻外重”教训而矫枉过正实行“内重外轻”的国策(唐朝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急剧膨胀。由此导致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已经体现了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特点。

宋太祖赵匡胤

具体说,755年至763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武将专权,政权更迭频繁,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导致国家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状态。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为了阻断武将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避免再度出现“内轻外重”的困局,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宋太祖赵匡胤矫枉过正采用了集精兵于京城之办法(其原因还有北宋都城开封位于一马平川之华北平原上,北方契丹族骑兵可以轻松畅通无阻直达开封城下;北宋统治者还错误地认为,王朝边疆之患不过是不足为虑的癣疥之疾,而武将拥兵自重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试图通过强干弱枝,避免因武将拥兵自重威胁朝廷(措施为: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实现了皇帝对军事权力的直接控制),从根本上消除了武将专权对皇权及社会安定的威胁。在抑制武将的同时,北宋统治者大力提升文官的地位(选用大量文臣,出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社会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他个人亲身经历的必然结果。赵匡胤本为五代十国中的后周政权大将,赵匡胤正是因为自己手握兵权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当上皇帝,所以他特别忌讳、害怕手下大将们手握重兵,因此才有削夺大将兵权抑制武将专权的一系列措施;他也正是因为亲身经历并通过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才更清楚地看到了地方官员(节度使)权力过大、武将当权带来的分裂割据的后果,所以也才使用文官充任地方官,拆分地方官的职权,并进一步抑制武将的地位,提升文官的地位。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体现了北宋政治的如下特点:(1)抑制武将,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重外轻。这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也造成边防空虚,成为日后宋朝在对辽和对西夏等的战争中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最终灭掉北宋,史称之为“靖康之变”)。

根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体现的北宋政治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是北宋建立后北宋政治的核心,经过宋太祖赵匡胤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社会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先进的文官制度,从而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显然,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是服从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它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之一(另一个特点是在宋太祖在强化中央集权过程之中体现出来的“内重外轻”)。

由此,我们可以说,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材第一课题子目“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而第二个课题子目“重文轻武”则既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必然结果。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必然要汲取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积弊的历史教训,但抑制武将必然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反过来,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又抑制了武将专权,加强了宋朝的中央集权。

二、七下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四个课题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有“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和“闭关锁国政策”四个课题子目。

在四个课题子目中,其它三个课题子目单独都好理解,但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学生搞不清楚,“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用“与”字连接说明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吗?笔者认为,分析这段历史和教材内容,它们之间实际上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具体说,清朝为加强君主专制,在思想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清朝的文化专制包含文字狱,但文字狱只是清朝文化专制的极端表现而已。实际上,清朝的文化专制除了文字狱这种极端表现形式之外,还包括提倡尊孔读经、组织大规模的整理文献和编撰书籍活动,在此活动之中,实行的书籍检查制度实际上也是文化专制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和“闭关锁国政策”这四个课题子目又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别的关系?学生也搞不清楚。

分析这段历史和教材内容,笔者认为这四个课题子目它们之间也不是并列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应该是不断加剧社会矛盾的根源。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体现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在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贪腐之风在官场和军队中蔓延,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和激化,社会危机重重,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出现了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时反过来,由于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促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依靠原来的方法已经不能有效地统治了,只有在前代基础之上(明朝罢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六部和内阁对皇帝负责),继续强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军机处、实行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才能巩固其统治。可见,教材的这四个课题子目实际上始终围绕着'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教材核心问题而展开。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形成、发展、完善和强化趋势示意图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示意图

为了更好地理解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需要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放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在秦始皇嬴政建立起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帝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君权(皇权)是专制集权制度的核心。这种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明等阶段不断发展,君权不断得到扩大和强化。至明朝时,朱元璋罢黜中书省和废除丞相后,相权和君权都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形成、发展、完善和强化趋势示意图

清代军机处

清朝设置军机处的雍正帝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至康乾盛世时达到历史的顶峰。清朝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清初,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出的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这妨碍了皇权的行使。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康熙帝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借处理西北军务,设立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的军机处(初名军机房),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通过军机处控制了地方督抚,还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自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后,清朝确立了军机处和内阁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特别军机处因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它的设置使得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时被撤销),彻底消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君权的分割,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加之清朝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加强了对人们思想文化的控制;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加强君主集权,另一方面又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些现象表明,清朝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极端强化,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纵向地考察中国古代君主集权的加强历程,我们可以说,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是中国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表现,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也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到历史的尽头。君主越来越尊,臣民越来越卑,这是君主专制演变的轨迹。

由此,我们可以说,本课教材中的四个子目(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共同围绕清朝君权的加强而展开,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的根源,体现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同时社会矛盾的尖锐,也促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才能巩固其统治。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但专制集权制度已不适应时代潮流。

最后的结语

1、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第6课《北宋的政治》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子目。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政策既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必然结果;在教学中要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2、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有“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和“闭关锁国政策”四个课题子目。四个子目之间联系密切: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的根源,同时社会矛盾的尖锐,也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才能巩固其统治。

3、历史教材的课题子目编排体现了编者一定的思想,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之间的某种关系。把握教材课题子目逻辑关系是理解历史教材内容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教材这些课题子目内容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揭示教材内容背后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明了教材内容主线,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也有利于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核心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材解析: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七年级历史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课件人教版
部编历史·七下】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知识梳理)
如何讲授历史现象?
【下册】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提纲
07-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