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习《诗经》:诗经简介

中国是诗歌王国,《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之前的古诗歌,没有被整理结集,而是散见于后来的各种古籍中,在较古的《风雅逸篇》、《风雅广逸》、《古逸》里有专门收录,近人有清朝沈德潜的《古诗源》。但这些所谓的《诗经》之前的远古诗歌,真伪难辩,有的只是后人伪作,所以只能略备一赏,不能真的当作远古诗歌。有一首卜辞(算卦占卜的结论)可算比较可靠且最早的,它不是诗歌,但有诗的美韵: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这几句完全可以作汉乐府《江南》的鼻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还有一首《礼记.郊特牲》里的《蜡辞》,说是伊耆氏在十二月时作蜡祭时的祝辞,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译文:(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蜡(zha4,蜡字有多个音,除了”la4”音外,还读”zha4”,为周朝祭祀的一种)通“腊”,古代祭祀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反: 通“返”。宅: 住地,指原来的地方。泽: 水草地、沼泽地。作: 兴起。  伊耆氏:远古部落名,据说就是神农氏,这是一个首先发明农业的氏族的名称。 

其他的如《康衢谣》《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等都基本上断定为后人伪作。其中的《击壤歌》表达出淳朴的原始的农耕味道,而且有点老子的“太上,不知有之”的味道,虽属伪作,也值得欣赏: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有的版本记作: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其中“击壤”有作敲击土壤解,有作一种游戏解,不必细究。

还有一首《弹歌》更古朴: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一首反映狩猎生活的歌,猎人砍来竹子,又用绳索将竹的两端系住。用泥土制成弹丸,放在弹弓上射出去捕获猎物。八个字,四个动作,描绘了从制造工具到猎获的全部过程,自然而又淳朴。这首诗可算是“二言诗”。

《诗经》作为第一部被整理并传播下来的古诗集子,是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另一个可与之并肩的是《楚辞》,如果再加一个,就是《汉乐府》)。经历两千多年,《诗经》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凡学习中国文化,就必须熟悉它。

《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共305篇,其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在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孔子曾对可能是残缺失次的《诗三百》进行了整理归序,甚至作了配乐的整理,作为他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后人如司马迁说孔子作了大量删减,现在证明是冤案。孔子的弟子必然传承了对《诗经》的讲习。经秦火焚书,到汉初时《诗》传者有三家,即《鲁诗》《齐诗》《韩诗》,后来又出现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再后来三家亡而《毛诗》独行,今天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毛诗》。《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注:苌chang2)

《诗经》中诗歌的来源,有王官采诗说,有公卿献诗说,有孔子删诗说,但都只可作一说而己。符合实际的应该一部分是民间所歌,被收集或献上来,一部分是各诸侯国官方、文人作的祭祀歌或咏歌等。可能是周朝朝廷进行过统一的文字及音乐的编纂,所以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篇数。

《诗经》的分类,汉儒有“四始六义”之说。传统观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将“风”中的周南、召(shao4)南单独分出来,总共分为南、风、雅、颂四类。其中,“南”是指南国的土乐,这些诗作于“南”方,歌时配以“南”方的乐器,故名。“风”,“牝牡相诱谓之风”,因此朱熹说“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是指各地比较抒情、言男欢女爱的地方小调,或者干脆理解为各地的民间流行歌曲,鲁迅说:“风者,闾巷之情诗”。“雅”与“夏”古字相通,古时音有楚音、夏音之分,雅音就是夏音,雅是指中原正声,或者说是当时正规的官方音乐。“颂”训为“容”,即颂由舞容而来,舞多为祭祀时用,故颂诗多是周、鲁、商官方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的注解,最初是大小毛作的传,人称《毛诗传》,又称《毛传》或者《毛诗》。后来郑玄对《毛诗传》作笺,“申明毛义,难三家”,称为《毛诗笺》,又称《郑笺》。到了唐代,孔颖达对毛传郑笺作疏,称为《毛诗正义》。后来陆德明在其《经典释文》中专作了《毛诗音义》,并将前面的进行了合并,自此,经、传、笺、疏、音义,并于一身,常称为《毛诗注疏》,买了这本书前面的就可以不买了。再往后,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是经典之作。近人之作中,我买到的几本书情况如下:

余冠英《诗经选》虽然很有名气,但注解中没有生僻字的注音,译文也较简硬,不建议买。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程俊英《诗经译注》,有简要题解,注释也可以,最好的是他的译文,几乎是我见过的最佳版本,建议大家买来看;中华书局出版的程俊英、将见员合著《诗经注析》,是繁体竖排,注解详细,难得还有注音,强烈建议购入。

刘松来《诗经三百首详注》,题解很不错,注释较程本稍详,但可惜没有翻译,实不利于一般读者学习,钱财有余时可买来作参考。

陈子展、杜月村合著的《国学大讲堂—诗经导读》,题解有一些新意,值得参考,但可惜注释太简单,没有译文。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本中有对诗经的一些笔记,很好。当然他的书看起来有点费劲,水平太高。

特别要声明一点,《毛传》虽是初传者,但二毛的题解大多过于迂腐,如果不是作研究,完全可以不看。倒是朱熹的很多解释纠正了以前的谬误。

延伸资料(可以不看或只略看):

关于孔子对《诗经》删三千为三百之说,是司马迁的冤判,但孔子晚年对《诗经》进行过整理是肯定的。孔子早年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即“御、射、书、数、礼、乐”。“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数”教的内容。“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同时孔子注重文献典籍的整理和教学,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后来被教育界称为“六经”。《诗》即《诗经》,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在当时主要用于典礼、应接和赋诗言志等方面。孔子认为学《诗》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学诗,无以言”(《季氏》),把诗教当成修养道德,陶冶性情,建功立业的主要手段,并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乐》是孔子教育中一项重要教材,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理论、音乐审美、音乐功能等内容,是孔子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书》又称《尚书》或《书经》。现在所见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由《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拼合而成,共二十九篇。《书》是孔子的教育体系中培养从政人才的政治课本。 《礼》是现存礼书经东汉郑玄融合“古”“今”两派后,定型为三种,即《周礼》、《仪礼》、《礼记》。《周礼》讲各种官制,《仪礼》讲各种典礼节仪;《礼记》讲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易》又称《周易》,孔子晚年专研过《周易》,并以《易》教授弟子。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后世有《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传》阐释它。孔子晚年专注于修编《春秋》,他曾感叹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包含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论,是孔子对学生进行政治和历史教育的教科书。

《论语.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shao4)南、邶(bei4)、鄘(yong1)、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gui4,左传、国语中作“郐”)、曹、豳(bin1)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表现手法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一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第二次就是很有影响的论“发愤著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诗性语言面向审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中国诗词的补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上)
《诗经》
“诗言志”辩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
【林丫头讲诗史】第一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