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值得收藏!老干体和应制诗哪个高明?你其实不懂应制诗

和尚有话说

 

     和尚这个系列主要讲诗的应用题材和技巧。诗言志这句话主要是侧重诗的功能性来说的。所以诗很多情况下像应用文,有特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这点需要大家留意,在写诗之前如果能想好目的,构思起来就不会乱。

      另外,这些题材的要求,并不是规则,而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和方向,所以需要了解但是不需要完全遵守,毕竟写诗要写心的,不是写给规则的。(六不和尚微信公众号:midouwei)

    今天是第二篇。上一篇请点击值得收藏!古典诗歌的应用形式及其特点

一、应制

     应制诗纯是官场中应用的一种诗歌形式。这是臣僚应皇帝之命所作的诗或和(hè)诗。奉皇帝之命(即“制”)而作叫做“应制”,如唐人卢僎《上幸皇太子新院应制》、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

     如是奉皇帝之命和诗或是皇帝自己作诗,群臣奉命和诗,则诗题上须加上“奉和……应制”“奉和圣制”或“奉和圣制(或‘奉和御制’)……应制”。

      如张说在出使朔方的饯席上奉唐玄宗之命作《将赴朔方军应制》,群臣奉帝命作和诗,张九龄有《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说赴朔方军》;玄宗自己写了《送张说巡边》诗,徐坚则有《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他如宋之问《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等等。

      这种应制诗在唐代有四韵、六韵、八韵、十韵不等,还有十余韵的;有五言,也有七言

如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这类诗以雍容典雅、对仗工稳见长。内容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正如宋人吴聿《观林诗话》说:“近世应制,争献谀辞,褒日月而谀天地,唯恐不至。”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所说:“初唐应制多谀美之词”,可取者不多。

      但唐宋诗人中的这类诗作不少,杨慎《升庵诗话》卷八:“唐自贞观(唐太宗年号)至景龙(唐中宗年号),诗人之作,尽是应制。”此话虽有些太过,但说明应制诗之多,所以在这里须略作介绍。

    应制诗中五言四韵的,也就是五律

如唐许敬宗《奉和过慈恩寺应制》:

凤阙邻金地,龙旂拂宝台。

云楣将叶并,风牖送花来。

月宫清晚桂,虹梁绚早梅。

梵境留宸瞩,掞发丽天才。

     应制诗中七言四韵(首句入韵亦不计)的,也就是七律。

如唐人苏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舞觞前。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

    苏氏此诗歌颂皇帝春游望春宫(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东),首联点题,写出春光明媚(“可怜”在唐代有可爱义)。颔联写望春宫中所见,“南山”指终南山。《三辅黄图》卷一:“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诗中既用“北斗”拟城之高,也实指从望春宫回望长安皇城。颈联写望春宫中的饮宴歌舞,以“细草”句喻草木承恩,以“飞花”句状歌舞升平。尾联又回到春游的主题(“宸游”即天游,指君王的出游)。

      这种应制诗,杨载《诗法家数》说要写得“富贵尊严,典雅温厚,写意要闲雅、美丽、清细”。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说:“(应制诗)大抵不出于典实富艳尓。”既要歌功颂德,但又不要露出寒乞相,“富贵而不失其正”,因此其分寸是颇费匠心的。有时诗人还要在诗中尽可能表现自己的“颂不忘规”之意,虽说这种规劝是十分含蓄委婉的。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尾联说这次皇上的春游为的是乘着阳和之气而顺行农时之令,并非看重赏景玩物。这是美化中微含规谏。可见,这种规劝是十分乏力的。

     此外,“应制”也偶称“应诏”或“奉敕”。

如许敬宗《奉和咏雨应诏》:

舞商初赴节,湘燕远迎秋。

飘丝交殿网,乱滴起池沤。

激溜分龙阙,斜飞洒凤楼。

崇朝方浃宇,宸盼俯凝旒。

又如杜审言《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县。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说:“诗咏终南而通说蓬莱,此应制体也。”蓬莱为宫名,共三殿,皇帝常居此。诗无非是向皇帝表示祝颂罢了。

      如果是应太子之命作诗,就称为“应令”。

如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

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

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

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

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

     这首诗作带有纯粹写景的性质,看不出多少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其为遵命之作,勉力应付而已。

     应诸王之命作诗则称“应教”。

如宋之问《奉和梁王宴龙泓应教得微字》:

水府沦幽壑,星轺下紫微。

鸟惊司仆驭,花落侍臣衣。

芳树摇春晚,晴云绕座飞。

淮王正留客,不醉莫言归。

二、赋得

      摘取前人成句作为诗题,诗题上则往往加上“赋得”二字。

      如梁元帝萧绎即有《赋得涉江采芙蓉》诗,《涉江采芙蓉》为古诗十九首之一(见于《文选》)。

      唐代科举中的试帖诗,由于题目取自古人成句,通常也冠以“赋得”二字,因此有的著作把“赋得”直释为试帖诗

元稹的《赋得数蓂》:

将课司天历,先观近砌蓂。

一旬开应月,五日数从星。

桂满丛初合,蟾亏影渐零。

辨时长有素,数闰或余青。

坠叶推前事,新芽察未形。

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

     据说尧时有瑞草名蓂荚,每月朔日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至十六日后,日落一荚,至晦而尽,若月小则余一荚,以是占日月之数。此诗即以此为题。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试帖诗的一些特点:诗中所咏必须切题,形式为六韵的排律。此外,其用韵也有限定(如限用某韵)

      这种用于应试的“赋得”体,如诗题是事物,可说表面上与咏物诗差不多,但是诗中缺乏作者自己的形象和情怀,有纯粹就物写物、就事论事的倾向,有时还得加上歌功颂德的内容,或略露求取之思。

如唐人焦郁(一作周存)《赋得白云向空尽》:

白云生远岫,摇曳入晴空。

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

欲销仍带日,将断更因风。

势薄飞难定,天高色易穷。

影收元气表,光灭太虚中。

倘若乘龙去,还施济物功。

这首诗被认为是试帖诗中的名作,就在于它紧扣“白云向空尽”的诗题而刻画无痕。诗的后半篇在描写白云的同时,难免有一点寒乞和求用之嫌,而元稹诗的尾联则难免歌颂恭维的俗套(“尧年”是称颂帝王统治时间长久之词)。这是旧时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至于像白居易十六岁时准备应考的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样,能够写出新意,富有情味,这种“赋得”诗是不多见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体不只用于科举试帖,大凡文人宴集、分题赋诗、即景赋诗之类,均可在诗题上冠以“赋得”二字。这类“赋得”体,就等于说“以……为题赋诗”了。

     如唐太宗李世民有《赋得含峰云》《赋得花庭雾》《赋得残菊》等,其宫妃徐惠有《赋得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为汉李延年《李夫人歌》首句),显然都与科举无关。

     这类“赋得”体中倒确实有些写得很有情感和色彩的诗篇

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散丝”即雨丝。全诗仍按“赋得”体的特点,紧扣“暮雨”和“送”的主题,但却写得情景交融,刻画了一幅薄暮烟雨送别图。全诗在形式上也不同于试帖的六韵“赋得”,完全是一首五律了。

      再如七律诗题上加“赋得”二字的:

清人张廷璐《赋得落日楼台一笛风》:

余霞散漫晚烟浮,长笛风前响欲流。

几点鸦归远村树,一声人倚夕阳楼。

梅花早向江城落,杨柳曾传绝塞愁。

何似神仙骑鹤背,凌空吹彻万山秋。

     颈联巧妙地把笛曲“梅花落”和“折杨柳”融入诗的景色之中。

     这类诗题标有“赋得”的,还见于古体诗,则可知更非试帖了。

如高适的《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人笔下的蝴蝶
施蜇存 唐诗百话6 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诗词笔记: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五百四十四卷
带111
唐诗《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今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