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品欣赏】关东诗阵2019年2月精华作品小辑

灞桥吟

春日同韵三题(新韵)

谁将弯月洗如盆,瓴雨催蓝一鉴春,

破腊梅痕接李色,开元竹韵引桃馨。

青衙徐展宏图稿,闹市频掀小店门。

伊始由头唯二字,千荣万赫起艰辛。

檐梢月色映黄昏,便是开元问雪音。

几片误期枝未冷,半壶歧路盏还温。

迷于灯面同于世,情寄诗中更寄人。

走马阑珊随意转,不觉转过又一春。

深院寒扉一缕春,熏香漫透百家门。

雕栏难掩出墙色,残雪初融渲野馨。

王谢庭高罗燕语,桑榆枝老待蝉音。

渔樵每羡逍遥处,玉碗衔杯酒尚温。

丁香树

元宵夜感题(词韵)

元夕灯花照夜空,长街雪色正朦胧。

经年往事几多味,入眼光阴各不同。

君驾豪车寻妙境,我居茅屋倚山松。

休言小院无常物,尚可兼容四季风。

临清居士

贺张福有诗词续辑研讨会《特刊》出版 

三千撷韵纪辽东,情系神山圣水中。

羞以耆龄夸阅历,敢凭椽笔领吟雄。

开新曲化图强梦,证史心凝考古功。

又是夜阑难入睡,键声敲起日初红。

酒胆诗心

己亥生日感题二首

屡失机缘自咎由,矮檐下面未低头。

人间道路凭心走,书里乾坤带月求。

莫问朔风添凛冽,且搔华发度春秋。

闲吟笑对苍颜老,不误扶藜放远眸。

只将岁月付东荒,莫计曾经炎与凉。

近日身心常觉懒,当年棱角已磨光。

饭能吃饱意尤足,衣可防寒梦便长。

我任泥途逢塞雪,平生逆顺不违章。

书女

次韵养根斋老师己亥山行兼贺春

莺声尚未破轻春,雪意先融濯岁尘。

作别原非寒锁梦,动情何惧老欺身。

一行足迹云中尽,几缕童心岭外新。

我与梅香隔三尺,两相无欲各清真。

次韵养根先生《己亥贺春》并贺七十初度

勘水勘山春复春,心怀绮梦净无尘。

履鞋频踏先朝迹,石斧欣翻旧历身。

十六峰高情不惧,一腔血热史开新。

古稀更待风吹劲,欲立潮头胆气真。

雪域魂

己亥迎春同韵四首

雾色重开小露庭,因怜破腊数繁星。

楼环曲巷摇灯白,树近闲篱照雪青。

往岁乡愁凭酒酿,新春脚步用心听。

披襟只待南风起,好向湖边拾鸟翎。

高檐可羡抖毛翎,为喜寒凉岁已经。

望塞春秋云聚散,题园字句草枯荣。

怜将楚甸留三户,莫使金牛废五丁。

料得年华无限好,小楼何必怨伶俜。

抱守长宵事可听,古来阡陌欲春青。

能无并座倾樽酒,向有归人走灞亭。

更履回心怜雪岫,垂檐动耳觅风铃。

莫嗟天性真难改,烂漫时时度已经。

年交首尾若无形,过往舆歌喜又听。

鱼雁春回多婉转,乡关日久育钟灵。

当窗自许留黄墨,倚座何妨属白丁。

砌扫如逢新落雪,碧螺高举酹空冥。

也不知

次韵格格首版多彩长白山之雪岭白

登顶方知圣域寒,琼花隐映夕阳残。

坐临池雪堪呼酒,醉倚天光懒整冠。

野谷围时风啸傲,闲云起处隼盘桓。

冰清世界如童话,眼底无尘心自宽。

次韵格格首版多彩长白山之苔原绿

白山秀美复何之?春到家乡酒莫辞。

翠鸟盈川争婉转,鲜花满地竞参差。

归来老迈徒留醉,除却疏狂只剩痴。

芳草天涯情未了,那年今日最堪思。

次韵格格首版多彩长白山之野花黄

隔岸闻莺语自娇,一江碧水涨新潮。

皆言往事难回首,此见芳颜已折腰。

压径三分神笃定,绕篱几度梦凄寥。

金晖满盏凝望处,日落关山披锦袍。

金缕曲·迎己亥逢除夕日立春有感

    见说春来早。立年关、岁逢双节,这般奇巧。时序匆匆惊回首,怎觅飞鸿泥爪。算只有、风流格调。往事无须重入梦,入梦时、意恐春寒倒。纵目远,星河小。    近来灯下翻残稿。旧时光、句中留得,心中误了。争忍韶华成陈迹,徒惹情思萦绕。仅剩得、天涯孤老。我见雪花多惬意,料雪花、不解无梅恼。风又起,闲愁扫。

高阳台·新正漫笔

    倩影如船,清辉似水,一弯小月玲珑。醉里遥看,这般恬静空濛。风吹几树闲庭柳,夜阑珊、有梦谁同?伫窗前、执守宵寒,独对灯红。    新正渐半春无迹,任栏杆倚遍,难觅芳踪。羁旅生涯,相思莫逐飞鸿。飘然几片晶莹雪,落眉间、化泪难融。待春回、心若依然,步已龙钟。

沈鹏云

真情可用线头系  大爱能从针眼穿

——刘庆霖《鹧鸪天·忆母亲做布鞋》赏析

    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歌颂母爱的作品不胜枚举。这大概是由于母爱的无私与纯真,让儿女们终生难以忘怀,因此,无论是谁,每当写到母亲的时候,都格外用心和动情。前不久,笔者在长春老年大学胜春诗社编辑出版的第十九集《胜春集》中,看到了刘庆霖同志的一首《鹧鸪天·忆母亲做布鞋》。读后,让我热泪盈眶。因为,我和庆霖同志一样,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在部队时,也曾收到过母亲寄来亲手做的黑面布鞋。读罢这首词,自然在我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共鸣。庆霖同志在词中写到:

“漫把层层旧布粘,裁帮纳底细缝连。真情可用线头系,大爱能从针眼穿。    温脚上,暖心间,助儿越岭又翻山。麻绳今变长长路,犹在母亲双手牵。”

    对母亲的回忆,会有数不清的故事。我想,在庆霖同志的记忆中,母亲做布鞋恐怕是最典型的一件事儿了。这首《鹧鸪天·忆母亲做布鞋》,通篇充满浓浓的真情。他把感受母亲大爱的情景,刻画的淋漓尽致,让人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按照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只有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就才能产生深邃的意境,只有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就才能唤起艺术的美感。庆霖同志的这首词,正是如此。首句的“漫把层层旧布粘,裁帮纳底细缝连。”用了“粘、裁、纳、缝”四个动词,描绘母亲做布鞋的情景。语言高度凝练,形象生动逼真。寥寥数语,即把母亲做布鞋的“打袼褙儿”、“剪鞋样儿”、“纳鞋底儿”、“上鞋帮儿”等四道工序概括得清清楚楚。从“漫把层层旧布粘”的句中,我们看得出作者对东北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过去,做布鞋是东北农村妇女“针线活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活计做得好的妇女,不仅让自家男人有自豪感,而且还会受到左邻右舍的赞许。东北方言称“旧布” 为“铺衬”,“旧布粘”就是把“铺衬”洗净摊平,一块一块地用浆糊粘在木板上,待晾干后使用。东北方言称之为“打袼褙儿。” 接下来的“裁帮纳底细缝连”一句,包括了“剪鞋样儿”、“纳鞋底儿”和“上鞋帮儿”的三道工序,可谓语言简约,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

    因为作者对母亲做布鞋的辛苦太了解了,所以第二句的“真情可用线头系,大爱能从针眼穿。”最为动情。线头虽短,情长无限。针眼虽小,大爱无边。这一短一长,一小一大的对比,使得语言上增强了感染力,情感上增强了震撼力。该句也就自然成为这首《鹧鸪天》的点睛之笔。这里的“线”实际是用“拨拉锤儿”拧成的麻绳,是“纳鞋底儿”之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先要打好“麻捻儿”,然后再把两股绳合成一股绳,方可使用。无论是“打麻捻儿”,还是“合股成绳”,每一次“拨拉锤儿”的转动,都深深地凝聚着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纳鞋底儿”这道工序是最见功夫的事儿,也是最辛苦的事儿。“纳鞋底儿”的高手,往往都针眼排列有序,而且会纳出许多花样。每纳一针,都要先用锥子扎眼,然后从针眼上带线穿过去,手指还要戴着一个“顶针儿”。做一双布鞋所下的功夫,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作者才会从内心里发出“线头上牵着真情 ,针眼儿里穿着大爱”的感叹。

    作者无愧是填词高手,他的笔触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母亲真情大爱的感叹上,下阙首句写到:“温脚上,暖心间,助儿越岭又翻山。”这一句把对母亲大爱的无限感激之情,化作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的实际行动,使这首词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升华,家国情怀得到高度彰显。古有“岳母刺字”的故事家喻户晓,而眼前,我们感受到一位母亲在鞋底上纳出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渗透着“保家卫国”的高风亮节,寄托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期许。作者的“温脚上,暖心间,”是别具匠心,蕴含深意的。因为,作者当兵在北方,执勤巡逻在冰天雪地里,母亲做的布鞋,穿在在脚上,暖在心里。它是抗冰雪战严寒的巨大动力,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动力。

    这首词的题目是“忆母亲做布鞋”。如果说前面的诸多文字都是回忆过去,那么,结句便回到了现实:“麻绳今变长长路,犹在母亲双手牵。”若干年过去了,光阴荏苒,时代变迁,岁月如歌。昔日的青年人,转眼间到了天命之年。作者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从县城转到省城,从省城转到京城。脚下的路越走越远,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回望作者走过的漫漫长路,就像母亲做鞋的麻绳一样,曲曲弯弯,又细又长。它一头系着辛苦,一头系着甘甜,一头通向昨天,一头通向今天。但是,不论路走多远,总感觉母亲时时刻刻都在牵着自己的手。正如有一首歌唱到:“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纵观这首《鹧鸪天》,没有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淳朴素淡的语言,饱含着殷殷深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心灵深处的共鸣。全词逻辑严谨,层层递进;小处着眼,笔触细腻;平中得奇,生动感人。在娴熟的笔墨里,字字句句闪烁着母爱的光芒,渗透着赤子的无限深情。因此,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歌颂母爱的佳作。

塞上白衣子

律句与拗句

    就诗句分类问题,网络诗界时有纷争,各家所论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笔者读前人论句文章,或简或繁,不成脉络。故撰此小文,以求简明全面。本文收律句与拗句共计24式,其中:标准律句4式、次标准律句3式、半律句2式、少拗句1式、拗律句3式(包括:孤救句1式、特拗句1式、小拗句1式)、大拗句2式、三仄尾2式、三平尾2式、孤平句1式、失替句4式(9种)。

    一、框架

    1、以古体诗、近体诗两体为讨论范围,其中间之体,如永明体(如:大江流日夜)、拗体律(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拗体绝(如:新丰美酒斗十千)等其拗句部分按古体论,不作探讨。

    2、以论句为主,如涉相关内容,止于一联,举二三例。

    3、古今论者对各句型称谓交杂,本文尽量列出,以明析脉络。重名者作注。

    4、对某句型及其用法持不同观点,本文以说明形式尽量列出,以求全面。不紧要观点从略。

    5、本文中所涉拗救问题,皆对近体诗而言。

    6、以论五言为主,近体七言则类推。其他三四六八九诗等不论。句式中“中”字表示平仄皆可。

    二、律句

    律句盖分三类,标准律句、次标准律句、半律句。三者用法大致相同。

    (一)标准律句。

也有称入律句、正律句、原律句、谐句、和婉句者。为近体诗之基本句型。凡有四种:

    1、A式:仄仄平平仄。句例:白日依山尽。七言例:停车坐爱枫林晚。

    2、B式:平平仄仄平。句例:人来鸟不惊。七言例:点水蜻蜓款款飞。

    3、C式:平平平仄仄。句例:青山横北郭。七言例:但使龙城飞将在。

    4、D式:仄仄仄平平。句例:一岁一枯荣。七言例:朝辞白帝彩云间。

    说明:

   (1)近体诗用。按对粘关系使用,如发生失对、失粘,会出现折腰体、阳关体、顺风体等情形。

   (2)古体诗尽量避免使用(句型A式仄仄平平仄,五古中较常见)。如一联中一句为标准律句,另一句应不用律句。歌行体不避用律句。

   (二)次标准律句。

也有称为入律句(与标准律句同称)、准律句、变律句者。五言近体诗句其第一字平仄变化句型。有三种。

    5、A式句型仄仄平平仄,其第一字平仄有变,则为变律句:平仄平平仄。句例:天意怜幽草。七言例:中华儿女多奇志。

    6、C式句型平平平仄仄,其第一字平仄有变,则为变律句:仄平平仄仄。句例:夕阳无限好。七言例:莫遣只轮归海窟。

    7、D式句型仄仄仄平平,其第一字平仄有变,则为变律句:平仄仄平平。句例:晴翠接荒城。七言例:烟笼寒水月笼沙。

    说明:

    使用同标准律句。

    (三)半律句。

五言无。七言有二种。即七言平起句,第一字用仄声者。

    8、A式句型仄仄平平仄,如推为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时,如其第一字用仄声,则为半律句:仄平仄仄平平仄。例句:白沙翠竹江村暮。

    9、D式句型仄仄仄平平,如推为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时,如其第一字用仄声,则为半律句:仄平仄仄仄平平。例句:每依北斗望京华。

说明:

    (1)近体诗可用。认为七言第一字地位最不重要,平仄不论。

    (2)近体诗用时,将第三声改平声,声律更佳。句例:再吹羌笛关山月。又例:夜钟残月雁归声。

    (3)古体诗可用。认为该句型前半拗,后半律,有拗成分。

    (4)或言“夹平”而拗。笔者不从。

    三、拗句

也称非律句。在一定范围内(主要是论近体诗有些情况下),也称出律句、失律句、错律句、律病句等。拗句分七类。少拗句、律拗句、三仄尾介于律拗之间,皆不以失律等谓之。大拗句则拗救后亦然。另有三平尾、孤平句、失替句。

    (四)少拗句。

赵执信称为“律中少拗”者,故名。

    10、特指B式句型平平仄仄平,如其第三字用平声,则为少拗句:平平平仄平。例句:深山何处钟。七言例:定远何须生入关。又例:多少楼台烟雨中。

说明:

    (1)古近体皆可用。

    (2)拗救论认为,当与出句之拗相关时,可相救出句。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否定拗救论认为,无意使然,与对句相拗救无关。

    (4)或言因“孤仄”为拗,笔者不从。

   (五)拗律句。

包括孤平自救句、特拗句和小拗句三种形式。

    11、孤救句。

即孤平自救句、孤平拗救句,简称之。

特指B式句型平平仄仄平,其第一三字平仄同时有变,则为孤救句:仄平平仄平。例句:昨来闻更贫。七言例:治病不蕲三折肱。又例:霜鬓向人无再青。

    说明:

   (1)古近体皆可用。

   (2)拗救论认为,当与出句之拗相关时,可相救出句。此为既对句相救又本句自救。例句: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3)否定拗救者认为,无意使然,与对句相拗救无关。

    12、特拗句。也有称准律句(与次标准律句同称)、单拗句。

特指C式句型平平平仄仄(及变律句仄平平仄仄),如其第三四字平仄同时有变,则为特拗句:中平仄平仄。例句:行人碧溪渡。又例:昔闻洞庭水。七言例:任是深山更深处。又例:何处乱山可埋骨。

    说明:

    (1)古近体皆可用。近体律诗多数用于尾联出句,五律首句亦多见。

    (2)属本句自救情形之一。或言第三四字平仄互换,求声律相谐。

    (3)或言第一字须平。句例:遥怜小儿女。笔者不从。

    (4)第一字可仄。句例:故人具鸡黍,又例:折取一枝入城去。

    (5)如第一字用仄声,那么对句第一字须用平声。句例: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塘。笔者认为可使声律更谐,但不必刻求。

    (6)造成平仄失替,近体诗不宜用。笔者不从。

    13、小拗句。

也称半拗句、半谐句。

特指A式句型仄仄平平仄(及变律句平仄平平仄),如其第三字用仄声,则为小拗句:中仄仄平仄。例句:吾爱孟夫子。七言例:野桃含笑竹篱短。又例:劝君更尽一杯酒。

    说明:

    (1)古近体皆可用。

    (2)拗救论认为:小拗可救可不救。如救,则须把对句第三字改为平声,其对句应为中平平仄平(即少拗句或孤救句)。拗救句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不救句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3)“许丁卯句法”认为:七言一联中两句之 第三、五字平仄同变(或说同拗),呈双拗救更佳。例句: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

    (4)否定拗救论认为:对句如何与拗救无关。或言对句无法救。或言对句无须救,越救越拗。

    (六)大拗句。

    14、仄收大拗句。

特指A式句型仄仄平平仄(及变律句平仄平平仄),如其第四字用仄声,或者第三四字同用仄声,则为大拗句:中仄平仄仄、中仄仄仄仄。句例:远送从此别。又例:向晚意不适。七言例:舞阳去叶才百里。又例:一身报国有万死。

    说明:

    (1)近体诗可用,但不宜提倡。古体诗可用。

    (2)拗救论认为:大拗必救。其救法与小拗对句相救同。拗救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3)否定拗救论认为:与小拗观点同。句例:露洒一鹤睡,钟余万象闲。又例:外物尽已外,闲游且自由。

    (4)认为是近体诗出律句。笔者不从。

    15、平收大拗句。

特指型D句式仄仄仄平平(及变律句平仄仄平平),如其第四字用仄声,或者第三字用平声第四字用仄声,则为:中仄仄仄平,中仄平仄平。例句:六即颖水荀。又例:八月湖水。

    说明:

    (1)近体诗罕见,且平韵近体只能用于首句,不提倡。古体诗可用。

    (2)拗救论认为:大拗必救。其救法与小拗对句相救同。句例: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

    (3)否定拗救论认为:与小拗观点同。句例: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4)或看作本句自救的一种特殊句型。

    (5)认为是近体诗出律句。

    (七)三仄尾。

也称三仄脚、三仄足、下三仄。

    16、狭义三仄尾。

指在近体诗所论之三仄尾。

特指C式句型平平平仄仄(及变律句仄平平仄仄),如其第三字用仄声,则成三仄尾:中平仄仄仄。句例:潮平两岸阔,又例:少年负意气。七言例:秋水才深四五尺。又例:江月去人只数尺。

    说明:

    (1)近体诗可用。古体诗多用。或言拗律句之一种。

    (2)近体诗宜避但不忌,或者不算律病。句例: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又例: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3)近体第一字必平说。即如为平平仄仄仄,尚可,如为仄平仄仄仄,谓“落调”,宜避。笔者不从。

    (4)三仄尾或该句型“落调”情形,以对句第三字改用平声,即三平尾相救。句例: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又例: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笔者不从。

    (5)该句型“落调”情形仄平仄仄仄,下句须用平仄仄平平。句例: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笔者认为,此为声律更高追求,不必刻求。

    (6)认为是近体诗律病句。笔者不从。

    (7)或言三仄字以上去入三声皆备为佳,此对声律更高追求,不必刻求。

    17、失替三仄尾。

如果排除狭义三仄尾中平仄仄仄和大拗句中仄仄仄仄两种句型。那么只剩一种情况,即类推七言之:中仄中仄仄仄仄。即本句二四六字皆为仄的失替情形。句例:四座宾客色不动。又例:他日更仆语不浅。

    说明:

    此类三仄尾用于古体诗。

    (八)三平尾。

    也称三平脚、三平足、三平调、下三平。

    18、狭义三平尾。

    特指D式句型仄仄仄平平(及变律句平仄仄平平),如其第三字用平声,则成三平尾:中仄平平平。句例:须汝胡相携,又例:两蝶飞翻翻。七言例:断肠犹系琵琶弦。又例:鸣鸠乳燕青春深。

    说明:

    (1)古体诗多用,为其特色。近体诗不可用。

    (2)近体诗宜避,偶有用者。句例: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笔者认为,此是近体诗之古体特征残留,或为作者求其古味而成,不可从。

    (3)或言近体诗可用作相救三仄尾。句例: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又例: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笔者认为,早盛唐近体诗中时有此类,以后则少见,不宜从。

    19、失替三平尾。

如果排除狭义三平尾中仄平平平,那么只剩一种情况,即失替型三平尾:中平平平平,句尾四连平或五连平。句例:我来逢真人。又例:空中闻天鸡。类推七言则为:中中中平平平平,句例:两峰峥嵘喷流泉。又例:从我荆州来京畿。

    说明:

    此类三平尾用于古体诗。

   (九)孤平句。

   20、孤平句。

特指B式句型平平仄仄平,如其第一字用声,则为孤平句:仄平仄仄平。句例:胜因夙所宗。又例:夜深露气清。七言例:南极老人自有星。

    说明:

   (1)古体诗用。近体诗中罕见,不足为凭,所以不用。

   (2)拗救理论认为:为近体诗之大忌,不可用,但可通过自救后使用(参看孤救句)。

   (3)否定拗救理论认为:孤平不为禁忌,可不论。网上有《孤平不过寻常物,哪有诗家大忌说》一文,列举不少近体诗孤平句。甚至有人创出“孤平不必论,二四六分明”口诀。例句:玉书示道流。又例:月斜灞水流。

    (4)类推七言,平仄仄平仄仄平,仍为孤平。

    (5)或言类推七言,平仄仄平仄仄平,不为孤平。笔者不从。

    (6)或言孤平包括其他类型句只有一个平声之“夹平”情形。如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之类。或者虽有两个平声,但不相邻之“夹平”情形。如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笔者不从。

    (十)失替句。

    也称古句、古体诗句、古风句(上三称,亦可包括三仄尾、三平尾、孤平句)、失错句。失替句即是平仄不相交替之拗句。失替句包括前文所述的失替三仄尾和失替三平尾。失替句只用于古体诗,故只论单句。

    21、A式句型仄仄平平仄,如其第四字用仄声而失替,则与仄收大拗句同。

    ①原句型类推的七古句第二四字失替情形一种:中仄中仄中平仄。句例:何得山有屈原宅。又例:头上锐耳批秋竹。

    ②原句型变形之仄收大拗句,类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种:中仄中仄平仄仄。句例:伊昔太仆张景顺。又例:俄顷风定云墨色。

    说明:

    古体诗用。

    22、B式句型平平仄仄平,如其第四字用平声,则为失替句:中平仄平平。句例:暮投石壕村。又例:飞禽不能逾。

    ①失替句中平仄平平,类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种:中中中平仄平平。句例:流光欺人忽蹉跎。又例:苦竹南枝鹧鸪飞。

    ②原句型类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种:中平中平中仄平。句例: 香风吹人花乱飞。又例:燕支长寒雪作花。

    说明:

    古体诗用。

    23、C式句型平平平仄仄,如其第四字用平声,则为失替句:中平平平仄。句例:谓从丹霄落。又例:何时天狼灭。

    ①失替句中平平平仄,类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种:中中中平平平仄。句例:添酒回灯重开宴。又例:一呼三军皆披靡。

    ②原句型(含三仄尾)类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种:中平中平中仄仄。句例:小儿得诗如得蜜。又例:佳人当窗弄白日。

    ③原句型变形之特拗句,类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种:中平中平仄平仄。句例:少陵无人谪仙死。又例:朝如青丝暮成雪。

    说明:

    古体诗用。

    24、D式句型仄仄仄平平,如其第四字用仄声,则与平收尾大拗句同。

    ①原句型(含三平尾)类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种:中仄中仄中平平。句例:东走无复忆鲈鱼。又例:我辈岂是蓬蒿人。

    ②原句型变形之平收大拗句,类推七古句失替情形一种:中仄中仄中仄平。句例:句例:李白一斗诗百篇。又例:雉子班奏急管弦。

    说明:

    古体诗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格律讲义》第三讲 平仄
闲话写诗三: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与基本句型
早年精心整理的格律诗基础知识,简单而又详细,保证一看就会!
格律体诗平仄韵律初学入门
浅谈诗词写作基础
“一三五不论”——格律诗的美丽谎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