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称为千古风流句?

谢谢邀请!

一、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的全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大致的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自由地飞翔,水岸上桃花盛开,桃花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忘情于山水之间的快乐,不想回家。

二、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732-774年?),字子同,号玄真子。唐朝金华(今浙江省金华)人。他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南浦县尉等职。后厌倦了宦海风波,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后,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奴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一带,扁舟垂纶,渔樵为乐。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大易》十五卷,有《渔歌子》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唐大历九年(774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二人即兴唱和。张志和写下《渔歌子》五首,其中就有这一首。

三、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称为千古风流句?

1.张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词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渔歌子》(又称《渔父词》)源于吴地吴歌中的渔歌。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构思巧妙,意境优美,格调清新,纯朴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词作典范。后世均依张志和这首《渔歌子》的词谱为词谱。后世很多人都写过《渔歌子》词,但无不受到张志和这首《渔歌子》的影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这也是被称为“千古风流句”的重要原因。

2.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有一段精彩评论:“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意思是说,苏轼和黄庭坚,对照张志和的《渔歌子》,先后都写了《浣溪沙》词,结果都不如张志和的词好。我们来看看苏黄写的词:

(1)苏轼《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黄庭坚看了苏轼的词,也写了一首《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苏轼看了黄庭坚的词,开玩笑说:“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也?”众皆传为笑谈。

综上所述,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被称为千古风流句,名副其实。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诗104唐·张志和《渔歌子》
苏轼抄了唐人一句诗放入自己词中,成千古名篇,其他人也跟着抄袭
唐代诗人写的一首词,苏轼多次模仿均不及,短短27个字无人超越
这首词不得了!不仅被称为“千古风流句”,苏轼听了还为他点赞!
张志和《渔歌子》
千古渔父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