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是万物的尺度”:迷人的城市是以人为尺度的城市!

以现在年轻人的眼光来看,体验好的城市太少了,真正有魅力的可谓百里挑一,而那些有吸引力的往往是老城,年轻人喜欢的老城更有味道,更有人气。

这很奇怪,科技在进步,我们现在拥有的科技产品在100年前看来就是魔法;然而,我们新建的城市却并不太吸引人。

城市是我们肉身的载体,每个人都生活其中,城市的设计方式和运营方式会对城市居民的幸福产生重大影响。那,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吸引人的城市呢?

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

我们都是
“巴西利亚”

50年代,人类刚刚从战争的泥潭里挣扎出来,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建设新家园。这其中的一件大事儿是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当年为了规划这一座新兴发展国家的首都,展现其发展的雄心壮志,巴西政府进行了全球招标,中标的也是顶级大师勒·柯布西耶,大师的愿景是要打造一个梦幻般的新现代主义城市。

城市的整体规划以高层建筑、高速交通网络和大面积绿地为基础,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两条主干道将居住区域与工作区域分开,商业区位于主干道交汇处,辅以大面积的公共绿地、人工湖泊等公共区域。


规划预测未来的主流交通方式是私家车,所以交通规划以高速公路网连接各区域,
并未考虑公交系统。

这样规划出来的城市从飞机上看下来很棒,像是一只雄鹰,还有它那飞翔的翅膀,鹰头处恰好是议会院。而且他们规划了各种公园、剧院等,到处都是大草坪,棒极了!↓

Brasilia, Brazil Brasilai Pilot plan-©https://www.smartcitiesdive.com/

不过,在鸟瞰层面上被忽略的是人的尺度

设计师们仿佛忘记了,城市中生活的是人,是小孩,需要玩耍空间的孩子,是老人,步履蹒跚的老人;

传统街区的消失了,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人们到哪儿都得开车,没车相当于没腿,而没有车的普通人不得不冒险穿行机动车道,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城市里的道路、建筑都是超大尺寸的,高大的建筑,宽阔的车道、高架没有生机、无趣、死气沉沉。一到晚上,政府办公区一片黑暗,宛如鬼城。

死寂的高速公路连接着死寂的建筑和死寂的塔楼,城市无聊透顶 --- 这实在不是一座可爱的城市 ↓

巴西利亚从天上看着很漂亮,但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并没有直升机,所以规划展示的雄心壮志,市民是无感的。

“没有人愿意去巴西利亚度假”,哪怕只有一天假期,巴西利亚的官员都要飞到里约热内卢去洗洗眼睛。

这种规划方式的影响至今,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巴西利亚”——

我们早期计划经济时代的采用的苏联模式,随后在市场经济时代所催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与城市形象诉求,让很多城市,尤其是“新城”变成了巴西利亚——那里的车行道路非常宽敞,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上基本见不到什么人,偌大的广场除了在傍晚跳大型广场舞,平常可能不会看到一个人影儿,所有人的活动都被“隐匿”在汽车与高大的建筑物内了。复制黏贴式的百米高层住宅、巨型建筑、超大广场、层层叠叠的高速公司,这些变成了我们城市空间的主体。

城市的航拍很漂亮,但老百姓生活其中却并不美妙,甚至感觉到困惑,迷茫,生活不便,对此地不熟悉的外地人甚至经常会迷路——

城市的建筑、道路都太大了,我们好像不再是人,而是身材巨大的恐龙。

人是万物的尺度



以上现象,在盖尔那儿象叫做“巴西利亚综合征” ↓

提起扬·盖尔(Jan Gehl),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丹麦城市规划及建筑大师,著有我们这个领域每个人几乎读过的《交往与空间》,哥本哈根能转变成现在这个自行车友好城市,纽约能多出几十个怡人的步行空间,都要归功于Jan Gehl。

(纽约时代广场变得步行友好,也有Jan Gehl的一份功劳)

50年代,Gehl在皇家丹麦美术学院学现代主义建筑时,心理学家妻子就提出了一个质疑:妻子认为建筑师对“为人设计建筑物”缺乏兴趣,这个质疑直接将Gehl的工作引导到了一个新的方向。果真,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

“巴西利亚综合征”其本质是不尊重人的尺度造成的。

说回人的尺度。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历史上很长时间,造城都是以人的尺度来建的。

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生活,然后再考虑建筑。

好的街道可以是依据人的脚步来建的,从一个街区到另外一个街区,我们的大部分街道是否可以让家里的老人走起来也很轻松?

可以是依据人的耳朵来建的,从街的一边到另外街道的一边,我们问候一句“早上好,吃了吗?”是否可以被对面的人听得到?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对面街道上行人的笑容?

好的广场是依据眼睛来建的,好的广场可以让你看到对面人的脸,任何方圆超过三十米的广场已经太大,因为人在这个空间里显得太小,从而造成冷漠、排斥。好的广场的感觉就是自己家的一个阳台,是一个喝杯小酒、点杯咖啡、读读新闻的地方。

这些人的尺度,作为规划师设计师,只要走街串巷,就都能感知到。

当时,盖尔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记录人们在何处以及如何在地方行走,站立,坐下和交谈,并确定空间的哪些属性促使了这项活动,他发现,“柔软边缘”,尤其是人们可以坐下来面对人行道的地方,创造了城市中最活跃的区域,进而发展了以人为本的城市主义理论。

1970年代,哥本哈根正在变成一个“汽车城”,gehl逆势而上,提倡创造广泛的关键“无车区”、“步行街”。自1970年代以来,已有18个停车场被转换为公共场所,所有哥本哈根人中有50%骑自行车上下班或上学。

Jacobs在她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道:城市社区设计有多种用途(即住宅和工作场所以及商店,酒吧,公园和市政建筑的组合)和充满活力的活动人行道生活,可以对居民的个人幸福产生积极影响。


她相信,一个能用眼睛看得到彼此的社区,是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幸福的社区。

我们渴望感到被重视、被理解、被连接,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当你在与其他人发生互动,当你你在通过目光接触、通过手势跟别人传递信息时,不知不觉中,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连接。连接感是感受幸福的关键因素。

在有些城市的小巷子里,家家户户的阳台甚至能碰到对面; 

你可以看到你的邻居在吃早饭,你知道他们孩子在周日晚上会做作业,当每个人都让别人 看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人们互相将更加友好,他们也更经常把花放在桌子上。承认吧,我们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生活。 

经营餐厅和咖啡馆的商家也最喜欢人行尺度的空间,他们深知“宽街无市”这个道理,适合步行的街道提供了安全性、舒适性和趣味性,让人能“停留”,有停留才有顾客,而这又促进了街区的活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的是街区的高宽比例(hight-to-width ratio)。 

人类需要看到前方充足的视野,同时保证侧翼是安全的,于是建筑和道路之间的长宽比也是有研究的,什么样的(楼)高(路)宽比 是合适的呢? 

Jeff Speck的研究是,如果是普通的街道,那最完美的是1:1的比例;如果是广场,那就是1:3。但请不要超过1:6,如果超过了,你就不会觉得舒服了,因为我们不再有安全感。

超级街区
superblock

你也许会问——

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这种传统的小尺度的城市会不会容纳不下这么多人?

另外一个问题是,城市对交通的需求越来越高,如果道路不宽敞,车辆拥堵怎么解决?

答案是:我们需要大小街道的平衡 —— 我们需要宽阔的林荫大道、笔直高效的主干道;同时我们也需要人行尺度的小街道,同时点缀着神秘的小巷子。既有超大尺度的车行道,更有有趣的窄马路。

我们来看看巴塞罗那这个例子。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首府,位于地中海沿岸,人均GDP为26531欧元(20万),这是一座孕育了无数著名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城市,很多知名品牌也诞生于此,整个老城都特别能“吸人”,像下图的这片街区,一平方公里有5.3万余人 ↓

可以看到,老城区没有一栋高楼(最高的就是圣家族大教堂了),城市居民生活品质都挺高,而且城市效率很好,也很节能。

作为对比,北京西城区的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为2.33万人;上海虹口区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3.41万人(2017年数据),上海的平均人口密度为为3823人/平方公里。

在交通上,巴塞罗那实施了一个“超级街区”的概念,

操作是这样的:把九个街区组合成一个大的街区,并且截断在这期内的货车交通、公交交通等,私家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10公里/小时(就比自行车快一点儿),另外,所有路旁的停车位都被地下停车位所取代,那么街上的空间就被腾出来了,给到户外活动以空间。


在这九个街区的范围内,人们享受到的是一种慢生活悠闲的街景,人们可以行走闲聊,而不用担心车辆从你身边呼啸而过。

那我们怎么知道这样的一个计划它有没有效果呢?

在巴塞罗那的西北部的一个试验区,早在2008年就已经采用了“超级街区”的方案,人行空间占有空间从45%上升到74%,交通的噪音从66.5分贝降至61分贝,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一氧化碳的排放也减少了42%,以及PM类的污染也减少了18%。

与此同时,街区的生意商业氛围也上来了,因为如果你开车,你就不会想到停下来在路边喝杯咖啡什么的,但如果不开车,那么你走路的时候经过一个小店,说不定就顺带买了一个小玩意儿,那对当地经济不就做了贡献了么。

但当街边行走的人越来越多,商业小店将会越来越繁荣,也会促使更多的人在街上走路,也更容易停留,去逛逛,慢慢地,社区氛围也会越来越好,人们也越有社区归属感,城市生活的品质也越高。↓

在英国杂志《Monocle》一年一度的“品质生活调查”(Quality of Life Survey)中,巴塞罗那常年上“全球宜居城市Top 25”的榜单。

超级街区的概念也被应用在其他城市,比如纽约。

纽约最初拿了低曼哈顿的60个街区来做尝试,红线为行车道(限速20英里/小时),蓝线为特别共享道路,土黄线为步行骑行优先道,其小汽车速度被限制在5英里/小时以内。

当然,问题是有的:

因为超级街区只可能在一些比较富裕、已经有很多商店的街区推进;然而传统规划的分区政策却经常导致住宅与商业、办公的分隔,其实最好的是两者的融合,这样才有真正的活力。

除此之外,在街区的规划中,因为会考虑到路边停车、法定街道的宽度,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为我看不到你的眼睛,也就无法产生“连接”,就算走路也没有氛围。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步行街区的改造与推广都是一件有挑战的事儿。

好在“石头”已经多地够我们摸着过河了,况且我们很多老城区本来都是以“人的尺度”而建成的。在这种“以人尺度”而建的街区里,我们会感觉到安全,感觉到与他人的连接,感觉到社区的温暖。

这才是超级街区的本质。

从长远来看,一座城市最划算的投资就是投资于品质生活,高品质空间是就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当城市真的以人为本时,这里的人们会以热情、智慧与爱回报城市。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规划一所】城市街区,岂止于小——记小街区规制系列研究
专业解析成都太古里之开发节奏、规划设计篇
重点地区规划系列之四 | 道路千万条,“小街区、密路网”第一条
杨保军:关于开放街区的讨论│焦点观察
城市建成区城市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城市观察系列 | 以为上海已经很挤很密?错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