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洋房故事》梦回百年魔都八大老饭店



上一篇: 《洋房故事》被遗忘在虹口角落里的百年巨宅重拾犹太记忆


浦江饭店(原礼查饭店)




1857年礼查看中了苏州河北岸、黄浦江边上的一块荒地,当时只有渔民在那里晒网。礼查以极低的价钱买下,准备建造旅馆。次年,亨利·史密斯又从礼查手中买下了这块地,并着手建造旅馆,1860年,一幢两层楼的西式旅馆便出现在世人面前。它就是礼查饭店(Richards Hotel)。



摄影师:陈斌磊


1906年,因外白渡桥改建钢桥,须让出部分饭店土地,同时,另一家外资旅馆汇中饭店(Palace Hotel)已经开始新建六层楼房,由于它位于南京路外滩的黄金地段,给只有2层楼、又位于苏州河北岸的礼查饭店带来生存压力。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同年礼查饭店也拆除旧楼,重建为一座5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面积为8100平方米(今金山大楼)。



金山大楼

由于仍难以与汇中饭店媲美,于是紧接着又在该楼前面再建造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这座大楼在1910年竣工,占地443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1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拥有繁复的大弧形拱窗以及成排的爱奥尼立柱,上海礼查饭店地图 顶上建有塔楼,拥有维多利亚时期的回廊式中庭



(礼查饭店金山路横向剖面图)


三楼中廊



孔雀厅




浦江饭店保存完好的客房

摄影师:陈斌磊



浦江饭店名人录

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卓别林曾两度入住浦江饭店,1931年作环球旅行到上海时便在浦江饭店下榻。1936年2月5日,他又与新婚夫人安莲·高黛一起,在拍完电影《摩登时代》后乘邮轮作蜜月旅游到上海,再度入住浦江饭店。当年入住404房。



  • 1922年,著名科学家、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曾经住过礼查饭店。当年入住304房。



  •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讲学,下榻在礼查饭店。当年入住310房。



  • 1897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上海之行,驿站设在礼查饭店。当年入住410房。



  • 1933年,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尔摩·马可尼,无线电报通讯创始人,曾经住过礼查饭店8103房间。



1931年,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曾经住过礼查饭店303房间。


浦江饭店大事记

慈禧太后

中国最早的交谊舞会在这里举行 1897年11月5日,为恭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在礼查饭店举行了隆重舞会;



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这里亮起 1882年7月26日,上海首次试燃15盏电灯,礼查饭 店及花园内就点亮了7盏



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 1901年,上海第一本电话名簿礼查饭店电话号码 “200”,这是上海最早使用的现代电话



西方半有声露天电影首次在这里亮相 1908年6月9日,声形兼备,光电并茂的半有声电 影温文尔雅地首次在礼查饭店花园亮相


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这里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内开业。


和平饭店(原华懋饭店)




上海南京东路口的两幢大楼都称为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1929年,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了名为“华懋饭店(CathayHotel)”的酒店,这就是后来的和平饭店。



当时由芝加哥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Palmer& Turner设计,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九国套房

从当年华懋饭店开设之初保留至今的客房。分别为中、英、美、法、德、印度、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九国风格的客房,其中英国套房全部家具都是80年前留下的老古董。


美国套房:721房

套房沿袭好莱坞鼎盛时期的加利福尼亚风格。印有玛丽莲·梦露肖像的老式行李箱反映了当代好莱坞明星在这座豪华的标志性酒店登记入住、就餐与下榻的情景。套房内设有特大床、步入式衣橱和办公桌。起居室内可饱览黄浦江和上海著名外滩的壮观美景,并备以有关上海和建筑特色的咖啡桌书。



英国套房:720房

橡木嵌板墙壁、用石头和砖块砌成的壁炉以及石膏成型天花板,共同彰显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庄严肃穆。



中国套房:719房

中国套房在设计、色彩和装饰细节方面都极尽奢华,深红色天花板上采用帝王龙设计图案,同时还将红漆家具与金色墙壁完美搭配。套房内还设有将起居室和餐厅隔开的弓形门,餐厅可容纳最多8人享受私密晚餐。


意大利套房:621房

意大利套房设有起居室、餐厅、卧室和浴室,完美展现当代意大利设计的特点和顶级意大利装饰的风格。



日本套房:620房

脱掉鞋子踏上留有稻草余香的榻榻米床垫,体验柔和光线给人带来的些许静谧之感。宽敞套房内设有起居室、餐厅、卧室、浴室和家具,充分展现传统日本设计风格。卧室的榻榻米上放有蒲团,而浴室内还可欣赏令人屏息的美景。



法国套房:619房

法国套房彰显新艺术风格并采用了经典人物壁纸、核桃雕刻家具以及豪华设计的面料。



 西班牙套房:521房

活力四射的斗牛士颜色窗帘让套房的西班牙风情显露无疑,内部则设有起居室、餐厅、卧室和浴室。



印度套房:520房

印度套房充分体现出富丽堂皇、色彩亮丽和充满创意的特点。墙壁上配有金银丝石膏艺术作品、天花板上悬挂有奢华吊灯,而地板上则铺有华丽的印度地毯。



德国套房:519房

德国套房揉合德国简约设计元素,大量采用天然材料并注重实用性

装饰艺术风格



锦江饭店(原华懋公寓)




锦江饭店它的北楼旧时叫做华懋公寓,坐落在卢湾区长乐路茂名南路口、长乐路189号。也即在瑞金一路与茂名南路之间。路西头是华懋,东头是新锦江大酒店,相距20~30米。老锦江是新中国上海的第一国宾馆。



较早在锦江这块地皮上炒作的是德籍犹太人安诺德家族。这个家族于咸丰四年、1854年就来到上海。他们买下了北起今锦江饭店北楼,南到淮海路国泰电影院的一大片黄金地块。但祸福轮回,不久生意大亏,只好把金子一样的地块抵押给沙逊洋行。


1928年投资330万元建13层的华懋公寓,也就是现在的锦江饭店北楼。由于这幢大楼的地段好、品位髙,又是地道的英国公寓式风格,吸引了不少的洋人业主,很快销售出去。新沙逊洋行随之又在南边不远建了一座更加宏伟的峻岭公寓楼,今称锦江饭店中楼(又称贵宾楼),多少年来,能够住进这里的都是具有高贵身份和强大经济实力的人。


华懋公寓早先是英国旅客居住,抗战胜利后杜月笙从重庆回到上海,曾长期住在华懋公寓,一直到1949年5月1日迁居香港。华懋公寓如何改成锦江饭店的呢?这要从锦江饭店的创办人董卓君说起。董竹君是一位传奇式的女性,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贫寒家庭,少年时曾在青楼卖唱,嫁给革命党人夏之时,随夫回到了夏的家乡四川,后又脱离夏之时的专制家庭回到上海。由于在四川生活一段年月,对川菜很有心得。1935年3月她在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31号开了一家川菜馆,因为菜味道好,生意兴隆,连国民政府要人和上海法租界三大亨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也常来光顾。



1951年,董卓君将锦江川菜馆迁入华懋公寓,改华懋公寓名“锦江饭店”,董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世事沧桑,1955年潘汉年、扬帆因错误的所谓“内奸”案被捕,后去世;为此,董卓君也遭排挤和迫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潘、扬冤案平反,董卓君于1990年重任锦江的高级顾问,1998年在北京去世。

 

国际饭店(原国际大饭店)




位于南京西路曾以83.8米的高度成为了“远东第一高”。那些岁月里,宋美龄的身影在长廊里穿行,陈香梅的眼眸在烛光中迷离,梅兰芳的韵白在门背后萦绕,卓别林的戏谑在大堂里回响……一切记忆如同美酒,一并封存进了这幢66岁的老建筑中。当国际饭店文史馆将这一切再现于世人眼前时,叫人无不为历史唏嘘。




国际饭店设计师邬达克


1893年,邬达克出生在奥匈帝国兹沃伦州(Zolyom)首府拜斯泰采巴尼亚(Besztecebanya)一个建筑世家,21岁毕业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今为布达佩斯理工大学)建筑系。1914年作为炮兵军官加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2年后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却不幸被俄罗斯军队抓获,送到西伯利亚的战俘集中营。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从战俘营流亡到上海,没有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任何人,为了谋生,只能在一家美国建筑事务所当助手。落魄的邬达克一定才华四射,才在上海这个“英雄不问出处”的舞台上,为自己赢得阵阵喝彩。7年后,32岁的邬达克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他设计的作品精良,一个设计作品成功了,为另下一个作品打开了市场,羸得了客户信任。万国储蓄会在四川中路盖联合大楼请他设计,盖国际饭店又请他设计。教会系统他的项目一个接一个,息焉堂、慕尔堂、真光大楼、新福音堂、中西女中、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小等。大光明大戏院设计成功,邬达克名声又扬起,电影院业主都慕名请他,浙江大戏院、卡尔登大戏院、辣斐大戏院接踵而来。


邬达克的一封信,使公寓楼变身为大饭店


国际大饭店本名“四行大厦”,或曰“白克路大楼”,原拟公寓楼建成后全部用于出租。是邬达克提出了改变功能的建议。1931年4月30日,邬达克致信四行储蓄会,表示尽管自己尚未正式动手设计那一栋楼,却要先行提醒业主,建造大饭店显然要比单纯的公寓楼更加有利于尽早收回巨额投资。



邬达克的眼光决定了“静安寺路派克路转角新屋”在“行将落成”前,终被四行储蓄会的最高决策层郑重定名“国际大饭店”,并指派钱新之、施博群等为筹备委员会委员,聘请邬达克、卢寿联等为顾问。


花园饭店(原法国总会)



花园饭店位于上海茂名南路58号,原法国总会(俱乐部)旧址,毗邻繁华的淮海中路,拥有近3万平方米的花园。



有人赞叹道,它像是一颗法国人遗留在上海的珍珠,外貌精美、装饰华丽,工艺细巧。 这座朝南的二层建筑米白色的外墙,立面对称,流畅的线条在中间入口处呈弧形突出,底层为仿粗石拱门券窗,墙上立有装饰性山墙花;外墙多用券窗,檐下为木制牛腿。二楼的两侧为爱奥龙式柱廊,属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新古典主义式。建筑的前部是面积2.8万平方米总会花园,幽雅静谧。整幢建筑散发出的华贵得犹如宫廷贵族般的气质曾吸引了包括蒙哥马利等历史名人逗留。



法国总会的所在地本来不属于法租界。 1903年,这里曾是德国乡村俱乐部,临近当时的法租界。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通过越界筑路强行扩大租界,将法租界西界划到今华山路,俱乐部所在地从而归属于法租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战败,法租界公董局趁机占用德国在上海的产业,德国乡村俱乐部成为其“私产”,改名“凡尔登花园”。1924年,位于南昌路的法国总会重新组建后迁移至此,并成为当时法租界最主要的社交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在法租界内,无论是霞飞路,或是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贝当路(今衡山路),潘兴路(今吴兴路),种种的痕迹都是在纪念一战中法国的光荣胜利。可见当时的法国人,是把自己对祖国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与认同完全投射到了远在东方的这块土地上。

同样的,他们再次把他们引以为豪的艺术与文化投射在这幢建筑之中。战争是会让人疯狂的,越是艰苦的战争越是能激起人对享受与新生的渴望。经历战争的法国人把这种对生的热情都融入了这幢建筑当中:装饰是当时最时髦的、风格是奢华的,里面生活也应该是惬意与舒适的。



1984年,时代又有了一番新改变,中国已张开了怀抱迎向世界。那年,来华投资的日本野村证券株式会社,一眼看中了法国总会这幢老建筑,希望投资1.28亿美元在此兴建饭店。1985年初,法国总会开始了保护整修的工作。当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墙上的木板轻轻卸下来的时候,这些精致的雕像终于重见了天日。三十年过去了,裸女浮雕的容颜没有一丝改变。

1989年花园饭店竣工,老建筑被改建为大堂、咖啡厅、多功能宴会厅及商务中心。 1990年3月20日:花园饭店(上海)正式开业。


大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因建造在原来的百老汇路(今大名路)上而得名。百老汇大厦由成立于1888年的英商业广地产公司投资,在原英商电车公司的地皮上所建造。大厦由英国建筑设计师弗雷泽设计,新仁记等六家营造厂承建。大厦占地面积5234平方米,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高22层。工程于1930年开始,1934年竣工,建造过程堪称“精耕细作”。建成后的百老汇大厦坐北朝南,整幢建筑轮廓线向四面伸展,中部高两边低,呈阶梯状起伏,使中间部位在视觉上更显突出。



英商电车公司

建筑外观在当时的上海也极具特色,外墙为浅褐色泰山面砖贴面,其古铜色调给人以凝重而大气的印象。百老汇大厦是一幢专供来沪外国人租住的高级公寓,所以不仅外观气势讲究,内部布置和装饰,包括那不断上下升降的老式电梯,也透出一种从容的精致。而且这种从容的精致,今天风韵犹在。走近这里,不仅早先“百老汇路1号”的门牌在大厦东南门门楣上依然可见,其内部顶端沿口均以统一、且线条丰富的几何图形相连而成的装饰,也无不凸显出装饰艺术派与美国现代高层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蕴含。



英商电车公司

因为这些魅力的展现,百老汇大厦也因此成为上海高层建筑趋向现代主义风格的早期代表。由于是为来沪外国人打造的高级公寓,所以大厦开张伊始,聘请外籍人士管理。一时间入住百老汇大厦的有来头的“高端人物”还真不少,其中有英国友邦银行经理、美亚保险公司老板、大美晚报主编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洋行、银行经理和高级职员在这里长期包房。能在这里包房,似乎已是一种身份的显示。而其18楼所设赌场,更成为当时上海的一大销金窟。


1973年9月17日,周恩来、王洪文陪同法国总统彭皮多在上海大厦上眺望上海

然而,百老汇大厦除了“与商业沾边”,还“与政治搭界”。“八一三”日本占领上海期间,利用强硬手段迫使业广地产公司以低价将大厦卖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抗战胜利后,大厦被国民党政府作为敌产没收。后美国军事顾问入住进来,并由美国宪兵把守大门。直至1949年5月,历尽沧桑的百老汇大厦才回到人民的怀抱。1951年5月1日,百老汇大厦更名为上海大厦。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大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瑞金宾馆(原马立斯花园)




马立斯家族的父辈,爱尔兰人约翰·马立斯在1867年乘船到达上海,与人合伙创办了马立斯洋行,从 代理航运业务开始开辟在上海的事业,后来转为经营上海的房地产业务。约翰·马立斯的两个儿子,亨利和高登出生在上海,从小就被送到英国读书,高登·马立斯 (Gordon Morriss)获得建筑学学位,后来亲手设计了马立斯花园。马立斯兄弟返回上海后继承父业主持家族洋行,经营房地产业,今天人民广场的东南部分房地产物 业仍然以“马”字开头。1910年,上海工部局始发汽车执照。上海总商会会长、蒋介石的师父虞洽卿车号是0001,马立斯是0002号,犹太人哈同是 0003号,历经两代人的运筹,富于冒险精神的马立斯家族已是当时的房地产大王。



1号楼

1928年,法国商人邵禄从万国储蓄会获得集资计划创办逸园 跑狗场(Canidrome,即现今上海文化广场所在地),高登·马立斯意识到跑狗场是一个利润可观的项目,提出条件把马立斯花园西侧的开阔土地抵价后入 股,于是马立斯顺理成章从房东变成了逸园跑狗场的大股东。逸园开办后成了“远东第一大赌场”,到1937年,逸园一张圣诞夜双人餐券的价格炒高到100 元,等价于2两黄金。



2号楼

马立斯家族酷爱动物,今天的瑞金宾馆中依稀可寻当年马立斯养马的处所。曾经在马立斯家族做了50年管家的舟山人张登科后 来回忆:“每逢马立斯太太从英国回来,我会亲自带着助手去马立斯菜场(今大沽路菜场)买菜,助手帮我提篮子。一路来回走,助手勾着我的手臂,走路一摇一摆 的,马路两边的行人哄堂大笑。其实,这两个助手是非洲黑猩猩。”马立斯的旧花园里甚至还饲养过从非洲运来的老虎、狮子、熊、黑猩猩,还有纯种沙皮狗、海 龟。只不过旧上海的这幕场景在任何电影里都没有出现过。


3号楼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跑狗场的经营权落到了日本人手里,厄运在即,马立斯家族的 20多人全部给日军关押集中营,整个家族几乎全被惨杀。马立斯家族的祸事或许是先兆在前,抗日战争中,马立斯家族曾经辟出威海路别墅作为十九路军第二驻沪 办事处兼伤兵医院,宋庆龄、何香凝专程到医院向马立斯家族致谢。当时,马立斯家族掌管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又是披露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最多的西文报纸。



4号楼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民政府接管马立斯花园,初先被中统下属的“励志社上海办事处”占 用,后来作为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的住所。两人的订婚典礼也是在马立斯花园举行的(今瑞金洲际酒店玫瑰厅),宋美龄如愿成为“第一夫人”。只是好梦不 长,1949年共产党解放上海,马立斯花园成为解放上海的第一个重要指挥部,传闻当年仓惶之中,蒋介石来不及带走的保险箱至今遗落在1号楼书房的墙壁里。



马立斯花园多舛的命运在战乱之后终结,解放后作为接待首脑的国宾馆,1979年才正式向公众开放,归属于东湖集团。2013年,瑞金宾馆又联手洲际酒店,令其全新开业。




汇中饭店




汇中饭店大楼建于清光绪卅二年(1906),英国香港上海饭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英国马礼逊洋行斯各脱建筑师设计,华商王发记营造厂承建。占地面积1687平方米,建筑面积11697平方米,坐南朝北,6层砖木混合结构,高30米,文艺复兴式风格。



最早的汇中饭店

原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早的饭店之一,它可算是一座历史建筑。上海开埠后,外滩是外商最早投资开发的地区,其建筑大多是一、二层的楼房。1854年中央饭店在南京路外滩建造了一座3层楼英国式楼房,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同年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曾假座这里召开董事会,1865年4月汇丰银行借租这里开设上海分行。1903年中央饭店产权被英商汇中洋行收买后,改组为汇中饭店。



左面的麦加利银行右面的汇中饭店

上海开埠后,来上海经商的外国人、传教士等日益增多,于是旅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当时上海最早最豪华的2家饭店,一家是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一家就是中央饭店。1906年汇中饭店决定将旧楼拆除重建新楼,汇中饭店由玛礼逊洋行的建筑师司高脱设计,王发记营造厂承建,1908年落成。大楼占地面积为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697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6层楼,高30米,外观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



当时上海最好的饭店汇中饭店,塔楼清晰可见还未被烧毁

1909年2月1日万国禁烟大会曾经在这里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称赞这幢建筑典雅。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12月25日上海各界假座这幢豪华饭店聚会,欢迎孙中山先生回国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在会上发表演说。正当饭店经营十分兴旺时,于1914年六层员工宿舍突然起火,屋顶花园以及顶层的建筑装饰全部烧毁,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业主顾不上修复,只是简单修理,顶层改作平屋面。



屋顶花园

1914年太平洋战争后,日军占领饭店,抗战胜利后饭店复业。1947年饭店产权出售给华商大庆公司,仍为饭店。1952年歇业,不久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等单位租用,1965年改建为和平饭店南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献里的百老汇大厦
【上海外滩建筑】北苏州路20号 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图文)
1970年代上海的真彩照片(一)【27P】
三个年代的明信片里的大上海
【申江导报】茂名路·马立斯别墅(02.8.27)
1963年11月毛主席在上海锦江饭店院内休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