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画交织“连体币”,共展一幅《洛神赋》

导语


热门IP(知识产权)改编的现象,其实自古就有。《洛神赋图》就是现存古代绘画中改自文学作品的画作,它是由东晋“画圣”顾恺之根据三国文学家曹植《洛神赋》所绘制而成。画中人物优美动人,栩栩如生,演绎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凄美爱情。


不过,如果我们不明历史典故,又不通古代书画欣赏知识,肯定不懂赋文讲了什么,也不知画卷如何欣赏。所幸,近期热播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徐徐展开《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璀璨画卷,为大众讲述了画中情、画之妙,终使人略通一二。


《洛神赋图》


《洛神赋》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但唯独东晋画家顾恺之再现其中瑰丽意境,将其绘成了一幅长卷,名《洛神赋图》。画面从“一带风松米,高柳临风,日即西倾,车殆马烦”开始,将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真挚爱情,通过洛神的“飘忽若神”、曹植的“惊艳”“偕逝”三个高潮阶段,将作者途径洛水,同神话传说中的洛神恋爱的奇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还在等什么,赶快将手机横过来滑动欣赏吧!



顾恺之以连环的形式逐步展开,精心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逢又相别的情节,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的描绘了赋中的意境。顾恺之被称为“画圣”,他擅用线条塑造形象,是高古游丝描的鼻祖。这幅《洛神赋图》中的画法也对后世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节目中展示的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第二卷,此画采用矿物质或者是染料,所以它不容易变色,保存的相当完好。



说到这儿,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了,这件藏品是第二卷,那么第一卷在哪里?既然是摹本那么一共有多少版本呢?这些摹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国1999年发行的《洛神赋图》纪念银币上的图案设计参考的又是哪一个摹本呢?


想要了解更多内容,且听小金娓娓道来!



1

《洛神赋图》为何有

第一卷和第二卷?


眼尖的人会发现,在网络上最常见的《洛神赋图》摹本照片中,有的摹本在画卷左侧题有“洛神赋图第一卷”和“洛神赋图第二卷”这样的字样,这第一卷和第二卷有何分别?



故事还要从乾隆皇帝说起。康乾时期,清宫书画收藏丰富至极,乾隆皇帝欲效仿北宋年间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书籍名作的《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便下令编撰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以彰显其文治之功。


《石渠宝笈初编》先录入顾恺之《洛神赋图》一卷,后来清宫又收到《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和《李公麟临洛神赋》(白描),编入《石渠宝笈续篇》——至此,清宫在乾隆时期就收入了三个版本的《洛神赋图》。乾隆评定版本差异,将《洛神赋图》御题为“洛神赋第一卷”,将《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御题为“洛神赋第二卷”,再将《李公麟临洛神赋》御题为“洛神赋第三卷”。所以,乾隆收到的《洛神赋图》摹本不只有第一卷和第二卷,还有第三卷,只是第三卷至今下落不明,专家认为,美国弗瑞尔美术馆收藏的白描乙本有可能是根据第三卷临摹的。


2

现存的《洛神赋图》

摹本有多少种?


《国家宝藏》节目中提到,经专家考证,现存的《洛神赋图》共有九种摹本——这个说法应该来源于《<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著者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陈葆真。



陈教授认为,现存摹本“至少有九种”,其中包括:辽宁博物馆藏一本,即乾隆御题“洛神赋第二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甲本、乙本、丙本,共三本,其中甲本即乾隆御题“洛神赋第一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甲本、乙本,共两本;美国弗瑞尔美术馆藏甲本、乙本,共两本,其中乙本为白描画;大英博物馆藏一本。其中辽宁本和北京甲本被认为是临摹本,而其他版本则是再摹本(二次临摹)和转摹本(三次临摹)。


3

《洛神赋图》银币赏析


《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地位,中国人民银行将其收入“古代名画系列”,发行了堪称史上最大气磅礴的全套8枚《洛神赋图》纪念币银币。银币由沈阳造币厂精心铸造。每枚均为长方形,规格为42毫米X27.5毫米,总发行量仅13800套。将8枚银币背面依次展开,即合为一张完整的《洛神赋图》。



在鉴赏时需要注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长卷(亦称“手卷”),是古代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式,按古人习惯,由右向左渐行展读。



而《洛神赋图》银币按现代习惯自左至右编号,恰好与此相反。在我们欣赏时,还应该与古人“保持一致”,即从第8枚开始,次第倒溯欣赏,才能真正领略传世名画的魅力。


顾恺之创作的《洛神赋图》以树木的分割、环境的明显变化区分出画面的故事情节,而每一个故事的核心,都是曹植与洛水女神的顾盼“互动”。



欣赏《洛神赋图》银币要结合赋的内容,经过细致研究甄别,笔者认为,《洛神赋图》银币的图案设计参考的是乾隆御题“洛神赋第一卷”的摹本(北京甲本),而非《国家宝藏》节目中展示的辽宁本。其原因如下:

第一,北京甲本和辽宁本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无赋文,而辽宁本中有赋文,有赋文映衬,更容易使人理解画中内容。

第二,辽宁本中第二幕“定情”中包含“赠物”的场景,北京甲本中则没有。

第三,辽宁本中第一幕“邂逅”中的“惊艳”场景里,曹植身边的侍从后面有一个小侍童,但他在北京甲本中消失了。


除以上特征之外,这两个版本还有许多差异,而这套银币上的图案与北京甲本是一一对应的。而这一摹本也被认为是最接近顾恺之画风的版本。下面就让我们逐一来欣赏银币上的《洛神赋图》。




1

邂逅



《洛神赋图》从第一幕“邂逅”开始,将曹植与洛神相会之事娓娓道来。在这一画面中,我们能看到“休憩”的后半部分和“惊艳”的前半部场景,但开篇的“离京”和“休憩”的前半部分场景早已佚失。画面中间的树和山,是场景间隔的标志。赋文曰:“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曹植在恍惚中,邂逅洛水之神,而身边的侍从却并未发现。观摩原图,我们发现曹植神采奕奕,侍从则目光呆滞。纪念币将画面切到此处,给人以想象余地。




2

嬉戏



在这幅图中,洛神终于现身,曹植与侍者言:“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如此生动的赞美,真使画家无从着手,只能在画面中描绘“惊鸿”、“游龙”、“秋菊”等等。和上图一样,右半部分画面描述了第一幕“邂逅”的“惊艳”后半部分场景。紧接着曹植“忽焉纵体,以遨以嬉”,画面中出现了洛神围绕彩旄和桂旗嬉戏的情形,其右方同样是洛神,她“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此即第二幕“定情”中的“嬉戏”场景。




3

情变


在解读这一画面之前,先要提醒大家,辽宁本中有“定情”的后半部分场景“赠物”,这也是《洛神赋图》的点睛之笔,但很可惜,“赠物”在北京甲本中没有展现。


辽宁版摹本中的“赠物”


赋文里提到,曹植面对洛神的“赠物”,起初还是“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转而他想到古代人神相恋,多以悲剧收场,于是“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而洛神似乎猜到曹植一系列动作变化的原因,“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画家难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但还是留下一些隐喻,以提醒观者,比如:在前面的场景中,曹植都位于右侧位置,而洛神居于左侧,辽宁本中的这一场景则将人物的位置逆向排列,似隐喻剧情之反转。曹植身后的最后一个侍从背向观众,似乎也象征了曹植的“背信”行为。这一场景的在北京甲本的缺失,使曹植和洛神的情变过程无法体现出来。



既然二人的情缘守之于礼,到此为止,第三幕“情变”(《国家宝藏》中作“殊途”)也由此开始。“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一些跟随洛神活动的“众灵”纷纷登场:画面右侧,下面两位女神“戏清流”,上面两位女神“翔神渚”;画面左侧,南湘二妃在左上方,汉滨游女在右下侧。至于采明珠和拾翠羽的两位女神,无论在辽宁本还是在北京甲本中皆无。




4

彷徨



这幅图包含了两个场景,即第三幕“情变”的后半部分场景“彷徨”和第四幕“分离”的前半部分场景“备驾”。画面右半部分,曹植端坐,洛神徘徊,一副进退难料,欲去还留,欲言又止的样子。终于,分别的时刻到了,“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画面左半部分,屏翳、川后、女娲、冯夷依次出现,这是分别前的最后准备。




5

分离



这一画面为第四幕“分离”的后半部分场景“离去”的前半部分,这在赋文中没有体现,但画家仍然描绘出曹植对洛神依依不舍的神情和动作,他被面前一位乘着凤凰的女神所阻挡。在辽宁本中,凤凰女神与曹植之间还有八列长文,而在此前的各个画面中,洛神与曹植之间都没有任何阻隔,暗示人间与神界存在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6

离去



这一画面表现出洛神离去的壮丽景象:“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洛神由侍女相伴,坐在六龙拖行、水灵护卫、装饰华丽的云车中。车驾下云雾缭绕,渐行渐远,洛神回眸遥望后方,心中还留存一丝眷恋。这就是第四幕“分离”的“离去”场景后半部分。




7

泛舟 夜坐



这一幅画包含了第五幕“怅归”的前两个场景——“泛舟”和“夜坐”。赋文曰:“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画家描绘的船可比“轻舟”大多了,但曹植只愿意待在最上层,这说明他心思烦乱,全然忽略了波浪的颠簸。画面一闪,表现了曹植彻夜长坐的情景,由于一时犹豫,永远不能再睹洛神的容颜,这使他悔恨不已。最后曹植指使车夫,准备车架,东归封地。




8

东归



这一片段表现了第五幕“怅归”的最后一个场景“东归”。画面中,曹植坐在装饰华丽的车驾中,回首远望。看不见洛水浪花的涟漪,情缘在滚滚红尘中湮灭。至此,《洛神赋》全文结束,画卷内容也到此为止。但曹植与洛神的故事,在千年以后仍然令人为之神往。


在《国家宝藏》中,一曲《仙才叹》惊艳全场,以现代人的理解,用音乐再次演绎了《洛神赋》。




《洛神赋图》银币的正面图案“汉代画像石战车画”的创作来源是汉代画像石的拓片。汉代画像石是汉代最为精华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整个画面布局疏朗、构图简洁、主题突出、线条流畅,极富韵律感。在设计时无须再做过多的修饰,只要简单直接地反映画面布局和艺术风格就可以了。最后用一个不规则的上部半圆长方形框住,固定画面结构,也把战马的动势锁在画面里,不至于使气势流泻,上方粗楷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下方的细楷体的“山东汉代画像石战马图”相互呼应,尽显潇洒豪迈的汉风。 


这套银币在艺术的在创造过程中,化繁为简,呈现出一种更加纯净的色彩。以强化线条组织和结构穿插,凸显出镂刻而成的浮雕感,为原诗原话深厚的人文内容赋予了更具有金属质感的艺术形式。


4

币话“洛神”


在《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并无“甄宓”之名,只有“甄氏”一词。洛神,又名宓妃,在神话中是伏羲女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水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洛神赋》传言原名是《感甄赋》,后人以讹传讹,将“甄氏”和“宓妃”联系在一起,遂有“甄宓”一词,逐渐广为人知。


那么洛神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在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彩色金银纪念币(第3组)中,我们可以见到其容貌。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彩色金银纪念币(第3组)洛神银币


“洛神”银币是张磊、吴冠英与王以共同创作的图稿,更多仿《洛神赋》之意:水波上的洛神青春少艾,天生丽质,她遥岑远目,一双秋水望着远方,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随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似有所期待。精神气质被描绘的孤高而自赏,遗世而独立。


洛神的穿着被描绘得高雅而华贵,“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盘恒髻,耳中明月珠。洛神形体和神态的描绘更具色彩,眼如点漆,唇如猩红,肤如凝脂,青丝一挽,举止端庄,进退有据,形色大气婉约,无矫揉造作之态。她一身绫罗,下裙缃绮,上襦紫绮,敛双袂盈盈冉冉布趋扶摇云水之上。如此的美颜少妇,真真怨不得、也恼不得有曹子建那一声“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泣笑两难全的感怀一呼。


“洛神”银币的雕刻者是李继锋,虽然只是“洛神”大轮廓的表述,不需要精雕细刻,但运笔仍然极为用心,尤其是洛神脚下的洛水,虽为实写,却又夹杂着仙气。研磨的镜面巧用黑白灰效果,与《洛神赋》文中所写的场景交融,恰如其分,减却了几分匠作之气。是曹植对着西沉的红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的辞赋意境的再现。

5

币话“曹植”


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曹植在其中的表现可以说懦弱、轻浮、不识大体。但是历史上的曹植,并不是电视剧中的可怜虫。“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曹植《白马篇》中的慷慨之言,在他留下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能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重感情的,有理想的诗人。


《军师联盟》中的曹植剧照


他形象出现在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2组)中。画面中的曹植,意气风发,挥手成章。那时的文人,犹存炎汉气节,诗文风骨遒劲,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而曹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文人之一。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金银纪念币(第2组)曹植银币


这枚“曹植”银币的设计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赵樯。他塑造的曹植既是含蓄蕴藉、低徊抒情的倾世诗人,又是铁骨铮铮、意气风发的乱世男儿。端详此币,其正中描绘了一位高冠蓄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衣衫飘动,精神抖擞地左手执帛卷,右手高扬,似乎正在兴头上,仰天吟诗;又似乎在招呼远处的友人高谈阔论。


曹植右手高扬处,赵樯饶有心思地安置上了以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图》,而且还特别选取了洛神踏云而来的梦幻场景。画中华盖、彩云都向右飘动,与向右飘动的人物衣衫、帛书缀带以及舆盖上的三条飘带,构成画面上极强的动感,很好地表达出人物欲乘龙迎风飞舞的旷达意境,将曹植后期对自由的极度渴望用极富意境的表达手法表现出来,生动至极。


不过说到曹植,恐怕很多人最早熟悉他的还是那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6

《洛神赋》背后的谜团


关于此赋的主旨,历来有较大争议。


相传唐人李善为《昭明文选》注解《洛神赋》,注解中提到:曹植的名作《洛神赋》,原名《感甄赋》。甄者,甄宓也。她生于东汉光和六年(183年),本是袁绍的次子袁熙的妻子,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跟随父亲征战的曹丕闯入袁府,获得甄氏,因其姿色非凡,纳之为妻。后来甄宓为曹丕生下曹叡。黄初二年(221年),曹丕称帝。他下令赐死甄宓。甄宓死后,曹丕送给曹植一个甄宓用过的玉枕。曹植睹物思人,走到洛水,以浓浓的相思深情,写下《感甄赋》。后来,魏明帝曹叡把它改名为《洛神赋》。


《军师联盟》中的甄宓剧照


曹植在《洛神赋》中开篇即言:“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黄初三年即公元222年。他在《赠白马王彪》中写道:“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任城王是曹植的同母之兄曹彰,白马王是曹植的异母之弟曹彪。曹彰暴死,令曹植伤感不已。《世说新语·尤悔》中提供了一种说法,即曹彰是被曹丕害死的。有人据此认为,《洛神赋》创作于黄初四年,即曹植暴毙之后,《洛神赋》实际是为纪念兄弟而作。


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洛神赋》是曹植于太和六年(232年),朝见魏明帝时所作的一篇追忆昔日洛水之旅的作品。无论如何,历史的真相往往说不清、道不明,人们更愿意相信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一代文俊曹植创作了《洛神赋》,一代画圣顾恺之创作了《洛神赋图》,这样两个跨时代的大家结合,可谓是文学之美和绘画之美的巅峰之作。


最后,再请大家把手机翻转,来欣赏一下《洛神赋图》的另一摹本。



上期回顾


国宝不能拥有,钱币却可收藏。点击图片回顾阅读《金银币上的国家宝藏系列》第一期:马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神赋图》北宋摹本(旷世墨宝)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洛神赋图》古画赏析
【转】但愿有情成眷属 何妨世间无《洛神》
洛神赋图
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 -赏经鼎《洛神赋》
顾恺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