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往事烟尘 弥久愈坚

本文作者

 

孙门二代中孙存周、裘德元、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崔老玉、曹秃领、张洛瑞等先生的技击功夫,在今天一些人看来都是神话故事,技已近乎于道,远非一般概念中的劲力、速度、体能等能力可以衡量。

孙氏武学是武学中的珠穆朗玛峰,一般人是很难窥见其真容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一些习武人热衷于发力效果研究而不疲,但孙氏拳几乎不谈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在孙氏拳理论中早已不是问题,孙氏拳对各种劲力的形成、功效以及在技击中的作用的认识和应用乃一鹤独出云天,卓绝于斯,我研究数十年,仅能略知其冰山一角。

孙剑云老师说:“打人,千斤之力不嫌多,几十斤力不嫌少,要看怎么打,怎么用。”可谓言简意赅。

能够被一般人理解的,是修为孙氏拳初级阶段时的劲力表现,比如,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上胡凤山对江西某僧,胡凤山一拳将某僧额骨击陷,其劲力令一些人惊骇,此时胡凤山修习孙氏形意拳尚不及两年。

再如,以前介绍过张玉书一拳打在悬挂着的半扇牛背上,结果牛肋骨被击断了数根,其难度要远大于将一头活牛的肋骨击断,此时张玉书随孙振川先生学习孙氏形意拳不过数年而已。

这是孙氏拳培养刚劲的初期成效。

我辈中牟八爷的柔劲了得,某健儿对太极拳的柔劲颇多质疑,因为他与几位太极拳师交手,都是轻松取胜,上海一些以松柔擅长的太极拳家都不敢与他交流。有名师某甲引荐牟八爷与该健儿切磋,约好了时日,在某甲家见面。见面后,正赶上外面下雨,屋子里空间不大,又有家具。某甲提议改日再行切磋。牟八爷说:“不必了,在屋子里就可以,保证不坏了你的家具。”随后,牟八爷对那健儿讲:“我站着不动,浑身上下你随便打。”于是健儿一拳直奔牟八爷面部打来,打空了,紧接着一连四五拳打向牟八爷头部。牟两脚没挪窝,高低上下扭了扭全躲了过去,随之用手指一点对方心口,那健儿一下子蹲在地上。牟八爷在那健儿的后背上拍了拍,该健儿才缓过来。

牟八爷又对那健儿讲:“这回我不还手,还是站着不动,你再试试。”该健儿这次专打牟八爷的躯干,一拳打在前胸,只听一声“上去。”那健儿腾身飞起,头顶天花板后落下。

牟八爷背着手招呼他再来,那健儿又一膝撞在牟八爷小腹上,牟八爷说声:“下去。”该健儿一下跪卧在地上。

该健儿服气了,说:“您真是神拳。我明明打上了,就是打不实,您的身体就像个气球一样”,并要拜师。牟八爷讲:“我是初学乍练,怎么教您,今天的事只是侥幸而已。”

斯时,牟八爷可说已达周身无处不太极的境界了,他是跟随孙存周、孙振岱两先生学的孙氏太极拳。牟八爷有隐士之风,不喜欢抛头露面张扬。是某甲对牟八爷十分钦服,将此事告诉杨世垣先生。

牟八爷虽然柔劲甚好,但他常讲:“刚柔相济,不可专用。”

有人鼓吹打一辈子刚劲,有人鼓吹大松大软,皆偏颇之见。

以我的体认,练拳时松就要松透,松的彻底,否则就是没有做到松,而且松的准确含义是全身松开,不存在大松、小松,半松等。大软更是容易使人造成误解,只要站着,骨架就不能软,走架时劲行于后背,后背的筋脉也软不得。

有人问:上面讲的孙氏拳初级刚劲,是如何练出来?

答:首先要站孙氏单重三体式,要站出象来。什么是象?外面四正八柱,顶天立地,里面丹田气足,周身内外呈现出浑圆一气之意。此三者为象。

第二,就是由象出形,形要真,拳架子要真。

第三,就是要由形出劲,关键就是形顺、意空。

三步做到了,刚劲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悟性好的,按照此步骤去练,持之以恒,数年功夫,出来的刚劲威力惊人,如胡凤山、张玉书等先生都是如此。

求劲最忌讳的是头脑中想着要发力,越想发力,劲越发不透。于是一辈子都在刚劲中徘徊,一辈子吃不透刚劲。讲究劲力的不少门派都是如此止步于这个境界中,而浑然不知。

当年孙禄堂先生出于宣传他的那些师弟们,也是为了鼓励他的那些师弟们,因此对他们都是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但不等于认同他们的练法是完全正确的。有的人虽知其理,但做起来又是一套。须知,真正做到顺,首先心要空,心不空,顺就做不到家。要做到心空,绝非易事,尤其有欲、有求、有想法时,很难做到。

我本人也是如此,道理知道一点,但是练着练着,就有想法了,尤其是劲出来一点之后,一有想法,必然走偏,总想着如何使劲力更具穿透和威慑,结果劲力反而止步,甚至退步。犯了一些前人曾经犯过的错误。

有不少人,不满意自己的发劲,不是从象、形、空、顺中找,而是练些七七八八的桩,以为找到捷径,其实是绕远,不仅偏离正轨,而且久则伤身。不下功夫练还好,功夫下的越大,对自己伤害越大,劲力上貌似提高,但仍走不出迷茫之途,久而久之,容易患病,重则患脑中风、肿瘤,轻则患疝气或不良于行。晚年尚不及不练武术之人。

拳术内修一旦走偏,不会立即呈现,而是慢慢积累,一旦呈现病态,则不可逆。武史中此类例子甚多,无须一一点出姓名。

求劲之正轨,象、形、空、顺,孙禄堂先生制定的形意拳之五行、十二形为最佳范本,但是需要得其规矩。在外形动作上,张烈师兄所知最多,在身形、劲意、心法上,我略知点滴,仅九牛一毛而已。张烈师兄生前,我们经常交流,观点虽不完全一致,但其意甚相得。

习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象、形、空、顺上不可有任何偏差。故孙氏拳要求三年之内不可一日无师,走入正轨后,则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进而发挥想象,推陈出新。但是,若前面的基础没有步入正轨,则后面的努力无异于盲人摸象。

以孙存周先生那样高的天赋,孙禄堂老先生未将孙存周先生带在身边前,并不让他站三体式,更不给他开拳,而是只让他练一些更基本的类似游戏一样的筋骨功夫,如手指顶墙、站砖、攒拳、捏椽子、踢门帘、跑笸箩、打弹弓及童子功等。孙存周先生16岁时才跟在孙禄堂先生身边,三年功夫,拳艺猛进,尤擅技击,魁伦群雄。

拳入旁门左道,劲力习惯一旦形成,几乎很难改正。所以当年在国术馆,对那些带艺投师者,孙禄堂先生只是结合那些学员自身的功夫,给予一些指导。就如同给汽车改造、升级一样,你不能给一辆天津大发换一个法拉利跑车的发动机,大发的其它部件适应不了,如果硬换上了,那是要司机的命。得劲也是如此,偏离了象、形、空、顺,示范给你,你也练不出来,强努则自废。谨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往事如烟
长短、刚柔辨
童旭东先生短篇汇编(三)
关于孙氏武学的问答(摘录)(之三)
孙禄堂武艺的冰山另一角
从孙禄堂“三拳合一”中悟出的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