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经验集18
(二)浮脉非皆主表浮脉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说明脉搏显现部位表浅。李时珍认为“浮脉为阳表病居”,多数医家便一见浮脉即断之为表证。其实,“浮为阳脉”是可信的,这说明正邪相争于浅表较激烈,更多的反映是正气尚盛,所以《伤寒论》中的厥阴病都是见“微浮”脉为欲愈,这就是说“微浮”脉代表正气来复。因此,脉诊见浮脉,要分清见于何部,有力无力等情况。赵氏曾治贵州一干部达某,男,60岁。肺癌手术后,仍咳嗽、咯痰,痰中带有血,舌质淡暗,脉弦细,初诊以培土生金法,佐以活血养阴,方用六君子汤加归芍、百合、百部、重楼、杏仁等味为丸,服药8个月。

  1983年6月复诊,诸症俱好转,惟脉右浮大于左,并无表证存在,亦未见中空之芤象。左浮大于右可作外感医,今右浮大于左,说明病邪仍潜伏在里,但正气尚能抗邪,遂从阴虚内热论,拟养阴清肺法,药用南北沙参、玉竹、天冬、百合、甘草、炒杏仁、重楼、当归、炒桃仁、决明子、赤白第三卷554芍、甘草、竹沥水为丸,调治半年,迄今仍很健康。临床上还可见到,七八岁的患儿出现右大于左的浮大脉,不到一天就会发生吐泻,多数是邪陷入里。因而,不可一见浮脉即认为是表证。

  (三)涩脉也主气滞“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谓之涩脉,多主“血少”、“精伤”,亦主血瘀。但由于脉为血府,血赖气运,气不运则血必滞,所以因气滞不畅而血循缓慢致脉涩者亦不少见。如孕脉多数见滑象,但亦有见虚涩不调者,系因胞阻气滞而影响血循。因情志抑郁,或忧思过虑、或大怒血郁而影响肝之疏泄功能,亦常可见到涩脉。如韩某某,女,54岁,有慢性肾炎病史,但因与其媳妇吵架后生气,见涩脉,细察之却有力,并伴口苦、咽干、轻度浮肿、溲黄、苔黄腻。赵氏以小柴胡汤入调气之枳壳、瓜蒌、薤白、当归等品,竟数剂而涩脉即转细弦,后以补肾清湿热而渐安。

  二、略论肾病治疗中的存精与去粗《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指出了肾脏藏真阴、寓元阳、存精的作用。《素问·水热穴论》又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从另一个角度又揭示了肾有分清浊、司开阖、去粗的作用。故邹澍在《神农本草经疏》的“山药”条下指出:“肾气者,固当留其精而泻其粗也。”肾脏这种正常的双重生理功能,在人体是必不可少的。

  有了这种双重生理功能,肾脏就能开合适度,发挥正常的气化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质言之,所谓“精”,是指肾脏所藏的元阴元阳,属于人体正气的范围。所谓“粗”,是指肾脏所管辖排泄的废物,属于邪气的范围。存精,即保养、扶持正气;去粗,即排泄、祛除邪气。这种存精与去粗的动态平衡,使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若在病因的作用下,这种双重作用无论哪一方的失调,或存精不足而正气亏损,或去粗无能而邪气滞留,都可能产生病变。一旦产生病变,往往虚实夹杂。尤其是肾炎一类的疾病,常常在病程的某一阶段或全过程,出现肾阴亏虚与湿热不解并见的情况。肝肾阴亏是存精不足引起的,湿热不解是去粗无能所导致。

  鉴于肾脏的这一生理病理特点,就必须把握好存精与去粗这一对立而统一的矛盾。前人立肾病名方六味地黄丸,已经注意到这一点,给后人作出了典范。方中地黄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萸酸能养肝益肾,涩精秘气;山药甘淡平和,补脾固肾;茯苓淡渗利湿;泽泻利水通淋;丹皮泻君相之伏热,十分切合肾病特点,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三补三消”的名方。

  赵氏在临床对慢性肾炎有肝肾阴虚与湿热互结并见的一类患者,根据存精去粗的原则,常选用知柏地黄汤与二至丸化裁,酌加败酱草、蒲公英、车前草、白茅根、金钱草等清热利湿之品。

  湿热过盛者,可去地黄。伴有气血瘀滞者,常配以当归、丹参、赤白芍、泽兰、益母草。瘀重者用桃仁、红花等平和祛瘀之品。若阴损及阳,可加仙灵脾、仙茅、枸杞子、肉苁蓉、鹿角霜等补命门火而不燥之品。伴有湿浊上泛者,合以温胆汤。总宜权衡邪正,存精与去粗恰当,做到祛邪不伤正,清利不伤阴,滋阴不助湿,补阳而不燥。

  中医历来强调:“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治疗肾病也同样如此。肾病的病理变化往往虚实夹杂,赵氏在临床中观察,尤其是肾阴虚合并湿热下注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医者细审病机,察其同异,正确运用存精与去粗的具体方法,才能使之归平衡而治愈疾病。

  第三卷555三、漫活治郁与疏肝朱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又云:“郁者,结滞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六气著人,皆可致郁。然细考临床所见,因七情而致郁者居多,七情过极,首害气机。《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所以说,六郁之中,气郁为先,气滞则血瘀,气郁则化火,气滞则湿不化。湿滞则蕴结为痰,气机不利,饮食亦不得运化……。六者相因为病,多有兼夹,初在气分,久延血分,初起多实,久则伤气耗血,传为郁劳,沉疴。

  肝主疏泄,恶抑郁而喜畅达。所谓“疏泄”,即是肝脏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而实现的对机体的精神情志、饮食的运化、水液代谢等诸种生理活动的燮理作用。《素问·奇病论》:“夫肝者,中之将,取决于胆”,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化,都必借肝胆春升之气的鼓舞疏泄,方可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相反,若七情过极,气机郁滞,首先受到损害的是肝胆的疏泄机能,因木郁而致其它各脏气机之郁。据临证所见,肝气郁于本经,则胸胁满而痛,喜太息;肝郁乘脾,则脾运不健,中满少食,呕恶痛泻;肝郁侮肺,则咳逆喘息;肝气冲心,则惊悸怔忡,胸痹心痛;肝病及肾,则封藏、施泄失度,而见淋闭不通,遗精阳痿、月事不调诸证。是故赵氏认为:木郁是五郁之首;气郁乃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

  由于气郁为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肝主疏泄,取决于胆。故治郁必须以疏利肝胆气机为主,即顺其达畅之性,伸其郁、开其结、行其气、化其血,俾春气升而万物化矣。且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最宜苦泄而凉润,大忌燥涩呆补,故赵氏在临床上常选用小柴胡、逍遥散两方,灵活化裁,或气血兼顾,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或调理肝脾,或和降胆胃……从而达到和解内外、交通上下、疏瀹气血之目的。方虽寻常,往往以平淡制胜,此正“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散”之意也。

  小柴胡汤乃和解少阳的主方,素称和方之祖。后世之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柴平汤等和解之剂,皆遵本方之义衍化而成。

  少阳之脉历三焦、布胸胁而属胆络肝,柴胡证虽病属胆与三焦,但由于其经脉的络属关系,以及其主持枢机的生理功能,而使其病理变化得以波及阴阳、表里、上下、内外,且具有发作有时,病情多变的临床特点。观《伤寒论》小柴胡汤证的“或然证”甚多,这不仅说明本方证之复杂多变性,同时也证明本方治疗效用之广泛性。

  赵氏将本方加减活用,取其调肝胆、和胃气、谐营卫、行气血、畅三焦气机、通表里上下之功,治疗“热入血室”、“不饥不食”(胃神经官能症)、“气郁胃反”、顽固性呕吐(神经呕吐、妊娠呕吐)、“癃闭”(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及慢性肾衰)等症,皆获得满意的疗效。

  如曾治石家庄某少女,因在校考试成绩不佳,教师当众批评,羞愧莫及,遂患气郁胃反之症,凡朝食之物,暮皆徐徐吐出,吐尽乃止。当地某中医以柴胡疏肝散投之获效。然停药则复作如故,因来京求治。赵氏据其病史、脉症,改用小柴胡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吴茱梁治愈。据赵氏临证体会,柴胡入少阳而升清,吴茱萸行厥阴以降浊,二者升降相因,激荡溃邪,然服后出现第三卷556一过性不适,必须事先告诉病家。

  逍遥散乃小柴胡汤变化方,功主理肝脾而调气血。本方遵“木郁达之”之旨,疏肝解郁以条达气机,养血和营以柔肝缓急,更伍益脾健运之品,培土以御木侮。气血兼顾,肝脾同治,组配缜密,义理环周,补历代推为解郁诸方之着。 著名老中医李可经验语录

  名老中医经验集-李辅仁

  名老中医经验集-高尔鑫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

  名老中医经验集-李明富(4)

  名老中医经验集-陆德铭

  名老中医经验集-王永炎(10)

  名老中医经验集-罗元恺

  名老中医经验集-周信有

  名老中医经验集-裘沛然

  名老中医经验集-董廷瑶

  名老中医经验集-任继学(4)

  无觅关联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名方逍遥丸
中药治疗抑郁症
中医治疗忧郁症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45)
使用逍遥丸、越鞠丸、更年宁,则百气全消
逍遥散加减治阳痿医案、配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