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笔如带娃:首先是观察和感受,其次才是引导

今天早上的直播日课片段(所写的字见下图)
写颜真卿《裴将军诗》,讲到用笔的道理
跟蒙氏幼教的原理是一样的



书法是像舞蹈那样的一种对话活动,所以,正确的发力方式从来不是书写主体的暴力表达。书写者只有学会对话,学会自我力量的节制,学会等待和时机的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角度和适当的度发出力量,才能逐渐找到笔力的源泉究竟在哪里:它既不在书写主体一边,也不在客体一边,而是在二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之中。所以,笔力并不是一味用力就能写出来的。一个肌肉发达的大汉很可能写出柔弱无力的字,而一个瘦骨嶙峋的文人却可能写出笔力雄健的作品。
虞世南所谓“勿以力求”表明笔力的来源并不在肌肉发达与否,而在于能否让笔展现自身的性能,让笔成为笔。所谓“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本义实在唤起书者与笔的对话。所谓“勿以力求”并不是真的什么力都不用(那样就什么都写不了),而是告诫书者不要急着用力,不要自顾自地单方面用力。毛笔的软要求力的对话,要求书写者能感受力的回顶、道之“反动”(老子“反者道之动”),以及在回顶和反动中盘旋、翱翔、游走。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书写成为一种对话,仿佛力不是完全由书写者单方面发出的,写出来的形态也不是完全事先设计好的。历代书论常以“凤翥龙翔”“回风流雪”之类的譬喻来谈书法,应该不只是书迹形态上的摹状,而是“力之对话”的经验描述。
力总是双向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道的原初经验很可能与力的双向经验有关。《易》所谓“无往不复”,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米芾论书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说的都是这个基本经验在不同层面的表达。所以,为了引发出真正的力量,书写者恰恰需要节制自己的力量。节制不是为了削弱力量,而恰恰是为了引出更大力量的自然发生。更大的力量不在书写主体的意识控制之中,当然也不在对象之物的笔和纸中,而是潜存于我和笔的感应之中、笔和纸的对话之中。所以,笔力既不是用力的自然结果,也不是不用力就可以达到。笔力的源泉在用力与不用力之间,是在学会不用蛮力之后,在力的对话中,真实力量的自然到来。而只有当真实力量到来的时候,真正的快乐才会源源不断地到来。
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出了书法笔力绵绵不绝的深层源泉。什么是“冲”,历代有很多说法,但都不如老子自己的解释:“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如何负阴抱阳不敢臆测,但近取诸身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理解的线索,而且这个线索对于探究笔力之源的秘密也会有助益:人体的背部是督脉和三阳经脉的通道,却用以背负重物和背靠墙壁、椅背等等(这些都是阴性的);胸腹是任脉和三阴经脉所过,却用以面向光明、怀抱温暖。阴以抱阳,阳以负阴,正是太极图的写照。书法笔力的源泉或与此有关:就心手关系而言,要写的心是主动的阳,手则是被心驱使的阴;就手笔关系而言,手是操翰书写的阳,笔是被运使转的阴;就笔纸关系而言,笔是主动施墨的阳,纸是被动受墨的阴。如果力只是出于阳的一面,阴只是受力,那么,力就会浮躁、单薄,以至于枯竭。这是因为力从来都是双向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只有学会对话,回环往复,才能找到绵绵不绝的力量之源。
从主动的一方即阳的一面来看,书法自然是心让手写,手让笔写,笔让纸受墨。但是,这个“让”既是命令,也是让出。“心让手写”既是心叫手写,也是心让出自己,让手来写;“手让笔写”既是手叫笔写,也是手让出自己,让笔来写;“笔让纸受墨”既是笔叫纸受墨,也是笔让出自己,让纸来受墨。“让”是阳性一方的主动,也是它的被动性。阳性一方的主动让出,让出了阴性一方的主动性。阳性一方的主动让出便是阳中之阴;让出来的阴之主动,便是阴中之阳。这便是心属阳而负阴,手属阴而抱阳;手属阳而负阴,笔属阴而抱阳;笔属阳而负阴,纸属阴而抱阳。书写过程中的每一对阴阳环节都符合老子所谓“负阴抱阳”的道理。
“负阴抱阳”可以使书写免于阳性的暴力,即免于手对笔的暴力,笔对纸的暴力,书写者对于所写内容的暴力。只有免于暴力,才能让阳在阴中成为阳,让阴在阳中成为阴;让笔在纸上成为笔,让纸在笔下成为纸;让墨在字中成为墨,让字在墨中成为字。如此,物各付物,成己成物,书写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在感应其他环节的同时成就自己,“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笔力才会绵绵不绝地释放出来,“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否则,主体的暴力表达很快就会枯竭。即使尚未枯竭的时候,写出来的点画也是浮躁单薄的。


常有网友询问我日课视频中所用的毛笔。有兴趣的朋友可扫下图二维码,进入古典书院微店选购。书院微店中的几款“寓诸无竟”鸡距笔都是我在日课中常用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道的书写:王僧虔《笔意赞》义疏
用笔最忌妄发笔力 笔锋未着纸,而手已移动,则浮而轻,盖力在外故也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一
如何提高线条的力度?(
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是怎么练成的?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