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条墙子河 三座发电厂

按:本文来自于天津广播电台刘哲主持的《话说天津卫》节目录音,由编辑刘长虹整理成文,原发表于“三津文化”公众号。

天津卫一条墙子河有无数的城市历史话题,它也是节目总会提到的“三亲”记忆讲述热点。作为天津电力系统老工程师,节目话友孙天祥先生时常为我们讲述电力往事,今天,我们复刻老先生曾讲述的“法国电灯房”这篇文章,让我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一条墙子河与三座发电厂的城市故事。

一条墙子河 三座发电厂

孙天祥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墙子河的话题,听到墙子河的这么多故事,让我也想起一个关于发电厂的历史来。过去墙子河的水是比较清的,而且盐碱度很低,周边的这些个工业用水基本上都是从这里取,所以发电企业它生产也需要水源作为循环冷却用水,所以也不例外,于是在墙子河沿岸就有三家发电厂:一个是日本电厂,一个法国电灯房和一个英国电灯房。我想在这跟老同志们聊一聊关于发电厂的事。

“1 武德殿前身旧址旁的日本变电站

先说日本电厂。日本电厂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它是一个变电站,规模也不大,就在南京路(今天的)武德殿的旁边。但是这个电站建的时间比较早,在清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当时的日租界给天津工业组合,也就是天津工业工会,一种办电的特许权,后来就由东京建物公司在这个地方建了个变电所,变电所主要是通过购买法国电灯房的电力,向日租界里的居民供电,满足租界里边的负荷需求。

图 | 从宫岛桥南端眺望武德殿(近藤久义先生捐赠)

1916年的时候,日租界的居留民团就筹划自己建电厂了,供日租界的使用,地点也就选在变电站这个位置。1927年的时候,这个电厂就建成了,就等于把这个变电站改成了一个发电厂,但是装机很小,就两台950千瓦的小发电机,但是,以当时日租界的用电情况来说,也就基本上够用了。当然了,当时的负荷主要还是照明,没有什么工业。

图 | 宫岛街(今鞍山道)、住吉街(今南京路)交口的日本发电所(近藤久义先生捐赠)

1938年,也就是十年以后,整个的电力技术进步也很快,日租界的负荷结构也有好多变化,这个小电厂它的装机就不够用了,就需要扩容。可是这个地方又很窄,去了他们经理人员的宿舍住的地方以外,场地没有多大,于是那个时候的日租界的当局就决定把发电机组拆掉,拆了以后卖给了满洲铁路了。在原址又重新恢复了变电站,还是像刚起初一样,通过向法商电力公司买电,这样地话转供一下,满足了日租界的供电需求。

所以看得出来日租界的电厂它占地比较小,装机容量也比较小,使用的时间大概也就是11年左右,就报废了。大部分时间还是以用变电站的这种形式实现转供电业务。到今天,南京路变电站还是这个情况。

“2 抗震纪念碑处的原英国电灯房

再说说英国电灯房的事。英租界里边用电的时间大概在1888年就有电了。当时是德国世昌洋行在天津绒毛加工厂——大沽路那个地方注:原大沽路菜市场附近安装了一台直流发电机。到了1903年的时候,英国租界的工部局在万顺路——也就是现在的泰安道,开设了领管区的发电所,但是它是由仁记洋行经营。到了1920年,英国工部局就将发电所收回来了,改为直接经营了,就不再由仁记洋行经营了,并且把它名称改成了英租界的工部局电务处。这个时候就把它迁到了伦敦道盛茂路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成都道河北路口。装机呢是两台2500千瓦的机组,在这个以前,英租界大部分用电也是向法国电灯房买电。

图 | 世昌洋行标牌

1922年,英租界的电务处就开始自己发电了,但是电量还不能完全自给。直到1923年的时候,租界内用电才开始实现自给。1941年的时候,英国电务处增加了两台1000千瓦的机组,总的出力达到7000千瓦,这就比较大了,所以完全能够满足英租界的电力需求。

上图 | 墙子河畔,运营中的英国电灯房在1939年天津大水时期

1942年,英国租界电务处又把管理权交还给天津市政府了。1943年,就由华北电业天津分公司收购过来了,于是在46年电务处就改成第二发电所。49年以后,经过反复地调整,第二发电所的一部分机组就停机了,因为有的是技术落后,有的是太小,发电出力就剩了5000千瓦了。就是这样把拆下来的一部分机组,后来又支援了山西省,有两台机组就支援了山西。

上图 | 英国电灯房

到了1957年,地势发展的空间太小了,可是国家的工业发展用电量又急剧上升,按照电网的规划,就把发电设备全部拆除了,利用原有的厂房改成了黄家花园变电站,实行了转送电。

1976年地震以后,市政府又统一规划,又把变电站迁走了,迁到了长沙路,所以一部分建筑就拆除了,就修建了抗震纪念碑。到了88年,就把剩余的那部分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拆除,就改为了街心公园了。英国变电厂(就是英国电灯房)冷却用水就直接用的是墙子河水。英国电灯房拆了以后,以后就改成变电站了,基本上就用转送的方式解决了周边的用电问题。

图 | 由英国电灯房旧址变身而来的天津抗震纪念碑

“3 镜头记录下的法国电灯房

再说法国电灯房。墙子河在河边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而且比较有规模的发电厂,就是法国电灯房。法国电灯房的历史要追溯到1901年了,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天津开辟了租界,法国人就开始先在紫竹林地区建立一个直流发电厂,规模很小,可是因为经营的不太好,被法国驻天津的领事兼租界的工议局董事长甘斯冬就任命了一个法国工程师,叫克·布吉瑞来管理电灯房。1910年,法国电灯房开始由官办改为商办,法国驻天津的领事经过驻中国大使马洛里的同意,就把租界里边的电力经营权连同整套设备,包括厂房、供电设施、计量仪器、工器具等等,作价85,200两平银让给了谁了呢?让给了管理者——克·布吉瑞。转让契约里面规定要首付5200,剩下的8万两白银可以在30年以内清还。同时契约里头还规定合同有效期是50年。与此同时,要求布吉瑞还要选择一个另外的新址重新建电灯房。所以,布吉瑞签约以后就选择了法租界的26号路211号,就是后来的第二发电厂的地址建新的发电厂。

图 | 法国电灯房文物建筑保护铭牌(王振良 拍摄)

新的法国电灯房最初的装机规模是两台200千瓦的机组,三台三吨的锅炉,500伏的机压出线,在1912年底正式建成投产了。投产以后,布吉瑞又开始进行了电厂管理模式的改组,把电灯房改成了股份有限公司,自己亲自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在这个时候,布吉瑞就把法国电灯房的紫竹林的那块旧的地址交给了法租界的工部局。

图 | 1927年,在天津墙子河河沿路(现南京路)架设的供电线路

1916年的1月份,布吉瑞得到了法国工部局的许可,开始组建法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并且把法租界的电力事业特许权也转给了这个公司。这个时候公司的总的股本就达到了25万银元。1917年,法国电灯房就开始变名称为法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一般还都叫法国电灯公司。这时候的装机容量已经是一台500千瓦,一台6吨的锅炉,显然比以前略有一点增长。

图 | 1930年代法国电灯房样貌,此为经理办公区,在今天的哈尔滨道

1928年的时,法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就增资到了25万银元,装机达到了一台1250千瓦,一台2500千瓦,两台10吨的锅炉,输出电压达到了5000伏,所以生产能力比以前提高了一大块。到30年的时候,布吉瑞的儿子爱·布吉瑞接替了老布吉瑞任法国电灯公司的经理了。1934年又进行了改造,新安装了一台12吨的锅炉。1940年又安装了一台4200千瓦的发电机,于是发电出力就达到9200千瓦,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

1944年,银元的停止流通了,纸币一贬值,天津分公司就把资本改为500万元,可是法国政府又有新的法令,必须本土注册。于是1946年8月份,天津分公司就改由法国本土注册,同时把注册资金改为15,000万法郎。这15,000万法郎设了5万股,每股3000法郎,法国的人是40,540股,中国人是2760股,其他国际的人是6700股,同时正式把企业的名称定为法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49年以后,咱们国家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天津市政府接管了公司,并且实行军事管制,派出军代表监督法商经营管理。1952年,法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小布吉瑞就申请离职回国了,这时候把公司的经理职权正式交给中国人管理了。

在50年代以后了,法国电灯房曾经更改过好几次名字,有叫作第五发电厂,也叫过第二发电厂,也叫过滨江道发电所等等,也和原来的英国电灯房合并过。但是经过几次改造,第二发电厂的最终的装机规模是四机四炉,是两台1250、一台2500、一台4200,这样总的装机容量就达到9200千瓦。到了“文革”当中,这个电厂还基本坚持生产。

上图 | 2003年的“法国电灯房”老建筑(王泰 拍摄)

到了68年的时候,为了支援山西灵丘县的建设,又拆除了三台发电机组和三台锅炉,电厂就剩了一机一炉了,总容量才4200千瓦。三年以后也就是71年,为了缓解天津地区的用电紧张这个状况,又利用了原汽轮机房,安装了两台国产的燃油汽轮机组,实现了当年并网发电。可是经过五年的运行,机组噪音太大,油的消耗也相当严重,到了1977年就停机了,到了86年正式报废了。到这个时候,作为发电企业的第二发电厂,历经八十五年正式退役了,结束了它的使命。

“4“法国电灯房”令人难忘的几件事

法国电灯房是天津比较早的电力企业,当年和日本、和英国的租界地都曾经通过向它购电解决自己界内的用电需求。可是在电灯房存续期间,尤其是49年以后,电厂给附近的居民留下了很多很多难忘的故事。一个是挺有意思的故事,就是科普的消夏晚会。49年以后,发电厂就叫作第二发电厂,它作为一个现代的工业企业,能够经常地接触和了解前沿的科技信息,而它坐落于街区的这个地理优势,又使它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好多居民社会,因此,借助它的工业文明的辐射,给附近的居民带来许多新的生活知识。

每年夏天,发电二厂都利用滨江道煤场的空场地组织消夏晚会。这个晚会由电厂职工演出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在节目之间就穿插着科普的宣传,比如安全用电的知识,比如触电急救的方法,比如发电的常识、用电的常识等等。这些科学知识有的还融入到一些小话剧、小歌舞、小活报剧等等这些节目当中,比较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种活动既拉近了企业和居民之间的距离,也活跃了街坊邻里的晚间生活,还普及了一些生活知识,挺受附近居民的欢迎。

图 | 上世纪50年代原法国电灯房外观,此为生产区,在今滨江道侧。

第二,就是第二发电厂的科普长廊。发电二厂,利用自己临街的便利条件,布置展牌、橱窗,宣传国家的一些建设成就,工业发展水平,科学与技术知识。这个画面挺新颖,文字还挺经看,周围的群众很欢迎,收到挺好的效果。为此,发电二厂经常受到有关方面的表彰。

第三个让人忘不了的故事是墙子河的水冒热气。发电二厂的用水取自教堂桥桥口那个地方,经过循环以后,从下游的元兴池门前就排出来了。出水的水温,因为它在机组里边冷却而升高,所以每到冬天的时候,河面上总是飘着热气,不了解电厂生产的人们,常常以为这是元興池排出来的洗澡水,还挺反感,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它是电厂的循环水排出来的。

上二图 | 位于墙子河畔的教堂桥和元興池澡堂

还有一个大家感觉到很铭记的故事,就是飞天的灰渣。当年的发电厂的锅炉是排式锅炉,工艺比较落后,燃烧得也不充分,所以每天从电厂排出来的烟气里边都带有那种没有烧尽的煤渣。这些煤渣被鼓风机一吹,从烟囱就飘向空中了,然后又飘落在附近人家的阳台和庭院里头。人们早上起来一开门,经常在阳台和院里头看见一层层的灰土,就造成了污染。附近居民们晾晒的衣服、被子经常是落一层灰,所以附近的居民也常常有些怨言。

还有就是一种不绝的噪音,最让人难以忘却的就是发电二厂的噪音,给附近的居民带来极大的烦恼。这个噪音有两种,一种是当锅炉气压过高的时候,安全阀启动,锅炉排气,瞬间就产生一种高频刺耳的气动噪音,给附近居民造成惊恐和不安。还有一种是由轮机投产以后,轮机高速旋转产生的高频机械噪音,这种噪音整日不断,只要发电机运行,噪音就不停,除非节假日停机的时候,附近居民才能够安静安静,所以这种噪音已经成为附近居民无法忍受的一种环境公害,最后不得不将这个机组退出运行了。

上图 | 2008年的“法国电灯房”老建筑(张翔拍摄)

在“7047工程”以后,墙子河也废了,发电用水就改用自来水循环了,这一下增加了巨大的发电成本,企业也不堪重负,最后不得不停产了。

图 | 利用墙子河河道修筑战备通道,史称“7047工程”的施工现场,也成为天津地铁的前身。

第二发电厂停产以后,原址先是改成了电力试验研究所,后来又整合为电力科学研究院。因为城市规划和地产开发的需要,它的坐落的位置很好,处于市中心的繁华区,所以电力科学研究院就整体地迁入了科技园区了。留下的土地在征得原来法国主人同意的情况下,就被一个开发集团收购了,整理了,用于了商业开发了。

图| 天津电力研究所,原法国电灯房

“5 难忘法国电灯房小冰厂

连日来,许多人在谈论墙子河的时候,都提到儿时在滨江道南京路口的电灯房小冰厂玩耍的往事。于是,引起了我想说一说这个小冰厂的故事。

这座小冰厂是天津发电二厂(原法国电灯房)的分厂,经过若干年的经营,经济效益很好,企业的积累和职工的生活都有很大提高。部分职工家庭开始使用冷藏箱贮存食品,同时许多生活在租界里的外国人、白领或高级管理人员也已经开始使用冰箱。只是旧时以电制冷的技术还没有普及,家庭冷藏都使用天然冰放到冰柜里的下部,利用天然冰融化过程吸收空间的热量,达到冰箱降温的目的。但是,天然冰的一大缺点是不洁净。因为天然冰来自于冬季郊野的池塘、水坑,又没有做净化处理,冰里所含的杂质和有害微生物众多很不卫生,容易引起疾病。

上图 | 窖冰曾是包括天津在内的北方城市冬天的一道风景

人造冰的水源,是可直接饮用的深井水或自来水。用这些水制成的冰块相对洁净,很受这些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欢迎。于是在四十年代后期,电灯房的法国经营者(小布吉瑞)就有了把电厂职工的内需和社会生活的外需相结合,利用电厂已有的深水井,再使用多年形成的红利积累,开发制冰产业的设想。这个想法既能消化企业积累,又能发挥自有深水井的作用,还能满足社会需求,一举三得。最终经董事会同意,决定利用电厂的有利条件,引进比较先进的瑞士制冷设备,正式开办了制冰厂。

冰厂占地并不大,制冰车间仅400多平米,销售业务在庭院大约200平米。每天生产能力可以达到八、九十吨。实行晚间生产,白天销售,日产日销模式。夏季的高温时节,人造冰半天就能售罄。冰块的规格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块,大约50*100*30CM。一种是小块,大约30*100*25CM。

人造冰面向社会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科研单位、医院、厂矿企业(化工厂、造纸厂、纺织厂等)和冷食业(例如,康乐食品店)。主要用途大部分都用于防暑降温,少量的用于各种科学试验、物质冷藏和食用。

由于发电厂的制冰成本比较低,人造冰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过去人们以为制冰成本低,是因为发电厂利用了余热、弃水等综合利用的结果。其实,发电厂制冰的低成本,主要是因为实行内部经济核算。比如,制冰用电是发电厂的厂用电,在发电成本里摊销,没有商用电的附加成本;再如,水源用的自有深井水,几乎不发生水费;加上制冰的人工成本,也消化到主业的成本之中。所以电厂的人造冰销售价格很低,市场供不应求。据说,当年电厂人造冰的出厂价格比人工的运输费还便宜,以致有专门承担运冰业务的人,都能从中赚到很高的收入,养活家人。

发电二厂(原法国电灯房)停产后,制冰分厂也就一并歇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后期,主管部门便将从瑞士进口的整套制冰设备,无偿地送给南郊区(今津南区)的某公社,改由乡镇继续组织生产。

至此,墙子河边的制冰厂结束了几十年的历史,周边孩子们的童年乐趣也成了儿时的记忆。

到这个时候,随着墙子河的消失,依墙子河而建的三座发电厂也全部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一段墙子河与发电厂的故事也就正式结束了。

上二图 | 这是镜头记录下的2009年10月建筑被拆除前后(戴晓泉 拍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以前有座特别惹眼的电灯房 名字特别洋气
中国火电血泪史1:与美国同期起步,遭日本重创,差点一蹶不振
那些年,上海电力拥有多个第一
说说天津卫——第一被拆除城墙的城市
扬州发电厂旧影
华商电灯与石景山电厂 很多人都不曾了解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