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恩格斯《反杜林论》三个组成部分的系统论述及学习笔记

杜林是个人名,那杜林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呢。

在资产阶级看来,杜林是个好人,有学问,替自己说话。在无产阶级看来,杜林是个坏家伙,他拿错误的理论愚弄大众,还反对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批判他。

杜林名叫欧根.杜林,主要著作有《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及社会主义经济学教程》和《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

欧根·杜林(1833-1921)是德国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出身于普鲁士官僚家庭,曾经开业当律师。1863年至1877年任柏林大学私人讲师,打着"革新科学"的幌子,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攻击,并在德国党内纠集自己的追随者,进行分裂活动,妄图另外组建新党。1877年因与官方教授发生冲突,被解除柏林大学私人讲师职务。1889年创办《人格主义者和解放者》刊物,继续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反犹太主义。十月革命后攻击共产主义和苏维埃国家。(360百科

恩格斯给我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林先生呢。可以说是一个狂妄的、自恋的家伙,他把前人都骂了一个遍,他说莱布尼茨缺乏任何良好信念,他说傅立叶是白痴,他称费希特和谢林说的是蠢话,他说达尔文理解力粗陋褊狭辨别力迟钝,他说欧文虚荣,他说拉萨尔卑劣,他说马克思是舞文弄墨的笨蛋和蠢货,等等,他称自己讲究措辞的谨慎又真正谦虚,他所说的才是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呵呵,好厉害的一个人,只吹嘘自己,却看扁别人,原来他也是批判大师。

后面,就是恩格斯开始批判杜林了。恩格斯也是骂人的好手,将一个杜林批判的体无完肤,骂的狗血喷头,批的淋漓尽致,将他的理论戳的千疮百孔,真是过瘾!

恩格斯怎么批判的呢,基本是采用“引用杜林的话——评论——自己的理论观点”这样一个模式进行的。这也是马克思的风格,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是这个模式。

恩格斯分三块论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以这本书又称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他把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内容体系都谈到了。内容丰富,论述恢宏,系统庞大,既批判了杜林,又树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块,简单地理解,短时间掌握精要,就是以下这些话。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两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考察一个社会就看它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剩余价值规律。抓住了剩余价值理论也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从而得出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共产主义最终胜利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部分,重点是抓住阶级分析法,人类社会将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社会。不单单是一个资本主义灭亡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实现一个质的飞跃,原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而共产主义将是没有阶级的社会。阶级社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是两个:私有制到公有制,阶级对立到无阶级社会以及消除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

马克思主义三大块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哲学部分好比大厦的地基,经济学部分好比大厦的材料,是钢筋混凝土,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好比大厦,是最终的革命目的。如果哲学动摇,地基不牢,就会地动山摇。社会上的什么量子理论、量子纠缠,什么水知道答案,什么意识能量,什么历史虚无主义,什么心学,种种,都是试图把人往唯心主义上诱导,应该警惕,必须站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意识的影响作用是很大,无论怎么大都不会大到决定物质的地步。哲学上,要警惕唯心主义的诱导;经济上,要警惕自由主义的诱导;科学社会主义上要警惕民主社会主义的诱导。只要打牢地基,把牢材料质量关,才能建好社会主义大厦。

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实质是产品占有方式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是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描述: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替它们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恩格斯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且指出,无产阶级要深入考察和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反杜林论》的主体内容就是三编,一是哲学,二是政治经济学,三是社会主义。学习重点应该是第三编,因为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部分在中学大学里的教材中已经梳理的很完整了,都学过了。当然社会主义的内容也在教材里有,但是通过对《反杜林论》的学习可以加深理解。这一编又分五个章节。一是历史,讲到了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是生产不发达。二是理论,讲唯物史观,资本主义产生到被社会主义取代,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三是生产,讲现代大工业。批判了杜林的经济公社和分工问题。四是分配,批判了杜林的分配理论。五是国家,家庭,教育。批判了杜林关于国家、教育、家庭等方面的论述。

恩格斯对杜林的全部判断总结为一句话:无责任能力来自自大狂。

通过学习《反杜林论》,有这样一个思考,就是对未来社会不能做过于细致的阐述,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想象,是要挨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对未来社会做过多的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实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这个规律,但是也仅仅从理论上进行了推导,他们看到的仍然是历史大趋势。如果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是什么样子的,估计他俩也回答不上来。因为我们不能靠想象来阐述未来社会,也不能靠人为的设计,最多也就是指出了几条根本的原则。正因为如此,这才给后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留下了空间,为探索共产主义留下了处女地,让后人去开垦。他们看到了彼岸,但是却没有打造桥梁或者修造道路,至于是坐船还是坐飞机,那就要靠后人自己去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坐过飞机,没有使用过手机,也没用过互联网,马克思的资料来源大都是来自大英图书馆,都是纸质的出版物。马克思恩格斯自然也会受到时代的局限,他们的聪明就在于没有像杜林那样对国家啊、教育啊、家庭啊做出那么自信的想象,想象多美好,在现实面前,也难免很可笑。

马克思恩格斯绝对想象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同样,我们也无法想象几百年、几千年以后人的生活(也不要去想象,否则会闹笑话,当然作为不负责任的预测还是可以搞笑一下的)。他们沿着历史的大趋势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沿着历史的大趋势,做实践上的探索和新的理论研究。绝不能执着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只言片语,当做金科玉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强大的武器,是方向,是旗帜,绝不是教条,不是圣旨,更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图纸。

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不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和曲折,不可能不知道共产主义道路上的艰难和反复,因此对于巴黎公社的失败,他们并没有气馁和失望,反而是看到了希望。对于苏联的失败,对于当前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我们更不能气馁和失望,反而要看到更大的希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定走出新的一段里程,结出新的成果,妥妥地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代手里。守正创新、继往开来、集成大成。

有人提出股份制具有公有制性质,请看恩格斯怎么论述的。“无论向股份公司的转变,还是向国家财产的转变,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句话有多厉害,这句话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我们要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空想或者虚幻出发,也不是从教条出发。这句话的哲学基础又是辩证的思维方式,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整体,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静止和不变中,都是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现实变了,理论就要创新,目标就要改变,策略也要调整,任务就会有新的使命。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关系相适应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已经是比较充分发展了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已很明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尖锐,特别是,无产阶级已经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得以“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得以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所以,我们要重视现实基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随机应变。重视现实就要研究现实,就要开展调查研究。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三大块,杜林的三大块错在哪里了呢?哲学上,他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经济学上,他没有认识到生产和分配的真实关系。社会主义上,他主张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讲矛头一一对准杜林的死穴,猛拳重击。

哲学上

分三个部分批判:一是世界模式论。二是自然哲学。三是关于人的学说。

在世界模式论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折中主义观点和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唯心主义。

在自然哲学方面,批判了杜林形而上学的时空观,批判了他宇宙不变的理论,批判了他的关乎生命本质和特征的观点,在天体演化、物理、化学等有关问题上的形而上学的认识。

在人的学说方面,主要是道德和法的问题,揭露了杜林的唯心主义道德观和法律观。批判了他的真理观、平等观,批判他割裂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中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主义认识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真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唯物主义反映论: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思维和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独立性,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来自客观世界,才能应用于客观世界。

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说明物质可以被感知感觉,所以思维能够认识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无限性无所谓开端和终点,在无限中的任何一点,对过去来说它就是终点,对未来来说它又是开端。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时间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割。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因此,物质运动是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向另一种运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一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运动只能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当它主动从一种物体转向另一物体时,它就被当作被转移的、被动的运动的原因,这种运动叫作力,被转移的运动叫作力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和杜林一样,虽然谈到了物质和运动,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物质和运动之间的真实联系,把相对静止看作绝对的静止,从而割裂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绝对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万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只会陷入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离开物质的运动只会导致唯心主义。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蛋白体的同化和异化作用是生命最基本的现象。蛋白体的表现方式就在于,每一瞬间她既是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们进行认识活动就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活动,取得实践的胜利。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超阶级和超历史的道德观是不存在的。善恶观念是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人们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即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产生自己的道德观念。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平等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平等观的具体内容也是不同的。不存在永恒的平等观,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由于适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是有史以来最进步的。比如,资产阶级平等观是消除阶级特权,无产阶级平等观是消灭阶级本身。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自由是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取得支配我们自己和外界事物的主动权,因此必然不仅不排斥人的自由,而且是人实现自由的前提条件和客观依据。人们只有先认识了客观世界的必然性,认识世界,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按客观规律办事,能动地改造世界,实现行动上的自由。而且,必然是历史的产物,文化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自由的接近。恩格斯指出“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在这种制度下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

三大规律:矛盾规律。物体始终在时空中运动,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在某一个瞬间,它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比如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因此,每一个瞬间,它既是自身又是他物,这正是矛盾自行产生又自行解决的过程,当矛盾停止时,意味着生命体的死亡。矛盾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事物都有量变积累过程。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的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普遍性,广泛起作用,应用于自然界,应用于数学,应用于人类社会和哲学等。事物发展辩证过程是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出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经济学上

一、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上的片面观点。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狭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科学论证生产、交换、分配三者的辩证关系。

二、关于暴力与经济关系问题。批判了杜林暴力决定经济的错误观点。政治暴力只是为经济服务的。奴隶制的产生并不是应为暴力,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恩格斯用军队对经济的依赖来反驳杜林“把暴力作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

三、关于恩格斯论述的形成阶级和统治关系的两条道路:

首先,为了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而产生的,不是由暴力导致的。社会的主人由公仆演变而来。其次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原来大量战俘被杀掉或者吃掉,现在有了剩余,就让战俘活下来从事劳动,说明暴力是被迫为经济服务的。

四、关于暴力的作用问题。杜林全盘否定暴力,认为暴力是绝对的坏事。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除了消极作用外,具有革命作用。

五、关于财富的理解。批判杜林把财富从经济领域拖到道德领域。抹杀了阶级社会的事实,是替资产阶级辩护的庸俗经济学。财富不会支配人,只有人通过物的支配来占有人。

六、关于价值问题。科学阐释了劳动价值论。

七、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的,第二劳动者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知有,只能出卖劳动力谋生。科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八、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杜林对经济学家们一无所知,胡乱否定别人。

科学社会主义上

一、资产阶级的宗教倾向。资产阶级一开始是反对教会的,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帮凶。后来发现资本主义的科技发展受制于宗教,于是要披上宗教的外衣来反对封建主义。然后进行宗教改革,利用教会为自己服务,借助教会战胜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发现宗教可以操控人的灵魂,并且要利用宗教来对抗唯物主义,因此资产阶级继续披上宗教的外衣,利用宗教为自己的剥削服务。

二、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特征,生产力高度发达,物产极大丰富,人们极大觉悟,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等。

(至今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研究仍然没能超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认识范畴。应该思考的是,生产力发达到什么程度才算高度发达,产品丰富到什么程度才算极大丰富,人们怎样的觉悟才算极大觉悟,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又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机制,总不能光靠人们的觉悟吧。现实决定了思维的局限,真的无法想象百年、千年甚至万年后社会是怎样的,估计要等到再发展发展,后人会有所创新吧。)

三关于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高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尤其对欧文浓墨重彩,厚爱有加。批判了杜林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攻击。

四、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五、阐明了未来社会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公有制,计划生产,国家阶级消亡,人的全面发展,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六、关于分工问题。马克思分析了未来分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一是城乡对立,旧式分工对人是一种奴役。大工业让工人成了大机器的附庸,资本家被利润奴役,人人都被片面性和局限性所奴役。必然要求改变这种旧式分工。生产资料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生产资料。二是可能性。消灭旧式分工,消灭城乡对立,社会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有计划生产。人人参加劳动,人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发挥自己的才能。劳动不是被迫的,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一种快乐。新式生产是有条件的,一是劳动时间减少。二是人是自由的,劳动变换、职能变动和全面流动。三是城乡对立消灭。四是生产和原料突破地方的局限。大工业在全国较平均的分布。(感觉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些条件,只是还不够充分)

参考资料:《<反杜林论>解读》,王洋洋编著。

“恩格斯通过对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错误观点的批判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也揭示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贯穿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杜林对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宣称变革的背景

黑格尔在哲学领域已完成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到辩证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将自然界、历史与精神的世界描述成一个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与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但由于黑格尔自身与所处时代有限的知识的限制与唯心主义的主张使得人们还不能科学认识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与内在规律。自然科学/自然观在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的同时由于实证材料的积累已率先完成了唯心到唯物的转变,而人文社会科学/历史观上是马克思首先发现推动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经济基础,提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由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所构成的以往的社会主义只是批判了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后果,而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论的发现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在一定时期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灭亡的必然性,针对事物的进程本身而非后果进行了批判,让社会主义完成了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哲学篇

尽管《反杜林论》被认为是从对杜林的消极批判转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正面阐述,文章的组织形式也是表达为主、批驳为辅,但是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也非面面俱到,想要进一步了解需要参考其他有关哲学方面的著作。这里只简单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及恩格斯在对杜林哲学的批判中论述的较为经典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由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组成。辩证唯物论是以辩证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它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为主线,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与意识观。其中本书对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不断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论述较为精彩。唯物辩证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回答了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可以概括为“两大观点:联系与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基本范畴: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论以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说明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唯物史观聚焦社会与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社会发展的背后动力是人们集体性的组织生活的方式的变化。所有组织社会的基本成分,如社会阶层、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都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外化体现。
杜林建构的哲学体系包括适用于一切存在形式的原则的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以及关于人的学说。在世界模式论中,恩格斯主要对杜林颠倒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唯心观点、先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杜林从头脑中构造概念,宣称意识内各要素的统一性说明了物质的统一性,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成。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概念来源于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中人脑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历史条件与人的肉体与精神条件的限制使得人对世界的认识体系不断完善发展。自然哲学中,杜林认为,时间有起点,空间有界限。存在最初是物质与机械力统一的静止状态,因而只得在绝对的静止与运动之间引入上帝这一中介以求逻辑自洽。恩格斯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与空间,这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的基础。关于人的学说方面存在几大认识领域:一是所有研究生物界的科学,如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等;二是研究有机界的科学;三是按历史顺序和现今结果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法的形式以及由哲学、宗教、艺术等组成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以上几大认识领域中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这是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个体是不可能达至终极与永恒的真理。恩格斯以平等和道德的观念在历史上的发展说明了真理的具体性、相对性。这里也说明了马哲的辩证法思想,对于三大规律中矛盾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着墨不多,但重点阐述质变与量变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动物界和植物界、地质学、数学、历史和哲学等领域存在的辩证情况为例说明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篇中对杜林的政治经济学的暴力论的批判中有较多体现。
总体来说,恩格斯认为杜林的哲学体系是黑格尔所说的“德国所谓启蒙学说的最稀薄的清汤”,它的稀薄和一眼就能看出的浅薄只是由于拌入了神谕式的只言片语,才变得稠厚和浑浊起来。

政治经济学篇
对杜林用政治状态解释经济状况的暴力论的批判
政治经济学是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形式以及由其所决定的相应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规律的科学。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一方面,产品的分配形式因一定社会的生产与交换形式的改变而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在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中产品平等地进行分配。财产的私有制产生了不平等的分配方式。分配差别产生了阶级差别,社会的构成群体由无差别的公社成员随历史前进转化为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徭役农民、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等各种对立的成分。为了维护共同利益与抵御外敌而形成的公社也转变成了拥有统治与被统治阶级的国家。国家享有的暴力成为维持统治阶级促使被统治阶级生产满足其生存条件之外的产品以满足统治阶级的生活和统治条件等需求的工具。另一方面,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不仅受到旧的形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设施的阻碍,也受到旧的分配方式的阻碍。新的生产方式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才能取得与之相应的分配形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批判封建的生产和交换的形式,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与交换的方式。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换形式日益成为生产本身发展的桎梏,它所造成的分配方式也产生日益无法忍受的阶级状况,受压迫的无产阶级就要求消灭享有生产工具与资料垄断权的资产阶级及其统治机器,重新建立与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公有制分配方式。
杜林的政治经济学受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哲学的影响,产生了与其哲学一样的问题。杜林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是与时代相符的自然规律与永恒真理,但实际只是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暂时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杜林这里,不是生产与交换的形式决定分配形式,而是生产包含交换,它与分配是无关且并列的关系。以鲁滨逊和星期五为例,杜林认为,最初是一个人独享所有物,当第二个人出现就产生了压迫、奴役与不平等的分配方式也就是现存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杜林就是这样解释历史的,历史就这样从思维和意识中产生和发展。奴隶制与雇佣劳动制以及基于暴力的所有制成了政治性质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形式,是暴力通过政治途径造成了剥削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这样的政治经济学显然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截然相反。
杜林认为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解释。但是他自己给出的“鲁滨逊对星期五的奴役”证明的例子却已暗含对相反结论的证明。鲁滨逊所获得的好处来自于星期五的劳动所生产的生活资料多于他为维持星期五的劳动能力而不得不给予他的东西。也就是说暴力仅仅是手段,经济才是目的。而且奴隶制与现代的雇佣劳动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仅需要劳动者,还需要超过一定水平的财产用来支付劳动工具与劳动资料。财产可以建立在暴力掠夺的基础上,但这只有在劳动生产出财产之后才能实现。当生产用于交换的产品多于用于消费的产品且占比越大,在公社内部原始分工被交换排挤的越多,公社成员的财产状况就越不平衡,私有财产就在原始公社中形成了。私有财产的积累使得公社逐渐瓦解为小农的乡村,不过这时小农用生产资料生产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产品,劳动与所有制还是相统一的。不同的生产资料占有情况使得小农土地所有制逐渐被地主土地所有制取代,维护小农利益的国家机器也日益变成压迫小农的工具,但农民手中依旧能掌握部分的生产资料与劳动所得。随着农民交税的负担越重,部分农奴和依附农完全失去了生产资料成为在城市里从事工商业的劳动者。工商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手工工业逐渐取代家庭工业,工厂工业逐渐取代手工工业。统治与剥削阶级也由地主转变为资产阶级,被统治与受剥削的阶级由农民转变为资产阶级。当工业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劳动与所有权也逐渐分离,生产形式由奴隶制转变为雇佣劳动制。资本家逐渐获得占有他人无酬劳动的权利,工人却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被统治者与被剥削者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差。这样,现代的生产方式就在生产与交换的一步步发展中产生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日益被一个人数很少的阶级所垄断,构成人口绝大多数的阶级沦为无产者。随之而来的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狂热的生产与周期性的商业危机交替出现。资产阶级处于一个与之前被其推翻的封建贵族同样的状况中,不得不使用暴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以挽救趋于瓦解的经济状况。
以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呼之欲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而非政治是决定所有制变革的原因,政治状态的转变应由先于其发生的经济状况的转变进行说明。另外,暴力的胜利是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质手段为基础的。近代陆军与海军装备的发展、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的变革无一不是以经济条件,即人的质和量与武器的技术进步为基础的。

杜林还将人对自然界的统治归于人对人的奴役之上,认为是地主对于奴隶的奴役造成了大片土地的经营,以便从道德上批判这种不正义的行为。而他只是将人对自然界的统治简单归结为地产的经营,也没有说明“地产属于谁”所经历的历史变革。一方面,他忽略了在奴隶制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原始公社成员共同耕种大片土地的事实以及是经济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家庭耕种自身小片土地成为可能的事实。另一方面,他也只是单纯批判暴力的原罪,没看到暴力作为一种革命的工具,一种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旧的政治形式的工具所发挥的孕育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功能。

对杜林暴力论衍生的价值论的批判:价值与剩余价值、工资、资本、地租

杜林将他的暴力论也搬到了价值论中,但其价值论的实质只是对李嘉图-马克思价值论的歪曲。正如杜林从“财富是对人和物的经济权力出发将财富分为由生产创造的物的财富与由暴力所伪造的分配财富,杜林也将价值定义为“价格或其他任何一种等价物的名称,如工资”。他认为决定价值的是自然界和各种条件如政治障碍与社会障碍对创造活动的阻力。这样价值就由它本身所包含的劳动与政治障碍即暴力所逼迫的附加税两部分组成,即生产价值与分配价值组成。另外,杜林虽提出劳动是价值尺度,一件商品的价值由体现在这个商品中的劳动时间决定,但却认为这一劳动时间的价值由在这个时间内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这样,一件商品的价值就由包含在这件商品中的工资决定,资本家的剥削消失了,产品剩余的形成也不可能了。以上完全是对李嘉图-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另一种模糊的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中,原始的财富并不包含对人的支配,如果说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里财富包含对人的支配,它也是通过对物的支配来进行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它由生产这个产品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计量,劳动本身没有价值。暴力也无法创造出分配价值,以政治力量强行规定创造“分配价值”的行动总是招致事业的失败与金钱的损失。附加税,即资本家从生产的产品中所获得的利润在这里应该表述为剩余价值。价值由劳动量决定,工人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向资本家提供的价值量大于他们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所得到的的价值量,这多出来的一部分价值量就是由资本家享有的剩余价值。

杜林对于价值由工资而非劳动来决定的认识使得他得出“相等的劳动时间所获的工资应该相等”的结论。但马克思认为,在一个私人生产者所组成的社会内由他们各自独立生产出来并进行交换的物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单个商品中的人的劳动来创造和计量的,这种人的劳动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而那些耗费更多辛劳、时间和金钱与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的复合劳动与简单劳动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商品价值显然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复合劳动比简单劳动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价值量更多。但这种复合劳动的价值由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简化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工人一个工作日对象化的商品价值,而非工人得到的一个工作日的工资。但耗费的劳动越多越复杂,工人相应得到的工资自然也会形成差异。

关于资本的形成,杜林将造成任何形式的剩余劳动的任何数量的生产资料都解释为资本,也就是说以往大土地所有者与封建领主的财富只要以某种方式为生产服务都成为资本,他把地租与资本赢利统称为财产租金。随后他一改之前将商品价值分为生产价值与垄断者阶级手中依靠暴力获得的附加税,即虚无的分配价值,又将商品价值分为生产费用与因利用劳动力而得的纯收益,即雇主收入。雇主收入实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而杜林无法说明利润的形成过程而将其归结为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方式的必然,归结为暴力的产物,但对于资本所有权怎样获得暴力而暴力又从哪里掠夺这种利润闭口不谈。与此不同的是,马克思的“资本”是一定历史阶段由货币转化而成的产物,资本在货币作为商品流通过程赖以进行的最后经济形式出现时产生。这时,资本家将货币作为资本流通的形式购买商品,卖出时在货币上获得的增长额就是剩余价值。这种货币的价值增值不是发生在买和卖中,而是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中,资本家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了价值。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但获取这种价值的前提是只有当工人作为自由人可以把劳动力当做商品来卖,并且没有其他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时,即无产阶级的出现。这种价值的产生具体来说是剩余劳动,即超出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时间以外的劳动,以及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被别人占有,即对劳动的剥削,这二者产生的时候才可以将生产资料称为资本。剩余价值可以转化为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各种形式,而在剩余价值向它的派生形式转化的过程中竞争规律起主要作用。

关于地租,杜林的观点也受到了批判。土地所有者以田庄的形式将土地租给租地农场主,农场主有资本经营土地,他使用雇佣短工和雇农为自己劳动,三者分别获得了地租、利润与工资。劳动所得收入为工资,使用资本所得收入为利润,完全从土地所获收入为地租。杜林将农业中产生的剩余产品统称为地租,实质混淆了地租和利润。

对杜林不完整的政治经济学史的批判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时期的经济的科学理解,因而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他梳理了从原始的货币主义、重商主义到重农学派的学科发展史,其中对以威廉配第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进行介绍,并对重农学派的魁奈的经济表所勾画的总产品如何在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以及不结果实的工商业阶级间践行流通从而为每年的再生产服务的过程进行了系统说明,批判了杜林对经济表的误读。

社会主义篇

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构想的理性王国变成现实后的图景令人失望。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产生就着手对由理性的胜利所建立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进行批判。其中圣西门已经认识到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傅立叶对现存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其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看法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欧文开始了在现实中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状况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还不能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因而暂时只能凭借思维构建解决社会弊病的方案,所以这时期由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新的社会制度具有空想的性质。

当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越来越要求冲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它的束缚,社会主义由空想转为科学的物质基础便已经奠定。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这一冲突在无产阶级头脑中观念上的反映,便要承担起为受压迫的无产阶级提供认清自身为解放世界的事业而行动的条件与性质的使命,成为无产阶级完成这一事业的理论指导。

在随后的部分中,恩格借对杜林关于“新的共同社会结构建设内容的批判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所要建立的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生产与分配、在政治方面的国家、家庭与教育等内容。经济方面,在新的社会,生产资料已经由社会的全体人民所有并按计划投入生产。人民可以不局限于某种职业而是习得在多个领域进行劳动的能力尽可能轮岗劳动,这也意味着不再有分工。这样,人民就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劳动所得的产品也不再进行交换而是直接分配给劳动者,这也意味着不再有商品生产。劳动产品不再是商品,可以直接由劳动时间表示其价值,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也会失去其职能。但劳动产品的分配在新社会刚建立、生产力还没有那么高时依旧实行按劳分配,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按需分配,实现真正的平等分配。政治方面,在新的社会,国家已经随着阶级一起覆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机器以及压迫人民的军队、宪兵、警察等也不会再存在,有的只是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联合体。人们是自由结合成社会的,私人家务劳动转化为公共事业,奠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形式和两性关系会转变为更高级的形式。青年的教育由社会来承担,教育会和劳动相结合,青年会接受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与科学教育,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劳动,人是能够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杜林论[恩格斯创作的书籍]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
陈新夏:人的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刘光晨:社会主义效用:对资源配置理论的批判和重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