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厥阴头痛案3则

1

康某,女,50岁,铁路职工。

 

初诊:1978年6月12日。3年来头昏头痛,前额和头顶尤甚,痛剧时呕恶频作,痰涎上涌。短气,胃脘胀痛,喜温喜按。查脑电图、脑血流图,无异常发现。内服祛风止痛、养血通络等中药百余剂未效。右眼白珠发红8年,无痛痒。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辨证为肝胃虚寒,浊饮上犯。以吴茱萸汤加味,温肝和脾、降浊止呕。

 

吴茱萸10g 太子参18g 大枣5枚 生姜10g 黄连4.5g 法半夏10g

 

二诊:6月21日。3剂后,头顶痛、呕恶均止,胃胀痛减轻。但前额仍昏闷,右肩胛和右肘关节疼痛,倦怠乏力,口淡腻,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薄白,二便正常,脉弦缓。此肝胃阴寒减退,太阴脾湿未能正常输转,故湿邪上逆则前额闷重,走窜筋络则关节酸痛。仍用吴茱萸汤加祛湿通络之品治之,更加枳实、白术以开胃消痞,少用黄连反佐,防其格拒呕逆。

 

太子参24g 吴茱萸10g 法半夏10g 大枣18g 藿香10g 炒枳实12g 白术18g 秦艽18g 黄连3g 钩藤(后下)24g

4剂后,各症均减,再拟调胃和中之剂,数服大安。

 

按: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顶,肝寒冲胃,挟胃中浊饮上犯,此头痛呕恶所由作也。吴茱萸汤气辛味厚,降逆止呕、消头痛;合枳术丸则消痞开胃;余药祛湿通络,随宜施用,故胃脘闷胀、关节酸痛亦消。右眼白珠发红8年未退,亦由中焦浊阴上逼肺经而非实火所致,故浊饮下趋,眼白发红亦随愈。

 

2

邓某,女,47岁,成都中医学院讲师。

 

初诊:1974年3月。头部畏寒、顶疼痛已3年。服中药川芎茶调散等祛风散寒药多剂无效,痛剧时急服止痛片可暂缓解,不久即失效而痛更剧。初诊时头顶痛(每月痛2~3次)、怕冷畏风,虽暑季大热,头上仍戴两顶棉毡帽,不能片刻取掉。四肢常不温,更不敢稍触冷水,饮食少思,精神萎靡。脉弦细无力,舌质淡,面色淡黄无泽。系肝血素虚,感受外寒日久,宜温经养血以祛寒邪,当归四逆汤加附片、藁本。

 

当归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细辛6g 木通6g 甘草6g 制附片(先煎)10g 藁本4.5g 大枣10枚

 

服上方8剂后,头痛大减,四肢转暖,可不戴帽,精神食欲转佳,脉舌同前,上方继服6剂而愈。以后加强营养、锻炼,体亦健旺。

 

按:据舌脉表现,本例属阴血虚少,肝阳不足。头为诸阳之会,厥阴之脉与督脉上会顶,寒邪外袭日久,致阴寒循经上逆,故头痛剧烈、畏风怕冷。本病不是单纯外感风寒,故辛散解表无效,而用上方温通肝血、温经祛邪而愈。

 

3

杨某,女,38岁,渡口市某厂技术员。

 

初诊:1978年5月。头部疼痛时轻时重已5个月,痛发如闪电,暴痛欲裂,早晨起床时尤甚,痛极则恶心欲吐、视力模糊、手足厥冷。诊脉细弱无力,舌诊无异常。病属厥阴虚寒,久寒内伏,浊邪上逆心胸而为呕吐头痛,以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当归10g 桂枝10g 白芍10g 吴茱萸10g 大枣6枚 生姜10g   细辛4.5g 木通6g 甘草6g

 

服上方6剂而安。

 

按:足厥阴之脉上额交,厥阴肝经寒甚则肝阳不足,血分闭塞不通,故前额痛连顶。加以腹内素有久寒停蓄(即停痰宿水),再感外寒,肝经之气挟浊饮上逆,故呕恶时作,头额剧痛;浊阴下降则剧痛暂止。肝开窍于目,血虚肝无所养,故视力模糊,脉象细弱。本方温散厥阴寒邪、调营养血,佐以吴茱萸、生姜辛辣气厚者,抑制上逆之浊饮,而收温肝通血、祛寒逐饮之功。

知识就是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案 | 厥阴肝寒三部曲,经方辨证治头痛
张仲景“流通阳气”的方子!从里到外,从皮到骨,阳气周流不息
方剂试试理解记忆——温里剂
【每日一药】吴茱萸·散热止痛 降逆止呕
长沙药解-11吴茱萸
陈氏中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