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趣味多 醉在书香中
                      读书趣味多 醉在书香中

知之好之乐之,方悟书中真味。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就学习而言,的确如此。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乐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读书求学问的态度能以求学为快乐才是高境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说:“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所以,“知、好、乐”实乃学习的三境界。

读书是否也有味道呢?读书成习,感受也越来越深刻丰富,此时便能感觉读书也有真真切切的味道,否则怎么会有“品读”一词呢?其实,书籍本身也是有其味道的,并且可以闻到。这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辩正》中早有记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可见,古人为防书籍生蠹,在书中放置香草,这不仅避免了书籍被蛀虫咬,也让书籍有了芳草的味道,加之抄写或印刷所使用的飘逸墨香,书籍又有了淡雅的香味,闻之令人心旷神怡。即便是如今的书籍,也是有淡淡的油墨芬芳的,置身书店,让人常常觉得书香四溢,身心舒畅。凡购新书,都会有一种淡淡的油墨香,搁在案头或捧在手中,让人马上会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仿佛鱼在水里、鸟在林中,自然而然,心底满是淡定和从容。就像菜蔬本身有味道,烹饪成美味佳肴则味道更胜那样。

除了书本身的味道,还有一种虽用鼻子闻不到,但可以用心感受得到的味道。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这就是说,人们在久而久之的读书体味与玩味中,实际上就不知不觉地收获了人格上的升华和快乐,这也就是读书人所谓的书香味,或者叫“书香气”。同时,书籍各异,读书的味道亦各有不同,比如几代人都读书,家庭自然也成了“书香门第”。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或许可视为读书的快乐之味。他沉浸于其中而与俗世隔绝,不知外物。孔子晚年读《易》,读至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的竹简都承不住,翻来翻去韧皮都断了。孔子此时应该是一种陶醉于艺术美感之中的忘我的快乐味。类似的情感体验还见于《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说孔子迷醉在音乐美感之中,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两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连皇帝的官气都乞望于书。所以我认为,书如同自然或者宗教,天生有教化的功用,就象河水对污染的净化作用,前贤智者总会给人生以指引,给人世以慰藉,让人不能不寄希望于书来做仕途的敲门砖,前途的铺路石,一砖一石地温养人生。久读书不仅能够一洗尘垢,而且可以一改门庭, 腹有诗书气自华。常常悠游于书卷中,人自然就有了一种别样的书卷气。古书凡历数十载而常新,经风雨而不凋,自有其精彩处,常与之对坐往谈,焉能不受益菲浅,读书既深,胸襟既广,境界既高,脸上自然就有了一番清正醇合之气,世人无以名之,唤曰书卷气。那些读来直让人击掌赞叹的书或是文章,读者恨不能立刻将作者召至眼前,与之高谈阔论,煮酒论书,抑或只是相对而坐,彻夜不眠。当年秦始皇读了韩非的文章禁不住慨叹:“寡人得与此人同游,死不恨矣!”汉武帝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时亦有一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这种阅读实在令人钦羡,也不由得令人心生感慨。钱锺书先生曾经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他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可是,当读者真正地被作品所征服时,真的是难以抑制地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母鸡”时,他居然能下出如此精美绝伦的“蛋”来?《红楼梦》读来让人揪心,读至伤心处,似有万千蛀虫咬噬,禁不住令人悲从中来而扑簌簌地落泪。它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摄人心魄,以至于“呜咽之声,中夜常为隐泣”,令统治者“严行禁止,率不能绝”。或许《红楼梦》的书里书外纠缠不清的本就是眼泪的故事。

只要是真读书,就一定能读出书的味道来。我每当在书海里遨游,就常常会因为一个故事或童话里的人物遇到了不幸而同情,不知不觉中的鼻子一酸就会哭出来,这说明已经读出了书中的“酸”味;每当读书获得了许多知识,就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每当别人问自己什么问题时,自己能从书中获得的知识为他答疑解惑,发问者很高兴,这时自己的心就更有了一种别样的“甜”味。当然读书必有“苦”:想到学生年代,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每到夏天大汗淋漓,还要受蚊子的轮番进攻,一到冬天,常常是书没看多少,人却给冻成木偶了等等,这时的确会心生“苦”味。但转念一想,往往“苦”后就会有“甜”,不亦乐乎!至于读书的“辣”味,我往往看到书中人物和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时,仿佛就有了自己的影子,在幡然悔悟的同时,脸上不免也感到了一种火辣的羞愧味。不过,读书的酸味,同样可指读书人被书中情景感动得眼鼻心酸之真情味;读书之辣味,也可能是像鲁迅那样的杂文,犹如匕首直刺被抨击人要害,让人随之而感到那醉酒般的辛辣!读书的苦味,大概在看了书里呈现那宏伟长卷中散发出带有血雨腥风的气味,肯定人心里都会生出不少的苦涩之味;至于甜味,我相信读书人读完一篇优美的散文或一个美妙传说,都会唇齿留香,甘甜如蜜;咸味吗,专指读书人被书中情节所感动的又哭、又笑,以致流到了口中的泪花之味。

当然我还可以说读小说是酸的,读笑话是甜的,读史书是苦的,读散文是美的……有很多人喜欢读笑话,因为它是甜的。不过,不品酸和苦,何以见甜?不是有苦尽甘来的成语吗?读小说,就能让酸变为甜。本人曾爱读过科幻小说,它会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和作者去品尝幻想的味道,神奇的感觉。跟随作者进入幻想境界,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你会觉得读书不光好玩,而且有趣,因为,酸已变成了甜!读史书,能让苦变为甜。说实话,读史书,比如说《上下五千年》,就很有意思,虽然不可能都记得牢固,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最起码不会让自己成为最后一个张口结舌的人,读多了,不就苦尽甘来了吗!什么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读书是苦的,不过,它超乎寻常的收获却是甜的,干什么都要分个先后,读书也一样,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那我们读书不就成了做营养品的厨师了吗?

我尤喜欢有人把读书比喻有“美,妙,神,奇”之味。比如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的一篇清新飘逸的美文,悟起来意境深远,评起来击掌叫绝,忆起来回味无穷,这种美感决不亚于欣赏一幅名画,在倾听一首名曲,如品尝一道佳肴,似享受一场酣梦。书中的字句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字里行间流露出炫目的光华,实在令人爱不释手。读过后,仍觉满口余香,意犹未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书有“意境深远,回味无穷”的美滋味,何乐而不为?再比如我们读美国.玛格丽特-米切尔《飘》,把我们带到了一片广袤的新垦棉田,一望无际的红土,一群耕作的黑奴,在此缅怀那个已随风逝去的骑士与淑女的时代。读《红岩》,又使我们置身于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在此我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投身革命,秘密印刷《挺进报》,遭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渣滓洞中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这种超越时空,冲破现实的滋味真是妙不可言。它妙就妙在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五湖四海,古往今来,任我闯荡,任我遨游。人称“好极”为“妙”,既然读书的滋味妙,何乐而不为?三说读书的神,大到世界政坛风云,小到日常生活百科,书中应有尽有。多读一些便多知一点,多学一些,便多会一点本领。知识越积越多,本领越来越大,遇到难题,所有的知识画卷都会在脑海中一一展现,运用起来游刃有余,总能从容不迫地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一种神通广大的感觉油然而生,那时会觉得自己比书中的孙大圣还要神。它神就神在“生活百科,应有尽有”。世人都说神仙好,既然读书的滋味那么神,何乐而不为?最后再说奇。书,本是人类意识的结晶,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间的奇人异事都记述在书本之中,书本自然奇妙无穷。多读书,就能一览世界之大、世界之奇,只有多读书,才能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其奇就奇在“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人皆好奇,既然读书的滋味那么奇,何乐而不为?

总之,读书的滋味因人而异,要想知道读书是什么滋味,能不能书中百味让人乐,那就靠自己去选择品尝啰。据《晋书·王敦传》记载,晋代王敦酒后辄咏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可以想见,曹操的那几句诗是怎样地触及了王敦的灵魂,并将他的心彻底俘获。此事在千年之后又惹得大诗人元好问作诗感叹“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这种隔世的知音,想来不禁让人为之一叹。文天祥于幽燕狱中读杜诗时的感受是“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这简直就是一种心意相通的神交。此种阅读岂不令人神往?读好书,进则收获成功,退则有益身心。书,就是心灵的天然牧场,走进去有奶香,有青草香,人生的况味,人世的余味,就象童年曾经的书声朗朗,这些才是你生命里最初的味道。就我个人而言,我感受最深的是读书能让人变得沉静。在读书时,似乎一切都归于安详,唯有我和书在冥冥中快意地对话,那一刻,整个世界我都熟视无睹。如今,我对生活里的那份宁静格外珍惜向往,宁静里没有喧嚣,也没有躁动,思想回归纯净,不染尘埃。尽管书籍千百种,读书万千味。读书久了,总是对书的体会也愈多愈丰富,读书的味道也随着体味的深刻与丰富会越来越多,只是偶有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无论怎样,我认为能品出书的味道来,才可算作是进入读书的真境界了。

有报上说,美国的耶鲁大学的高才生们选修的专业大多都是哲学和历史类,因为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据传四川师范学院有位二十几岁的国学教授,居于如此的一个快时代,学习古人生活在农耕时代,读古书、着长衫、住草堂傲笑江湖。他还能执着如彼的慢生活,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我们都应该献上我们最诚挚的敬意,如同当初看《东边日出西边雨》羡慕主人公艺术地生活在树林里那样,身不能至心向往之。黄山谷(即黄庭坚,北宋书法家、文学家)说过: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真可谓:书香人生有真味,醉人书香伴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苗怀明:《落叶半床书:书香小品赏读》前言
国学知识:书中真的有“香”?说说“书香”一词的来历
茶与书,皆良友
教师,通过读书打败自己
人间至味是书香
远去的书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