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 | “去杠杆”背景下流动性的新变化

李佩珈,经济学博士,CFER特约研究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正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外需回暖、企业效益回升、房地产市场依然火爆,经济增长形势好于预期,银行不良资产上升势头放缓、汇率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缓解。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利率水平上升、债券发行减少等新变化。当前,宏观调控要防止监管强化和“去杠杆”监管政策形成叠加效应,综合考虑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要避免“去杠杆”政策过紧对经济金融体系产生负面冲击。

一、“去杠杆”政策的缘起及特点

近年来,我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债务与GDP之比)不断上升,由20063月末的108.5%提高到2016年三季度的166.2%,不但显著高于新兴市场105.9%的平均水平,也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88.9%的平均水平(BIS)。过高的债务规模加大了企业利息负担,还可能导致投资需求萎靡、坏账上升和经济硬着陆风险加大。作为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的供给者,金融部门的资产规模也随之快速扩张,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加杠杆现象突出,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循环。一种典型的同业加杠杆模式是: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募集资金,用于购买同业理财,同业理财再将资金委托给券商、基金等进行委外投资,委外投资再通过加杠杆来实现获益。当前,非金融企业债务高企、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资金“脱实向虚”这三大问题相互交织,已成为当前金融领域的主要风险。

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积极稳妥去杠杆,逐步将企业负债降到合理水平。”今年425,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集体学习,进一步强调要采取措施处置风险点,控制好杠杆率,凸显决策层对经济去杠杆问题的高度关注。“一行三会”也同步密集出台措施以强化金融去杠杆,这些政策的核心是抑制监管套利,减少资金体内循环,引导资金“脱虚入实”,主要有以下特点:

1.货币政策去杠杆:“MPA考核+资金净回笼+利率中枢抬升”

为推动金融体系去杠杆,今年以来,央行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政策操作以迫使金融体系有序去杠杆。

一是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框架中。今年一季度末,作为宏观审慎管理评估体系(MPA)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银行首次将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资产增速纳入广义信贷增速考核,对MPA评估不合格的金融机构实施约束性利率,下浮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监管新规将使商业银行计提更多的资本,贷款规模扩张面临更多约束。

二是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2016年全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货币16672亿元。今年前五个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货币7950亿元。

三是提升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利率水平。自2017年以来,央行分别于2月3日和3月16日两度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于1月24日和3月16日两度上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截至5月末,SLF最新的隔夜、七天、1个月SLF利率分别为3.30%、3.45%和3.80%,相比2016年末提高550个、220个和220个BP,MLF与此类似(图1)。

图1:MLF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2.监管政策去杠杆:“多部门联动+力度空前+穿透式监管”

今年3月底以来,从银监会到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连续发文落实金融去杠杆(表1)。银监会连续下发8份文件,要求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同业业务、理财业务、投资业务成为2017年监管工作的重点。同期,保监会连续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等4份文件,在保险公司治理、保险资金运用、偿付能力、产品管理、中介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八大领域提出堵住制度漏洞的相关政策。从央行、银监会到保监会,金融监管“去杠杆、防风险、控套利”的思路和政策正在进一步明朗化,不仅多部门联动,而且力度空间,对部分同业、资管等业务实行穿透式监管,核心是厘清资金的最终投向,并由资金的投向主体承担最终的偿付责任。

表1:2017年主要“去杠杆”监管政策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去杠杆”背景下流动性的新变化

受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全球流动性趋紧,以及货币政策稳中趋紧、金融监管强化等影响,今年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货币供给稳中略降,同业业务增长放缓

多个指标显示,当前货币供给出现放缓态势。从基础货币看,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30.2万亿元,比年初减少6592亿元,同比多减9498亿元。基础货币减少主要与外汇占款下降、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稳中趋紧有关。4月末,外汇占款余额为21.58万亿元,较年初下降3635.7亿元。从货币总量看,5月末,M2 同比增长9.6%,比上年同期回落2.2 个百分点,低于年初12%的增长目标。M2 增速有所回落,主要与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以及同业业务增长放缓有关,一定程度上是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逐步去杠杆的反映,这也可以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增速、同业业务占比等得到验证4月末,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3.1%,相比2016年末回落2.58个百分点,同业业务占其总资产规模占比由2016年的25.2%回落至4月末的24.4%

2.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上行,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全面上行,从批发性的SHIBOR到同业存单,再到零售端的理财均出现了一定程度上行。SHIBOR各期限品种利率已上升至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历史高点。截至621日,SHIBOR隔夜拆借利率为2.889%,相比年初上升0.68个百分点,3月期SHIBOR利率为4.688%,相比年初上升1.40个百分点。截至621日,1月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为4.96%,相比年初提高0.52个百分点,比1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4.35%)高0.61个百分点;6月末,3月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收报于4.53%,相比2016年末提高0.34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有“倒挂”迹象,不仅加大了银行经营压力,而且部分过度依赖同业市场拆借和同业存单发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难以从货币市场获得融资,有可能出现流动性异常紧张事件。

3.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下降,商业银行资金缺口有所扩大

当前,受经济回升和金融去杠杆影响,银行体系资金缺口有所扩大。一方面,实体企业贷款需求回升。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外需回暖、企业效益回升、投资增速加快,这也带动企业贷款需求明显回升。央行银行家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贷款需求指数为68.8%,相比2016年末大幅回升10.5个百分点,达到2015年二季度以来的较高水平。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稳定资金来源下降。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9.8%,相比上年同期减少3.1个百分点。尤其是4月当月,人民币存款仅新增2631亿元,仅相当于3月份的1/6。存款减少主要与资金面偏紧、互联网理财的存款分流、季末存款冲时点现象犹存等有关。受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影响,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不断下降。3月末,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为1.65%,较上季末下降0.6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点。

图2:贷款需求指数与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4.债券融资规模减少,企业融资成本略有上行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延续前期震荡下行的运行态势,债券发行利率不断走高。利率上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取消或推迟了债券发行计划。今年前5个月,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净减少3499亿元(企业债券当期新发行规模小于到期债券规模,因而出现债券融资规模净减少),比上年同期减少近1.79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前5个月发行总规模约为1.34万亿元,约为去年同期的52%。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不利于增加投资和获得资金。二季度以来,民间投资改变了20168月以来逐月回升的势头,同比增速已从3月份的7.7%下滑至5月末的6.8%

受银行间市场利率攀升影响,企业资金成本也有所上升。3月末,一般贷款加权利率5.63%,较去年12月上升19BP5月末,1-2年期贷款类信托的预期年收益率6.59%,较去年12月上升0.24%5月末,1年期中票AAAAA+发行利率由去年12月的4.78%4.06%分别上升至的5.59%4.95%,分别上升了0.82%0.88%,债券发行利率平均上行约0.85%。利用债券融资、贷款和信托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估算,今年上半年,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在0.29%(表2)。

表2:全社会融资成本上升幅度估算

         说明:利率变化为贷款、债券和信托最新利率值相比2016年末情况。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贷款利率最新值为3月底的数值,债券和信托利率值为5月末值。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业存单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从历史经验看,现在熊市刚过半
十年债市两茫茫,五图看懂暴跌真相!
“钱荒”惊魂时刻:银行董事长急打电话借钱
17年债市走向何方?——兼析同业扩张、银行理财与债市走势(海通债券姜超、周霞、张卿云等)
债市杠杆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