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子评改】第浩作品点评 特约评改人:杨耀扬




  特约评改人:杨耀扬(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2008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获奖书家)


第浩 节临《十七帖》中堂 规格137cm×68cm


  第浩作品评语:此作临《十七帖》,心情平和,没有尘俗气,是练习书法的一个良好开始。如果提不足,主要是笔法上的问题。下面略述作者用笔的主要问题,给作者以参考。

  一、作者写的点画,显得光、薄、硬,有些还是明显的偏锋线条。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浑厚遒劲的线条呢?笔法上有很多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使用绞锋(古人称为衂挫),即在起笔或线条改变方向时,硬把笔锋按开,然后在不提笔的情况下,使笔心纳入到运笔方向的中锋轨道。这是笔法中把线条写得厚重的主要方法。其二是加强逆入,即笔法中所说的“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如果是切入的方笔,待切入笔锋调整后,仍然还要向反方向逆行挫一下,唯如此线条才能有力量。

  二、笔锋是站着走的,而不是拖着走的。线条是用笔锋写出来的,而不是用笔肚揩出来的。只有用站起来的笔锋写字,方能得到像帖上一样的点画。那么怎样才能使毛笔的笔锋站起来呢?董其昌说出了其中的奥妙:“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瞬间,就要立刻提得笔起,使笔锋站立。比如横画的方起笔,发笔时笔尖在上,笔肚在下,已成偏侧之势,此时亟需运用顶锋(向右上方向)的手腕动作,使毛笔笔锋站起来。同时带动笔尖,将本来向着左上方向的笔尖,迅速调整到向右行笔的轨道中。对于这样一个笔法中非常核心的问题(所有笔法中起笔是最为关键的),作者好像还不知所以。



经典解读


王羲之《十七帖》刻本(局部)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


《十七帖》的冲和笔调


■杨耀扬


  王羲之的书法,以草书数量最多。存有大量王羲之书法的《淳化阁帖》,六、七、八三卷多数为草书。《十七帖》是一组书信,也是王羲之书法草书字数最多的一个法帖。因其字数多,常常被作为系统临写草书的首选。

  能被视为临写草书的首选,《十七帖》还绝不仅仅是字数多。它引人心旌的绝胜处更在淡定平和的笔调和雍容华贵的气息。

  字形上,《十七帖》姿态丰富多变,众多的点画位置出人意料。它制造了许多险峻的矛盾,重心又在刹那间被放回到平稳的境界。王羲之《十七帖》写的是今草,但还是有许多带着章草的痕迹,比如它的字字独立,不相映带;比如它的字形横扁,左右开张等,可以说,高古质朴的的味道远胜于秀逸灵动的外表。后人评说“大王”的草书“趣长笔短”“备八分之法度”,说的都是森严法度下生长出形势,梁武帝萧衍把这种怒而不发、大气冲和的味道誉为“虎卧凤阙”。

  在笔法上,《十七帖》多方笔,那些主干线条的发笔犹如楷书入纸的切口,轮廓清晰而严谨。再看草书中最为频繁出现、最见艺术性情的带笔使转:第一是方多于圆;第二是有圆必有方;第三是几乎见不到两个圆弧使转同时出现,而更多见到的是几个方笔转折后的圆弧使转。上述特征不难发现,王羲之笔法张弛有度的适时变化,那不激不厉的冲和气象已经孕育完成。就这一点,也可给当今的一些草书作者以警醒和反思。

  临摹《十七帖》,最大遗憾为它是一个刻本。庆幸的是《十七帖》中的《远宦帖》和《游目帖》,唐朝人给我们留下两个双钩填墨的摹本,这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十七帖》,尤其是认识《十七帖》笔法的来龙去脉,功莫大焉。


杨耀扬示范作品

节临《十七帖》 规格44cm×22cm×4

微商城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编书法速成秘籍:书法入门就这几招
王羲之笔法分析
有从行书开始学书法吗?
怎样学会书法中的“绞转”?三大方法送给您!
千古书圣王羲之笔法精解
[转载]王羲之书法笔法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