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四道-大道-特性篇:?不为而成

 

不为而成(十五节、47

经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47章)

【校注】

“以知天道”,河上公等诸本为“见天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甲本第二个“其”字后残损,乙本“少”字残损,乙本作:“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囗”,傅奕本作:“其出弥远,其知弥囗(从是从少)。”景龙碑作:“其出弥远,其知弥近。”世传本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故此句校定为:“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

尾句甲本仅存“为而”而二字,乙本存“而名,弗为而成”,世传本多同王弼本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韩非子·喻老》引为“不见自明”。根据文义及甲本用字,校定为:“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新读】

老子在上节文字中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可以说天下只有有道无道两种根本情况,而根本情景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枝节的不同。圣人求道,而不求末。故“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天下政治不过有道无道,就像经商无非是赚钱和亏损,人生无非是出生死亡,概莫能外。“不窥于牗,以知天道。”不需向窗外看,不是晴天就是阴雨;不是白昼就是夜晚。一阴一阳之谓道,大道至简,哪有多少高深。只是人们日用而不知。

人除了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外,还有第六感官。近的东西,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而出了视线之外的东西,就要靠第六感官感知。古人没有望远镜,而可以绘出肉眼看不到的星系图,古时没有飞机航拍,却能绘出人迹到不了的地形图。就像现在动物可以预先感知地震,蚂蚁可以预先感知暴雨一样,人也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只是逐步退化了或者是修道才能开发出来。

“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越有远见的人,越是知道自己所知越少。所知越多,不知也越多。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表述的是同样道理。人根本无需了解太多的知识,你了解越多,所知越少。这越少之知是与不知相对比而言。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匮乏。知道越多,就知道自己所知越少。那么人需要知道什么呢?要知:道。道是有限的,道应万物。明道的人则无所不知。

因此老子说:“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并非实践出真知。实践可以积累知识,实践可以检验真知。道不靠外求,而凭内修。圣人是战胜自己的人,是内修而得道。内修就是修清静心,无欲则静,无惧则安,无欲无惧则可清静。清静则空,空则可无所不知。

老子说:“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此三言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弗”修饰“行”、“见”、“为”,则可译为: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了,不必去做就成功。”(《老子新译》

一是“弗”修饰“行而知”、“见而明”、“为而成”。则可译为:“圣人不是经历才知道,不是看见才明了,不是人为而求成。”

《吕氏春秋·察今》有段记述,与此节文字相近:“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 luán小块肉)肉,而知一镬(huò,锅)之味,一鼎之调。

道不是实践出来的,所以说“弗行而知”;道是看不见的,所以说“弗见而明”;道不是人能制造出来的,只能发现,所以说“弗为而成”。

正因为道不可像实物一样让人亲见,才使人难知难从。

【喻老】

1

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

《孟子》载: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于难处做:只要人人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2

《论语》载: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自己无知,是指没有具体的知识,然而什么都懂。比如有人问一个问题,“空空如也”,什么也不知道,地但是可以解决。如何解决呢?“吾叩其两端而竭焉”,研究“两端”而说出合适的答案。

“两端”指的是什么?为何如此神奇?《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两端即本末、终始。抓住根本,明确目的,就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

人不可以什么都学。孔子也不是什么都知道,但孔子几乎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就是因为其学识以道贯之。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一个专家具备专业知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知道,但能解决任何相关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有学问。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外是以根本和目的来解决。即“叩其两端”。

3

佛经上也有段相同的记载。佛佗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你弟子当中的舍利弗尊者为什么有那么大智慧?他好像无所不知。”佛指着讲堂旁边的鼓问他:“鼓里面有没有东西?”“没有东西,空空的。”佛说:“就是因为它空,敲它才会响——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舍利弗的心就像那个鼓一样,里面空空,什么都没有,所以你只要向请教,他立刻答覆你,答得一点都不会错。凡夫的心里面,像鼓里塞了很多东西,叩的时候也鸣,但鸣的不是那个味道,不是那个音声。”不必无所不知,不必记忆太多的知识,但根本的知识要掌握,要掌握道。

真正的智慧,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掌握道。

心要清静,心要空。就像孔子做的,有人提出问题,要“空空如也”,不要先有己见,不要先有成见。要从他问的目的,要从事物的本末、终始来考虑,才可以给出对方满意的答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3.《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知天下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
《大学》之精髓
道德经【47】:有道者,事竟成
《老子》《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老子“道”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