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涵盖太极拳三个阶段“五字诀” 一代宗师总结经验体会之法!

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更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 武式太极拳,朴实无华,人称干枝老梅。与人交手,不重招数外形,注重接劲打劲。练习中要求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以达到制人而不伤人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极拳融儒家文化、道家养生、中医保健、武术强身于一体,具有增寿益智、祛病健体、美容塑身的功效。常练武式太极拳,能有效“缓解精神压力,祛除生理疾病”,对治疗疲劳综合症和慢性病有显著效果。 武式太极拳拳架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体态端庄、气势腾挪、开合有致、紧凑精巧,是文人化的太极拳术,尤其适合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养身、强身、修身。

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赵堡太极拳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陈青萍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式架和赵堡架,虽然能找到很多赵堡架的影子,但是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后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五字诀》

内容由武式太极拳的第二代传人李经纶从母舅武禹襄学太极拳,身体力行者二三十年,仿武禹襄总结经验体会之法,随时记录,黏贴于墙壁,一再修订,最后整理而出。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解析:人身运动机制是先由心发出指令,传导到腰及周身关节,然后发动。然而一动即止,候第二个指令再动。运动久了,这个系统就开始偷懒,发指令的间隔长了,一个指令下的动作之后加多了按惯性动作。运动就开始变得粗糙。这样下去,距离念念分明的驾驭肢体就越来越远,离功夫之道也越来越远了。所谓武学功夫表现为驾驭肢体及本力的能力。能百分之百的驾驭,就是阴阳相济,就是虚实兼到,就是己经懂劲,即可阶及神明了。所以,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加深功夫修炼的着力处,归根结底是心。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为何心静则专,一举手即有定向?因为心静时,心所发出的指令明确而且密集,所谓明确就是贯彻始终。心静的单操练习方法就是放慢速度。放慢速度后的任何一刻的动,都可以将其上一刻看成静止的。反之,上一动还未结速,下一动己开始,则此下一动是动的基础上再动。很显然,在动的基础上的动不如在静的基础上的动驾驭的准确。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能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来意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解析:由心静而能知己知彼,知常之变。若要达避实就虚的应用,还有一段务求“身灵”的路要走。只是接触点听懂了对手的动向,以及双手能够跟得灵对手的桥手或劲还不够,如果身体不能及时做出应的变化,还仍然会受制于人。所不同的是,在触点听得懂,桥手跟得灵,之前是稀里糊涂的挨打,而之后却是明白白的挨打。也许明明白白的挨打比稀里糊涂的挨打更痛苦,有时真想打自己个耳光,“早知道他会这样,却还是被打到了。”其实,这痛苦正是黎明前的黑暗,黑的清清楚楚,暗得明明白白。你须睁大双眼,直视黑暗,就在一圈一圈的黑暗之间,有即将出来的曙光。这睁大双眼直视黑暗,就是加強用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以借重力用“敷”字诀为例,接触对手桥手后旋上用重力松沉,精神动向是透到对手皮肤之下骨肉之间,而不是随着重量掉到地心去了。若是掉到地心去,必出不灵动的死沉,对手突变仍不能跟得灵。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吸呼通灵,周身无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解析:腰脊是身体机械运动系统的总机关,只有将此处设为命意之源头,周身之运动才稳而有序。继“心静”与“身灵”之后,保证周身运动稳而有序十分重要。阴阳动转是气之显用,气或太极或说心是气的体藏。为使以气运身稳静有序,即须用“敛”字诀,敛入脊骨。 一阴一阳统之谓气。呼吸是阴阳的特例,也是活着的人身无法须臾离却的。所以通过呼吸练习阴阳是一方便法门。在练习单操动作时如此,在与人过手时也是一样,甚至在日常工作生活的视听言动中,也应坚持这项练习。练习要求是“呼吸通灵,周身罔间。”一呼一吸过程中,全体之阴阳虚实随之而鼓荡,没有任何一处是不顺随的。当呼吸时有了周身鼓荡的感觉即为“呼吸通灵”。尤其是静坐和静卧的时候,即呼吸是主要生命活动的时候,就是练习这。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于间腰,发于脊背,形于手指。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出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然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丝毫不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解析:劲整,就是发劲时周身一家。发劲时周身一家需两个条件。其一是发劲要有根源。其二是要提起全副精神。保证这两个条件后,再通发劲之法,即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发劲有根源,指的是虚实分清,即动而有序。“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为使发劲时得机得势,先调整脚跟,脚跟该如何调整却应主宰于腰。发劲时劲达末稍,却须发于脊骨。从太极阴阳虚实角度来说,这发劲的劲整就是以脊骨腰间一带作为球心,向四周爆炸而出。如同一个水球,压强是所有方向的。发劲瞬间落马,收腹松膝,身体成团,处于失重状态,发劲。完全借用重力所形成的压强,如同爆炸一样由中心传向四稍。 “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己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指,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筹,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解析:神聚既是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的综合,也是这四者的提高。如果做到了神聚,那么其他四个方面自均已做到了。 从心静角度来说,要做到神聚,得先唤醒这里所说的神。“心死则神活”。“息心下意”,则“神气活现”。有心则有欲,就无法体察客观本然。当用心用到只是观察,无任何主张时,那么呈现给你的便是真实的本然。你不可能误解,因为没有判断,你只见到真实。只有虚灵之神能见到真实。神是静合之太极,这阴阳平衡便是反映一切实像的镜子,也是生机变化的标尺,只要不同便见之差异。

——这篇文章日后肯定有用——

果断转载 果断关注

头条号:九五太极养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字诀解(马国兴)(2008-10-23 13:05:28)
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
第514期:揭开李亦畬《太极拳谱》的神秘面纱(2)
为何老拳家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若出去会怎样?后果不是吓唬你
心得 | 武式太极拳五字诀《气敛诀》诠释
历代太极理论汇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